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tive 商業洞察週報】為行銷人、創意人、品牌經營者提供靈感來源和知識庫,讓每個人都更懂行銷! 如何為4∼7歲的孩子挑書?漸進式親子共讀,可培養孩子專注力?快看【信誼奇蜜4-7歲育兒報】的精彩內容。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

☆★【☆科普探索•無限可能☆】經典科學套書5折起 ★☆

第408期 2015/8/29

本期摘要

 
好書推薦:

《創新者們》

科文書摘

《創新者們》

科文新聞 由淡入濃—如是我觀涂靈形象
更多推薦

Bookzone天下文化科普漫遊精選叢書

《創新者們》

  《賈伯斯傳》作者、世界級權威傳記作家──艾薩克森醞釀15年的科學史詩作品,跨越150年時空生動描繪85位創新者們的超凡心智。

  公開發表的第一個電腦程式,出自百年前一位熱愛數學的詩人拜倫之女──愛達之手,活在電腦與網路世界的我們現都身處在她早就預言的境界。

  張忠謀.施振榮.童子賢 科技業鉅子重量推薦
  李開復.林之晨.翟本喬 網路創新者大力讚賞
  亞馬遜書店、《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年度推薦書

《創新者們》


科技、人文與藝術的交織,如詩般的科學、整合的團隊才能改變世界。

  艾薩克森在暢銷巨著《賈伯斯傳》之後,繼續以《創新者們》記錄輝煌的數位時代,但是《創新者們》不僅是數位革命的故事,更是創新突破的指南。

  艾薩克森從浪漫詩人拜倫之女愛達開始說起,他也一一探索掀起數位革命的秀異之士,具備了什麼樣的特質,其中包括MIT的教授布許、早夭的天才圖靈、大科學家馮諾伊曼、英特爾的諾宜斯、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電腦的賈伯斯、發明WWW的柏納-李等人。

  他揭露了這群天才、怪傑和駭客如何思考、為何如此有創造力,同時也寫出他們尋求合作的智慧,以及如何借助群體合作之力,使創造力更上層樓。

  在這個亟需創新、創意與團隊合作的年代,《創新者們》清楚點明促使這一切發生的祕訣。

《創新者們》

  電腦雖然誕生,卻沒能立刻掀起巨浪、啟動革命,原因是最初的電腦仍需仰賴昂貴、脆弱又耗電的巨大真空管來運作,成本十分高昂,唯有企業、研究型大學和軍方才負擔得起。真正的數位時代(電子裝置滲透到生活的每個層面)其實要等到 1947 年 12 月 16 日午後才發端。當天在美國新澤西州默里丘(Murray Hill)的貝爾實驗室,兩位科學家用小條金箔、一小片半導體材料和扭曲的迴紋針,把他們的巧妙設計組裝成功,只要把幾個東西擺弄到正確位置,就可以放大電流,也可以把電流開開關關。新裝置很快命名為「電晶體」,就好比蒸汽機啟動工業革命,電晶體也對數位時代帶來重大衝擊。

  電晶體誕生後,各種創新發明紛至沓來,新科技能夠把數百萬個電晶體蝕刻在小小的微晶片上,換句話說,比 ENIAC 強大數千倍的資訊處理能力,從此可藏身於火箭鼻錐、筆記型電腦、掌上型計算機和音樂播放器,以及能和網路世界任何節點交流資訊或共享娛樂的手持裝置之中。

  三位對科技懷抱強烈熱情的工作伙伴(他們的個性既互補,也相互衝突)後來都名垂千史,被譽為電晶體的發明人,這三人是技巧熟練的實驗高手布拉頓(Walter Brattain)、量子理論學家巴丁(John Bardeen),以及三人之中最熱情執著(後來因此成為悲劇人物)的固態物理學家蕭克利(William Shockley)。

  但是,這齣戲裡還有一個要角,重要性和任何發明家不相上下:三人所任職的貝爾實驗室。電晶體的發明並非單憑少數天才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是綜合了各種不同才能後的成果。由於電晶體的本質使然,研究小組必須結合對量子現象有敏銳直覺的材料科學家、善於在矽中摻入雜質的專家,以及熟練的實驗高手、工業化學家、製造專家和靈巧的工匠。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創新者們》


■ 由淡入濃—如是我觀涂靈形象

科學新聞由Pansci.tw泛科學提供

  涂靈形象日益隆盛的主要理由,在於他從反省思考時的心靈活動開始,建立起一個容易想像,又富於啟發性的機器模式,產生了極大的開創力。

李國偉

  對於科學史上心儀的大師,除了冷靜學習他們留給人間的智慧遺產外,我們往往還會懷抱著溫熱的心去探索他們的生命處境。今年(2012)很多國家都在紀念涂靈百歲誕辰,然而涂靈41年不算長的人世歷程裡,他未曾佔據到舞台中央的聚光燈。在我開始學習他的開創性理論多年之後,才逐漸認識到他那悲欣交集些許傳奇的一生。

躋身科學巨人

  今年2月23日英國著名的科學期刊Nature以涂靈百歲誕辰為專題,讚揚他是Universal Mind,並且認為他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編者的話寫到:「涂靈的成就廣度驚人:數學家景仰他是因為他解決了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 1862~1943)的Entscheidungsproblem,也就是所謂的『判定性問題』;密碼學者與歷史學家會紀念他,是因為他解開了納粹德國的密碼Enigma,有功於早日打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工程師會向數位時代與人工智慧的鼻祖歡呼;生物學家會向形態發生學的理論家致敬;物理學家會對非線性動力學的先驅舉杯;而他對理性與直覺的侷限性的看法,可能讓哲學家皺眉頭,因為1947 年他在倫敦數學會演講時說:『如果要期望機器永不犯錯,那麼機器就不可能有智慧。』」

李國偉:任職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
原文發表於科學月刊第四十三卷第六期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Pansci.tw泛科學】由淡入濃—如是我觀涂靈形象


 

歡迎您完整轉寄本報,將優質科文知識介紹給您的親友,但未經授權請勿轉貼節錄於其他用途。

科學文化頻道 及 科文知識報
是由天下文化製作發行 所有內容著作權屬於天下文化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

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104台北市松江路93巷1號2樓 
TEL:886 2 26620012      FAX:886 2 26620007     與我們聯絡:
 service@cwgv.com.tw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