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收錄紐約時報每周文章,集結國際新聞、亞洲觀點必讀的【紐時周報】電子報,全中文閱讀,吸收新知無負擔!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11/07 第8946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今日教育新聞
教育影片當推手 面對生命課題
兼任助理沒勞權 學生具名檢舉
日原能會前委員:核安只能盡力
非洲科技入教育 應與教師聯手
石頭拼出藝術 玉里高中推璞石畫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 今日教育新聞
 
教育影片當推手 面對生命課題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我想打棒球。」左手萎縮的潘瑋杰3年前加入由一群身障者組成的「戰神」棒球隊,每個星期天在重新橋下練球。右手還能正常傳球的他發現,許多身障程度比他嚴重的人,坐著輪椅、少了一隻手只能單手接傳球,仍熱血堅持打棒球,甚至到日本參賽。為了讓更多人能看見他們的故事,2010年開始,他與明志科大同學以此為題拍攝畢業製作《出口》,耗時1年半,榮獲2013優良教育影片學校組優良獎。


(上圖)明志科技大學潘瑋杰(右)及副導演潘星宇(左)的團隊,拍攝影片《出口》獲得全國優良教育影片徵集學校組優良獎,描述一支身障棒球隊「戰神」的逐夢精神,希望感染更多人正向努力,找尋自己人生的出口。(圖文/姜林佑)


國家教育研究院主辦的2013「全國教師創新教學媒體競賽」暨「全國優良教育影片徵集」6日頒獎,今年教師教學媒體全國參賽作品共170件,最後選出62件得獎作品,其中國小組22件,國中組22件,高中職組18件。其中國小組特優由嘉義竹崎國小以介紹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森鐵巡禮》獲得;教育影片有80件作品參賽,25件入圍。內容包括罕見疾病、身心障礙、原民部落等多元題材。

即使獨臂 仍在球場揮灑熱血

就讀明志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的潘瑋杰、潘星宇等7人,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戰神」棒球隊的故事,鼓勵其他身障者一同面對陽光,由潘瑋杰執導,每個星期天在重新橋下,拍攝他們練球的情形。並非本科系出身的他們,一開始連攝影機都不會用,初剪審查還被評審質疑:「這麼好的題材,卻拍這麼糟!」

他們如同這群戰神,永不放棄,不斷修正,甚至跑到獨立影展,在廁所堵得獎導演,請教如何拍片,大量看紀錄片學習運鏡技巧。去年6月完工後,陸續獲得「圓缺之間」、「島國之聲」影展獎項。

同時兼任副導、特效、攝影的潘星宇,回憶第一次看見這支棒球隊的感想只有:「好扯」。平常不看棒球的他,看見隊上獨臂投手一隻手接球,將球往上拋,再快速脫下手套傳球,這樣一氣呵成的過程,讓他驚愕不已。後來下場和他們一起打球,也打不過他們,讓他好生佩服。

潘瑋杰說,去年首映會後,獲得廣大迴響,更有5、6名身障者看到影片後主動加入球隊。他說,身障者比較害怕他人的眼光,他希望觀眾看了《出口》這部片,能感受到他們的熱血,勇敢面對人生。

透過訴說 療癒媽媽離去傷痛

同樣獲得學校組優良獎的還有新北市三峽大成國小教導主任賴皓韋拍攝的《送不出去的禮物》,以校中自治區區長「冠男」為主題,今年初開始拍攝,耗時4個月完成。目前就讀三峽國中1年級的「冠男」,在大成國小5年級時,選上自治區長。據賴皓韋觀察,他雖然功課不突出,個性比較內向,但是人際關係很好,處事相當圓融。

「冠男」3年級時,越南籍媽媽過世了,家中只剩爸爸獨立扶養他和妹妹。他很想和媽媽分享當上自治區長的榮耀,但媽媽已經在天上。賴皓韋觀察到這個情形,想藉著拍片解開「冠男」心中的結。由於「冠男」的爸爸在妻子過世後,並沒有和孩子討論過這件事,「冠男」一開始不願回想此事,只是低頭不語。


▲新北市三峽區大成國小教師賴浩韋獨力拍攝《送不出去的禮物》紀錄片,記錄一個清寒新住民學生歷經喪母之痛,改變內向的自己成為服務人群的學生,獲得全國優良教育影片徵集學校組優良獎。(圖文/姜林佑)


在賴皓韋耐心等待下,「冠男」漸漸肯敞開心胸回想媽媽的事、以前與媽媽相處的情形。媽媽的去世,也不再是件隱藏在腦海中,不敢回想的傷心事。賴皓韋觀察,孩子的心結解開後,其他方面的表現逐漸有起色。讓他最感動的是,上個月他收到「冠男」寄來的信,信中感謝他拍攝這部片,讓他回憶起媽媽,信末還寫了:「我以後還是會繼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賴皓韋說,他常想:「身為教育工作者,學生究竟是功課好比較重要,還是讓他學會做人?」如果孩子在童年有無法言說的傷痛,長大後可能會演變成社會事件。與其抱怨孩子家庭失能,不如想想如何幫助孩子,他說:「我們應該培養的是國家的孩子,而非家庭的孩子。」老師應想得更長遠,別因孩子家庭出現問題,就放棄了這個孩子可能的希望。

 
兼任助理沒勞權 學生具名檢舉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高教工會6日帶著台大、清大、交大共14所38名學生兼任研究助理、獎學金工讀等具名檢舉書,要求勞委會對未投保勞健保、提撥勞退金的學校,啟動調查並開罰。有學生從碩二擔任國科會兼任研究助理直到博六,7年下來,勞保年金已經被虧了72萬4千626元,有的學校獎學金工讀生,這學期遭校方以財務不佳為由刪減薪資,勞動權不受保障。


(上圖)根據檢舉資料,以1個月校方未對勞工投保導致勞工晚年虧損10,206元勞保年金計算,38位檢舉人共803個月的累積工作月數已累積達8百多萬的總虧損金額。(圖文/楊子磊)


學生兼職助理、工讀生爭取勞健保、勞退金由來已久,台大工會更為此在今年4月正式成立。高教工會今年5月提出匿名檢舉遭勞委會駁回,決定採取「具名檢舉」的行動,至11月已有38位檢舉人,共累積64筆案例。

被虧損總金額達8百萬

據高教工會統計,這38位學生包括兼任教學助理、國科會兼任研究助理、校內處室工讀生、獎助學金工讀等,計算累積工作月數高達803個月,以兼職助理平均月薪8千元計算,38名學生被虧損的勞保年金已有766萬4千706元,勞退金已損失41萬元、溢繳健保費有35萬元。

目前就讀交通大學的陳克倫,自民國95年9月開始擔任國科會兼任研究助理至今已有7年時間,一共71個月,平均月薪8千元,他說,因為他會和教授約法三章,因此他的勞動狀況還算合理,有些同學必須24小時待命,教授隨傳隨到,又無法提撥勞健保,勞動權益不受保障。

陳克倫表示,爭取勞動權益並不是要造成師生對立,很多教授都支持他們,不過校方總會以「學生爭勞權,會損害學生學習」緩頰,他認為,學校應該要讓學生在校就了解勞動關係的機會,才能適應未來社會。

臨時刪減薪資 工作沒保障

世新大學碩三的陳炯廷兼任國科會研究助理已有15個月時間,平均月薪也在8千元上下,他說,這是他目前生活的唯一收入,但學校因為不幫他投保勞健保,光是勞退金一個月就少了500元。清大研聯會代表張道琪指出,學生兼任研究助理不被勞委會承認,學生工作沒保障,像這學期開始,就有材料系的學生單方面被告知刪減薪資,理由是系上財務困難,她認為,類似這種情況,將會隨著高教危機,越趨嚴重。

高教工會執行秘書胡清雅表示,勞委會和衛福部在今年7月分別發文教育部,指示教育部依相關法令,幫學生投保勞、健保,「勞委會早就已經承認學生兼職助理、工讀生是『僱佣關係』,為何至今不作為?」

對此,勞委會勞工保險處副處長鄧明斌接受檢舉書時表示,7月份的發函是針對國科會「約用助理」,要求學校替學生納勞健保;至於學生兼職國科會研究助理、兼職教學助理、獎學金工讀等,目前教育部已蒐集完各校資料,近期將會開會,針對不同的工作性質、勞動樣態,進行僱佣關係的認定。而高教工會6日提出的檢舉,將會採個案處理。

高教工會秘書長陳政亮指出,舉凡約用助理、研究助理、獎學金工讀都是校方「巧立名目」逃避學生勞動事實的手段,他們都在幫老師做研究、協助教學、負擔行政工作,是整個高等教育體制下最底層的一群勞工,勞委會不應視而不見。


▲高教工會與各校勞權團體6日前往勞委會,針對國內14所公、私立校院未對校內兼職勞動者投保勞健保之情事,遞交一份由38位大學生與碩博士生具名連署的檢舉函。(圖文/楊子磊)


 
日原能會前委員:核安只能盡力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台電、中華核能協會婦女委員會以及遠見雜誌6日合辦中日能源交流論壇。會中,前日本原能會委員東 和子分析處於震央附近的女川核電廠,如何躲過海嘯浩劫?指出核電廠無法100%安全,只有盡力邁向安全,擁核或反核雙方都是以保護生命為目標,應該加強對話。不過,她坦言,目前還看不到打算重啟核電廠的日本政府,著力在風險溝通上。


(上圖)「關於核能,媽媽這樣想」2013中日能源交流論壇,邀請前日本內閣府原子能委員會委員木元教子(右)與東 和子(左)分享福島核災發生後,她們作為一個母親與學者所做出的社會觀察以及對核能的反思。(圖文/楊子磊)


遠見雜誌以「關於核能,媽媽這樣想」為題,舉辦中日能源交流論壇,邀請2位身為媽媽又同為前日本原能會委員的木元教子以及東 和子,以及投身公民運動的台灣學者杜文苓、台灣機電工程服務社副經理杜悅元,進行能源政策思辨。

緊急時刻 島國需自救

自1998年,連續9年擔任日本原能會委員的木元教子,她的二兒子就在福島第二核電廠工作。木元教子說,地震發生時,資訊很亂,直到地震第3天她才知道兒子在為核電廠找電的過程中受傷,雖然鄰近的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事故,不過她兒子康復後自願回到工作崗位,她也尊重兒子的選擇。

木元教子認為,日本是個島國,不像德國有歐洲鄰近國家,緊急時刻可以輸配電供應,一個國家的能源政策必須考量穩定供應、經濟效益、環境影響、地理成本等,日本因為發生福島核災意外事件,因此很要求安全工作要超過專家的預料。她強調,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目前仍主張核能在「安心、安全、安定」的狀態下,重新啟用。

曾任《讀賣新聞社》記者及前日本原能會委員的東 和子,這1、2年透過實地走訪,了解福島核災的災後檢討。她指出,福島第一核電廠前4個反應爐之所以會發生氫爆,是因為地震發生時,外部電源被切斷、緊急電源又遭到海嘯侵襲,使得反應爐無法冷卻而發生悲劇。

東 和子分析同處於震央附近的女川核電廠發現,女川核電廠具有5條送電線、6台可運作的緊急柴油發電機,緊急電源充足,而且其建築基地高有14.8公尺,再加上女川核電廠具有單一窗口的緊急指揮調度,危機處理能力很好。

東 和子表示,日本政府和電廠從福島災難中學習到很多教訓,她認為,核電廠無法100%安全,只能盡力邁向安全,而這樣的努力態度是日本政府想展現給人民看的,不過她還沒看到政府在風險溝通上有所著力,她鼓勵,擁核及反核雙方要多對話,抗議無法有建設性的討論。

溝通不能忽視網絡

參與論壇的政大公共行政系副教授杜文苓指出,台灣政府應學習日本政府謙虛認錯與改進的態度。她引用耶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查爾斯 培羅(Charles Perrow)《常態性意外(Normal Accidents)》一書指出,思考科技災難不能完全交由技術專家決定,在一個社會系統複雜、快速,又富含許多難以預測的意外時,很多時候必須交由社會人民一起做政治決定。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杜文苓表示,台灣民眾面對核能與核廢料的問題時,必須在資訊充分揭露的情況下,方能發揮審議民主的思辯精神,直指問題核心。(圖文/楊子磊)


杜文苓表示,很多時候核電的溝通常會落於討論單一核電廠意外的機率,忽略了原料開採、核廢料處理、運用核能科技需要的高規格管理文化等整體網絡的討論,她認為,風險溝通若忽略了整體網絡面相的討論,很容易發生問題。

論壇結束,鹽寮反核自救會總幹事楊木火起身直指,主辦單位不尊重與會來賓,寫好的提問稿單沒有一題被問到,他認為,這樣的交流論壇根本不是溝通。他拿出厚厚一疊台電的水源報告指出,核四廠的建廠位置使得貢寮人未來要喝輻射水過活。


▲主持人宣佈論壇結束後,鹽寮反核自救會總幹事楊木火起身質疑主辦單位沒向與會來賓提出他的問題。(圖文/楊子磊)


 
非洲科技入教育 應與教師聯手

【編譯謝雯 整理報導】教育專家溫特斯(Naill Winters)在《衛報》專欄上寫到,行動電話革命只有在與現行教育體制合作的情況下,才能增進非洲地區學生的學習並消弭貧窮。

幾乎所有人都聽過橫掃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行動電話革命,例如行動轉帳或行動健康照護等服務,希望這些科技能改善這些人民的生活,例如健康、教育、金融和女性的社會地位等。

單推科技 恐再致弱勢邊緣化 

然而,知識管理專家波寇克(Pier Bocock)表示,生產及行銷這些科技產品的公司以及實際採用產品的民眾之間,出現了廣大的斷層。但媒體仍天花亂墜地大肆宣傳這些科技產品的普遍性;且在某些案例中,這類行動計畫實施的方式會讓弱勢者更加邊緣化。

溫特斯以撒哈拉以南地區教師和他們在行動學習計畫中的角色為例。他問道,是否有人曾聽過這個地區的教師真人實證說明,透過行動電話,他們的教學確實有了根本性的改善?而且他所說的並非那些包裝完美的宣傳式訪問。

第2個問題是,你曾聽過多少次,非洲地區的教師訓練不足、教學動機不強、公共教育體制成效不彰?溫特斯表示,後者這種說法出現的頻率絕對高於前者。

溫特斯擔心,教育制度有缺陷這點,可能讓某些人在設計及發展行動學習裝置上排除教師,並將之合理化,使得教師的聲音被邊緣化。行動通訊供應商GSMA就把教師形容成與進步和創新無緣的職業。而教師所面臨的困境則反過來變成他們受到批評的原因,而不是成為大眾探討、尋求解決問題的動力。

其中一個例子是,科技界公開地大力支持2013年TED大獎得主米特拉(Sugata Mitra)對於自我教學及同儕知識分享的研究,儘管這項研究能否真正實施仍受到教育界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質疑。

溫特斯表示,為了要將科技運用到教育中合理化而貶低教師的專業,是一大錯誤。除此之外,我們也需要創造一個另類觀點,找出教師在行動學習中的價值並優先落實。

釐清教育目標 強化教師角色

首先,我們應該認知到,要支援教師參與行動教學,將是一項混亂、漫長又耗費資源的活動。認知之後就要有徹底改善的決心,畢竟沒有神奇的科技解藥能夠解決教育問題。

其次,大眾應該要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許多教師是在極艱困的環境下工作,應該要先進行研究,了解這些限制如何影響他們教學。

舉例來說,去年坦尚尼亞的一項研究發現,當地教師也希望加強他們的專業並得到尊重,但他們受限於有限資源以及日常生活的壓迫,還要面對當地課堂人數比過高、學生營養不良、教師薪資過低、教學工作高壓又負荷過重等問題。

第三,溫特斯建議可從「每個孩子一台電腦」這項計畫中學習。由於缺少教育部門的參與合作,這項計畫被普遍視為一個失敗經驗。溫特斯認為,教師才是協助學生善用行動學習裝置的關鍵,有教師的合作才能往成功邁進。教師需要在這個多方合作關係中占一席之地。

 減少科技中心思想

很明顯地,不管在行動學習計畫或整體教育中,都需要投資更多經費於教師訓練。

溫特斯認為,在設計、發展及應用行動教育推廣中,要讓教師成為更關鍵的角色必須做到3點:第一是要重新釐清行動教育計畫的目標、第二是要增加更多參與式規劃,最後是減少科技中心思想。

要釐清行動教育目標,需要某種程度的自我理解。我們知道有許多行動學習計畫都是由企業社會責任預算的大型捐款所支持。這通常表示,整個計畫的核心角色是非專業贊助者而非教師。如果企業資助者後退一步,那麼教師就能取得更中心的角色。

然而,教師角色被強化後,若沒有合宜的方式來支援,也無法運行得宜。發展工作中採用參與式規劃最早能追溯至1970年代早期,現在仍使用其中的許多方式,包括在2015年後發展目標辨論中,給邊緣化族群一個發聲機會。

此外,目前有一個相當活躍的人智電腦互動發展社群,正推動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科技設計、使用及評估。溫特斯多年從事教育科技的工作,以及目前協助訓練肯亞健康工作人員的計畫中,都廣泛地採用了參與式規劃來幫助設計、發展行動學習介面。

而科技中心思想,或只著重內容層面的解決方式應該要被揚棄。研究已經證實,光靠科技無法改善教育。

溫特斯認為通往成功的道路很明確。要揚棄教師被邊緣化的風險,只有靠著了解教師教學實務、與教師一起合作開發、並提供教師適切訓練,而結合現行教育體制的行動學習計畫應優先獲得資助。唯有這樣,行動學習計畫才能發揮效果。



 
石頭拼出藝術 玉里高中推璞石畫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位在秀姑巒溪旁的玉里鎮,夏天久旱河床的砂石帶起風吹砂,布農族語「灰塵」的發音如同「璞石閣」,玉里的舊稱因而得名。位於花蓮南端的玉里高中發展在地特色,以不同石材切割、拼貼成全國唯一的「璞石畫」,自6年前學校成為「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後,成為校內廣告設計科高3生的特色課程。


(上圖)12年國民基本教育之適性揚才列車第6班列車玉里高中,運用花蓮特有的石材產業,結合廣設科學生的專長,發展出玉里高中「璞石畫」特色課程。


教育部6日舉行12年國教第6班適性揚才列車記者會,玉里高中帶來多幅不同大小的璞石畫,民國70年代曾任教玉里高中的邱創用老師,以玉里在地與國外進口的石材,在廣告設計科前身「石材加工科」教授璞石畫課程,現任玉里高中教務主任王獻樟於邱創用退休後接手至今近20年,今年更結合石頭與陶藝,讓廣告設計科學生透過「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學到更多技藝。

從找石材開始

為了做一幅璞石畫,王獻樟在學期初開車帶學生到學校附近的溪流撿石頭,撿拾過程講解在地出產石頭的種類,學生再依據石頭的顏色,帶回畫作需要的色彩。畢業校友呂佩雲解釋,每個人高三時必須創作出兩幅璞石畫,先在畫作上打底畫上輪廓,老師再帶領同學使用磨石機、切石機切割石塊。此外,也依據不同石材做處理,王獻樟指著其中一幅小女孩的畫作解釋,一絲絲烏黑的頭髮,是以花蓮當地產的片岩,敲打解裂後再用剪刀剪成小條;而女孩背後一圈圈光暈,其實是白雲母切割而成。

以往璞石畫的背景也是石板,為凸顯畫作,王獻樟改成石砂當底,再塗上顏料。他說,一幅畫若只在每個星期3小時的課程中製作,得花上1學期才能完成,又由於是手工製作,若開放販售,可能得定價3、5萬元。


▲玉里高中學生運用不同食材色澤與裂紋手工製作「璞石畫」,成功活化玉里鎮舊地名璞石閣的特色,融入生活。(圖文/姜林佑)


計畫與木工結合

廣告設計科三年級學生張 芝說,切割石材的噪音相當驚人,得戴上耳塞,穿上防水衣,過程很辛苦;呂佩雲說,高三下學期每人得製作半開大小的璞石畫,在畢業展展出,畫中每塊石材都由自己親手黏製,完成後相當有成就感。王獻樟表示,未來打算和木工結合做成信插、杯墊等,讓這項技藝更加實用。



 
- 台灣立報徵文啟事
 

台灣立報歡迎您投稿,詳情請參: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40110

台灣立報粉絲團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本電子報內容由 http://www.lihpao.com 提供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台灣立報社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歡迎您e-mail :
johann@lihpao.com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