【寫真生活Snap電子報】介紹網友們精彩攝影作品及生活資訊影像情報,快藉由此份報來看你不曾發現的風景! 【Choyce全球走透育兒誌】提供部落客的親子旅遊經驗,分享如何享受旅程中的大驚喜,並透過旅行來教養小孩。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5/06/19 第4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周推薦 美國漫畫電影正在創造「新宇宙」
精彩摘要 庫克的蘋果中國程式
打造華人植村秀
活動快訊 換本雜誌看世界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訂閱優惠

     
美國漫畫電影正在創造「新宇宙」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自從迪士尼的漫威系列大獲成功後,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都希望也擁有一批這樣的角色,「當電影宇宙形成時,就會具有乘數效應」。

1984年,雷特曼(Ivan Reitman)監製和導演了風靡一時的喜劇《捉鬼敢死隊》(Ghostbusters),五年後,他又製作了這部電影的續集。如今,這一好萊塢資深玩家又有更大計劃,創造捉鬼敢死隊所在的整個宇宙。在索尼影視娛樂,他與該系列電影的共同主創兼主演艾克羅伊德(Dan Aykroyd)、導演費格(Paul Feig)、和以韋格(Kristen Wiig)和麥凱西(Melissa McCarthy)為首的新一組喜劇演員通力合作,試圖製作一個女版的類似故事。影片預計將在2016年7月上映。在製作過程中,雷特曼創作了一部寶典,深入描述這個虛構世界中的角色、歷史和規則,供自己參考。他的新《捉鬼工作室》(Ghost Corps)還將沿用同一劇本大量創作電視節目、生產角色周邊商品,還可能會以《捉鬼敢死隊》中的博士們為原型來製作動畫片。「在已十分擁擠的影視市場中,這確實是一個可以脫穎而出的辦法,」雷特曼說,「如果電影叫好又叫座,那麼當『電影宇宙』形成時,就會具有乘數效應。」

如今的好萊塢無法像從前那樣,拍攝出一部像《職業特攻隊》(Mission: Impossible)或《未來戰士》(The Terminator)這樣的大片後,每隔幾年推出一部續集。電影公司想要的,是搭建起一個「電影宇宙(cinematic universe)」。這個稱呼是由迪士尼公司旗下的漫威漫畫工作室(Marvel Studios)首創,用以描述其使用共同的角色、設定和情節元素來製作跨界電影的策略。由此產生的故事誕生了一系列票房大片,更易於加深並保持觀眾的新鮮感。

由相互關聯的角色組成的大家族,也讓迪士尼得以將這個宇宙擴張到了大銀幕以外。迪士尼旗下的美國廣播公司(ABC Television network)播出的電視連續劇《神盾局特工》,就有角色來自漫威電影《雷神》和《復仇者聯盟》。而且,迪士尼主題公園還安排美國隊長迎賓。ABC的電視連續劇《特工卡特》和《神盾局特工》與這些電影情節也各有交叉點。

據票房Mojo(Box Office Mojo)稱,從2008年漫威提出電影宇宙的概念至今年4月下旬,該電影公司已經推出了10部電影,累計全球總票房超過72億美元。其中的兩部:《復仇者聯盟》和《鐵甲奇俠3》還列入了史上十大最賣座電影榜。今年,漫威影片將更顯著地凸顯出宇宙策略的力量。《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已經上映,標誌性人物美國隊長、浩克、雷神以及唐尼(Robert Downey Jr.)飾演的鐵甲奇俠都將暫時脫離他們當主角的影片,聚在一起,在插科打諢中併肩拯救世界。這些角色的上一次聯手是在2012年的《復仇者聯盟》,全球票房收入累計15億美元。該片的預告片還開玩笑說,在這部續集中,一些新的角色也將獲得在銀幕上露臉的機會,他們其後將擁有自己的主題影片,又或者在其他漫威電影,例如定於2016年5月上映的《美國隊長3:內戰》(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中,佔據更重的戲份。電影資料分析公司Rentrak的資深媒體分析師德加拉貝迪安(Paul Dergarabedian)指出,「創建『宇宙』與電影的系列化同樣重要,實際上,後者對觀眾具有更全面、也更長遠的吸引力。」

今年7月,迪士尼將上映以另一名漫威英雄為主角的影片《蟻人》,進一步擴張其電影宇宙。而迪士尼的盧卡斯電影分公司(Lucasfilm unit)則將原計劃的三部《星球大戰》(Star Wars)續集拓展到了至少六部,每部都變成了從「星球大戰宇宙」中抽離出來的外傳電影。

DC漫畫出版公司(DC Comics)的東家時代華納公司(Time Warner)也打算好好開發一下自己現有的著名漫畫人物。薈萃眾超級英雄的《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的預告片已由華納兄弟(Warner Bros.)電影公司發佈,將於明年上映。該電影公司計劃在2020年前以DC角色為基礎製作10部電影,其中包括以單個角色為主的《神奇女俠》(Wonder Woman)和描述犯罪鬥士全明星團隊的《正義聯盟(上)》(The Justice League Part One)。兩部影片均將在2017年上映。4月20日,該公司還確認了三部樂高(Lego)電影的上映日期,其中《樂高蝙蝠俠》(Lego Batman)將在2017年2月上線。此外,至少有三部《神奇的動物在哪裡》(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哈利波特》的外傳影片)正在製作中,並計劃從2016年起陸續上映。

《捉鬼敢死隊》對於索尼而言可能會是嚴峻考驗,因為該系列26年來從未登上過大銀幕。但雷特曼認為,捉鬼敢死隊作為一個品牌的價值依然存在,並且足夠成熟,理應可以向外延擴展。他想要製作出一些特別的東西,而不是電影公司計劃表司空見慣的使用特效堆出來的超級英雄電影。「已經有太多雷同了,」他說,「紐約經不起炸這麼多次。」

環球影業(Universal Studios)也從自己豐富的怪獸電影中掘金,並將在明年開始翻拍《木乃伊》(The Mummy)。該電影公司出品的大賣之作《壞蛋獎門人》(Despicable Me,又譯《神偷奶爸》)系列也將推出前傳影片《小黃人(Minions)》(台譯小小兵),並受到分析人士的普遍看好。預計它將成為今年夏天最火爆的影片之一。這部動畫片講述了聽命於超級大惡棍格魯(Gru)的那些說話嘰裡咕嚕的小黃人的背景故事。環球影業在佛羅里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均設有小黃人的主題公園,《壞蛋獎門人3》預計將在2017年推出。

「我認為『電影宇宙』正越來越流行,」製片人高斯曼(Akiva Goldsman) 推估。目前,他正策劃為《變形金剛》(Transformer)系列(派拉蒙影視公司(Paramount Pictures)為孩之寶(Hasbro)的變形金剛品牌製作的電影四部曲打造一個「idea farm」。他還把自己在《變形金剛》系列影片中的工作,與一群定期窩在編劇室裡數小時以充實故事情節的電視連續劇編劇進行比較。花較長時間構思故事更容易讓電影獲得成功,他說,「如果你能多花些時間跟你的角色相處,你與他之間的關係就會更深。」孩之寶品牌的總裁弗拉斯科蒂(John Frascotti)說,該公司也寫了一本變形金剛寶典,厚達350頁,介紹了機器人物種在其母星塞伯坦(Cybertron)的起源及後來發生的事。雖然《變形金剛5》定於2017年推出,但被用掉的情節還不到所有故事的四分之一。「原材料是如此豐富,」弗拉斯科蒂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發掘了其中的一小部份。」

漫威還將其他電影公司的作品也納入了自己的宇宙,蜘蛛俠就在其中。在迪士尼收購漫威後,《蜘蛛俠》(Spider-Man)的電影版權一直為索尼所有,但根據今年2月宣佈的一項協議,蜘蛛俠將會在未來的漫威電影裡登場。其他的漫威角色也可能會出現在索尼未來的蜘蛛俠電影中。同時,21世紀霍士公司(21st Century Fox)明年將分別以《X戰警》系列裡面的兩個角色:死侍(Deadpool) 和牌皇(Gambit)為主角製作電影(因為漫威本身暫時未計劃製作此類電影,便與21世紀霍士公司達成了這項協議)。期間,《變種特攻:啟示錄》(X-Men: Apocalypse)將在2016年5月上映。

Cowen & Co.的分析師克羅伊茨(Doug Creutz)指出,這麼多電影公司都採取「幾乎相同的」系列電影策略是有風險的,可能會破壞電影業的「生態環境」。「應該給觀眾保留一些飢渴和期待,」BoxOffice.com的首席分析師孔特里諾(Phil Contrino)點出,「明年對於『電影宇宙』將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從2016年起,我們就會知道這個策略能否奏效了。」

庫克的蘋果中國程式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我相信,中國會成為蘋果最大的市場,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5月中旬,全球巿值最高企業蘋果公司CEO庫克(Tim Cook)接受《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採訪時表示。中國大陸的重要性與日劇增。儘管中國市場對蘋果營收的貢獻率排名全球第二,卻是唯一營收按月上升的地區。今年第一季度,蘋果營收580.1億美元,利潤135.7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各自增長27%、33%。同一期間,iPhone 6/6 Plus的強勢表現更使得iPhone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高達168億美元,比去年大幅增長71%,甚至iPhone在大陸的銷量也首次超過美國。

這次,已是庫克從2011年接任蘋果CEO後第六度來到中國。庫克透露,蘋果剛開設新店的中國城巿是潘陽,而預計開設新店的則有:廣州、大連、南京、南寧、福州、青島、廈門和濟南,現都在招募團隊中;同時香港、成都、北京、天津等地,也擴大招募團隊。

問他,台灣什麼時候會開Apple Store零售店?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表示對台北最感興趣。他還表示,目前開店的重點仍然集中在中國大陸市場上。蘋果在中國大陸市場有一個龐大的擴張計劃,未來一年內,蘋果在大中華區的零售店將從現在的22家增至40家。

「我對中國還另有一份感情,」他緩緩地告訴《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他表示,自己從1995年至今多次到訪中國,也有親友是中國人;他喜歡中國的藝術,認為中國的書法真是美極了。蘋果很注重音樂、藝術,因此希望從中發現更多的美。「我們知道有些不能被取代,因此小心翼翼地嘗試將其引入數碼世界,同時不降低藝術性,希望保持藝術之美。」

訪華的第一站,庫克拜訪了中國傳媒大學附屬的小學。他興致勃勃地與4年級同學共同上了一節iPad課程,互動學習不同的交通工具。教育已經融入了蘋果的DNA。蘋果相信科技可以幫助所有學習者成長為未來的夢想家、創新者和領導者。

蘋果目前在中國試點項目約有180多個,支援中國政府的移動課堂項目。例如協助聽力障礙學生、也幫助小學生運用GarageBand學習和創作音樂、並把中國傳統的課程以創新的方式帶入生活。到今年底,蘋果希望把教育試點項目數量增加50%。「目標是改變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方式。希望學生在畢業後為整個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所以我們一直都重視教育,」庫克拜訪學校時說到。

相較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從未前往中國,庫克近年持續深耕大陸巿場,在中國人心中也不再神秘。其中國行程也越來越透明,更讓人見識到他的充沛精力。5月13日,剛下飛機就直奔杭州西湖Apple Store零售店,接受完《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採訪後,再坐車趕到上海。翌日5月14日探望上海南京東路Apple Store零售店,這是全球人流量最高的Apple Store零售店,日均人流量達到2.5萬人次。5月14日凌晨0:30休息,早上4點半左右就起床跑步了。「通常我4點就起床,今天多睡了半小時,」庫克在南京東路Apple Store零售店內告訴《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下載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AppleAndroid 繁體版APP】

打造華人植村秀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以牛爾為首的台灣原創保養品牌,近年因陸客搶翻天而異軍突起。嚐盡甜頭的業者紛紛昂首闊步走出台灣,邁向更大的華人市場,但真正的品牌考驗,現在才開始。

「牛爾有嗎?」「那個我的美麗日記面膜在哪?沒有啊,唉呀,那還有啥呢?」接近打烊時段走在台北辦公區域松江南京捷運站一帶,一批一批剛回到酒店的大陸遊客剛下遊覽車,便衝進屈臣氏藥妝店,以濃厚的口音大聲詢問。一陣混亂後,只見他們每個人以購物籃為單位,大包小包離開,最醒目的牛爾、面膜與醫美品牌的保養品貨架上,所剩不多。

2008年開放大陸旅客來台後,以牛爾、我的美麗日記面膜為首的台灣原創保養品牌異軍突起。台灣前兩大藥妝通路屈臣氏與康是美的買氣熱烈外,便利超商也紛紛改架因應,走進全台景點觀光區或飯店附近的7-ELEVEN門市,面膜的櫃位幾乎不亞於食品;據康是美估算,中國五一黃金周假期,整體面膜銷售就較平日成長4成,平均每位陸客購買6盒以上,因此康是美在大陸遊客常去的店面,包括西門町、永康街、士林夜市等,面膜備貨量要比其他門市多3至5倍,除了面膜,其他台灣品牌或製造的藥妝保養品也倍受青睞。

來台觀光人次大增是推升台灣原創保養品的主要動能。根據台灣觀光局兩年一次的最新調查,2013年赴台遊客中,陸客的購物消費佔據榜首,而化妝品消費在大陸遊客的消費中排名第三。平均每名陸客每天會花18美元用於臉部保養,每人平均帶走一到兩盒面膜。過去七年,陸客每年三成以上的躍升之外,原來赴台旅遊主力的日本與香港客人早已是掃貨常客,數目持續增長;去年包括港澳及東南亞的來台旅客人次都首次達到「百萬(人次)俱樂部」,港澳旅客較去年增長約16%,東南亞旅客也有10%的成長。

台灣原創保養品牌大受旅客歡迎,靠口碑流傳的「便宜、好用、安心」是主因。台灣工業研究院生活與醫生組研究員陳麒元觀察,台灣早年為國際品牌代工生產,在代工毛利不斷下降與其他國家競爭下,這些人才與技術的強力後盾,加上價格更親民,廠商因此自創品牌;2000年後,牛爾愛美書與大S 美容書紛紛登上台灣銷售排行榜冠軍、加上《女人我最大》與《康熙來了》等節目帶動兩岸三地的口碑,台灣本地保養品異軍突起,而網絡正是這些新興品牌崛起的平台,以牛爾最早跟電商平台Payeasy的合作,年營收就超過12億台幣。從香港旅客蒐購到大陸旅客瘋狂掃購,嚐盡甜頭的業者紛紛昂首闊步走出台灣,外銷其他國家,邁向更大的華人市場。2006年到2012年的海關資料顯示,台灣化妝品出口值從54億新台幣成長到110億新台幣,年年增長,絲毫不受景氣影響。

然而,原創品牌跨出台灣之後,除了國際市場競爭激烈,例如挾國家政策與韓流文化席捲全球的韓國,更面臨口碑行銷與互聯網銷售成常態後,品牌能否再上層樓的考驗。

「我都不敢預估可以賣更好,對我而言,現在最重要是牌子不要掉下來,」去年雙十一前夕,牛爾接受《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專訪時,本來是要談近來結合台灣農業的創意策略,卻忍不住一邊開玩笑,一邊憂心忡忡的坦言,「今年我們希望做4000萬人民幣,但淘寶天貓的好位置要去標,價格漲了三倍,你要不要Join(參與)?投了吃利潤,不投又不行,所以進退兩難,好煩喔,快得憂鬱症了,怎麼辦?」

去年雙十一結束,牛爾品牌的總銷售額超過2956萬人民幣,不僅業績是台灣商家之冠,更是美妝保養類唯一進入銷售前五名的台灣原創品牌,但跟2013年的業績相比,成長趨緩,數字跟團隊原來的期待也有些落差。這樣的結果,不只是牛爾個別的瓶頸,也是雙十一的趨勢,線上原生品牌必須正面迎戰線下傳統品牌。

雜誌《財經天下》曾以線上服裝品牌茵曼為例指出,面對線上品牌過去異軍突起的威脅,傳統品牌已經從過去的忽視、抵抗,轉為覺醒,而誕生在電商時代的茵曼等品牌有天然的「互聯網基因」,但品牌影響力的累積卻相較於實力更強的大型服裝集團有一段距離;從這個角度來看,茵曼的對手絕不是線上品牌。

牛爾可以說是隨著美容節目與互聯網興起後,達人當道最成功的代表人物。本名牛毓麟的牛爾今年48歲,曾任多家知名美妝品牌的教育訓練與品牌公關,2001出版第一本《牛爾愛美書1 -天然面膜DIY》,賣破10萬本,人氣一飛沖天,「美容教主」的稱號不脛而走,隔年他與台灣電商Payeasy合作成立網絡品牌,業績也是扶搖直上,直到2009年因中國事業想法不同而結束合作關係。2010年,牛爾自創的品牌「牛爾親研」(Naruko),挾著超高人氣,2013年全球營業額達20億新台幣(下同),台灣8億,中國與其他海外市場12億,大陸的業績三分之一來自電視購物,三分之一強是網絡,三分之一是實體。台灣的部份,實體近來因跟屈臣氏合作成長力道強,目前各佔50%。旗下五個品牌,主力Naruko貢獻營收40%以上,其他還有高價位的京城之霜與醫美品牌ampm等。

「品牌發展現在到了一個進退兩難的階段,往後走(保守之意),減少開支,擔心的是大家都在投資,我的業績馬上掉;往前走(大膽之意),比如2013年我們大陸做12億新台幣(下同),淨利不到5%,但你要超越這個級數,12億可能要變成30億,」牛爾以在節目上清楚講解如何有效保養的方式分析自己的公司。對牛爾來說,以前台灣雜誌廣告,假設只花10萬台幣解決,現在都不只如此,而且無效;網絡廣告則因傳統線下品牌加入競爭,價格翻了好幾番,「以前網絡廣告只有網絡品牌在做,但現在所有的品牌不做網絡就不叫品牌。」行銷與人事成本墊高,而中國的淨利又只有台灣淨利的一半,讓明明看來很風光的牛爾戒慎恐懼,「大陸市場並不是大家想的一天做3000萬人民幣發了喔,那般了不起。」

「我不可能故步自封於網絡,只是渠道(通路)越廣,消耗越大,而且渠道經營是打形象,絕對不是獲利,也許別人會說我是華人品牌第一,但我不在乎耶,我不需要去計較是不是華人第一。我今天要競爭太多了,有些人就是要買雅詩蘭黛,就是要買SKII,還有,年輕人要怎麼認同我們的品牌?」牛爾目前的想法是穩紮穩打,慎選代理商,中國銷售團隊改與丁家宜的創辦人莊文陽合作,「莊文陽的團隊非常擅長三、四線城市的操作,以及大賣場管道,我們就是透過他來拓展」。

牛爾的煩惱還有品牌老化的問題。目前跟著牛爾的死忠使用者年齡都已經來到35歲以上,忠誠度高,雖然業績沒有大躍進的成長,但也沒有衰退,絕對是牛爾最大的資產。但年輕人不再覺得牛爾酷,而成為專業品牌經營者的牛爾也沒可能像他年輕的時候一樣常上節目,該如何再培養新的消費者?牛爾現在盡量交付團隊,以年輕人更活潑的方式進行品牌溝通。

前陣子,他看到一個很「俗」的動畫廣告,原以為是新興平價品牌,沒想到是蘭蔻(Lancome),「網絡廣告就是要這樣搞,年輕人才不要看修圖修得美美的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那時代已經結束了。」包裝也成為牛爾的課題。為了維持平易近人的售價,又要維持品質,牛爾的研發團隊近來積極研究如何透過重新設計包裝材料來降低成本,去年Naruko就拿下IPDA國際包裝設計獎。「看過太多牌子起起落落,剛開始的確有很多創意吸引消費者,但品牌走了五年,一定會遇到瓶頸,如何再創下一個高峰是我接下來的考驗,如果接下來還是這樣,也許就慢慢地走入台灣美爽爽品牌的命運消失。」

對於以實體販售起家的台灣原創品牌來說,情勢同樣在改變。成立超過十年的阿原,以中草藥的身體專家崛起,在誠品門市循著艾草、左手香手工皂的味道,都可以找到店面,去年業績破8億新台幣。然而阿原的創辦人江榮原近來面臨的挑戰是進入主流通路後快速展店,資金結構如何調整的問題。

「阿原進入主流通路販售之後,客單價就反映營收,我們必須提高客單價,但不能拼命漲價,如果每個人進來只買四個肥皂,客單價成長有限,但如果我有處理更好的製劑呢?」中草藥的肥皂做多了,江榮原也累積許多中藥知識,他發現,不同中藥的萃取方式有不同效性,肥皂亦不足承載藥草多元性的功能,如果提升到萃取層次,往更高的生技發展,供應鏈加值,品牌體格也會越練越好。

只是,阿原之前,運用藥草在身體用品的經驗較少,當中草藥變成護膚原物料,定性定量應該如何標準?台灣與國外都沒有前例可循,江榮原於是成立阿原國際藥草研究中心,加強研發團隊來擴充產品線。另一方面,消費者溝通成本也提高,以洗髮露來說,因不加入乳化劑,初期銷售反應不佳,阿原花了半年多時間推廣,銷量才逐漸提升。現在到阿原的店面,可以找到一般用品如洗髮露、牙膏,也有護膚用品如面膜與精華液等。

實體渠道消耗大,知名度擴散後,如何重整店的品質也很重要。阿原在台灣百貨直營專櫃20個,實體渠道約500 多家,其中屬信義誠品因調性相近,業績最好,平均一個月賣150萬新台幣。「開店是重要趨勢,但砍店讓店品質更好,」江榮原分析。

近來海內外都在進行通路結構轉換。中國過去三、四年成長很快,銷售點衝到六百多個,兩年前阿原換新的代理商,重新盤整,建立教育與管理制度,希望能真正移植品牌,現在大約三百多個,而今新開的店面都是獨立點,希望跟消費者做深度的溝通。

台灣工研院陳麒元指出,過去中國本地原創品牌要轉型,常見的做法是高價出售給國際化妝品集團,兩相合作,一來,本土品牌可藉集團資源形象升級,或擴大產品線規模,二來,國際化品牌都非常渴求本土品牌的銷售渠道。

一直希望做華人保養品牌植村秀的牛爾,不是沒想過跟國際集團合作的可能,但回顧一下近來併購史,他無奈地說:「中國本土品牌變成國際大集團的品牌,命運也沒有一定變得比較好。」以一度叱吒中國市場、賣到缺貨的丁家宜來說,當初也是面臨轉型瓶頸而選擇賣給國際前五大化妝品集團柯蒂,但三年下來,經營層出走,市場份額不斷萎縮,最終難逃落幕的命運。更別提更早於2003年由歐萊雅集團收購的本土品牌小護士以及羽西,也是幾年後或因策略錯誤或不敵競爭一一消失。

在朋友與媒體眼中一直是拼命三郎的牛爾,像是安慰自己沒有跨大步冒險一般,有些感性地說,「我買股票賠,買基金也賠,還賠到上千萬,我實在沒辦法體會那些投資人賺錢的方式,」現在的他,心態更務實,只想把握當下,保養與珍惜自己的生命與健康,也跟我們閒聊他最近讀了那些歷史書,怎麼重做生活規劃。

當然,牛爾的感性背後同樣有理性的考量。綜觀全球化妝保養品牌市場,大品牌競爭也在加劇。牛爾觀察,台灣近來沒有新經營成功的國際品牌,日本市場因為太保守,品牌也一直在萎縮,國際大集團現在已不再推新品牌,既有品牌業績好才有廣告預算,做不好的就越來越小最後收掉,因此大品牌都力求活化,但也是此時,「以在地、有特色文創取勝的小品牌也可以做穩市場。」

開車來到海拔五百多公尺到九百多公尺的新竹縣尖石鄉那羅部落,鳥語花香,舒適宜人的山間平原,與其他台灣山區似乎沒什麼不同;但這個面積五甲、人口八百多的部落,種有洋甘菊、香蜂草、綠薄荷、白玉蘭等30多種香草,萃取的純露與精油,年產值800萬,不僅外銷德國,也跟國際品牌Aveda 合作,其中白玉蘭更是牛爾的秘密武器。

根據國際市調公司Frost & Sullivan的資料指出,目前的市場來看,有機跟天然的訴求逐漸成長,在2010年訴求有機跟天然的保養品市場規模為230億美元,預估每年有10%以上的成長。台灣工研院陳麒元觀察,近來全球前五大美妝保養集團的品牌成長趨緩,但以有機草本藥方為主打的品牌全球都穩定上升,最知名的案例如法國歐舒丹(L'occitane)、澳洲的茱莉蔻(Jurlique)與Aesop。

回歸產品研發是根本,也是台灣業者跟市場區隔、維持品牌形象的重要策略,但如果只是跟著國外有機天然的趨勢走,永遠只能做後進者。在台灣原創領導品牌當中,包括牛爾與阿原近來都積極耕耘屬於台灣在地的香草與藥草,試圖重新定位尋求突圍之道。

「幾年前,大家都不喜歡自己本土的東西,本土給人家的代名詞,就是俗,很台;但現在年輕人要追逐的有點不一樣,大家已經不想要太globalize(全球化),滿街奢侈品反而覺得好俗,」牛爾笑說。

牛爾觀察,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與歐舒丹很早強調在地性,這幾年有機與上游到下游的概念也開始風行,大家慢慢認同自己的土地與品牌。有天,牛爾的芳療老朋友、新竹尖石那羅香草班班長吳秀梅因為推廣香草,例如薰衣草的種植,問他的想法與合作可能性,牛爾發現如果再用薰衣草,仍是無法脫離西方主流產品的框架,便詢問吳秀梅有沒有台灣在地的植物,因此選中白玉蘭。過去,大家都認為路邊常兜售的白玉蘭是很普通的東西,目前已是牛爾在台灣前三的暢銷產品;此外他們也與弘光科技大學建教合作,牛爾成為台灣第一次有推出論文的品牌,而這篇討論本土植物護膚效果的文章也登上英國前五大期刊《Alternative Treatment》。無論銷售或研發後製都取得不錯的成績。

此外,魯冰花與紅薏仁也成為牛爾領先主打的植物系列。魯冰花,歐洲習稱羽扇豆,向來不起眼,但牛爾發現它其實富含護膚價值,更重要的是因為《魯冰花》電視劇、電影的關係,魯冰花對台灣一代人很有意義。

「我們要做的就是跟別人不一樣,一定要做出特色,」牛爾認為,本地品牌無法崛起,並不是因為市場小,而是因為過去給人的感覺都是抄襲跟風,沒有自己的主張與設計,「台灣市場人口跟澳洲人口差不多,紐西蘭是400萬人口的國家,一樣好多護膚品牌,我的意思是說,台灣市場並不小,只是品牌化的過程少了美學教育。」

品牌DNA本身就是在地藥草的阿原,之所以能成為台灣重要原創品牌,甚至是他們自己定義的「藥草的身體應用專家」,除了走在草本潮流上,品牌強大的美學管理正是致勝關鍵。

走進阿原位於新北金山的工廠,外頭的農田下著細細小雨,小屋內的人們穿著白色工作服,邊輕聲交談,邊為即將送出的佳節肥皂禮盒包裝。有別於許多品牌是原料是進口採購,產品是委外製造,阿原有一條龍的生產線,從八煙一塊水質良好的農地、加工區到通路,品質可嚴格把關,江榮原更堅持,自聘農夫與製造廠的人員,不願假手於機器,一來墊高阿原的關鍵技術門檻,二來也成為阿原品牌重要的「勞動力美學」。

跟其他女性氣質的品牌不同,「阿原」是台灣非常鄉土的名字,也是男性的名字,整個品牌的基調顯得理性堅毅;從藥草出發,又予人溫暖療癒的能量。由於過去從事雜誌設計與競選田野調查的工作,江榮原對於品牌識別系統的管理非常嚴謹,包括色彩、符號,手寫文字系統等,「看來很拙,但你每年都用同一個風格管理,時間久了,就變成你的味道。」

阿原明確又剛柔並濟的品牌形象在中國亦找到自己的市場。江榮原分析,阿原在大陸的每個店單點營收、坪效都比台灣出色的原因在於,「這是一個比台灣更需要安慰與救贖的國家,到都會租房子與打拼的人太多了,每個人多少都承擔一些鄉愁,所以阿原強調手足情深、報答大地、平安啊、放下,或是問『你有多久沒牽著爸媽的手在田埂走一趟?』,都會流行到不得了,鄉愁不在文學,都市越發達的地方,鄉愁想像永不過時。」

目前全球販賣的阿原都是台灣製造,江榮原規劃,未來會到當地建置的生產線,並且依當地產物做一兩個品項,最近他們也在馬來西亞找農戶;大陸計劃在雲南與廣深一帶。阿原認為,草本保養品的立即效果或許沒有傳統品牌來得好,但數字與不同品牌興起可以證明其續航力,「我不覺得什麼都要追大眾化的市場,我們現在離大眾化也真的很遙遠,做精、做專,才是阿原最需小心的事。」

追求草本、本土化與結合文創確實是全球保養品的發展趨勢,角逐者眾,新創業者有理想,卻多為小規模寄售的手工業個體戶。2010成立的綠藤生機,目前的知名度無法同阿原與牛爾比,卻同樣是台灣近來企圖跳脫、重寫規則的業者。

「台灣現在太多以文創為名的自創品牌,但只說故事是不夠的,到處是手工肥皂,到處是在地農業的故事,可是除了阿原真正開創新的商業模式,其他太容易被仿效,也走不上國際舞台,我們希望做的是能撼動當前身體清潔用品與保養品組成配方的產品,」綠藤生機的創辦人廖怡雯與鄭涵睿告訴《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綠藤生機的三位創辦人都是台大財金系畢業轉行創業的80後高材生。創業前,廖怡雯、許偉哲各擁有ING投信與保誠人壽等外商經歷,而鄭涵睿是匯豐銀行儲備幹部,對辦公室生活感到厭倦的三人,想從「吃」開始為台灣農業做些事。2010年,在鄭涵睿的父母台大園藝系教授、農學專家鄭正勇與主婦聯盟兼橘子工坊創辦人林碧霞做後盾下,三人湊了500萬,開啟「綠藤生機」的鮮活芽菜事業,目前已打進台灣超過80%的頂級超市、主婦聯盟與里仁等有機商店與餐廳,共超過300個渠道據點,還外銷香港米芝蓮餐廳,並成為Burt' s Bee的合作夥伴,可說是台灣青年創業佳話。

綠藤生機提供的是沒有化肥農藥、硝酸鹽殘留,而且能整株食用、營養豐富的芽菜生意,2012年開始獲利,2013年中,他們進一步從食品跨到生活用品系列,就貢獻當年2000萬營收的一半。

廖怡雯說,幾波食安風暴,大家越來越重視「真」食物,當他想找適合的日用清潔與護膚品,卻發現市面上強調「自然成份」的包裝宣傳千百種,但業者主打的實際只佔整體內容不過個位數的百分比,這些沐浴乳或洗髮露等清潔用品的組成絕大多數是SLS(Sodium Lauryl Sulfate)或SLES(Sodium Laureth Sulfate)的石化介面活性劑,而且一定添加類防腐劑、人工香精等化學合成物質。

「身體清潔用品的組合成份發明到現在應該被挑戰了,」鄭涵睿認為,石化界面活性劑的成本低廉、起泡性高,清潔力強,適合工業化生產,用來洗車或打掃家裡沒大問題,但拿來做清潔保養用品難免刺激,導致膚質變得更敏感,而且SLS/SLES 等石化成份的生物分解度低,容易造成水污染,衝擊環境生態。

有別於其他保養品牌從主打配方下手,強調有機天然,綠藤生機除了強調是芽菜新鮮萃取,更以不使用石化界面活性劑來強化產品特色。不過,團隊開始著手製造一瓶洗髮露時才發現沒有界面活性劑真的是一場「災難」。

「大家已經習慣洗髮露不是均勻乳狀,就是液態狀,但天然的製成的清潔劑根本不是如此,」廖怡雯回顧研發初期的窘況還有些激動地說。團隊花了許多功夫才終於將以胺基酸、椰子油、甜菜鹼與葡萄糖基等四種具植物性清潔效果的成份製成消費者可以接受的透明膠狀;另一方面,林碧霞從沙漠植物的保水機制中得到靈感,以植物蠟取代矽靈。化妝水也是,為了不加入多餘的化學成份,直接呈現植物萃取沉澱的混濁。

比照近來流行的產銷履歷,標示透明也是綠藤生機的策略。一般洗髮露後面的成份標示多是看不懂的英文化學名稱,綠藤生機生活用品背後除了中英文對照,成份大多是自然植物萃取,但他們也不標榜百分之百全天然,而是98.5%的天然,「還是要加防腐劑,只是我們加的是食品級的,」廖怡雯笑說,他們不希望只是一直講農業好、農業多重要的故事,而是從研發技術與商業模式上做突破。

綠藤生機目前沒有廣告,主要通路是有機店面與網絡,而且定價一瓶450元(240ml)新台幣,跟進口的南法香頌品牌等不相上下,靠著試用品索取與口碑效應,還是造成搶購潮,最新推出的活萃淡斑修護組也因為熱銷而缺貨。

創辦人同為林碧霞的橘子工坊,是台灣家居消費用品大廠永豐餘的關係企業,2009年以「恨化學」的廣告打開洗衣精與廚房清潔用品的知名度,現在走進賣場或上電商平台,橘子工坊已有一定的巿場地位。廖怡雯表示,團隊目前還在跟潤髮乳與乳液的研發作戰,全產品線到齊後,才會進入下一階段的品牌考驗,進軍大眾渠道。

國際集團併購本地品牌的歷史血淚斑斑,本地業者缺乏國際集團的資源與資金擴大規模,但國際集團主導經營,品牌又會失去個性活力是癥結。如果國際集團願意投資、提供諮詢而不干涉經營權呢?去年,LVMH集團的私募基金L Capital Asia獲經濟部投審會同意,投資台灣天昱生技公司7.5億新台幣,其中Dr. Wu(達爾膚)正是天昱生技旗下最知名的醫美保養品牌。兩者的合作可說是本地品牌突圍、國際集團趕搭亞洲消費熱潮的新模式。

Dr.Wu是耕耘多年的台灣品牌。創辦人吳英俊原是台大醫院皮膚科醫師,1978年在永康街創立皮膚科診所,因自身與家人是過敏體質,加上無數名病人的觀察與治療經驗,吳英俊很早自製化妝保養品。2001年,推出第一罐三合一的導入液,針對亞洲敏感肌,強調無添加、不含酒精、高濃度、高等成份與高安全性,經口耳相傳,只限診所購買。

「我回來時,看到診所外經常大排長龍,覺得哪裡好像出了問題,」吳英俊的大兒子吳奕叡、天昱生技總經理接受《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專訪時笑道。今年40歲的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念生物工程,後來轉工業管理,畢業後,進了華爾街創投,負責購併等相關業務,2001年回到台灣時發現父親總是不停在看病,心想,診所的流程與設備應該有更好的規劃。2003年,天昱生技成立,他說服父親把診所自製給病人使用的產品量產,結果玻尿酸系列商品受到名人如大S等推薦,一夕爆紅。2005年,產品又進入主打專業藥妝的康是美,從此進入系統化的品牌經營。

2013年Dr.Wu迎來十年連續獲利;2014年營收達6.6億;2015年4月30日正式興櫃。對吳奕叡來說,品牌取名Dr.Wu,一方面是突顯產品由醫師創辦的專業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走向中國與國際市場,「當時跟很多創投、國際集團談,但能不能繼續擁有經營權是我們最大的考量,」吳奕叡說,這也是促成Dr.Wu最後與L Capital合作的原因。根據經濟部投審會,L Capital投資天昱約7.5億新台幣資金,入股逾2成股權。

2001年由LVMH集團設立私募基金L Capital, _近來在亞洲非常積極,2009年在新加坡成立第四隻基金「L Capital Asia」(簡稱LCA)。「亞洲消費市場正在崛起,我們看中的是新興的生活品牌,」LCA董事總經理陳耀邦來台與Dr. Wu定期開會時接受《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表示,該基金在亞洲主要鎖定珠寶、流行服飾、美容、娛樂、旅行、食飲與渠道等主題,目前已投資十多個有潛力的品牌;跟母公司LVMH集團的投資併購不同,該基金主要是在資本市場運作,希望可以更靈活、實驗性的參與成長中的亞洲市場,了解新興的中產消費者。

陳耀邦觀察,韓國掌握流行潮流的能力強,LCA剛在南韓投資一間娛樂經紀公司;台灣的DNA則是製造品質好,有口碑,南韓雖然整形產業興盛,但華人有自己的市場,跟歐美的使用習慣與趨勢不同,台灣在微整形的醫美保養這塊發展得比中國細緻,而Dr.Wu又是少數擁有醫師專業的品牌,「我們認為Dr.Wu將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LCA不參與主導本地品牌的經營,但每月定期與經營層開會,並安排吳奕叡與品牌顧問開會學習,引介他中國通路的人脈資源,「這次進大陸,LCA給我們很多非常好的建議,包括不直接在當地開實體門市,而是先進網商等,」吳奕叡說。

Dr.Wu的產品屬於中高價位,行銷策略跟多數台灣品牌予人平價實惠的形象不同,LCA有豐富的精品操作經驗,亦是加分。去年9月登陸前,Dr.Wu就選擇在陸客必訪的台北101首度打造Dr.Wu亞洲首間醫美概念店,推出30分鐘的微整形速效療程,大受歡迎。9月在中國美妝平台聚美優品上架,開賣首日即引發搶購熱潮,首三日的限定「玻尿酸保濕明星組」不到18小時3000組即搶購一空,杏仁酸煥膚精華4小時即銷售超過1000組。之後適逢十一黃金假期,連帶帶動台北101專櫃業績成長近10倍,同樣兩組產品銷售最佳。

今年3月,藥妝渠道康是美發表的2014年度報告,總經理張聰本指出,全台醫美保養品市場規模超過20億新台幣,佔去年整體市場約5%;醫美市場持續穩定成長,優於百貨公司專櫃,在美容與微整形市場逐漸擴大下,年輕及年長兩端客群均有明顯成長,目前醫美產品購買年齡層已下修至23歲左右,而中高架保養品市場向醫美挪移明顯,以美白保養品為例,去年專櫃美白保養品衰退一成,其中有兩成消費者轉向購買醫美美白保養品。

在大趨勢下,Dr.Wu過去兩年都有雙位數成長。只不過,面對中國市場,同行的台灣競爭者如寵愛之名、森田藥妝早先攻入,Dr.Wu如何後發先至?「長期來看,從玻尿酸到杏仁酸,我們的研發與消費者溝通都有領先市場的能力,現在有LCA做後盾,渠道就是穩紮穩打,否則銷售得快,也消失的快。」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下載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AppleAndroid 繁體版APP】

換本雜誌看世界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訂閱優惠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
享譽全球的重量級財經雜誌《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於2014年5月2日在台灣以雙周刊形式銷售。《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的獨創、獨特及獨立風格,將為台灣讀者帶來全景式、具深度的全新閱讀體驗。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於香港創刊,結合兩岸三地財經、文化和藝術菁英編輯團隊,報導資本市場熱點公司和話題,深度研究新經濟下社會變革的要求,讓讀者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瞭解世界潮流,成為世界經濟舞台的主角。每期內容聚焦全球經濟發展,深入分析公司產業趨勢,剖析政治政策,追蹤科技,解構市場金融 ,探索ETC智趣生活,再加上最權威的彭博觀點,帶給讀者全視角的國際財經資訊。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每期售價台幣 130元,可至全台7-11、誠品、金石堂、機場書店、法雅客、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等通路購買。除了零售,也歡迎長期訂閱,立即訂閱即享有優惠,原價每年26期3380元,優惠價2699元(每本約103元)。

訂閱即贈送一年份iOS版APP閱讀權限及商務可攜式閱讀燈 (USB插頭,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訂閱總代理:台灣英文雜誌社
Tel:02-2361-2151
Fax:02-2375-2670

散步初夏的金色大道 金急雨阿勃勒
除了興大園道,在西區梅川東路一段靠近五權路口處、霧峰區亞洲大學校園裡…等等都是遍植阿勃勒的路段。不妨選個空閒的午後,走在阿勃勒的樹下,親身體驗「金急雨」那絢麗動人的浪漫魔力。

「臺灣啤酒」竟是受到日本人啟蒙!
臺灣啤酒受日本人啟蒙,起初由日本進口啤酒,主要品牌包括惠比壽、麒麟…等,這些廠牌的釀酒技術學自德國,它們的滋味又影響了臺灣人的釀酒;可以說,日本人規訓了臺灣人的啤酒味覺。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