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是寫作的本質,但有時,情感哽在喉頭,卻陷入一種「筆墨難以形容」的窘境。其實,那並不是缺少詞彙,而是我們缺乏一套能觀察、整理自己情緒的工具。
如果我們能以心理學的角度覺察並表達情緒,文章將會更立體、剖析情感也更有頭緒。可從三個練習開始,學會將自己的情緒轉化為有層次、有力量的文字。
列出三種情緒變化
大多數人寫經驗時只寫「那天我很生氣」,但真實情況中,情緒會隨時間變化。我們可以從這種情緒流動的過程中,擷取三個節點、不同狀態的形容詞,將情緒動態寫進文章,可以讓內容更貼近真實、也更引人共鳴。
例如:「走進教室前,我滿心期待。考卷一發下來,我愣住了,題目比預想的難太多。交卷時,我只剩下自責與一種說不出口的沮喪。」從「期待」到「震驚」再到「自責」,三種情緒讓這個經驗變得更真實。建議同學回想一個事件,列出當時的起始情緒→發展過程→最後留下的情緒,再以這個順序寫成一段,便會極富層次。
運用心理詞彙命名
「我很難過」是初階說法,但如果能更精準地說出:「我感到被忽略/無力/被誤解/挫折」,這樣的文字便能帶來更深的理解感,這也是心理學裡的情緒命名技巧。
例如原句是:「我看到他和別人一起走,覺得很難過。」加強後可以這樣寫:「看到他和別人一起走時,我突然湧上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好像我對他來說根本無足輕重。」這樣的表達,不但讓情緒更精確,也讓讀者更容易進入作者的內心,產生共鳴。
運用文學元素投射
閱讀文學作品時,將他人的情緒與自己經驗連結,這也符合心理學中的「投射效應」—我們會把自己看不清的情緒,寄託在角色身上。
例如:「讀到王羲之〈蘭亭集序〉所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我聯想到那次與爺爺告別後,第一次感受到時間的不可逆。那不是驚慌,而是一種明白人生不會永遠停留在某個節點的清醒感—這與王羲之在盛會中感悟無常的心情竟不謀而合。」這樣的取材,是我們讀懂了一位作者的情緒,多了一種理解自己的語言。透過「感受他人→鏡映自己 → 表達情緒」的思路,你會發現,每篇課文都可能是一面情緒之鏡。
有些人以為作文靠的是背誦和模版,其實更長遠的能力,是能夠表達內心真實狀態的覺察力。當我們能拆解自己的情緒、使用更精確的心理語言、找到與文學的對應關係,就不怕情緒太複雜、太混亂,因為寫作,已成了一種療癒與成長的旅程。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想知道更多寫作技巧嗎?《40週寫作覺醒影音書》不僅集結聯合報寫作教室專欄,更新增教師解析引導影音課程,只要跟著扎實完成40週的寫作訓練,就能擊破練習困境,聯合學苑教育商城現正優惠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