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bobo小天才.輕鬆玩教養】針對家長頭痛的學齡前教養問題開闢解決方案,讓家長輕鬆地教導孩子。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臺中好生活電子報
2016/05/18 第26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封面故事
老眷村裡的小學堂和遊樂場
大家書房 友善開放的社區書櫃
達人帶路
台中人的第三市仔
走訪令人懷念的古早味

 

 
 
 
 
大家書房主人奚浩(左)和「鼻孔貝特」志工團隊隊長廖昱傑。

老眷村裡的小學堂和遊樂場
大家書房 友善開放的社區書櫃

文/林韋潔;攝影/澄攝影;圖片提供/奚浩

「連鎖書店就像大街上閃爍的霓虹燈,獨立書店就像一盞可以深入角落照明的路燈。」大家書房主人奚浩這麼比喻。一位大學老師來到老眷村,用一家不賺錢的小書店,串連起社區居民和青年學子的情感,就像在都會邊陲區點亮了一盞文化路燈。

來到台中清泉崗,四周都是早期駐軍留下的老眷村房舍,前身是空軍子弟小學操場的流鎏公園裡,黃金風鈴木正盛開,角落裡一棟不起眼的老房子,面向公園的大窗戶上寫著「大家書房」四個紅字──這是大雅區唯一一家獨立書店,也是忠義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

大家書房的主人奚浩在靜宜大學大傳系任教,十年前,本身是空軍子弟的他,參與台中眷村田野調查,拜訪了134個眷村;三年多前,他拍攝眷村口述歷史紀錄片《穿越•凝結》時,對忠義社區的印象特別深刻。這裡是台中唯一還有人居住的老眷村,而且是全台唯一自然轉型的眷村,隨著政府裁軍,部分眷戶遷入國宅,老榮民相繼凋零,近年來增加許多外籍配偶,加上不少原住民因工作關係遷入賃屋而居,讓這裡呈現多元族群的特色。

 
位於公園旁的大家書房,希望聚集社區居民和外地訪客,共同交織出人生的故事。

對所有人開放的友善空間

「這個地方『不山不市』,可說是市區裡的偏鄉。」奚浩觀察到,這裡的孩子相對得到的資源較少,很需要關心和陪伴。

一位大學老師為何要到這裡開書店?原來這幾年校方鼓勵學生走出校園,結合文創進入社區參與改造,考量學生太年輕、歷練不足,奚浩認為老師應該身先士卒,建立成功的經驗讓學生複製,而書店是可以對所有人開放的友善空間,除了社區的人可以進來,也可以把外面的人帶進社區,與當地產生互動。於是,他毅然決定用一家小書店,在此展開他的社區蹲點計畫。

為了吸引外面的人進來老眷村,奚浩特別蒐羅成長文學、社區與族群等主題好書,有些在坊間書店還真不容易找到;為了讓社區居民願意走進來,他結合不同社團來此舉辦各種活動,平日則開放書店給社區孩子進來,變成圖書館、課輔教室和遊戲場,還鼓勵年輕大學生陪讀和陪玩,讓孩子有個快樂充實的童年。

把書店當作公益事業來經營

不過,經營書店,不是那麼簡單。喜歡玩攝影的奚浩,用原本打算要買高檔相機的錢,拿來改造租來的老房子;接著又用他教書的薪水和演講的收入,支付經營書店的開銷;為了讓年輕人可以來社區策劃活動,他帶著學生去跟基金會提案,拿到需要的預算。為了讓店裡經常有新書上架,奚浩必須克服小型書店難以進書的難題,「幸好東海書苑的廖英良先生願意支持我們,現在大家書房就像東海書苑在大雅的分店。」

雖然書店是營利事業,但大家書房看起來卻很像非營利的公益事業,因為從去年6月開始營業迄今,只有區區幾萬元的營業額。有趣的是,不少外來訪客來這裡逛了半天不買書,臨走時卻想要捐錢,但都被奚浩婉拒了。原來奚浩把書店定位為社區型獨立書店,但重點卻放在「社區」而不是「書店」,主要藉由書店的介面來活化社區。同時,他也把書店提供給學生,當作實習經營的場域。

奚浩把經營書店,視為他的社區行動和研究計畫,而這個計畫預計為期五年,他期待在五十歲時,能把書店交還給社區當地的居民接手經營,這樣才符合社區營造的精神。

 
書櫃上擺的都是書房主人精心挑選的好書,也有繪本和漫畫。

社區孩子口中的「奚老師」

書房主人的努力和善意,已經讓社區孩子感受到了!放假時,他們常自動自發來書店打掃、幫忙結帳,現在書房裡還有位小學四年級的小店長,原來是附近洗衣店老闆的女兒自願跑來站櫃台。

週四下午三點多,幾位大學生陸續報到,這些來自東海或靜宜大學的年輕人,跨校組成「鼻孔貝特團隊」(Become Better),以志工身分固定來社區陪讀,或是帶孩子打籃球。等四點一放學,小朋友們紛紛飛奔湧入書房,「奚老師好!」聲音此起彼落,大部分會先到辦公區放好書包,然後進入閱覽區,開始他們的課後輔導,但也有小朋友想留在公園,要求「奚老師」陪他們打球。看著奚浩的臉上滿是開心的笑容,這大概是最甜美的回報了!

書店小檔案

書店名稱:大家書房
創立時間:2015年6月
地址:台中市大雅區信義路77號附近(流鎏公園旁)
營業時間:週六∼週日13:00-18:00平日配合社區活動開放
特色:以純文學、生命故事和社會議題為主,提供新書、二手書和獨立刊物。

TOP

 
 
 
 
第三市場,用百味食材訴說著台中城近百年的故事。

台中人的第三市仔
走訪令人懷念的古早味

策劃/奚浩;文/蔡金鼎;攝影/澄攝影

傳統跟摩登常常帶給人時代的衝突與錯覺。很難想像台中現存幾座傳統懷舊的老市場,在一百多年前是現代化的象徵,也是讓台灣人擺脫「嘸識字又兼無衛生」的開端。走進一座有歷史的傳統市場,就等於認識城市聚落的歷史與文化。第三市場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有別於第一與第二市場,它一直安靜的蜷曲在後火車站附近。它的故事不廣為人知,但它一直都在,而且是以一種跨時空的方式溫柔存在著。

故事要從一百多年前開始講起,1911年台灣總督府頒發第二號〈台灣市場管束規則〉「仰台屬各色人等一體知悉特示」,從此以後,過去原本自然形成的民間「傳統市集」,成為政府統一管理經營的「現代市場」。這與當時台灣社會疫病盛行有關,尤其以俗稱黑死病的鼠疫最為嚴重。因此,一座座現代化的衛生市場應運而生,第三市場為其中之一。

市場的回憶

台中市公有第三市場舊名為敷島町市場(1935年以前被稱為第三市場,以後則改稱為敷島町市場,但人們一直習慣以「第三市仔」稱呼至今),最初於1922年設立於櫻町(為今日後火車站復興路以北,台中路至振興路一帶,即新庄里部分範圍),由於南台中的人口激增,場內空間極為狹隘不便,日治時期政府為了便於管理,花了3,700餘圓於敷島町現址興建了一座木造的摩登市場。成立不過短短四年(1932年),市場又因不敷使用而必須擴建,土地面積由原來的387坪一舉擴大為701坪,可容納固定攤位三十一處,二樓店鋪十四間,還有不固定擺設的臨時攤商。

市場的主體結構為加強磚造,外牆建材改為防水紅磚,門窗外框以長方形砛石加固飾邊,前後山牆則鏤上當時正夯,於前一年(1921年)頒布的台中市市徽,一座結構穩固、充滿線條的現代化磚砌建築於焉聳立。至於才使用四年的木料建材,則移至當時因新式糖廠興建而人口日增的石頭灘仔,興建了一座第四市場。第三市場在今日位址已有九十五年歷史,承載了台中人近百年來的民生記憶。

日治時期的敷島町市場販售以鳥獸肉為最大宗,其次為魚肉、野菜與雜貨,飲食店則在1941年由原本的四家暴增一倍,可見當時戰爭的影響導致外食人口逐漸增多。戰後,因應移民人口大量湧入,1959年市府以綠竹搭建臨時攤位50個;1964年再將竹棚架臨時攤位改為鐵架固定攤位。1974年在外圍民意街、和平街及信義南街成立「民意街攤販集中區」,增加126處臨時攤位,以販賣服飾及民生日常用品為主,迄今所有固定攤商多達209家。

 
潤餅是第三市場一絕,老師傅溫潤熟練的手藝,彷若現場藝術表演。

堅持古早味的老字號

花甲之年象徵人的長壽與智慧,而六十年以上的「花甲老店」,代表的則是時代的智慧,以及轉型、演進與傳承。第三市場有許多超過一甲子的老店,限於篇幅無法逐一介紹,但有幾家具代表性的老字號,是到第三市場必須造訪之處。

三廣食品行

三廣食品行最早是雜貨店,後來轉型為糕餅食品行。第三代在向上南路開了一家分店,主要以網路行銷自家產品,知名度頗高,也吸引許多年輕人慕名而來。

三廣老闆娘,也是現任市場自治會主委的阿娥姊說:「我阿公以前經營雜貨店,賣的是傳統的醬菜、糕仔、麵龜、肉餅和喜餅。民國六十幾年我嫁到這裡,那時候生意非常好,買東西要排隊。一天分早市、午市與晚市。這裡以前有南台電影院,有的人看晚場電影結束後,會過來買醬菜當隔天的早餐。由於現在的人對醬菜醃製品比較沒有興趣,所以我先生才轉型做糕餅,店裡最受歡迎的是鳳梨酥、太陽餅和杏仁片。」

三廣是第三市場入口右手邊第一家,店門口掛滿名人光顧的照片,以及各大糕餅比賽的獎狀,當然還有阿娥姊爽朗好客的招呼聲。

正豐食油行、金大裕行

和平街上的正豐食油行是超過一甲子的老店。第二代王錦龍老先生除了用心製油,也熱心公共事務,已於幾年前過世,現在油行由第三代接手。如果對大企業的油品有疑慮,這間老店應是可以信賴的選擇之一。

從正豐食油行再往前走幾步路,可以看到一家專賣南北貨的「金大裕行」。第二代黃萬順先生從父親的金紙店轉型做南北貨,直接從產地進貨,免掉盤商的利潤,因此可以控制品質。

金大裕行有一項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產品──現做潤餅皮。潤餅皮可說是第三市場的特色,但只有在清明節前幾週才有賣,目前以金大裕做的數量最多,但供不應求,就像在地人新福宮副董事長吳金花說的,沒有預訂根本買不到。黃萬順客氣的說,「真正的潤餅老師父是玉聖宮前的張師兄」,如果要買現吃的潤餅,三廣食品是最佳的選擇,但因為量少,要靠運氣才買得到。

稻香村醬菜

 
隱藏在老市場中的老口味醃醬菜。

在超市冷凍食品問世後,老人家醃製的醬菜常被認為不衛生、不健康,因此傳統的醬菜零售店便轉為蕭條、落寞。然而第三市場裡的蕭姓夫妻,卻一直堅持這樣的古早味。蕭先生年輕時,在第二市場跟著老闆學做生意與醃製醬菜的技術,1969年退伍後,就在第三市場設攤至今。雖然生意每況愈下,但偶而還是有餐廳前來訂貨,現在孩子都長大了,小生意也足夠兩夫妻溫飽。豆棗一直是店內幾十年來最熱銷的產品,因為口味鮮甜,可說是老少咸宜。

飲食味蕾的交融與衝突

台灣人原以米食為主,從日治時期逐漸打開小麥麵食的風氣。國民政府來台後,在1950到1965年間,美國以每年1億美元的物資援助我國,其中以美國小麥製成的麵粉為大宗,再加上原本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外省移民推波助瀾下,徹底改變了台灣人的飲食習慣。在第三市場,除了知名的慶峰饅頭外,還可以從幾個店家看到米麥飲食文化演進的蹤跡。

阿婆草仔粿

在和平街正豐食油行的對面,有位老阿嬤守著小攤子,攤架上擺了一些傳統口味的草仔粿、紅龜粿,旁邊還掛著一串肉粽。偶爾小孫女會來幫忙客人訂貨、找錢。阿嬤本來在這裡賣絲襪,因兒子娶了從彰化員林嫁過來的媳婦,從娘家帶來做粿、包粽子的好手藝,本來只是年節做來跟親戚分享,後來阿嬤靈機一動,乾脆拿到市場賣,結果大受好評。從1994年開賣到現在,一轉眼也二十年了。

如果對於肉粽情有獨鍾,位於和平街與台中路口,已有近三十年歷史的「新發古早味肉粽」也是不錯的選擇。

順口香麥仔煎

如果草仔粿是台灣傳統美食,水餃是戰後的飲食文化,那麼「麥仔煎」就是這兩者的融合。簡單來說,麥仔煎就是用麵粉做成麵糊,再用平底鍋煎成大餅,因為「麵粉煎」的名稱實在太通俗,所以取名叫「麥仔煎」,也有人稱為「三角餅」或「免煎粿」。

1970年代,這項平民美食開始出現在廟會、夜市,酥脆的外皮加上不斷求變的餡料,一直是學生族群的最愛。第三市場裡的「麥仔煎」現在是三個年輕人從阿姨手上接手經營,她們說最早是台北永和的舅舅開始賣,阿姨在大里、中興大學夜市都設過攤位,後來才進駐第三市場。

如果想知道台灣人如何把最愛的滷肉加入西式甜蛋糕裡,成為一種創意美食,不妨走一趟第三市場巷子內的網路知名店家「榮記餅店」,嘗嘗這種融合「台、西」口味,令人難忘的鹹蛋糕。

寶記水餃.餛飩

「寶記水餃.餛飩」是在地人想買生麵食時的最佳選擇。創店老闆林媽媽從南屯嫁到這裡後,在第三市場賣了三十幾年,現在由兒子和媳婦接手。林媽媽說,水餃有本省與外省人口味之分,但她的水餃不分本省人或外省人,都可以吃的習慣,因為她的「大」師傅是外省人。寶記的高麗菜餡是一絕,韭菜因為不能脫水,製作餡料難度比較高,後來兒子接手後,成功克服出水的問題,現在韭菜水餃的銷量也很好,熟客總會先來預訂,再去逛其他攤位。

 
第三市場以肉品出名,早期以鳥獸肉為主,70年代後以豬肉加工品聞名。

肉品不簡單

養豬原是台灣早期農村的副業,在刻苦的古早年代,餐桌上較常見的是禽肉,豬肉則被視為珍饈,因此有句話說:「看戲看亂彈,吃肉吃三層」。1960年代,為配合美國推銷其農產品,政府推動「綜合養豬計畫」,台灣的養豬業開始轉型現代化。「歐羅肥」是1970年代大家耳熟能詳的廣告詞,它是一種飼料添加劑,主要成分是金黴素,可以減少豬隻罹患腸胃疾病的機率,降低死亡率。在養殖技術的推波助瀾下,從1970到1990年間,台灣的豬隻數量成長三倍,數量高達85萬多頭。因此,豬肉加工食品開始出現於街坊市場。

萬味香肉品專門店

萬味香是台中知名的肉鬆專賣店,最早以販售膽肝、魚鬆為主,隨著豬肉普及才開始投入肉品加工,製作肉鬆、肉角、肉絲和肉乾批發給中盤商,四十多年前才到第三市場經營店面。一般人以為肉類加工品的原料是「賣不掉」的豬肉,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觀念,肉類加工品通常會取有彈性的後腿肉,如果要確保品質好,不會有豬騷味,就一定要用現宰的溫體豬,而且要在剛屠宰完一小時內馬上加工才行,這樣嚼起來才會有彈性,其中嬰兒肉鬆的要求會更加嚴格,是店裡的招牌產品之一。

佳慶肉鬆專門店

佳慶肉鬆的老闆白先生是沙鹿人,1970年跟著三哥到市區打拼,學習製造肉類加工品的手藝。1977年他在第三市場設攤,一做就是四十年,而且四十年來每天都工作十二個小時。他的現烤肉乾是一絕,更絕的是他招呼客人的熱情。他說,現在年輕人的收入不高,週休二日逛街消費難免手頭拮据,他每次看到年輕人買一塊肉乾還要考慮再三,心裡就很難過,這就是他大方請過路客品嘗肉乾的主因。其實這不是試吃品,而是一份對年輕人的疼惜與不捨。

 
1930年代第三市場舊入口。

店家與顧客長久的信任

過去的第三市場人潮洶湧,假日根本看不到路面;如今人潮逐漸消逝,不若以往。有人說是停車的問題,有人說是受到南台戲院停業的影響,也有人說是建國市場、大里、太平的新興市場分散了人潮。真正的原因,或許如佳慶肉鬆白老闆說的:「人們對於食材料理失去了個人品味。」很多顧客認為冷氣賣場裡的冷凍肉品才是衛生與新鮮的,然而在政府的CAS把關與大企業信譽崩解的同時,傳統市場老店依然靠著口碑,以及商家與顧客間數十年情誼建立的信任,屹立不搖。

第三市場內有座當地的信仰中心玉聖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每年2月都固定回北港、宜蘭進香,數十年如一日。雖然玉聖宮主要信徒是攤商,但參加進香的不只攤商,還有許多市場的老顧客,這裡的店家和顧客間的感情就像一家人,而這種現代社會最缺乏的信任關係,正是傳統市場獨具的一大特色。

第三市場小檔案

地址:台中市南區台中路90號
營業時間:主要為早上八點到中午十二點,每週一休市。
特色:由台中路、和平街及民意街攤販集中區所形成的市場,販售婦女流行服飾、生活百貨、兒童玩具、新鮮糕點及飲食店等,搭配第三市場內新鮮蔬果、各式肉品及各類雜貨,能滿足消費者「一次購足」的消費需求。
最新動態:2015年首次參加優良市集評比,榮獲二星市集認證;其中三廣食品行榮獲樂活名攤二星認證,謝糖果行、萬味香肉品專門店、榮元蔘藥行榮獲一星認證。
未來發展:台中市政府計畫將第三市場結合緊鄰的文創園區,重新定位為文創市場,並結合綠空鐵道及綠川整治的觀光人潮,讓老市場能活化再生。

帶路達人 蔡金鼎

台中知名文史工作者。台灣東鯤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台中市後火車站新福宮執行董事,主要研究領域以地方社會學為主,舉凡庶民生活的民間信仰、傳統產業、飲食文化,都為其熱心關注。

TOP

 
  完整文章請見:《臺中好生活》五月號NO.15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