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洋神風
伊曼紐
若非史上的兩次颱風,日本現在可能屬於中國版圖的一部分。
1259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繼位為蒙古帝國的可汗,改國號為「元」,取「一元復始」之意,由此看出忽必烈對帝國懷抱雄心壯志。早在1230年之前,蒙古大軍已征服中國北部,接著在1231至1238年間又占領了朝鮮半島。蒙古人四處攻城掠地,以擴張領土為使命,距離高麗僅僅150公里之遙的日本理所當然也備受威脅。到了1267至1274年間,忽必烈派遣數名使節前往日本,要求天皇稱臣納貢,否則將派大軍壓境。這些使節通常連消息都還沒傳達給天皇,就被趕回蒙古帝國;忽必烈因此怎麼樣也得不到一點回應。
於是,忽必烈決心要發動攻勢拿下日本。雖然蒙古人對航海一竅不通,然而帝國新納入的高麗子民對造船及航海都十分熟悉,因此奉命打造一支不同凡響的海軍艦隊。
1274年10月29日,侵略行動正式展開。約有四萬名士兵,包括兩萬五千名蒙漢軍、八千名高麗軍及七千名由漢人與高麗人組成的水手團隊,分乘九百艘軍艦,浩浩蕩蕩地從高麗揚帆出發。這趟遠征起先勢如破竹;元軍迅速攻占了九州西北方的幾個小島,同年11月19日於九州的今津到博多灣一帶靠岸。日方守備軍慣用的作戰方式是武士間傳統的徒手搏擊,因此對蒙古騎兵在灘頭上的節節進逼感到驚恐。在人數與武器兩方面都處於劣勢的情形下,日軍不久就被迫退回內陸地區。然而,隨著夜幕低垂,高麗舵手感覺到狂風暴雨即將撲來,再三懇求蒙古將帥把進攻武力撤回海上,以免大軍被困在岸邊或使停泊的船隻毀於風暴。另一方面,日軍原本就由衷期盼蒙古軍的進攻有所延誤,以待後援軍力抵達;次日早上日軍驚喜地發現,蒙古軍艦只剩一艘還在暴風雨中狼狽地掙扎返回海上。當時的船隻根本不敵狂風暴雨,許多軍艦不是沉沒,就是在岩岸邊撞成碎片。死亡人數近一萬三千名,絕大多數是溺斃。蒙古大軍遭颱風擊潰了。
就在忽必烈向日本發動攻勢之際,他對於中國南方的征伐也正處於苦戰中。儘管南宋苦苦抵禦蒙古軍長達四十年,它在南方僅存的最後一個省份──廣東,還是在1279年落入蒙古大軍手中;這是三百年來,中國首次由單一位君主統一治理。輝煌的功績讓忽必烈志得意滿,又興起招降日本的念頭,但這一次,日本處決了元朝的使節,忽必烈聽聞後怒不可遏,準備展開第二次進攻。日本人明白這一仗終究是要打的,於是在沿岸地區開始築起防禦工事,包括在箱崎灣興建龐大的堤防,蒙古帝國第一次入侵的地點也涵蓋其中。
蒙古對日本發動的第二次進攻,陣仗極為驚人,其中一組艦隊由四萬名蒙古、高麗和北方漢人組成,從高麗出發,而另一支聲勢更浩大的十萬軍團預定從中國南方各港口出發。這支遠征軍有多壯盛?不妨試想,1066年諾曼人征服英國時,也不過動員了五千名士兵。
這次出征,兩支艦隊受令在春天會合成軍,趕在夏天颱風季之前啟程,但南方軍遲了,進攻只好順延到1281年6月。大軍抵達九州沿岸時,遭遇日本武士的猛烈抵抗,對方不僅更有準備,也從過去的經驗中揣摩出蒙古軍的作戰模式。日方守備軍阻滯進攻武力達六星期,到了8月中旬歷史重演。高麗和南方來的漢人水手又警覺到颱風將至而打算返航,不過龐大的艦隊協調不佳,有許多船隻於準備出海時,在伊萬里港口相撞並被颱風吹得七零八落,能回到海面的大多也已殘破不堪。元軍統帥范文虎逃到未損壞的軍艦上而倖免於難,卻任憑他的士兵死於風雨和日本武士手中。船隻受創的數目與死傷的人數同樣驚人。忽必烈對日本的圖謀再度因颱風而受挫,此後他再也不曾企圖入侵日本。
日本人因為這兩次知名的勝利,而把颱風聯想為「神風」,認為颱風是他們的神祇為了保佑土地不受外侮而吹送來的。
{本文摘自《颱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