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1/11/17 第8428期  ■歷史報份 ■訂閱 / 退訂
直接訂閱台灣立報
- 今日教育新聞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今日教育新聞


犀牛角交易合法化 南非掀波濤
 
 

【編譯陳玫伶整理報導】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南非正在討論是否要將犀牛角的買賣加以合法化,藉此遏止非法盜獵犀牛的猖狂行為,該議題已引起社會輿論的注意。

南非具有世界最大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也是全球非法獵捕野生動物最嚴重的國家。犀牛角在南非擁有廣大需求市場,過去3年,有超過8百頭犀牛因為犀牛角而喪失性命。每公斤犀牛角在黑市可賣得2萬2千英鎊(約新台幣105萬元)。

盜獵者以含有鎮定劑的飛鏢射向犀牛後,再用鋸子割下犀牛角,導致無助的犀牛流血致死。割下的犀牛角由組織規模龐大的走私集團負責從非洲運往亞洲和中東地區。

儘管有許多措施禁止盜獵,但南非去年一整年有330頭犀牛被殺,今年則已經有310頭犀牛死亡,專家認為數據還會持續增加。

藉合法化抑盜獵

部分人士認為,目前的保育措施太保守,且努力不足。南非環境事務部近日宣布,他們正在商研是否開放犀牛角合法交易的議題,討論是否能藉此減少盜獵情形的發生。

發言人墨迪斯(Albie Modise)告訴記者:「現階段我們接受來自各方的意見,尋找能幫助我們對抗盜獵者的建議。我們正在等待意見書,如果該意見有科學證據支持是有效的,我們就會納入考慮。」

合法化作法的初始概念,是希望藉由合法化的方式,得知南非確切的犀牛角需求量,然後再削弱盜獵者操控市場價格的權力。主管單位認為,這一方面可以管理盜獵者,一方面又可監控保育工作。

墨迪斯說:「主管單位將必須進行全球交易市場調查。」他表示,犀牛角交易必須受到聯合國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組織(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CITES)的規範,而南非目前僅允許合法狩獵取得之犀牛角可以出口。

效果未知 應三思後行

環境事務部的舉動引起國際組織撻伐。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表示,此舉將導致目前犀牛數量已處於穩定的保育工作退步1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南非代表普立時(Morne du Plessis)說:「我們理解對抗犀牛角交易必須要有新方法,但我們不認為合法化就是解藥;當我們無法控制犀牛角非法交易,要控制合法交易談何容易,即便開始思考這像作法,就已經有太多未知數。」

普立時還補充,世界自然基金會要完成研究之後,才能得知合法化是否有助於控制盜獵的問題。但世界自然基金會目前則認為,這一提議會導致犀牛的處境更加危險,甚至導致絕種。

根據統計,非洲超過8成的犀牛數量生活在國有土地上。80年代黑犀牛的數量是7萬5千頭,大部分生存在辛巴威境內,目前僅剩下4,500頭生活在非洲大陸南部。另南非境內約有2萬頭2種白犀牛。

反向思維可行性存疑

致力於野生動物保育的組織辛巴威營火協會(Campfire Association Zimbabwe)則支持犀牛角交易合法化的作法,認為當前的保育作法不一定會持續有效,現在是可以嘗試其它方式的時機。

營火協會成立於1980年代,協會秘書長永嘉(Charles Jonga)表示,社區是直接參與動物保育的第一線,能從中賺取維生,因此更渴望保護牠們遠離被盜獵的命運。

他認為,犀牛角交易合法化,將可以授權給境內擁有犀牛的國家來主導買賣行為,譬如規定犀牛角僅能用於醫療目的,能清楚定義合法的交易範圍。

永嘉不認為犀牛會因此滅絕,他說:「我們必須開放市場參與的想法,並且找到非洲和社區可以從供需中受益的方式,也要面對犀牛可能因此死亡的問題。」

保育專家懷疑,大部分非法取得的犀牛角是走私到東南亞國家,供醫療用途使用。儘管沒有科學根據,越南有不少人相信犀牛角可以治療癌症;中東人則把犀牛角當作觀賞藝術品。

為了遏制盜獵問題,南非已推動許多措施,例如國防部派部隊在盜獵猖獗的地點進行密集的巡邏;過去幾年也以鉅額的經費來執行高科技的保育方案。

許多國家對盜獵問題早已束手無策,仍有不少人認為保育工作還有努力的空間。而南非政府的反向思維是否可行,必須再歷經多方的考驗後始能得知。



不要乾式貯存 只要核電除役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福島核災牽動全球恐懼核能安全的敏感神經,台電16日提出「核能二廠用過燃料棒中期貯存計畫」變更內容對照表,預備縮短乾式貯存區內核燃料束間距離、增加貯存組數,縮短混凝土護箱的間距,民間團體憂心此一變更將增加乾式貯存區的風險,環評會議前舉行記者會,高呼「冷卻池滿就除役」,要求政府放棄乾式貯存,思考全盤的除役與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理計畫。 

據台電報告,得標廠商所提供的型號不同,因此提出變更內容對照表,台電強調即使型號變更,仍是原環說書中4種貯存方式之一的「混凝土護箱」貯存方式,安全上並無差異。

▲環保團體於「核能二廠用過核燃料中期貯存計畫」的變更內容對照表環評會議前,在環署大門抗議,環保團體認為乾式貯存比冷卻池儲存更危險,要求政府放棄乾式貯存計畫。(圖文/楊萬雲)


不過,原本環說書中台電提出的護箱,分別可貯存56組與68組的用過燃料束,而護箱數量分別為42與35;變更後的內容卻是每個護箱可放87組燃料束,共有27個護箱。且護箱之間的距離也從原本的1.6公尺縮短為1公尺。在乾式貯存區面積不變的狀況下,護箱內貯存量增加、護箱距離縮短,都變相增加了貯存區內的風險。台電在報告中對於變更後的輻射安全評估與社會經濟影響,卻仍標示為「無差異」。

放置地震帶上如找死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直言台電的報告避重就輕,因為乾式貯存區風險較冷水池大,須放在地質穩定的地方,因此位於地震帶的日本也不敢使用,只有美國才敢將乾式貯存區放在地廣人稀之處。現在台灣想增加護箱內的存放密度,根本是拿當地居民生命開玩笑。

台電反駁,日本核災始於氫爆,而氫爆是因為鋯元素與水蒸氣作用產生氫氣,導致反應爐內壓力過大而引發,如果使用乾式貯存,可避免鋯元素與水蒸氣作用產生氫爆問題。台電強調,由於得標廠商只能提供這樣型號的護箱,因此才提出變更。

崔愫欣指出,乾式貯存區遇到地震天災一樣可能因搖晃、燃料棒碰撞而引發危險,最好的辦法是放到最終貯存場,但目前台灣對最終貯存並沒有規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質疑,台電公司得標後再回頭提變更,有先斬後奏的嫌疑。增加貯存的密度對環境有重大影響,怎麼能以一個變更對照表就送審。

能否安全仍是未知數

由於台電尚未提出安全評估計畫,原能會表示必須等台電提出報告後,才能審查安全問題,換句話說,新型號的護箱安全狀況還是未知數。

委員李育明也提及,過去審查環說書時,台電曾承諾乾式貯存對當地居民的輻射劑量背景值必須保持在每年0.05毫西佛以下,目前台電提出的新型號護箱還未經原能會確認能否遵守這項承諾。畢竟核能安全屬於原能會專業範疇,環評委員的專業並不在此,因此主席決議,先由原能會審查相關安全評估,再送至環保署審查。

核一貯存模式早過期

雖然乾式貯存還得經過審查程序才能塵埃落定,不過崔愫欣直言,過去台電提出乾式貯存區中期貯存計畫,因應核一、核二早已飽和的冷水池。「因為核一廠的冷水池當初設計只有20年的使用期限,現在已用了32年,早已沒位置,核電廠卻還不斷製造出新的核廢料。」

乾式貯存計畫提出的環境背景與現在早已不同,當初政府對於如期除役沒有明確表態,現已宣布核一、二、三廠不延役,崔愫欣認為應針對除役工作和高放射性核廢料處理有完整且長期規劃,不該繼續執行當初的中期貯存計畫。至於冷水池飽和問題,崔愫欣強調,過去政府不願面對問題,但放不下就應提前除役,而不是新增一個乾式貯存區來增加更多風險。



新移民掌鏡 訴說心路歷程
 
 

【記者許純鳳台北報導】在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協助下,來自越南的新移民丁玉蘭扛起攝影機,以越南沾醬「魚露」為主題拍攝紀錄短片,自喻來台12年的心境,剛開始受台灣人排擠而今融入台灣社會的過程。丁玉蘭溫柔地說:「我們就像魚露一樣,未吃過魚露的人,剛開始聞到魚露的味道會覺得很臭,但是魚露經過『調味』(相互了解)後,將十分美味。」

12年前,年僅20歲的丁玉蘭獨自從越南嫁到台灣,當時完全不會說中文,和別人溝通只能比手畫腳,在台灣沒有家人和朋友,時常遭到左鄰右舍指指點點,有人甚至問她:「越南那邊很辛苦喔?」、「妳一個月寄多少錢回越南?」等不禮貌的問題,讓她覺得很難過,她曾長達一年不敢外出。


▲來自越南的丁玉蘭拍攝調製魚露過程的紀錄片,期望透過影像展讓社會大眾看見新移民姊妹的對家庭的付出、台灣生活等,《魚露》一片也隱喻新移民姊妹適應的心路歷程。(圖文/黃士航)


丁玉蘭逐漸了解左鄰右舍的流言蜚語不是惡意,只是因為彼此不了解,如同越南美食常用的沾料「魚露」,第一次聞到魚露味道的人,很難接受魚露的臭味,但魚露經過辣椒、檸檬調味後,滋味相當美妙。

「調配魚露」的過程很不容易。丁玉蘭回想這段適應過程,忍不住皺著眉頭說:「當時真的很辛苦。」丁玉蘭來到台灣的第二天,便到附近的國小補校學中文,由於是插班生,第一堂中文課竟然是「背唐詩」。丁玉蘭笑說,雖然她完全不懂唐詩的意思,但是為了學好中文,她仍硬著頭皮背唐詩。後來跟著兒子一同上幼稚園,學注音符號,兒子坐在教室第一排,她坐在最後一排,和兒子當「同學」。

除了上課,她也參與國小多元文化的課程,向小朋友介紹越南文化、美食,以融入台灣社會,到社區宣導多元文化,接觸社區婦女、民眾,交流台灣和越南的風俗文化。

透過善牧基金會的活動,丁玉蘭學會拍照,她拍攝最多的是家人的影像,其中有一張名為「外婆跟孫子的合照」,照片裡是丁玉蘭的姪子、姪女們圍繞腳受傷的外婆,丁玉蘭的媽媽開懷大笑。丁玉蘭專注地看著照片裡的家人,難過地說,因為工作繁忙又必須照顧小朋友,她大約3到4年才回越南一次。學會拍照後,她帶著相機回越南替媽媽和姪子、姪女們拍照。雖然平時家人不在身旁,但是想念家人的時候,可以看看她們的照片,一解相思苦。

善牧基金會從16日開始在「123藝文空間」舉辦新移民婦女攝影及紀錄短片作品展覽,期望藉由新移民婦女拍攝的影像作品,讓社會大眾重新「看見她們」,展期至30日。





▲越南籍外配阮氏雪幸來台已10多年,展出《我的公公》照片,因為她把公公看成親爸爸一樣,對公公表達感謝之情。(圖/阮氏雪幸 文/黃士航)


▲來台6年多的陸配蘇明英,以兒子的日常生活為主題,展出《守護》照片,宣示著會像龜山島的烏龜將軍守護蘭陽平原一樣,一直守護寶貝兒子和家庭。(圖/蘇明英 文/黃士航)








沒機會說退休 國寶誓傳藝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傳統技藝與才藝因缺乏市場與傳承,面臨人才凋敝的危機。文建會連續3年舉辦「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授證儀式,表揚學有專才與技藝的人間國寶。文建會16日舉行記者會公佈今年獲頒授證的8位新科「人間國寶」,幾位年過半百的師傅在現場秀出好手藝。

▲客家山歌保存者賴碧霞多年來致力收集客家歌謠,進行系統分類整理,保存客家文化貢獻良多。(圖文/楊萬雲)

今年獲選人間國寶的有「客家山歌」保存者賴碧霞、「布袋戲」保存者黃俊雄、傳統木雕保存者施鎮洋和錫工藝保存者陳萬能等8人。其中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者陳錫煌是布袋戲名師李天祿的長子,2009年曾獲布袋戲保存者殊榮,今年則以製做布袋戲相關道具獲得授證,是唯一具備雙重項目指定的人間國寶。

▲古典布袋戲偶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陳錫煌,對木偶的衣飾、各式長短兵器還有舞台道具的製作都非常專精。(圖文/楊萬雲)

文建會邀請諸位老師傅展現好手藝。首先是賴碧霞獻唱一首客家情歌,之後則由黃俊雄一人分飾4角,現場演出膾炙人口的史艷文與藏鏡人角色。

▲布袋戲保存者黃俊雄(右1),1人能說出10種不同的口音,在布袋戲界有「戲才子」之稱。(圖文/楊萬雲)

失傳40載 錫藝術再現

高齡69歲,出生於鹿港錫藝世家的陳萬能現場製作錫製老虎,栩栩如生的模樣令人驚艷。陳萬能表示,錫工藝在台灣已失傳40年,為了讓它能再度受到矚目,陳萬能除了製作實用性的錫製佛具,也從錫製藝術品著手。

▲錫工藝保存者陳萬能,不但承襲古法製作錫器,更嘗試錫藝創新,突破錫器用途的侷限,把錫藝術融入生活器物中。(圖文/楊萬雲)

「製作一隻老虎,得先一片一片描繪出形貌,再刮出皮毛紋路。之後再將錫片焊在一起。」陳萬能的工藝品講求從無到有,不以灌漿製作,才有價值,連戰出訪中國,也拿陳萬能的作品當禮物。陳萬能的3個兒子跟著他學習手藝,其中2人還出國深造,陳萬能表示,傳統要有創新思維,持續學習相當重要。

再振傳統 盼年輕新血

現場年紀最輕的施鎮洋學習木雕工藝50年。今年65歲的施鎮洋15歲開始學木雕,這次獲得人間國寶的授證,他笑著說:「我們沒有機會說退休了!」施鎮洋表示,政府針對這些老工藝師附給予授證和殊榮,是意識到傳統技藝沒落的危機,獲頒人間國寶的老師傅們更備感責任重大,得將技藝傳承下去。不過,施鎮洋坦言,學習技藝不一定能獲得溫飽,年輕人往往不願意投入這些領域。  

▲傳統木雕保存者施鎮洋10歲起學習傳統木雕,多次參與國家古蹟修復工作,創造許多膾炙人口的木雕作品。(圖文/楊萬雲)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在記者會上表示,為了讓傳統技藝獲得傳承,19日授證儀式過後,會有4年時間由文建會提供學徒的食宿和生活津貼,鼓勵更多年輕人學習傳統技藝。

▲ 佛保存者施至輝,遵循古訓製作泉州派 佛藝術,並以工序繁複、技法細膩著稱,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圖文/楊萬雲)



 - 世界各報頭條新聞
 
 

金融時報:德國不滿英國反對徵金融交易稅(倫敦) 
紐約時報:警動手驅離 占領華爾街活動前景不明(紐約) 
馬尼拉公報:最高法院允許雅羅育出國(馬尼拉)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台灣立報歡迎您投稿,詳情請參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10。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

訊息公告

白色入肺 這樣吃最養生
白色食物偏重益氣行氣,都是蛋白質的優質來源,因此經常食用白色的食物,有益於呼吸系統,能在秋季幫助舒緩秋燥。

百年清華
至五○年代,中國大學院系重新調整改革,清華的文理科被劃給了北大,工科開始在清華強盛茁大,輾轉至今,始有中國的「麻省理工學院」之稱。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