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日劇、韓劇…選擇那麼多,要選哪一部?聽部落客怎麼說─最精選的部落客影劇評論就在【影劇大好評】! 網路時代,部落格是最佳發聲的平台。從【部落客名嘴】電子報非大眾媒體的角度,看個人媒體如何發揮影響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10/11 第36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能力雜誌網站
精選文章 人才即戰力來自學習績效
恆毅力不夠看 STER專注才能邁向卓越績效
 
人才即戰力來自學習績效
採訪整理/黃麗秋 攝影/譚縈繡
10/25- 27舉辦「Jim Kirkpatrick國際論壇暨認證工作坊」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是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Samuel Kuhn)在其著作裡所提出的名詞,指得是隨著環境轉變,在概念、使用習慣、方法的改變與突破以及價值觀的移轉,進而產生出新的典範;21年前,104人力銀行將傳統人力平面媒體招募方式,透過網路改造產業開啟人力資源網站,並於2004年掛牌上市躍升為指標性品牌,成為不少商學院管理最佳實務的典範移轉個案之一。

這數十載,網路科技進展到社群化、雲端化;再進化到行動化、生態化,多少典範移轉企業起高樓,也多少典範移轉企業樓塌了,應證「不是你沒有進步,而是別人進步太快」激烈競爭的無奈。而在人力銀行產業亦是如此。近年來,104人力銀行承擔第一名的榮耀,也承載第一名被超越的隱憂。不斷有破壞式競爭者,採取價格戰侵門踏戶;無疆界神一般的對手以銀彈挖角導致人才流失,影響企業根基。

升級》產品思維變服務平台

104資訊科技人資暨行政總處鍾文雄副總經理暨人資長指出,104在經營上曾陷入經營低潮,不僅企業創新度低、人員離職率高居不下,加上來自新科技如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慧(AI)應用日益多元帶來對產業的衝擊,就在3、4年前,楊基寬董事長啟動組織變革,陸續研發104+夢想搖籃、104PLUS、104企業大師等新產品。而新產品最大特色為利用科技再次創造104不只為人才找工作,而是找方向;不只是為企業找人才,更是找「未來」人才價值觀。鍾文雄解釋道,傳統人力銀行在進行人才與企業職缺媒合時,經常採取學歷、年齡、資歷等條件做配對,「但104則結合新科技,改鎖定企業招募負責人的『使用行為』像是曾經瀏覽的網頁、觀看的職位、搜尋用的關鍵字等來提供主動、量身定做人才媒合服務,最終目的是讓企業不是等到開職缺時,才要耗盡心思與時間成本去找合適的人,而是任何職缺都會有潛在的人才名單」他說。

因應企業商業模式由產品思維轉變為服務平台,如何讓組織新人激活組織創新;資深員工勇敢創新,以畢其功於一役?鍾文雄強調,「必須回歸提昇人才素質以促成永續發展的基本工,重點在於建立有效的學習與訓練發展。」

在此需求下,鍾文雄以數十年在HRD領域豐富的實戰經驗,特別推崇國際學習績效評估大師Kirkpatrick的「柯氏學習績效評估模式」及由其子Jim Kirkpatrick依環境變化所提出「新柯氏學習績效評估模式」(New Kirkpatrick model),並據此作為104人才永續計畫的評估工具,促使讓學習與組織績效產生高度連結。

差異》學習績效重信心與承諾

「美國訓練發展協會(ATD)曾指出,人才的學習路徑70%來自課程;20%來自社群;10%來自工作在職訓練(OJT)。固然這項比例逐漸受到整體環境而有所增減,但不管員工學習路徑如何變化,最終還是強調在工作上學習移轉效果」鍾文雄說明。

他進一步指出,企業HRD在建構自身組織人才學習發展藍圖時,大致涵蓋幾個領域,依序是職務角色(Job Rol);職能(Competency);評測(Assessment);個人發展計畫(IDP);學習(Learning);成效評估(Evaluation)。各個領域績效指標雖不盡相同,但HRD人員在設計課程時,應對相關領域企業所期待達到的目標、創造的成效、評估標的有所規劃,這即是柯氏模式「以終為始」的精神。

舉例來說,在新版柯氏模式中,L1反應(Reaction)層級,在其範圍設計即在原有的學員滿意度中,加入「學員參與度」與「課程關聯度」,前者運用方式包括:評量者評量記錄、講師回饋、課程參與度;後者運用方式則為:課程設計。藉此更多面向來積極掌握學員對課程設計的反應。

再以L2學習(Learning)層級則在職能、知識技巧、態度外,加入「信心」與「承諾」範圍,前者主要是採在課前VS.課後實務運用信心度調查,來了解學員是否因吸收課程知識,而增強對工作的信心;後者則是掌握學員是否在課後能具體將學到的新技能運用在工作實務上,提昇工作效能。

誘因》胡蘿蔔激勵行為

鍾文雄指出,新柯氏學習績效評估模式在L3行為(Behavior)層級行為加入鼓勵、獎勵的胡蘿蔔誘因,連結晉升與考核;競賽與講酬,藉此驅動人才更積極表現出符合企業期望的行為。至於,企業怎麼評估人才的行為變化?所以進一步加入監控與調整的範圍,協助培訓人員、主管透過工作實務觀察,或者透過問卷的方式,了解人才的程度改變。

他提醒,在L4成效(Results)層級,舊系統以營收、客訴、滿意度、員工留任率、個人產值、盈餘、品質、顧客數⋯⋯等作為評估指標。但Jim Kirkpatrick認為,上述這些指標,皆是已經發生的情境屬於落後指標,從學習訓練的精神來講,應該調整為組織氣候、員工投入度、工作滿意度、意見調查的「領先指標」,為企業培育可預應未來挑戰的未來人才。

育才》人才六宮格因材施教

在數位×跨界×倍數波動已成為新常態。對於企業而言,如何在新、舊變化間靈活調整資源,讓組織不但能夠續保有戰力,更能搶占新契機,諸多環節唯有倚靠人才「即戰力」。

鍾文雄不諱言指出,很多企業包括104在內的人才陣容,都免不了會陷入「強將弱兵」的罩門。「我觀察到這樣組織生態會變演成能力強的人才不斷往前衝,而能力平庸者則在後面苦追不上,若組織學習資源又未能適時投入,或者投入後也無法正確評估成效。久而久之,會造成人心浮動而離職率高居不下,造成組織人才斷層。」因此,104展開「人才素質提昇計畫」建立起「人才六宮格」的矩陣模型,重新將組織人才以潛力、績效2大要素的程度高低,分類出績效高/潛力高—超級明星;績效高/潛力低—高生產者;績效中等/潛力高—明日之星;績效中等/潛力低—中等人員;潛力高/績效低—待開發者;績效低/潛力低—末位人員。

他說:「提昇人才素質計畫的目的是汰弱留強、依狀態給措施。所謂措施即是針對不同類型人才量身定做學習資源,投入學習資源後則進一步結合柯氏學習績效評估模式,達到掌握學習成效進行調整與修正。」

鍾文雄解釋道,以在組織中占比10∼15%的超級明星為例,培育方式是搭配Key Talent計畫,不斷部署可施展抱負的挑戰與展現才能的舞台,作為企業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的先鋒部隊:再以組織中占比絕大多數的中等人員,則透過職能垂直或水平輪調規劃職涯地圖,常保人才對工作興趣,進而激發潛能。至於末位人員,則透過改善績效計畫協助提昇工作績效,若經由改善計畫輔導後,其工作績效持續無法達到組織目標,則進行淘汰。

他進一步以如何成功救援業務部門人才土石流危機,大幅降低離職率為例。「我們的Call Center是隸屬業務部門的單位,而且以女性員工居多,有一段時間這單位人才異動非常頻繁,主管苦不堪言,人資同仁也平頻於奔命。經過我們的訪談後發現,問題出在新進人員無法適應業績壓力而導致離職。雖然業務單位追求業績目標達陣無可厚非,但執行計畫過於急躁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鍾文雄啟動名為「小鮮花計畫」,首先是與業務主管討論將業績目標做出適度的調整,繼而針對新人祭出留任3個月或6月的獎金以資鼓勵;緊接著則採用包括由高生產者擔任Metro、由明日之星擔任學姊等關懷計畫,讓初來乍到的新人縮短前期不適應感,感受104對人才的重視。「我叫這種關懷方式為『溫水煮青蛙』,目的讓人才慢慢了解、習慣104的企業文化,進而能在這個地方有所作為」他說。

行動》尊重人才非標語

  「對好人才太冷感,是台灣企業成長最大的障礙;但好人才很難一找進來,就能馬上適合公司。」104楊基寬董事長曾在接受媒體時這般表示。面對如何建立組織人才庫,鍾文雄舉例補充說明,104曾啟動名為「小鮮肉計畫」前進校園讓對的學子先上車。以現今就業市場最受關注的資訊工程師為例,透過這計畫,也吸引上百封有興趣且具備Coding能力的學子加入成為104儲備幹部。這批儲備幹部進入104後旋即獲得為期2個月完整資訊工程課程的培育資源,以了解該領域不同職務所需具備的技能。結訓後,再由104人資單位進行訪談與討論,以協助釐清儲備幹部的特質與職涯發展方向,再進一步並與各事業部門所開出的職缺進行媒合。「辦理兩梯次以來,儘管400位參與者錄取率不到一成,但報名還是相當踴躍,證明104不只找工作而是找方向的價值觀獲得求職者的認可」他殷切地說。

  訪問最後,鍾文雄以自身數十年在HRD領域服務經驗,以及這2年在104推動人才培育的實戰經驗表示,面對新世代工作者已逐漸在各產業、各領域廣佈,企業對人才選訓育留,其實不應再抱持本位主義,以為現今職場還是買方市場。應以人為本的培育策略,並且善用學習績效評估工具,才能啟動組織人才運轉正向的循環;至於該掌握的關鍵重點還是那句老話:「尊重人才」。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7年10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恆毅力不夠看 STER專注才能邁向卓越績效
文/林佑穎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近年來,隨著資訊科技的發達和網路經濟的蓬勃,許多網路科技專家和數位經濟顧問都不斷鼓吹藉由連結網路來提昇個人或組織的競爭力,以便在21世紀的新經濟中獲取超額利潤。但另一方面,也有專家鼓勵我們適度切斷和網路工具及社群媒體的連結,以進行「深度工作」來達到巔峰績效。過去曾經聽過「深度旅遊」和「深度學習」這種說法。顧名思義,深度旅遊就是比一般跟隨旅遊團出遊更深入地旅遊;而深度學習則是比瀏覽書籍更深入地探討學問的學習。但什麼是「深度工作」呢?

深度工作正夯

「深度工作」的說法是由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提出的。他認為在網路時代,知識工作者越來越以「淺薄工作」(Shallow Work)取代「深度工作」(Deep Work),如人類透過網路,隨時隨地發送和接收訊息,以便快速地回應,但注意力卻頻頻被打斷。比較重要的工作需要深度思考,例如:擬定新的企業策略,或是撰寫重要的經營企劃書,如果經常被雜事給打斷,分心的結果就是帶來低劣的工作品質。

紐波特將淺薄工作定義為:「非高認知需求、偏向後勤的工作,往往是在注意力分散中執行。這類工作通常無法創造新的價值,而且很容易被模仿。」另一方面深度工作則定義為:「在免於分心的專注狀態下,進行專業活動。這種專注可以把你的認知能力推向極限,而這種努力可以創造新價值,改進你的技術,而且是他人難以模仿的。」

他舉了2個著名的例子來說明深度工作的高度產出。第一個是20世紀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 ,1922年他在瑞士蘇黎世湖畔興建一座僻靜小屋,並把它稱為「塔屋」。榮格經常在繁忙的臨床工作時間中,定期排出時間來到他的塔屋整理他的文稿,以便在職業生活中培養深度工作的能力。後來這些工作成果也造就他創立新的心理學學派─分析心理學,同時使他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另一位深度工作的愛好者是微軟的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他以1年2次的「沉思週」(Think Weeks)而聞名,在沉思週期間,他會離群索居,通常是住進一棟湖邊的木屋,什麼事也不做,只是沉思重大的事情。在1995年的沉思週,蓋茲寫下著名的備忘錄「網際網路浪潮」(Internet Tidal Wave) ,並把微軟的策略方向轉向一家叫做網景(Netscape)的新創公司,這也成為後來網路時代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巔峰經驗提昇心智

事實上,紐波特並不是第一個研究深度工作和巔峰績效間關聯性的人。遠在18世紀末,哈佛學者、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即著手研究人類在極端狀態下的特異體驗。他研究從事高風險冒險活動的人,進而發現這類活動會大幅提昇人的心智績效和體能績效,同時也讓人覺得更快樂、更具滿足感並且更有成就感。他將這種經驗稱為「神祕體驗」(Mystical Experiences)。

近代研究巔峰績效的先驅是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馬斯洛在1940年代開始研究人類的卓越表現,他的研究對象包含愛因斯坦和羅斯福總統夫人。他發現高成就者往往是由內在動機驅動的;他們經常挑戰極限來激發潛能,並且時常從事需高度專注的活動來達到這個目標。而這些專注的活動本身會產生一種重要的報酬──就是改變人的意識。並產生一種相當類似於詹姆斯所提出的「神祕體驗」。

馬斯洛將詹姆斯的專業術語「神祕體驗」轉化成比較通俗的說法一一「巔峰經驗」(Peak Experiences),並且指出:「在體驗巔峰經驗時,個體會體驗自我的擴大、統合感、以及生命的充滿意義感,這種經驗會停留在個人的意識中,並且讓人覺得有目標感、完整感、自我確定以及同理心。」這種狀態是所有高成就者共同體驗的一種經歷,也是內在動機的原始碼。他認為:「巔峰經驗是一種自我驗證、自我證明的時刻,人們可以感受到這種經驗的高度價值感。事實上很多人發現這個經驗是如此地崇高,它不但可以證明自身的價值,甚至可以證明生命的價值。巔峰經驗雖然只是偶爾發生,但可以讓生活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心流狀態最佳作用

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米哈里.齊克森(Mihaly Csikszentmihalyi)進入到這個領域的時間比較晚,他的幸福學研究是一個比較庶民版的馬斯洛研究。齊克森不只對高成就者有興趣,讓他更感興趣的是驅動一般人的動機是什麼?哪些事讓他們感受到深度的樂趣和高度的滿意,這是他的幸福學研究的開端。

  齊克森1934年出生於義大利,他是一個匈牙利外交官的兒子,他的孩童時期歷經戰亂,在納粹和蘇聯的炮火中渡過青少年時期。他在戰俘營裡學會如何玩西洋棋,而且逐漸沉迷於這種遊戲。在對奕時,他發現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進入他的意識,沒有流離失所的親人,武裝的守衛也消失了,他甚至覺得脫離了監牢的枷鎖。

  在一場著名的演講中,齊克森告訴TED的聽眾:「在監獄中我了解到,在我週遭的大人中,沒有幾個人能夠忍受戰亂加諸於他們身上的悲劇,一旦他們的工作、他們的家庭、還有他們的安全感被剝奪之後,他們當中很少有人能再過正常的生活。因此,我對於究竟是哪些因素會讓人產生生命的價值感,變得非常有興趣。」在戰後,齊克森開始研讀哲學和宗教,甚至涉獵藝術等可以賦予生命意義的學科,但這些事情卻沒有讓他覺得滿意。有一個禮拜天的下午,他在蘇黎世聽了一場免費的演講。這場演講是由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卡爾.榮格所講授。齊克森非常享受這次的聽講,隨即開始研讀榮格的書,並且很快的決定心理學才是最能解答他的問題的途徑。

  他開始找一些攀岩者、舞者、藝術家、外科醫師、西洋棋手等各行各業的專家面談;後來甚至將他的研究樣本擴大到包含義大利的農夫、印第安牧羊人、芝加哥生產線的工人、叛逆的日本青少年以及年長的韓國婦女。出乎意料地,他發現無論是任何年齡、性別、社會階層、宗教或現代化的程度,所有的樣本都告訴他同一件事:當他們感覺處於到最佳狀態時,正是他們體驗到和馬斯洛的巔峰經驗類似的感受。

在面談當中,他發現受訪者最常用來形容最佳表現狀態的一個詞是「流動(Flow)」。什麼是流動?當任何事情都是朝對的方向走、工作起來不費任何力氣、事物感覺起來像是液態的、處於自動運轉的狀態。齊克森將「巔峰經驗」改名為「心流狀態(Flow State)」。他將這種狀態定義為:「當我們投入一種活動,而覺得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再重要,我們脫離了自我意識,時光飛速地消逝,任何動作、行動和思緒都自然而然地從前一個狀態流入下一個狀態,像是在表演爵士樂一樣。我們整個的存在投入其中,而且是純熟地運用我們所有的技巧來達到至高的境界。這些技巧,包含技能的技巧、心智的技巧、心理的技巧、社交的技巧、創意的技巧以及決策的技巧,都被大幅提昇。」

齊克森蒐集的資料非常清楚地指出,「心流」不僅僅是意識的最佳狀態,它也回答了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心流是讓生命值得生活的一個答案,它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混亂中所突顯出來的關鍵時刻。齊克森寫道:「人類在數以千年的歷史中,其實都一直在追尋這種充滿成就感的時刻,讓他們的日常生活更有意義。」

STER創造巔峰績效

繼齊克森之後,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分別在2014年和2017年發表了他的新發現。科特勒的研究對象包含極限運動者、矽谷的高階主管、海豹部隊成員和新銳科學家等高成就者。他認為這些高成就者之所以能突破人類的極限,進而創造巔峰績效,所仰賴的並不是近年來眾所倡議的恆毅力(Grit)、良好的工作習慣或1萬小時的鍛鍊,而是運用如馬斯洛倡議的巔峰經驗或齊克森的心流等特異的意識狀態,戰勝極端嚴厲的挑戰,達到超越尋常的績效表現。科特勒和他的研究夥伴進而應用心理學、神經生物學、藥理學和工程科技等4個學門的知識來解構巔峰績效的心智狀態,並規劃出4個步驟(STER)以迅速導入這種狀態:去除自我意識(Selflessness)、消除時間感(Timelessness)、巧妙去除拙力(Effortlessness)和豐富滿足感(Richness)。

綜合上述的研究,不論是紐波特的「深度工作」、馬斯洛的「巔峰經驗」或是齊克森的「心流」,甚至是科特勒最近提出的「STER」,都是在發掘人類的潛能以達到極致表現。早期的研究比較偏重在了解這種巔峰經驗的現象,而晚近的研究則逐步進展到可以有意識的應用科學方法,讓人類迅速導入無我狀態,達成巔峰績效。而且此種狀態無關天賦,只要用心實踐,人人都可以達到巔峰狀態。這一波的研究結果發展勢必掀起領導與激勵理論的新風潮,我們暫且拭目以待,期盼在個人和組織的績效上能有登峰造極的表現。

【本文出自《能力雜誌》2017年10月號;訂能力電子雜誌;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