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新鮮日本電子報】以經濟、文化、旅遊為主軸,提供讀者全方位的新聞資訊、原汁原味的「大和風情」。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2/15 第246期
直接訂閱: | 訂閱 / 退訂| 歷史報份 | 今周刊網站
八種新藥改變150萬台灣病患的生命
台灣新藥革命
林書豪 贏球,讓輕蔑的聲音消失
五場比賽 釋放十八年的壓抑與歧視
 
   
封面故事
   
八種新藥改變150萬台灣病患的生命
台灣新藥革命
今周刊.撰文:林宏文、賴筱凡

當死神來敲門,你能有什麼選擇? 這是一個面臨死亡威脅的兩位癌症病患,一群台灣新藥研發人員,與八種新藥開發的故事它將讓台灣人有選擇的機會,它可望改變150萬台灣病患的命運,它更可以讓台灣新藥有朝一日得以站上世界舞台,成了全世界病友的救贖。一場台灣新藥革命,隱然發動!

醫院長廊上燈光蒼白,看似無盡頭的空間裡,一個人坐在長凳上,肩頭微微顫抖,那刻彷彿全世界轉動都已靜止,眼前一片黑暗,不甘願、為什麼?這些字眼在她的腦中迴盪,「為什麼是我?」這個答案,沒人能回答她!

想起醫生宣判她罹患乳癌的那一幕,她忍不住皺起了眉頭,那已經是三年多前的事了,縱使再怎麼不願回首,當她又重回那個場景時,痛苦的情緒像潮水又湧了回來。

郭美珠,一位出身戲劇世家的歌仔戲演員,她與楊麗花、小鳳仙、許秀年、林美照等,都是當年家喻戶曉的歌仔戲演員;「演技精湛」的榮譽獎牌,還高高擺在家裡的壁櫃裡,主持過的節目也還在電視上重播著;但她已在戲劇之外,經歷另一段人生。

甫過完農曆春節,郭美珠家裡擺著行政院前祕書長林中森、中選會主委張博雅致贈的花籃,賀卡上寫著「早日康復」,因為年前一個小跌跤的意外,卻讓她跌斷左手臂。「我吃的治癌藥物有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骨質疏鬆。」她講得輕描淡寫,卻是罹癌伴隨而來的痛苦。

「醫生說我得了癌症,必須做九次化療,頭髮會掉光、骨瘦如柴、皮膚會焦得就像被火燒過一樣,這根本與世界末日沒什麼不同!」抓著受傷的左手,郭美珠的情緒顯然起了波瀾,「我這麼愛漂亮的人,又怕痛、也怕醜,我怎麼可能做得完九次(化療)?」

當時的郭美珠,只想躲起來,「我都想好了,找一間公寓、帶個傭人,躲起來,不見任何人,更不用對家裡的人多說。」與多數初罹癌的病人一樣,她拒絕接受事實,更不願讓親朋好友知道。

台灣獨家開發輔助用藥 助癌友安度化療

更殘酷的是,當時醫生告訴她,為避免癌細胞擴散,必須立即切除全部的乳房,這對身為女性的郭美珠而言,實在難以接受。「所以,我要求同步重建。」所謂同步重建,就是在切除乳房的同時,移植一塊腹部的肌肉到原本的位置,這個複雜的手術由兩組醫療團隊接力操刀,這台刀一開,就是十四個小時。

捱過十四小時的大手術,郭美珠的考驗才正要開始。

那是二○○八年的聖誕節,在醫院等待做化療的焦急心情,至今仍在她腦海中迴盪,看著化療藥物,一針接著一針注射進入她的體內,打完藥,痛苦接著降臨。
化療藥開始在體內破壞,她全身癱軟無力,連開口要杯水都困難,雙手指甲甚至發黑,「每次化療結束,從醫院離開後的那一個禮拜,我就像到地獄走了一遭;化療做到第三回時,會覺得自己已經做不下去了。」化療的痛苦經歷,非一般健康人可以想像,即使是陪在她身邊的丈夫,也只能給她心靈上的支持。

有一回,郭美珠想洗頭髮,這頭一洗卻是滿地髮絲,她嚇到尖叫,這些化療期間的經歷,深深刻在腦海。當時她怎麼也沒想到,就在她住家不到十公里遠的實驗室裡,改變她罹癌人生的藥物,已經在等著她。

在朋友介紹下,郭美珠開始飲用了一款台灣藥廠自行開發的保健品——田中寶養生液化療漾(young)。化療漾雖然不是什麼萬靈丹,也無法殺死癌細胞,卻能讓她在每個化療程序結束後,恢復食慾、有體力,不再那麼疲勞,有力氣再與癌細胞對戰。走過十四年的開發路程,化療漾在去年底完成三期臨床試驗,順利取得台灣第一張口服癌症治療新藥的藥證,更是台灣食品藥物管理局發出的第三張藥證。

化療過程裡,必須保持好體力,否則「地獄」這遭沒走完,自己就先被癌症細胞給擊潰。「醫生是不會去take care(照顧)你做完化療有多疼痛、多不舒服,因為在醫生的認知裡,那些都是化療的必經路途。」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話講得直白,卻也點出癌友的生活品質,從來就不在療程的考量中。所以,癌友只能咬牙苦撐。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現代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台灣有逾四十萬名癌症病患都正在過著這樣的日子,他們別無選擇,即使是歐美大藥廠,也從未有人投入輔助用藥領域。

直到化療漾的出現,「它真的不是什麼特效藥,但若病人難忍化療過程的痛苦,我會適時給他們建議,還有這個台灣新藥可選擇。」季匡華為了驗證化療漾的效果,他一一檢視每位病患的化驗數據,尤其是淋巴球數,「淋巴球數增加,就代表體內的抵抗力轉強,就算病人喊得再痛苦,都象徵身體正逐漸好轉。」

在這項新藥的幫助下,郭美珠九次化療,順利在一年內完成,目前她不只恢復健康,甚至繼續主持節目,就連總統大選,也四處替候選人站台,也因為她的抗癌成功故事,演講邀約不斷。

場景拉到台南,時空倒回至○六年,癌症病魔這次找上了一位藥房的老闆娘鄭太太。「醫生告訴我,得的是一種罕見的黑色素細胞癌(又稱為波文氏症),即使在成大醫院,類似的案例經過治療,通常可以活一到五年,復發率達四五%。」醫生的話一落下,鄭太太雙腿一軟,只覺五雷轟頂。

「做完切除手術、化療,也最多只能再活五年,我乾脆死掉算了。」鄭太太一度哽咽,死神來敲門的感受,只有親身經歷才能體會箇中滋味。她還有兩個小孩,老母親也還健在,更捨不得當藥劑師的丈夫,連六十歲都不到,她真的不甘心!

破解皮膚癌「存活率」魔咒

為了求生存,鄭太太開刀後六次化療的循環,煎熬了七、八個月,尤其是最後兩次療程。「那實在太痛苦了,覺得身體的傷害已達到極限。」可是,鄭太太腦中只有一個念頭,她想活下去。

她控制飲食、改善生活習慣,每天早晚固定運動兩小時,念佛經追求心靈平靜,她遍尋各種治療方法,讀遍相關論文與書籍,就為了一件事:活下去!

「五年大限」成為她揮之不去的陰影,她不停地打探成大其他案例,希望能出現奇蹟,但病友相繼辭世,一再潑了她滿身冷水。

直到她遇見了另一個進入臨床三期的台灣新藥——德英「蓿健一○○」,又重新燃起了希望。那是一場藥師公會舉辦的論壇,當時已從高雄醫學大學辭職、投入新藥研發工作的德英生技董事長郭國華,他那場以植物萃取技術治病的演講,打動了鄭太太的藥劑師先生。

「我在高醫看過太多癌症病人,他們的處境與心情,我真的能理解。」郭國華說,目前癌症治癒率僅兩至三成,每每看著醫院裡焦急找尋「各類偏方」的病人,身為醫生的他卻無計可施,因此他十年前下定決心辭掉高醫教職,著手創業,一頭鑽進用植物萃取技術,開發皮膚癌藥物的領域。

幸運的是,在鄭太太服用德英「蓿健一○○」後,安度了「五年大限」。

不論是郭美珠、鄭太太,她們只是台灣四十萬癌友裡,巧遇台灣新藥的兩個故事。在十年前,很難想像,有一天病人服用的,會是台灣人自己開發的新藥,上頭的說明文字不再是難懂的英文,藥廠不再是遠在幾千里之外的外商,而是一個來自於住家不出十公里外的藥廠...《詳全文》

話題人物
林書豪 贏球,讓輕蔑的聲音消失
五場比賽 釋放十八年的壓抑與歧視
今周刊.撰文:楊紹華、莊 芳、何珮郁

他只用了八天的時間,五場比賽的機會,就讓全世界認識他。然而,在這五場驚天動地的比賽之前,林書豪,其實早已承受了十八年的懷疑與鄙視。

一九九三年,美國加州帕羅奧圖市(Palo Alto),YMCA活動中心籃球場,五歲的林書豪,開始了人生第一場籃球比賽。

「這場比賽,他只是站在中線附近發呆,並且不時地吸著他的大拇指。」根據哥哥林書雅的記憶,那一年,父親為他兄弟倆報名參加YMCA幼童聯盟籃球賽,「連續好幾場比賽下來,林書豪都是呆呆的站著,幾乎沒有碰到球過。」

五歲時的第一場比賽 只是站在場上發呆吸大拇指

沒人能想到,這個黃色皮膚、只會在球場上發呆的瘦小孩子,會在十八年後寫下籃球場上絕無僅有的一頁傳奇──二○一二年的二月,在世界籃球殿堂NBA季賽中,林書豪像是一枚終於引爆的核彈,在一瞬間狠狠釋放了累積十八年的驚人能量。二月四日到十一日,只不過五場比賽,林書豪就此改寫了自己的生命,也改寫了亞洲人在籃球場上的可能空間。

五場比賽,他一共得到一三四分,是全隊總得分的二七%;因為林書豪的爆發,他所屬的紐約尼克隊連續贏得五場比賽,在此之前,尼克隊在十場比賽中只有二勝;在二月六日開始的連續四場先發出賽中,林書豪一共得到一○九分,打破NBA有史以來「前四場先發得分」的最高紀錄。

在這八天,林書豪被媒體稱為「地球上最受矚目的運動員」,尼克隊的官網簡直成了他的個人網頁;他的英文名字Jeremy Lin,快速躥升為搜尋網站最火熱的關鍵字,Lin-sanity(林來瘋)成了普及率最高的新創單字。

緊接著,以Lin為字首的創意單字不斷出現,Lin-possible(「林」可能)、Lin-credible(「林」不思議)、Super Lin-tendo(超級「林」天堂)……。

在這一籮筐的雙關語當中,把林書豪形容為灰姑娘傳奇的Lin-derella(「林」杜瑞拉),或許最能打中他的真實內心。一路走來,林書豪總是在不受認同的眼光中,一次又一次的瞬間爆發、贏得尊重。

時間拉回一九九三年帕羅奧圖市的「幼童聯盟」比賽,經過連續發呆數場,有一次,媽媽沒有來看這對兄弟的比賽,回家之後,林書豪要求媽媽下一場比賽一定要來看,媽媽答應了,但也要求林書豪必須表現得更積極,「弟弟說OK,而在這場媽媽重回觀眾席的比賽中,林書豪忽然脫胎換骨,拿到了超高的分數。」林書雅回憶:「從此,他就走上了這條路,再也沒有放棄過。」

「我們林家的人,每個都很會念書,但從來沒有一個是擅長運動的。」接受本刊專訪,伯父林繼宗談起林書豪一臉得意,但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他爸爸在搬到美國前,其實沒有碰過籃球,至於我,是在這幾天林書豪暴紅後,為了應付媒體才開始惡補籃球術語的。」林繼宗這幾天因回答太多問題,聲音「燒聲」不得不去掛病號。

除了沒有先天的運動細胞,就連起步的基礎訓練,林書豪也是完全的「不成體統」。根據國外媒體報導,林書豪的爸爸是為了紓解課業及工作壓力而開始接觸籃球,也因為希望孩子們能從小打好體格基礎,所以在林書豪五歲時,就開始帶著他一起上場打球。然而,這段過去從林書豪阿嬤的口中說出來,其實更加生動鮮明。

孩提時開心玩球 讓「哈佛小子」一腳踏上籃球路

由於爸媽忙於工作,反倒是經常飛到美國長住的阿嬤,成了林書豪在五歲以前的重要玩伴。「兒子到美國的時候,沒什麼錢,我只給了他一千美元,他就飛過去了。窮啊!談什麼吃喝玩樂,沒錢看電影,只好在家看看籃球比賽,就這樣看出興趣來;假日,一家人也沒有錢出去玩,只好花點小錢買了一個籃球,帶孩子在附近公園隨便丟一丟。」

「那個公園其實沒有真正的籃球場,只有一個快要爛掉的── 算是一個球框吧!」阿嬤回憶,雖然設備簡陋到不行,但小小的林書豪還是玩得很開心,「因為,若是平常在家,我兒子和媳婦管孩子可是管得很嚴哩!」

阿嬤說了一個小故事:五歲以前的林書豪喜歡看電視,但媽媽堅持,除非做完功課,否則不准打開電視。

一次,趁著爸爸媽媽不在家,林書豪要求阿嬤讓他看喜歡的卡通,「但是你媽媽不准,怎麼辦?」「那……阿嬤,你可不可以到陽台,看到我媽媽的車子開回來,就趕快通知我一聲。」就這樣,阿嬤成功地為林書豪「把風」。

孩提時代開心玩球、認真念書,是林書豪日後能成為NBA球場上「哈佛小子」的底蘊;但是,在林書豪進入高中到打進NBA的這段期間,他卻開始血淋淋地體悟到真實世界的殘酷。對於膚色與種族的歧視,開始一路折磨林書豪的籃球路。

「這一路,真的很辛苦,總歸一句話,你好像永遠得不到該有的尊重。」這是林書豪在○九年接受ESPN運動網專訪時的說法:「不管你表現得怎麼樣,人們就是不相信你真的會打球。」

偏執荒謬的成見 成為轉化忿怒為拚搏熱血的關鍵

他在高中加入學校籃球隊,展開了籃球生涯的奇蹟之旅。高一時,林書豪的身高只有一六○公分,但整個高中生涯,林書豪繳出每場平均得分十五分、七次助攻、五次抄截、六個籃板的成績。「但在這個過程中,你能想像到的所有難聽字眼,都曾招呼過我。」racial slurs(種族恥辱)、racial jokes(種族笑柄)……林書豪隨口舉例。

「林書豪經常會寫email給我,當他打出一些成績之後,信件的內容也開始偶爾出現一些抱怨,抱怨的重點,都是歧視。」林繼宗說,「我不懂籃球,只能跟他說要加油,或許,多練一些遠距離的投籃,或者練出自己的必殺技,也不知道這些建議是不是正確,總之,我希望他能感受到家人相挺的力量。」

家人的相挺,的確給了林書豪撐下去的力量,而讓他把忿怒轉換為拚搏熱血的關鍵,則是來自於父親林繼明的這一句—「只要你帶領自己的球隊贏球,人們自然會尊重你。」

贏球,讓輕蔑的聲音消失,林書豪記住了。

「有一次,在一場重要比賽的前夕,我在晚上十一點多忽然接到他的電話,竟然是要問我某個動作的腳步技巧。」談起林書豪現在的成績,高中時代籃球教練Peter Diepenbrock顯得異常興奮,「這是他應得的,他總是比別人練習得更多、更晚,總是想著籃球。」...《詳全文》


本週好康快訊:

  【熱門影音】林書豪逆轉勝關鍵四球三分鐘精彩剪輯

  【優雅的優惠】訂今周刊6期送西雅圖琴鍵咖啡禮盒$499

  【輕閱讀】USD49.99 閱讀今周刊零時差,趨勢看個夠

  【熱門文章推薦】第三期黑色素癌病患:把自己推到極限拿回生命掌控權!

  【熱門文章推薦】余湘:刁鑽客戶,才能訓練好員工

 
《cue.電影生活誌》上架 填問卷送免費觀影
你也是愛看電影,支持國片的一份子嗎?回答《cue.電影生活誌》問卷就有機會抽到電影體驗卡、電影原著小說,以及電影雜誌等精美贈品!

周杰倫和他的J兄弟們
在現實生活裡,除了親情之外,誰才是周杰倫的永遠?他說,親情、音樂與籃球排行前3名,但是他的J兄弟們,是一輩子要照顧的。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今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
若您對內容有任何建議,歡迎您來信與我們分享 ! 聯絡我們
電話:02-2581-6196轉207~210 地址:104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96號8樓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