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科學文化頻道

☆★【☆科普探索.無限可能☆】經典科學套書5折起 ★☆

第440期 2016/12/03

記憶診所

為失智患者及家人帶來希望。

如何預防失智症?失智症有解救之道嗎?
家屬又該如何照顧失智症病人?
《記憶診所》是一本最全面、最熱情、最可靠的著作。

記憶診所


  人人都害怕聽到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這兩個名詞,事實上,所有步入中老年的人都有失智的風險。身為傑出臨床醫師兼神經學專家的周永彩醫師,寫下這本易懂且迷人的著作,引導讀者穿越失智症腦病變的神祕境域,看見一線光明。

  周永彩醫師是一名深具同情心的醫師,她能看見失智症狀外表下的真實病人,以及病人背後的辛勞家屬。她所提供的知識、實用策略,不只是為病人,也為照護病人的家屬,帶來安慰與希望。

  翻開這本《記憶診所》,你將會發現:失智症的成因、以及可針對任何人的失智風險評估;飲食、運動、閱讀、壓力管理等等如何影響大腦健康;遺傳在失智風險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減輕它的衝擊;當前的失智症治療方法,還有最新的防治研究途徑。

記憶診所

  比爾和蘿拉到六樓的羅斯記憶診所,和我以及我的護理師明蒂碰面。他倆都知道蘿拉的爸爸和兄弟的情況,因此,他們來我的門診接受評估,算是踏出了很重要的一步:接受「家族病史可能令蘿拉具有罹患同樣疾病的風險」。

  對他們來說,把蘿拉最近的身體功能變化,看成與停經有關,是很具誘惑性的想法,因為蘿拉剛好經歷到這樣的人生階段。但是他們兩人似乎都知道,蘿拉已經開始出現家族裡的這種病徵了。

  我的門診護理師明蒂,開始逐一核對失智症可能產生的每一項症狀,第一項就是記憶力,但是後面還有許多其他項目。罹患失智症的人會發展出一堆功能障礙,可能會影響專心度、數學計算能力、認路的能力、以及脾氣。

  當護理師把總結資料轉送給我的時候,比爾和蘿拉就在候診室裡等待接下來的評估。毫無疑問,看到候診室裡有這麼多很老的病人(他們其實是我同事的病人),他倆一定會給嚇到。

  那些都是七十六歲以上的老人,使用助行器或是由家人陪伴,再加上一名通常來自菲律賓或加勒比海的年輕看護。明蒂提醒我蘿拉的家族病史,然後我們一起深深吸了口氣,承認情況很嚴重。沒有人會希望失智症降臨到任何人頭上,我們都為蘿拉和葛倫的母親感到難過,她將會親眼看到,至少三名摯愛的家人被這種疾病折磨。

  在失智症發作的早期,對於醫師和病人來說,生理檢查項目都相對輕鬆。因為年齡還不算老的關係,這些病人通常身手矯捷,和我一樣強壯,而且沒有關節炎的不良於行、或是容易疲憊的心臟問題。我們請一名神經科醫師來檢查病人的肌肉強度、協調能力以及反射作用。蘿拉的身體狀況顯然仍十分完美,她對這些項目的檢查結果感到很滿意。我也很高興又有機會給她正面的反饋,而非謹慎的保持緘默。但是我在心裡計算了一下,蘿拉在十年內死於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相當高。

  看診結束前,我們明確地告訴蘿拉,她已經開始出現和她哥哥葛倫相同的症狀。我們討論她的病況變化,是否會像葛倫那樣快速。

  談話過程裡,比爾和蘿拉一直十指緊扣。他們聽得進我的話,他們並不驚訝,比爾最後總結道:「嗯,所以現在情況還算好,不管未來如何,我們都會一起度過。」我告訴他們,有哪些藥物可供選擇,而且我們都同意,讓蘿拉服用一種似乎對葛倫有些許幫助的藥物。目前治療(但不能治癒)阿茲海默症的同等級藥物共有三種,但葛倫只受得了其中一種。

  當護理師明蒂和我向他們表示,可以提供照護支持團體以及關於阿茲海默症的文字資料時,比爾拒絕了。雖說我們希望能早期進行干預,並定期支援比爾,但他似乎不願意,而我們也尊重他,不論他需要多長的時間來調適這樣的診斷結果。離開時,比爾和蘿拉都同意,盡量減少飲酒和吸菸,可能有助於提振她的腦部功能。當然,完全戒掉就更理想了。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記憶診所


 搶在還來得及以前 張玉玲發展工具找出失智症高危險群
  ——拜見科學界女力(三)

科學新聞由Pansci.tw泛科學提供

作者│彭婉馨

「下流老人」是近幾年日本出現的最新名詞,指的是那些沒有子女(或子女沒辦法供養父母),沒錢進安養院、也請不起看護來照顧自己的獨居老人,又老又窮又孤獨。你或許無法想像自己老了之後會是這般光景,「老了」也許離現在的你還有一段距離,但在台灣即將邁入高齡社會的此刻,我們對「老化」這件事有多少認知?

根據內政部 102 年底的人口資料推估,台灣 200 多萬的老人當中,有 217,855 人罹患失智症,佔老年人口的 8.09%。這個好發率隨著年齡增加而提高的疾病,目前還沒有根治的方法。沒辦法事後補救,有沒有辦法事前預防?「大家現在的想法是,不要等到疾病發生再來處理,而是要在還沒發生之前,先找出來哪些人未來有可能發病」,她是獲得今年(2016)吳健雄傑出女科學家新秀獎的台大心理系助理教授張玉玲,國內臨床神經心理學少數從事老年臨床研究的老師,主要針對未來極有可能罹患失智症的高風險群,例如輕度知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做研究。

老了其實不是問題,而是可能伴隨老化出現的種種疾病、照護所需要的醫療協助,社會福利有沒有能力即時銜接,才是老年人口日益增加的台灣面臨的最大隱憂。台灣目前有 18.74% 的人屬於輕微認知障礙(簡稱 MCI,約五萬多人),這個階段是介於正常老化到罹患失智症間的過渡地帶,可能會出現記憶力衰退、情緒反應遲緩等狀況,最後有 10~15% 比例的人會發展成失智症。為了能更早預防,張玉玲說:「很多時候我是在研究目前看起來還健康的人」。

這樣的研究方法,來自張玉玲在美國念書的經驗。她到社區中招募受測者,針對有可能罹患輕度智能障礙的長者進行簡單的心智功能診斷,企圖找出影響罹患失智症的關鍵因子。然而,這些資料蒐集都需要受訪者高度配合,畢竟要承認自己「失智」都不是那麼容易(看看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女主角的故事),更何況是承認自己「有可能失智」,光想就覺得很有心理障礙。

由於正常老化過程當中也會造成功能上的改變,因此界定是失智還是正常老化的標準就變得很重要,多數時候科學家透過蒐集同年齡、性別、教育程度人的資料,找出一個標準化常模(意指一群人在測驗上的普遍水平或分布狀況),藉此判定病人的病況。張玉玲強調,常模有它的限制,對於功能已經不好的病人來說很適用,但是對於功能原本就很好的人未必是敏感的一套「標準」,因此必須建立更適合或是不同的參照標準、研發新的測量工具,讓結果的判讀上,能更敏感地反映出功能上細微且是與病理有關的改變,才能達到早期偵測的目的。

對於這個進行中、不可逆的疾病,當前醫學恐怕只能提供這個問題最終答案的暫時版本。回台工作五年多,張玉玲頗多感觸,她希望最終能開發出簡單低成本的失智症初步篩檢工具,讓預防能落實在家庭或社區中,而不是一定得千里迢迢跑到大醫院做檢查,最後發現已經為時已晚。

有天我們都會變老,我想起自己家中的外公,時不時會看著我卻叫出別人的名字,是不是那也是自己未來的模樣?如果有天,我們能提早預見失智症的發生風險、及早治療,這一切或許可以變得不太一樣。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 【Pansci.tw泛科學】
搶在還來得及以前 張玉玲發展工具找出失智症高危險群——拜見科學界女力(三)



 

歡迎您完整轉寄本報,將優質科文知識介紹給您的親友,但未經授權請勿轉貼節錄於其他用途。

科學文化頻道 及 科文知識報
是由天下文化製作發行 所有內容著作權屬於天下文化及相關著作權所有人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04台北市松江路93巷1號2樓 
TEL:886 2 26620012      FAX:886 2 26620007     與我們聯絡:
 service@cwgv.com.tw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