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人氣最旺的手機及流行趨勢嗎?訂閱【SOGI 手機快報】馬上滿足您的渴望、隨時掌握最新的手機動態! 【音樂隊長電子報】是全台唯一的音樂產業專門誌,提供音樂產業、科技生活、專訪等專業又易讀的最新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4/11/18 第10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 科學少年 | 粉絲團
 
編輯的話 好熱好熱的古地球
本期主打 剛誕生的地球,好熱!
好文推薦 身歷其境的3D電影
生物在搬家
活動專區 「最好玩的自然課」徵文活動
   
好熱好熱的古地球
郭雅欣
我們的地球已經46億歲了,它不是一開始就這麼適合生命居住,由於大氣組成及太陽的影響,剛誕生的地球很熱,現在它能有如此剛好的溫度,其實是非常「幸運」的事情。請跟著地球偵探,到〈剛誕生的地球,好熱!〉文章裡探索這段故事,你會更珍惜我們這顆得來不易的藍色星球。除了坐在教室裡瞪著黑板以外,你的孩子上過什麼特別有趣又充實的自然課嗎?歡迎參加「最好玩的自然課」徵文活動,有豐富的獎品喔!
 
剛誕生的地球,好熱!
周漢強
剛剛過完好熱好熱的暑假,大家是不是一直在嚷嚷著這天氣未免也太熱了!就在我們連著兩期講到地球最近這幾十萬年不停出現的寒冷冰河期之後,地球偵探現在要帶著大家回到更古老的地球,去體會一下什麼叫做真正的「天氣熱」!什麼?時光機?我又不是哆啦A夢。地球偵探當然還是要憑藉著各種蛛絲馬跡,來還原案件的歷史現場囉∼!

地球的年齡大約46億歲,我們先來看看地球剛形成時,留下了哪些證據:

生物化石?雖然最早的生物化石大概可以回推到30多億年前,但是要等到化石大量出現,至少也要到5億多年前才有。

冰芯和深海沉積物?因為海洋會隨著板塊運動而隱沒,所以古老的海洋沉積物除非被推擠到陸地上面來,否則已經全部都隱沒到地球內部,而目前地球表面最老的海洋大概只有2億年而已。冰芯?那更是早就融化光了。

陸地上的岩石?這大概是我們唯一可以找到地球上最古老證據的機會,但是地表上無可避免的會有風化跟侵蝕來破壞這些證據,更何況岩石地層裡如果沒有生物化石,要解釋地球的氣候就會更加困難。

糟糕,這下子地球偵探陷入困境了。如果沒有半點蛛絲馬跡,該怎麼辦案呢?既然如此,我們就先換個角度來想想,有哪些因素可能會是影響地球氣候最主要的條件,然後我們再循線追蹤,找出答案來。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4年10.11月號 ]

 
身歷其境的3D電影
林三永
從1838年由英國人惠斯同(Charles Wheatstone)發現立體視覺的原理開始,3D技術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到了1922年,全世界第一部紅藍3D立體電影The Power of Love上映。臺北的臺灣科學教育館、臺中的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地都有「3D電影院」,播放科學教育短片;近年則隨著2009年的電影《阿凡達》、2010年的《玩具總動員3》,愈來愈多強調「立體影像」的3D電影上映。3D影片比傳統的2D影片更有立體感,戴上特別的眼鏡,不僅眼前的影像更立體,觀看時也更能身歷其境。

人類的雙眼間隔大約6~7公分,兩隻眼睛看到的物體在遠近、角度上都有些微差異(叫做「視差」);雙眼的視神經分別將影像傳進大腦後,大腦再將這兩種影像組合起來,讓我們辨認出物體的立體形狀。你可以試著遮住一隻眼睛,然後看看周圍,或試著繞教室或是客廳一圈,就會發現你和周遭物品的距離和用雙眼看時似乎不太一樣,立體感也稍差。人類的立體視覺是眼前15公分最有立體感,距離超過1500公分就不太有立體感了。你試著看看遠處的山,它像立體的嗎?

一戴上眼鏡,平面變立體!

要讓平面的螢幕產生立體感,就要讓兩隻眼睛能看到略有偏差的不同畫面,目前的3D影片多透過「色差眼鏡」、「偏光眼鏡」,來讓左右眼接收不同的影像,再由大腦解讀成3D影像。

色差眼鏡的左右鏡片顏色不同,最常見的是「紅藍色差眼鏡」,也有綠紅色差和藍黃色差等。以紅藍色差為例,影片製作時需做出兩部視角略有偏差的影片(早年是用兩臺攝影機,現在已改用電腦後製處理),並分別做成紅色與藍色。播放影片時,利用兩臺放映機播映疊合在螢幕上,此時觀眾戴著紅藍眼鏡看影片,左眼的藍鏡片擋住藍光,只讓紅光通過,右眼的紅鏡片擋住紅光,只讓藍光通過。用這種方法讓雙眼接收不同的影像,大腦就能重組變成立體影像。若你將眼鏡拿下來,就會看見影片由紅藍畫面重疊。這種技術成本低,可應用在非3D立體螢幕上,但顏色偏差會造成生理上的不舒適。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4年10.11月號 ]

生物在搬家
史軍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如今,在很多生物的心中,自己的狗窩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牠們正急急忙忙的搬離故鄉。不是牠們天生喜歡流浪,那都是氣溫惹的禍。

暖和天氣裡的大遷徙

科學家發現,過去10幾年中,有不少生物正逃離赤道地區,向著北邊較陰涼的地方移動。牠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躲避一天天升高的氣溫。

美國紐約大學科學家湯姆斯,是專門研究氣候變化對生物影響的專家,他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約2000種動物正在離開赤道的老家。牠們以年平均1.6公里的速度往更北方地區搬家。也有些動物為了避熱往高海拔山區移動,但速度慢得多,一年平均約1.2公尺。很多種類的植物也在往北移動,算起來,不少曾經生活在赤道地區的植物,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每小時都向北移動大約20公釐。

美國政府的氣象數據顯示,過去10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0年。科學家推測,全球氣溫急劇上升,迫使物種以更快的速度往較陰涼的地方遷移。比如,英國的黃鉤蛺蝶在21年裡向北移動了217公里;英國的長插蛛是向北移動較快的生物之一,這種小蜘蛛在25年裡向北移動超過320公里,平均一年13公里;而美國黃石公園的美洲鼠兔在西元1900年時,生活在海拔2377公尺以下的地方,但到2004年,牠們已經把家搬到了海拔2895公尺的地方。

烤箱裡的植物

太陽光是整個植物界,乃至整個生命世界的能量來源。億萬年來,所有植物都在陽光下享受寧靜的生活。然而,太陽光這個巨大的能量寶庫現在正面臨著被廢棄的危險。正常的光合作用過程被擾亂了。

為什麼氣溫升高會影響到光合作用的產量呢?我們知道,植物中的葉綠體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貯存在碳水化合物中,但並不是太陽光中的所有能量都可以被植物利用。我們平日所見的太陽光,實際上是一種由不同波長的光線組成的複合光,包括了紅外線、可見光以及紫外線。絕大多數植物只能利用可見光中的紅光和藍紫光。陽光中的紫外線不僅不能被植物利用,還會降低光能轉化中心——葉綠素的活性,從而擾亂正常光合作用的進行。

因此,在植物體內還存在一些類胡蘿蔔素,它們可以通過自身的降解來減輕紫外線對葉綠素的危害。在正常的溫度和水分條件下,植物可以依靠這些保護色素抵禦紫外線的侵害。但是在溫度升高時,葉片中類胡蘿蔔素的活性和含量就會大大降低。這時的植物會束手無策,只能任憑紫外線去大鬧「光合工廠」了。這樣一來,所有工廠的產出自然會大打折扣了。

除了持續高溫造成的缺水影響,高溫本身對農作物就有直接的殺傷力。千萬別以為植物是只會接收能量的「太陽能貯存器」。做為一種生命體,它們同我們一樣得生長,得呼吸,得消耗能量。而溫度上升,尤其是在水稻生長的一個重要週期——灌漿期中,夜晚氣溫的上升會提高農作物的呼吸作用強度,相對的,貯存在種子中的能源物質就會減少。 2004年在菲律賓一項研究顯示,夜間的氣溫每升高1℃,水稻就會減產10%。不僅如此,高溫還會通過影響水稻的「雄性功能」而降低水稻的產量。實驗顯示,在高溫條件下(35℃以上),水稻的花朵上會出現花藥不能開裂(也就不能釋放花粉)、花粉異常膨大等一系列問題,從而使稻穗上出現更多的空殼秕榖,空殼率甚至可以達到40%以上。天氣熱,連水稻自己都沒有「稻花香裡說豐年」的心情了。不單單是水稻,別的植物同樣受到影響,雄蕊的花粉和雌蕊的花絲在高溫炙烤下,容易發生畸形或者機能降低,從而導致產量下降。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科學少年》2014年10.11月號 ]

 
「最好玩的自然課」徵文活動
上課只能坐在教室中聽講、翻翻課本、看看黑板而已嗎?不一樣的自然課教你戶外觀察、動手做實驗、上網找資料、拍攝影片……,新鮮好玩的上課方式是否讓你每天都期待下一堂課的到來?你曾上過有趣好玩的自然課嗎?快點來參加「最好玩的自然課」徵文活動,和我們分享有趣的學習體驗喔!

徵文字數:400-600字,可加插圖

徵文對象:4-9年級

截止日期:2015/1/10(郵寄以郵戳為憑)

收件方式:務必附上你的真實姓名、學校、年級、連絡電話與地址。

1. 請將你的作品寄到100台北市南昌路二段81號6樓,《科學少年》收。

2. e-mail至ys@ylib.com,信件主旨「參加最好玩的自然課徵文活動」。

獲選者將有圖書禮券、精美好禮等還可刊載在《科學少年》與聯合報《好讀周報》喔!

主辦單位:《科學少年》

合辦單位:瑋恩書店、聯合報好讀周報、關渡自然公園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活動網頁

 
分享你兒時最難忘的冒險趣事,送亨利.鮑思高新書《惡水上的少年》
從小,我心裡一直有個夢想,是那條河!那條人人口中的惡水,是我心底最大的誘惑。我朝思暮想,想要親近它,但我是獨子,一切行動都受到保護與監視。趁著父母遠行的那一天,我展開了密謀已久的行動。

無法長期旅行?那就「帶著工作」去旅行吧!
環遊世界,口袋得存一點錢才行。這對年輕的夫妻,結婚後還要環遊世界,只能說,勇氣可嘉?錯!他們環遊世界,一點也不需要勇氣,因為他們繼續在工作,並沒有因為旅行而間斷。
 
 
遠流博識網 | 遠流俱樂部 | 遠流粉絲團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