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韋小寶這小傢伙〉
《鹿鼎記》的主角韋小寶,通常是任何金庸小說座談會或講座的重要話題,今年香港書展請得查大俠現身說法,傳媒報導仍是少不了對韋公爺的討論。會上有讀者表示非常欣賞韋小寶,並拿《鹿鼎記》作為「求職指南」。查大俠當場告誡讀者,千萬不要學韋小寶的言行舉動,更不希望這角色成為模範,他寫這個人物,只是為了反映那個時代。查大俠還指出韋小寶並沒有愛情,只有美好的感情,而且對韋小寶行賄受賄的行為也尤其憎惡,覺得當今社會中,韋小寶的行為無論在那裡都行不通。
拍過多部金庸小說電視劇的大陸導演張紀中,卻認為每個中國人骨子裡都有點韋小寶的成分在,包括愛權愛財、耍小聰明等等。張導演甚至舉時事為證,說電視新聞竟然使用「駙馬」、「公主」那些「封建時代的稱呼」,「駙馬案」就像真實版的《鹿鼎記》。不過我以為就書論書,書中「記名額駙」吳應熊的下場很不妙,「實授額駙」小桂子卻逍遙自在。張導演還認為,金庸寫韋小寶,是將中國人的個性寫了進去,許多人「上了高位,有了權、有了錢,就承受不了,沒想到後果」。
不過,我並不完全同意這些看法。首先,濫權、行賄、受賄之事,古今中外都有,歐美強國達官貴人及其子弟,也常常有不清不白的行為。其次,廣東俗語有云:「一樣米養百樣人。」不愛不義之財的人多的是,只不過正如查大俠在〈韋小寶這小傢伙〉一文中所表示:「小說中所寫的,通常是特異的、不正常的事件與人物。武俠小說尤其是這樣。」說到這裡,又少不免要重抄晉代良吏吳隱之的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當時吳隱之就任廣州刺史,城外二十里有一個貪泉,據說「飲者懷無厭之欲」,吳隱之便飲泉水賦詩,證明是貪是廉,全在於個人的選擇。
拿《鹿鼎記》作為求職指南這一條「罪名」,應當叫劉天賜(人稱賜官)老哥承擔,他老人家當年寫了一本《小寶神功》,鼓勵讀者學習韋公爺的言行。賜官何許人?我老人家小時候就看他演的處境電視劇〈七十三〉,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劇中演的那個大學生陳有財的名句:「時代巨輪是不可抗拒的。」本報讀者對賜官當不陌生,〈掌櫃的話〉上面那個漫畫造型,正正是劉天賜而不是潘國森。這樁奇事是為歷史遺留的問題。
賜官宣揚「處世學小寶」,那是間接害了查大俠,要查大俠負一個「教壞讀者」的罪名,所以我這個愛護查大俠的讀者,便在《雜論金庸》中提出這個大問題。查大俠在〈韋小寶這小傢伙〉一文中,點明韋小寶「性格的主要特徵是適應環境,講義氣」,我在拙著中列舉韋公爺講的義氣都是作假居多,呼籲讀者連這個都不要學。因此,賜官是查大俠的損友,區區在下卻是查大俠的益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