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幫你邁向健康人生?週週提供最新的健康情資,【常春EVERGREEN】幫你的健康打底,人生加分! 【數位出版電子報】全新改版,讓你掌握第一手的數位閱讀趨勢情報、了解全球數位出版的最新動態與行家觀點。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臺中好生活電子報
2016/12/28 第30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索引  
 
美學台中
理性和詩意兼具的校舍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
青農好麻吉
與大豆輪作有益水稻生長
顏明賢率先響應大豆代耕

 

cover
   
 
 
 
 
人文大樓的興建,是為了因應當時師生人數增加近二十倍,因此建築量體十分龐大。

理性和詩意兼具的校舍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

文/圖 林柏陽;圖片提供/林照棠

美麗的東海大學校園裡,存在不少台灣建築前輩的經典作品。屬於中生代的人文大樓,除了滿足師生新增的需求,還同時尊重既有的環境紋理,兼具實用與美感,因此獲得多項建築獎項的肯定。

位處大肚山坡上的東海大學,以具人文關懷精神的校園規畫聞名,其中落成於2004年的人文大樓,在東海校園空間的歷史中,屬於中生代,是第一棟拆除舊建物原地興建的校舍,也是校舍成長期的第一棟新建築。

對比於第二教學區建築的錦簇花團、各自盛放,在落成超過十多年後的今天看來,這幢校舍在時間光譜上標誌了自身重要的位置。人文大樓在戰後第一代台灣建築前輩設計的低矮、合院型態建築聚落中,是如何兼顧日益增加的新需求,並適度的回應既有的校園規畫呢?

校舍擴充如同都市設計

校園是成長的搖籃,也是不同思想觀念激盪的場所,因此,以教室的型態、數量和內部設備來解讀校舍空間,就可能錯過了不同校園的傳統和建物特色。作為容納不特定科系活動、使用頻繁的教學研究大樓,除了好用的教學空間外,也需要啟發性的角落,潛移默化的影響大量的在校生,對於每一屆的學生而言,曾經駐足的場所也內化為畢業後對校園生活的珍貴回憶。

人文大樓的興建緣起於創校四十年後,東海大學的師生人數增加了近二十倍。校園如同小城市一般,需要因應人口增長而擴充,校舍擴充亦如同都市設計一般,需要在經過規劃的校園配置計畫下成長,以控制新增建築空間的發展和位置。由於新的空間需求使得這棟建物可預期將十分龐大,引起當時校方與學生在整體校園景觀和新建築量體間的辯論和抗爭。2001年,校方舉辦了新建物的競圖比賽,最後共有十組作品角逐設計競賽,結果由身為建築系畢業校友,在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進修,並曾在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工作的黃明威建築師的設計團隊獲得第一名。

 
利用坡地地形創造出高低不同的廣場及穿堂。

尊重歷史和既有環境的配置

東海校園可說是台灣戰後建築的縮影,校園內充滿知名建築前輩作品,如:貝聿銘、陳其寬的路思義教堂;陳其寬的藝術中心;張肇康、陳其寬的舊圖書館和漢寶德的建築系館等。文理大道堪稱東海大學創校以來的「參道」,原有的校園配置自文理大道延伸到兩側的低矮和院;路思義教堂做為精神象徵,位於其軸線的端點上。而人文大樓的基地面對教堂,使得建築空間如何回應校園周遭環境,成為建築設計的一大挑戰。

在十組競圖提案作品中,黃建築師的設計團隊是唯一將建築量體靠近路思義教堂的提案,其配置計畫用低樓層大量的開放空間,來對應既有的開放式合院建築,並將一樓保留為半開放空間,形成戶外的教學空間與師生主要穿越的步行動線,使建築內部和外部產生連貫性,並建立視覺上的穿透效果。

此外,因教學空間面積龐大,擔心量體對於路思義教堂的衝擊,所以在空間剖面上技巧性的降低量體的視覺高度,讓視覺延伸至後方的教學空間,設計團隊期望低調的存在與校園融合,建築量體中可看到隱約的水平與垂直線條,其作用是瓦解建築體的龐大量感,更刻意露出既有的建築構成元素水平樓板、垂直牆、柱、樑、樓梯、屋頂等,讓各元素外顯與環境對話。

理性精準的空間配置策略

由於人文大樓必須符合大、中、小教室、會議室及研究室、討論小間、圖書室以及國際會議廳、美術展場等為數甚多的空間需求,使用面積又是當時教學區內最大者,因此空間的密度和開放空間的調配至關重要,如何有效利用空間,又不使人學習時感到壓迫,需要理性的動線和使用頻率分析,再配合適當的空間調整。

設計團隊以剖面思考,容量大的國際會議廳置於地下一層,使用頻繁的教室置於二、三樓,容量小的個人研究室和各系所辦公室則抬高至四、五樓。我們可以想像人文大樓是個容納學習的容器,設計團隊將地面層挖開,塑造出一個中庭,並用坡地地形創造出高低不同的廣場及穿堂,廣場除了是一通風、舒適的活動場地外,以大階梯的型態串接同樣擁有大量師生的外語學院,可以提供上下課的頻率吐納人潮,又可兼顧研究、教學、行政和活動等不同屬性的動、靜態需求,將干擾降至最低,有效率的運用空間,符合人流在不同時段的空間配置邏輯。將複雜的需求化繁為簡,空間調度得宜,展現了設計團隊獨到的觀察力和空間敏感度。

人文大樓重視路思義教堂的天際線,雖有密度很高的教學研究空間,然因其對比於開放空間的細緻處理,讓人從各個角度接近此棟建築均感到尺度得宜,量體比例十分舒適。大廣場的開放空間增加了情感交流和人潮匯聚的機會,使人文大樓確實符合人文精神,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討論、辯證場所,設計團隊以理性的觀察出發,塑造出符合使用需求的感性空間,使人文大樓成為東海師生中重要的學習和生活節點。

 
人文大樓是個容納學習的容器,設計團隊將地面層挖開,塑造出一個中庭。

新與舊的建築表情和心理串聯

文理大道兩旁有著低矮的合院建築,設計團隊還是將開放空間留設於地面層和中央來回應合院,而將主要量體環繞基地,形成垂直化的合院配置,方形的配置在物理條件上,走廊會產生回音與通風問題,設計團隊以一個東南向的開口處理,讓開口使得四面環繞的教室有一致的視覺端點──路思義教堂。如此設計手法巧妙的以無形的軸線指向東海重要的地標,使得身處於大樓中的各角落均可察覺它的存在,注目著它的同時,心理上又和整體校園風景更貼近了一些。

此外,基地上原有的植物被保留下來,設計團隊以清水混凝土、觀音石、抿石子、鈦鋅合金版等不同材質的原貌,帶出具層次感的灰,成為襯托植物綠意的絕佳背景,讓鳳凰木、相思樹和羊蹄甲等四季各有風采的樹影,得以搖曳在前。

這棟建築表情的內斂、後退,凸顯了原有植物和路思義教堂的獨特性,建築評論家阮慶岳曾為文評此案:「一件面對具有渾厚人文傳統的東海校園時,在承繼、致意與創新間,多方能夠均顧,並且知所進退的作品。」設計團隊對校園規畫歷史脈絡的態度、個人的情感記憶和建築專業能夠處理的心理議題均藏於其中,設計和美感雖沒有標準答案,建築所承擔的社會意義卻十分深重,也是作為建築設計師必須面對的,人文大樓創造的建築表情,使新與舊在心靈層面上的連結深厚且深刻。

實用與美感兼具

建築是一門需要同時考量實用性和美感的學問,在大多數情況中無法作為純藝術創作呈現,作為固著於土地上的紮實量體,勢必應該回應其所存在的環境特性,小至與相鄰建築和開放空間的關係、大至整個地域性建築群的形式語言、軸線關係,甚至都市尺度中通道、邊緣、節點等意象,此一特性在人文大樓設計案中尤其可知,設計團隊在客觀環境需要擴張空間的條件下,不以單棟建築的自我彰顯為表現重點,尊重原有校園規畫、地景和天際線等紋理,低調、沉靜的融合新與舊的元素,在諸多不同層次的要求中理性抉擇、適度的以空間設計手法回應,最後也獲得「遠東傑出校園特別獎」及「2005年台灣建築獎」,堪稱實至名歸。

 
〈本期專欄輪值作者〉林柏陽

〈本期專欄輪值作者〉

林柏陽
宜蘭人,大學在台中念建築,執業多年後在台中教建築。充滿熱情的建築人,永遠嘗試各種可能的設計師。關注建築的公眾性,認為建築是屬於大家的,而非個人;希望創造好的公共空間,提升市民的實際生活與美學。2014年入圍ADA新銳建築獎,現為境衍設計事務所負責人,並擔任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東海大學人文大樓

位置:台中市西屯區東海大學校園建築,原址為視聽大樓
啟用時間:2004年
設計者: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晴天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姜樂靜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特色:對校園紋理配置的呼應,利用合院配置與剖面的思維來回應東海校園空間結構的融洽。

TOP

 
 
 
 
青農顏明賢
青農顏明賢

與大豆輪作有益水稻生長
顏明賢率先響應大豆代耕

文/李政青;攝影/澄攝影;圖片提供/顏明賢

為了改變父親傳統種稻方式,必須忍受農藥之苦,顏明賢努力學習安全種植。由於水稻與大豆輪作,可以讓水稻吸收天然養分,還可減少農藥用量,去年他率先響應轉作非基改大豆政策,加入大豆代耕的行列。

去年,為了配合台中市國中小學營養午餐使用國產非基改大豆食材,台中市政府農業局推廣農民種植非基改大豆,當時承辦計畫的台中市農會詢問農民意願,一開始有八成以上都拒絕,大肚區青農、豪士農坊負責人顏明賢是第一個站出來響應加入代耕團的農民。「大家不是擔心補助有多少,而是擔心投資下去,萬一政策一、兩年後改變,該怎麼辦?」顏明賢觀察。

推廣再生稻轉作非基改大豆

三十多年前,台中曾經種植面積遼闊的大豆和小麥,那時一期稻作結束後,農家約有七成的稻田會拿來種大豆或小麥,有的則是種了兩期水稻後,第三期再種。顏明賢家也是如此。但相較於水稻栽培因農機具發展迅速,早已用機械大面積栽種,大豆卻直到近幾年才有專業的採收機出現,在此之前,因為全都得靠人工採收,所以農民紛紛不種了。

 
直到近幾年,才有專業的大豆採收機出現,可以增加農民的耕種意願。

十多年前,中部海線地區流行「再生稻」,就是一期稻收成後,「留頭」不休耕,繼續生產二期稻。因為毋需重新整地、播種、育苗及插秧,剛好可以解決海線人口老化、勞力不足的問題,加上生育期較短,約可提早二週收穫,可以避開9月下旬開始的東北季風,而且降低生產成本。然而,再生稻一般採粗放管理,品質不佳,未熟粒、被害粒、異型粒及碎米粒比率偏高,公糧收購後大都僅能供飼料用米,政府年損失高達十餘億元,因此從2014年起不再收購,農民少了主要銷售管道,收益大幅下滑。台中海線遼闊,是全國最大的再生稻生產縣市,為了解決問題,市府便從去年開始推廣再生稻地區轉作非基改大豆。

「我很支持這個想法,因為我看的是對一期水稻的效益。」顏明賢願意改種非基改大豆的考量,跟別人不同。

傳統種稻飽受農藥之苦

他家從阿公的時代就務農,這是家裡最根本的經濟來源。由於收入多寡關係全家溫飽,他父親也跟其他農民一樣非常重視產量。為求作物生長良好,農藥、化肥施用毫不手軟。

顏明賢退伍後就回家幫忙,每次聽到要噴藥,就開始頭皮發麻,因為父親農藥下得重,每年父子都會農藥中毒,輪流跑急診室,有次兩個人還一起被送進去,隔天早上七點多回家,八點多繼續下田。他不想繼續過這種生活,便開始跟朋友借書,從農藥學起,接著到處找機會上課,逐漸了解農藥並非像父親那樣噴多就是好,而是得先了解植物特性,要先知道病害、病徵、誘發原因,再來尋找防治方式。「比如一期水稻最容易得到稻熱病,要先了解這個病的特性,靠什麼傳播?誘發原因是因為溫度、濕度,還是露水?只要了解,就知道怎麼預防、處理。」他舉例。

現在遇到同樣的問題,別人得噴三次藥,他噴一次就搞定。以前父親每種一期稻作,光農藥錢就破十萬元,現在他一年花費不超過六萬。為了生產安全的農作物,他在採收前一個月完全不噴藥,改用益菌肥防治病蟲害,每期稻米都送SGS檢驗,512項農藥全數未檢出。

 
大豆是綠肥作物,只要種過大豆,土壤的肥沃度、有機質、活性都增加不少,與水稻輪作的效果很好。

大豆輪作有益水稻生長

顏明賢想種大豆,最大的著眼點是為了水稻。大豆是綠肥作物,在土壤養分不足的狀態下可以固氮,轉化來的養分若在生長期沒用完,還可以留在土壤中給下一期的水稻使用。只要種過大豆,土壤的肥沃度、有機質、活性都增加不少,水稻生長時,根系自然長得好,根系愈強,吸收養分的能力隨之提高,使得植株更強壯,抵抗力也跟著增強,不易染病。最棒的是,種水稻最怕福壽螺,但改種旱作的大豆後,福壽螺沒有水無法生存,不須農藥就自然消失了。

抱著這樣的想法,去年他不僅第一個跳出來響應轉作非基改大豆,在市農會委託下,也成為代耕團團長,和其他八、九位團員一起到南部學習大豆栽培。而簽約加入轉作計畫的農民,只要負責田間管理、除草、施肥、灌溉,其他像整地、播種、施藥、採收均由代耕團負責,希望藉由第一年的示範,讓大家瞭解大豆的栽培管理模式。

代耕投資門檻高

其實加入代耕團的門檻不低,除了技術,還要自備機器。稻作是水耕,大豆是旱作,許多機器無法通用,儘管市府有部分補助,顏明賢還是得貸款上千萬元添購設備。

市府原本希望市農會收購契作的非基改大豆後,能由團膳業者採購做為學校營養午餐,但由於和進口大豆相比,售價高出兩倍以上,加上團膳業者希望直接採購豆製品方便使用,造成去年生產的非基改大豆滯銷。今年起,市府改變做法,轉由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承辦計畫,除了收購大豆並負責後端銷售,直接將大豆製成豆漿供應學校營養午餐;契作農民則可以自己決定代耕合作對象,不一定得由代耕團進行。

由於計畫承辦單位與代耕做法都不一樣了,使得當初由市農會成立的代耕團今年的代耕面積驟減,但是機器設備都買了,顏明賢在無奈之餘,只好積極想備案。「沒關係,我去年就有這個覺悟,如果(代耕)第二年就砍掉了,我自己做。」代耕團的團員幾乎都是他找來的,他告訴大家:「雖然不好賺,但有空的時候閒著也是閒著,大家出來衝衝看。」台中海線地區面積廣大,氣候差異也大,水稻種植時間非常分散,像大肚區在立春時就已經開始插秧播種,大甲區則要過了元宵才開始,顏明賢覺得經過整合後,團員之間的機器可以互相支援,以後不只可以做大豆代耕,連水稻也行。

期盼帶動海線農業

雖然代耕前景尚不明朗,但水稻、大豆輪作的效益已經浮現。顏明賢去年種了三甲多的大豆,輪到今年種植一期水稻時,沒有施放基礎肥料,植株反而生長得比以前好,由於植株強壯又健康,到了病蟲害防治的時間點,又可以少噴一次農藥,福壽螺問題也大幅改善,等於省了肥料、農藥錢,也省了人力成本。

他種植的大豆,目前部分由市府收購,部分以自創的「豪士農坊」品牌販售,銷售狀況比稻米還好。顏明賢解釋:「米買回去煮成飯,總不能只有飯沒有菜吧,黃豆買回去打成豆漿就可以喝了,反而比較省事。」成效良好之下,他打算把大豆的種植面積再擴增到五甲地。

顏明賢小時候因為家裡經濟狀況不好,經常吃花生油拌飯,這懷念的滋味讓他決定自己種花生榨油。他將買來種大豆的播種機換個播種盤,就可以拿來種花生,一圓他的美食夢。

「種大豆真的很不錯,一定要讓其他農民知道。」顏明賢強調,「只要可以幫助農業發展,我就會支持,希望改善的不只是自己,而是整體農業。」

青農小檔案

青農:顏明賢
年齡:30歲(1986年出生)
從事農務:水稻、大豆、花生種植
農務歷史:十餘年
農場名稱:豪士農坊
電話:0989-961541
給想加入青農的建議:種植作物前,要徹底評估好再去種,多找相關資料,多聽其他前輩或夥伴的經驗,不要失敗了再摸索。我從小務農到大,對我而言,失敗的頻率能少則少,因為我們的生活都靠這些。

TOP

 
  完整文章請見:《臺中好生活》十二月號NO.22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