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黑色素癌的盛行率逐年上升,每年約有兩百多個新診斷個案;由於高度的惡性形態,雖然盛行率低(台灣約十萬分之一),但一直是皮膚癌當中,較為致命的惡性腫瘤。雖然台灣發生率約為歐美的十分之一,但患者確診時的期別往往比歐美的患者更為晚期,甚至已發生淋巴結轉移。
臺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李政源表示,黑色素癌絕大多數發生在皮膚,有少數患者來源是黏膜、眼睛的葡萄膜,或來源不明等等。好發侵犯於淺色人種,與陽光紫外線曝曬有高度的相關。
黑色素癌分為許多形態,如表淺擴散型、結節型、惡性痣型、肢端痣型等等。其中表淺擴散型是西方國家中最為常見的分型,主要分布在陽光曝曬嚴重的區域,約佔西方國家中黑色素癌患者的65%。
東方人的黑色素癌,約有六成出現在肢體末端、手腳,包括指甲下方、指頭及掌面。對台灣的患者而言,在肢體末端部分的黑色素腫瘤,要提高警覺。惡性黑色素癌的確切成因尚不明確,可能源自原本存在的色素痣惡化,或因外傷及長期紫外線曝曬而誘發。
黑色素癌的高危險群與危險因子
黑色素癌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其中最明顯的風險因子為陽光曝曬,尤其是紫外線(UV)輻射的影響,其高風險族群包括:
◎皮膚白皙者,尤其西方白種人。
◎長期或嚴重曬傷史,特別是兒童期曾曬傷起水泡者。
◎大量非典型痣(超過100顆)、大型胎記或色素異常。
◎家族病史。
◎年齡較大,黑色素癌多發於70歲以上族群。
◎日曬機的使用者,室內日曬機已被證實與黑色素癌的風險增加有關。
ABCDE法則與醜小鴨法則
為辨識可疑病變,醫界提出ABCDE法則來篩選異常皮膚病變:
◎A(asymmetry):不對稱性。黑色素癌大多看起來不對稱。
◎B(border):邊緣。黑色素癌大多邊界不平滑、不規則。
◎C(color):顏色。黑色素癌大多顏色不均勻。
◎D(diameter):大小。直徑超過0.6公分的黑色素腫瘤要特別注意。
◎E(Evolving):變化性。黑色素癌變化快速,可能在數週至數個月內造成顏色改變、大小增加、凸起,甚至潰瘍、流血、疼痛等
「醜小鴨法則」指的是在身上很多痣的人,如果出現某一顆外觀、顏色、質地特別不同的痣,要主動找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除ABCDE法則外,罹患巨大先天痣的患者,非典型痣或是全身痣的數量超過100顆的人,或有黑色素癌家族病史者,都屬於黑色素癌的高風險族群,需特別留意。
「文獻中指出,大於20公分的巨大先天痣,從中發展出惡性黑色素癌的機率約為5∼10%。」李政源說。若懷疑身上的痣有癌變跡象,就醫後應持續觀察與記錄。
指甲上出現黑色縱向線狀條紋,稱為「縱向黑甲症」,常見原因是指甲基質(長出指甲的部分) 出現黑色素細胞痣或色素增生,導致色素延伸至指甲而形成黑線。惡性黑色素癌可能會在指甲上產生黑色變化,如果黑色紋路出現顏色濃淡、線條粗細、線條間距不均勻的狀況;黑色紋路的顏色延伸至近端指甲前或遠端指甲周遭的皮膚,就要小心惡性黑色素癌的可能性。
黑色素癌的診斷與治療
診斷黑色素癌的標準是皮膚切片檢查。除臨床診斷外,可使用皮膚鏡進行初步篩檢,但最終仍需透過病理學檢查來確認是否為惡性腫瘤。有時,初次切片無法確診,醫生可能會進行多次切片,提高診斷準確性。
依腫瘤的分期,治療方式有所不同:
❶早期(第0期至第1期)——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式,根據腫瘤大小,手術可能需要切除0.5到2公分的安全邊界或使用莫氏手術切除病灶。
❷中期(第2期)——在第1B期後,除了手術切除局部病灶外,也建議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若發現癌細胞轉移,可能需擴大切除區域及進行淋巴結清除手術。
❸晚期(第3與4期)——可考慮化學治療、免疫療法、標靶治療或局部放射線治療等方式。
免疫療法與標靶治療為晚期黑色素癌的治療帶來曙光,這些藥品在國內,目前僅針對特定病患給與健保事前審查給付,除了療效良好,也需要監測藥物副作用。
胎記異常變化需警覺
李政源曾收治一名約45歲男性,從小有塊胎記,某日發現胎記顏色變得不均勻,原本平滑的表面出現凸起,甚至開始破皮、滲液,覺得異常而就醫,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黑色素癌。
另一名約40歲的女性,確診第2期黑色素癌,當時她剛生完孩子,在診間淚如雨下,哽咽地說:「希望可以好好治療,陪伴孩子長大。」類似的場景,總讓醫師心有戚戚,經過適切治療後,這位患者至今仍規律回診,病情穩定無復發。
在生死交關的醫療現場,維持客觀理性的分析,卻不失對患者的感性關懷是李政源醫師給自己的期許,「眼前這位患者,不僅是一堆抽血數字與檢查的累積,也是個有故事、有情感、有血淚的人。」不論是良性還是惡性的黑色素病變,都需要細心加耐心溝通與關懷。有些年長患者獨居,當發現異常而來就醫時,往往已是晚期;或是全家人陪同前來,氣氛緊張焦慮,需要花較多時間安撫與解釋。
此外,醫師的一舉一動,哪怕只是一個表情與態度,往往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影響很大。曾有一名患者,因醫師當天看診表情較嚴肅,回去後整整兩週睡不好,直到回診拆線時才吐露心聲。
因此,若病灶看起來較為良性,李政源也會盡量當場告訴患者,自己過去的經驗與觀察,以免患者返家後心裡有重擔。
李政源提醒,不要輕忽黑色素病變,若發現痣或胎記顏色變化、邊緣不規則、表面突起、破損流血等異常,應盡快就醫檢查;即使是惡性病灶,也不必過度焦慮,好好遵循醫囑治療,也有許多患者可以長期穩定追蹤且沒有復發。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512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