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投資週刊電子報】提供潛力股報導,及分析台股、大盤趨勢、個股漲跌。讓你掌握股市,貼近台股趨勢! 【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11/04 第 1046 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主題 蔬食VS加工製品
 
 
蔬食VS加工製品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512期 文/陳大樂】
 

素食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近年來,隨著現代人對於健康、環境,和動物保育的意識提升,「素食」不再只侷限於宗教信仰,而是一種全新的飲食文化趨勢。不過,吃素對健康有何好處?素食有分天然蔬食跟加工素食,這兩者的優缺點為何?

茹素6好處

1.減輕腸胃負擔:動物死亡後,屍體的細胞會停止工作,此時動物肌肉會腐爛、產生毒性,稱為屍毒;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說明,當人類吃進這些食物後,得花至少五天的時間才能排體外,增加腸道、肝腎的負擔。但如果吃植物性食物,人體只需一天的時間就能完整代謝,而且植物性食物通常富含纖維質,能幫助腸道益生菌生長,維持腸道功能。

2.減少慢性病:植物性食物通常零膽固醇,且飽和脂肪酸含量少。陳詩婷說,研究發現,施行植物性飲食的人,可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冠心病風險降低,並能夠降低糖尿病、血脂與血壓的發生率,並能減少脂肪肝與膽結石的發生。

3.降低癌症風險:植物性食物因含有大量的植化素,這些植化素具有強大的抗氧化、對抗自由基等好處,能夠幫助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若每天進食牛肉、豬肉、羊肉、加工肉等紅肉製品的人,產生腸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三倍。

4.減少肥胖及發炎:動物性蛋白質通常含高量飽和脂肪,再加上烹調手法多為煎炸,且油品經常會使用omega-6脂肪酸高的大豆沙拉油、玉米油、花生油烹主,容易變胖及讓身體發炎。陳詩婷分享,植物性食物因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也比較不會過度烹飪,能保留較多的抗氧化物質,進而減少身體發炎反應。(註:吃素若愛吃澱粉類或燒炸物,仍有肥胖跟發炎的風險)

5.增強人體耐力性:很多人認為吃肉才有體力,事實上,世界上力氣最大的動物,如大象、大猩猩等都是吃素;翻開各項世界冠軍紀錄中,也可以發現絕大多數運動員都是素食主義者,其爆發力、持久力和體能,遠遠超越肉食運動員。

6.比較環保、有助改善飢荒問題

吃素可以大幅減少畜牧業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能節省大量的水資源,免於生態環境被破壞;陳詩婷還說,吃素也有助改善全球飢荒的問題,一份研究報告發現,生產一公斤牛肉所需要的資源,只夠餵飽兩個人,但同樣的資源可以用來生產16公斤的穀類,能夠餵飽20個人。

儘管吃素有那麼多好處,但素食有分為天然蔬食跟加工素食,兩者營養價值也非常不同。一起看看天然素跟加工素的優缺點:

天然蔬(素)食能增加飽足感,預防慢性病

天然蔬(素)食是指未經加工,仍保留食材原始樣貌的蔬菜、水果、豆類、根莖類、堅果等農作物,其最大的優點是新鮮,富含膳食纖維、酵素、植化素及維生素。

陳詩婷舉例,綠色葉菜類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葉黃素、鈣、鎂等營養素,黃色蔬果富含玉米黃素、葉黃素,紅色蔬果富含花青素及茄紅素,白色蔬果則是含硫化物,這些蔬果都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除了能幫助預防癌症及慢性病外,因纖維含量高,有助增加飽足感,讓人不容易餓。

除此之外,澱粉根莖類的營養價值也很高,能提供豐富的纖維、複合性碳水化合物及礦物質,讓人不容易造成血糖震盪,若能連皮一起吃,營養價值會更高。

天然蔬(素)注意均衡及寄生蟲問題

不過,吃純素的人最大的問題是營養不均的問題。陳詩婷分享,臨床發現吃純素的人,經常以主食為主,容易造成澱粉攝取過量;也常缺乏蛋白質、鐵質、鈣質、維生素B12、維生素D、好油等問題,長久下來,反而會造成肥胖、脂肪肝等毛病。

未經烹煮的生機食材,也特別要注意食材清洗是否乾淨,可能有寄生蟲等病菌的感染,建議食用前稍微用開水川燙一下會比較安全;另外,某些作物必須留意是否徹底熟化,特別是豆類,一定要經過高溫烹煮後,才能去除會影響消化的物質(如凝集素)。

加工素食蛋白質含量高

加工素食通常是指利用植物性蛋白質製成的加工品。陳詩婷說,像是素料或是最近很流行的植物肉,皆是利用豌豆蛋白、大豆蛋白或小麥蛋白,及其他的添加物,模擬肉類食物的口感和外觀製成,對於素食者是相當方便的蛋白質來源。

因植物性的蛋白質通常不含膽固醇,又保有植物性的纖維質,所以加工素食最大的好處,即是可以減少因過量攝取紅肉或其加工品,帶來的致癌及慢性發炎的風險。

加工素食5隱憂,容易造成身體負擔

1.營養易流失:加工素的缺點是加工程度高,導致食物的營養容易流失,特別是維生素、植化素及礦物質,相較於天然素,比較難達到抗氧化的作用。

2.黏稠劑易造成腸道過敏:植物性蛋白本身沒有黏稠度,得額外添加黏稠劑,來幫助塑形,包括馬鈴薯澱粉、羧甲基纖維素鈉、玉米澱粉、小麥粉、海藻膠、玉米糖膠等,來保持植物肉的形狀。

然而,研究發現,攝取過量添加增稠劑的食物,可能會造成腸胃到的刺激或不舒服,尤其本身有腸道過敏、消化不良的民眾,儘量不要過量攝取。

3.油脂添加過量:為了模仿肉類滑潤的口感,植物肉經常會添加沙拉油、大豆油、玉米油、棕櫚油、椰子油等油脂,來增加香氣與濕潤度。

調查發現,100克市售植物肉漢堡,飽和脂肪含量甚至高達7.1克,其含量和豬絞肉差不多,過量攝取,容易阻塞血管,造成肥胖,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4.人工色素易造成過動:人工紅色色素、藍色色素或黃色色素,都經常使用在加工素食產品的製程。研究發現,長期食用會出現過敏、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自制力差等問題;建議選擇由天然來源色素製成的素料製品,例如甜菜根、紅麴等取代人工色素,讓自己吃得更健康。

5.高鈉容易造成血壓與腎臟問題:素料或植物肉最大的問題為鈉含量過高。調查發現,一塊約100克的牛肉,鈉含量僅為75毫克,不過一塊同樣重量的加工素肉,鈉含量卻高達300多毫克,長期攝取,容易提高高血壓、腎臟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加工素料為了讓口感口味更好,經常會添加醋酸鈉、檸檬酸鈉、鹽、味精、胡椒、醬油、香料等調味料,因此提高高血壓、腎臟病、水腫等風險。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512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