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發現-史前館電子報】有考古學家帶你進入時光隧道,讓你更認識臺灣豐富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與自然史。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7/04 第108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銀行存放款 台灣預期退休花費高 只有30%的人有信心實現其退休目標
未來台灣房價依舊會居高不下? 專家揭「越打越漲」原因:把增加的成本轉嫁房客跟買方
1兒欠卡債媽要孩子拋棄繼承千萬遺產 律師喊「母湯」:這樣配偶拿不到全部房產
房價谷底時籌錢買入隔間分租…疫情時解千萬定存投資金融股!70歲阿婆的錢滾錢模式

銀行存放款
台灣預期退休花費高 只有30%的人有信心實現其退休目標
記者王奐敏/台北即時報導/經濟日報
宏利投資管理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人預計平均每月需要48,268元來維持較舒適的退休生活,比目前的平均月收入47,977元還要高。

這項調查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有52%的受訪者將在退休後繼續工作,而在千禧世代(60%)和Z世代(60%)的比例更高。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無法累積足夠的資產是造成無法退休的關鍵原因。事實上,台灣只有30%的受訪者有信心可以達成退休的目標,比亞洲平均41%要來的低。

這項研究成果來自於宏利投資管理近期推出關於退休的系列報告:不一樣的亞洲。這系列報告研究了亞洲面臨到的高齡化人口的挑戰與機會,以及如何與當地的人口狀況和社會經濟基礎相融合。

好的一面是,台灣民眾很注重長期的財務健全。他們將財富累積(51%)、財務獨立(46%)以及退休(42%)列為儲蓄和投資的三大目標。

同樣令人振奮的是,台灣民眾在30歲左右就開始規劃退休儲蓄,早於亞洲其他地方的投資人。

調查中顯示,台灣受訪者平均將42%的資產分配給現金及銀行存款,然而,隨著通膨上升、低利率環境的影響,這些資產的價值將隨著時間而被侵蝕。

雖然民眾也有21%的資產分配在股票及債券上,但正如我們所見,市場波動及經濟的不確定性使他們的資產面臨風險。

傳統上被視為可讓投資多元化的共同基金,台灣民眾則是平均只將5%的資產配置在基金上。

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台灣將邁進為「超高齡社會」。在台灣,扶養父母被視為是傳統的社會規範。衛生福利部在2017的報告中提及,65歲以上的人口,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人與他們的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員一起生活,而超過33%的人住在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家庭中。

在調查報告中,預計退休後仍要工作的人口中,超過25%的人主要原因是為了支撐家庭生計。有子女者,則是有41%的受訪者是基於此理由使得他們退休後仍然要工作。

整體而言,有24%的人正在為父母及子女的花費進行儲蓄和投資,而在父母當中,有65%的人已經開始為了子女未來的財務狀況進行投資和儲蓄。事實上,比起自身的退休,有69%的父母對未來子女的財務狀況更為擔憂。

其中,台灣女性對於個人及家庭的財務擔憂則更為明顯,因為其勞動參與率與薪資報酬普遍落後於男性。

在全球,女性在無償的家庭照顧時間比男性多了210%,同時,男性擔任高階的政治、管理職位的人數比女性多了174%,男性領取退休金的比例也高出女性10%。

這種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意味著,婦女獲得正職的機率較低,職業生涯也可能比同行業的男性短上許多。當婦女就業時,收入往往較低,也較難有機會發展或是升遷。根據台灣勞動部的數據顯示,女性的勞動參與率51.5%,男性則有67.1%。

宏利投資管理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台灣只有30%的受訪者認為可以實現退休的目標。事實上,女性的結果比男性更加悲觀,只有24%的女性認為可以實現此目標,而男性則有37%。

女性在實現退休目標感到挑戰的原因:

□家庭責任—台灣女性經常面臨在家庭責任與事業發展之間的平衡。工作的中斷是阻礙女性累積退休財富的重要因素。通常來說,工作者在職涯上會隨著年資,有逐步增加的收入,然而對女性來說,生小孩會造成事業中斷,導致對財務狀況產生終生的影響。

□不同性別在薪資上的差距—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與薪資水準往往落後於男性,台灣的女性收入平均比男性少28%。女性在同一個人生階段,經常面臨到建立自己的事業與成立家庭的挑戰。養育小孩代表著女性必須擱置她們的事業,而這通常是無期限的。並且,女性收入通常在生產後有所漸少,導致終生總收入降低,退休金的累積速度也較慢。

□壽命—女性平均比男性更加長壽。2020年,台灣女性的預期平均健康壽命是84.7歲,男性則為78.1歲,這代表女性比男性長壽六到七年。然而,活得更久並不代表活得更健康。事實上,女性的預期不健康壽命期間為9.39年,男性為7.64年。在我們大多數觀察到的市場中,女性的生病的機率更高,導致生活品質下降。

在台灣,超過一半(54%)的女性受訪者表示累積財富是儲蓄和投資的首要目標,其次分別是財務獨立(47%)、個人消費(41%)、擁有被動收入(40%),這些數據表示她們正在為退休後的自立生活做準備。

調查中顯示,台灣人所預估的每月退休花費高過他們目前的薪資,但他們仍將很大一部份資產配置在現金及銀行存款—這些資產的回報率及收入非常微薄。隨著通貨膨脹、日常花費和醫療支出的增加,銀行存款的價值將被時間所侵蝕。

因此,人們應盡早開始儲蓄和投資,並且仔細規劃未來的財務狀況,避免在退休時儲蓄與收入不足以支應生活所需。建議投資人:

□將目前部份的現金及銀行存款轉作投資,並在人生各階段持續投資,包含退休期間。

□採取多元資產的投資方式以分散風險並獲取多元收益。這可以幫助掌握來自不同資產類別和地區增長的機會。

 
未來台灣房價依舊會居高不下? 專家揭「越打越漲」原因:把增加的成本轉嫁房客跟買方
方格子/聯合新聞網
台灣房價高不可攀,全國平均房價是民眾年薪的9.6倍,台北更是15.7倍。中央社

【撰文﹒楚焱堯】

「平均地權條例」將於7月1號正式實施,筆者之前就對這個法案不以為然,甚至多數建商也說這個反而會「助漲」。反倒是央行6月公布的限貸令會更有效果,但比較少被提到。果然央行懂經濟的人,比立法院那堆「民意」代表的頭腦更清楚啊!

最近依然有不少財經專家,繼續提出打房政策的想法。而且幾乎不約而同的,都提到了增加房屋持有成本,尤其是實施或提高囤房稅。主要是因為今年的房屋稅,5月開徵,而去年新增了七個開始執行囤房稅的縣市,今年也會是他們第一次繳納該縣市的囤房稅。

但是囤房稅,這些增加「房屋持有成本」的措施就能打擊台灣的房價嗎?筆者認為答案是不能,一定還要需要搭配其他政策。而原因就是本文要介紹的重點。

7月16號,由館長跟黃國昌號召,在凱道要進行「居住正義」及「司法正義」的遊行。曾經強力主張這兩個訴求的民進黨,執政這7年來,卻讓這兩個問題更嚴重。司法正義暫且不談,但房價持續高漲,總是有科學數據的事實檢驗。

上篇討論台灣房價的文章,獲得不錯的迴響,藉由這個議題,本文內容也有解答一些在前文之中,網友提到的問題。

對於前文有興趣的請看:「全球房地產神話:南韓首爾的房價暴跌!台灣房價也會泡沫嗎?

就如筆者上篇文提到的,台灣的房價是一頭「吃得很飽」的怪獸。不是一兩個打房政策就會擊倒的。

有意思的是隔壁的南韓跟中國,現在討論的都是房價暴跌的影響,台灣卻依舊在討論打房。再次證明,台灣的高房價,背後的問題更難處理。

一、囤房稅只能是打房政策的配菜。

先簡單介紹囤房稅。

囤房稅顧名思義,就是持有房屋超過一定的戶數(按照現行法規是3戶內都算自住),就會額外課稅。房產越多,稅負會越重。目的是讓自用稅率低,炒房稅率高。

台灣的囤房稅分兩種,也就是地方版與全國版的囤房稅。全國版的,也就是中央政府實施的囤房稅,全台22個縣市皆表達反對,所以暫不推動。

地方版的囤房稅現在已有部分縣市開始實施,後續還有其他縣市可能會跟進。

新北市是目前唯一還未實施囤房稅的「直轄市」,侯友宜也曾經在學生座談會中被問到這個問題。不過新北市的相關草案已經通過了,預計明年就會實施。

所以,「實施囤房稅」是假議題,因為房價比較高的縣市,以六都為主,除了新北市,還另外包含了新竹縣和新竹市都上路了。增加囤房稅的稅率,或是推行中央版的囤房稅才是需討論的方向。

台灣目前房價最高的幾個縣市(扣除新北),其實都實施了囤房稅,甚至台北市是最早從2014年就開始,但房價因此停漲了嗎?顯然從整體來看並沒有。因此,囤房稅,或更廣泛地的來討論「增加房屋的持有成本」,並不能單獨成為打房的有效政策。

原因是增加房屋持有成本的問題目前有兩點:

1、稅率不高,影響有限。

去年新增的七縣市,平均每戶是要多繳納將近5千塊,但有些媒體的新聞卻下標說新開徵的囤房稅,讓囤房大戶要哭了?

有三戶以上房產的人,「一年」多繳幾千塊覺得沈重?5千塊連一個月的房租都付不了。

台灣的房屋稅跟土地稅本來就低,也幾乎沒有其他持有成本,即使再加上部分縣市實施的囤房稅,仍未達日歐美等先進國家平均要負擔的1∼2%的持有成本的比例。

2、「很容易轉嫁」。

增加房地產持有成本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很好轉嫁,也就是房東轉嫁房客,賣方轉嫁買方,甚至會因此有反作用。

參考的例子就是韓國在2018年實施提高綜合不動產稅率來看,反讓後來首爾房價飆漲五成,創歷史新高,租金也大漲兩成,引發更高的民怨。如果「只增加持有成本」,到時候最先看到的現象就是房租上漲,甚至帶動房租收益。

而且台灣的房租收益,以世界各國來看並不高。用最常拿來衡量的房價跟房租的比例,也就是「房價租金比」,一度超過香港,曾是世界之冠。也就是換算成年化收益率最低。

台灣很多房產大戶,寧可空屋,不出租。因此租金上漲這個影響可能會更大,反而還讓買房的收益(租金)增加,結果事與願違,房價更加上漲。

所以,提高房地產持有成本的相關政策,囤房稅必須搭配其他打房政策同時推行,才可能有用。不然,只是地方政府會增加一些稅收而已。

另外補充一點,由於台灣的房租收益太低,也成了部分投資理財專家,或所謂的「老師」說的買房不如買股的說法來源之一。這裡不深論這個話題,簡單總結一下。房地產是不是最好的理財工具,重點是看你本身的資產配置,以及你懂不懂操作其他理財工具。

如果你投資操作其他理財工具,每年平均年報酬有4∼5%以上,而且風險不高,那確實房地產可能不是最佳選擇。反之,就不用爭辯這個問題。

比較的數據就是,台灣自從上個世紀末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房地產大幅暴跌,又接連遇上天災人禍,持續了5年以上的房地產低潮。這段歷史常被拿來討論。一直到了2003年後才開始持續上漲,即使當時正逢sars疫情也無法減緩上漲趨勢,後來發生的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就算經濟損失慘重,台灣的房價也沒受到影響。

從2003年到2021年,由於非六都的數據不好取得跟計算,所以只計算六都(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投資六都的房地產平均年報酬是3%左右,桃園市最高,超過4.5%。當然這是只針對「房價漲幅」的部份來計算報酬,不計算持有成本(稅金)跟收益(房租)。若都算上,報酬一定比3%更高,畢竟房租一定比稅金更多。

二、從炒房的相關成本來分析應如何打房。

炒作房地產,也就是炒房,要負擔的成本可分為兩種。

1、交易成本

買賣時才會發生的成本。包含了房仲、代書的規費、賣方的綜所稅等等。

2、持有成本

持有不動產期間每年需負擔的費用。除了地價稅跟房屋稅,還有容易被漏掉的管理費,貸款利息等等。國外還有房屋保險、房屋修繕或保養費用等等依各國規定,需每年負擔的費用。

之前台灣大部分的打房政策,主要都是增加「交易成本」,例如過去比較讓大家熟知,俗稱的「奢侈稅」(已改為房地合一稅),以及即將要上路的「平均地權條例」。平均地權條例也會增加持有成本,因為整合期間拉長,但影響有限。真正對於「房屋持有成本」的合理管制,台灣卻遲遲未見動作。

前一篇文中,筆者也提到台灣的房屋持有成本很低。以比例來說,單論房屋稅,台灣大概是0.1∼0.4%。美國通常是1∼2%,此外,美國還有很多台灣沒有的其他持有成本,也就是上述提過的,例如房屋修繕、房屋保險等等。

所以在國外,特別是歐美確實是因為持有成本比台灣高出非常多,導致除了地產商以外的富豪,很少囤不動產。美國的房產佔個人總資產的比例平均只有35%左右。

經濟發展是有周期的,相信這大多數人都明白。但台灣往往在經濟好的時候,企業發大財,而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又讓其資金流向房地產,而非留在產業。最後房價不斷提昇,增加了社會的生存成本,也成了年輕人的生活壓力來源之一。房價持續上漲讓購屋貸款的「負債」比例增加,貧富差距更加擴大。

資產泡沫和產業進步常常是二選一,台灣的資金堆疊了資產的泡沫,讓這個泡沫更堅固,相對減少了資金流向產業,阻礙了產業的進步,國外通常是選擇把泡沫刺破,讓資金流向產業。

只有讓有錢人、投資客、投機客把空屋釋出,讓房產回歸居住跟使用需求,把多餘的資金從房地產市場逼出。也就是交易成本跟持有成本這兩種都需要提高,另外一些台灣獨有的奇怪現象,如強綁用不到的公設(停車位)跟「非實坪制」,都需要法規限制,這樣房價才能機會走向穩中有降的方向。

三、台灣真正要落實打房政策的第一步。

筆者認為是,讓不動產市場的資訊完整跟透明

實價登錄,只是這個概念的其中一部分,但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至少那種過去由房仲胡吹亂騙的情況已經大幅減少。

講回囤房稅,目前是用「個人歸戶」來計算,但如果不動產市場的資訊完整,是否可以考慮「家庭歸戶」?

個人歸戶就是每個人持有;家庭歸戶,則是實際上同住一家人的合計,特別是未成年子女。

舉個例子,一對很有錢的夫妻,生了2個孩子。他們最多可能要擁有超過12間房,才可能額外被扣到囤房稅(把各3戶登記在2名未成年小孩的名下,夫妻名下各3房)。

這合理嗎?而且在資訊不夠完整跟透明的情況下,顯然還有許多逃漏稅的可能。再用另一個例子來說明,你知道很多每個月收6位數以上租金的包租公包租婆,他們繳的稅比一般上班族可能都還少。甚至可能在疫情期間還能領到紓困補助嗎?為什麼?

因為他們的房子是分散由親人持有,或人頭持有的。雖然人頭炒房,如今越來越難,但還是不算少見。由於不鼓勵,以及可能違法,這裡就不一一說明。即使沒有透過人頭來買房炒房,還是有很多的「合法少繳稅」的手段。

例如很多房東,在契約都要求租賃所得稅由房客負擔,一般會因此而減少部分租金,這實際上如果雙方同意,這是合法的。不過筆者相信大多數人都知道綜合所得稅會依據收入增加,而導致級距增加,稅率增加的情況。這讓很多包租公包租婆,省下的稅金絕對遠超給房客優惠的房租。

只有徹底勾稽出每個人名下有哪些房地產,所得的租金收入都要課稅,租屋者則可以稅負減免。這種從本質上的檢討,才是真正的增加房地產持有成本的方法。

什麼?你說這樣房租一定會上漲?未必,不過這當然要配合其他政策同時實施,例如增加空屋稅,讓空房不得不出租。在更多空房出租的供給量增加的情況下,就能降低房租的上漲,最終達到市場的合理價格。

上述還只是舉例,更多有錢人,甚至「炒房客」避免影響出售的賣相,可能都懶得出租。

所以,筆者認為,比起很多財經專家說的囤房稅,可能空屋稅的效果更好。不過空屋的認定可能比囤房更複雜,例如你一年去度假一次的房子算空屋嗎?用水電費多寡檢視或許可行,但依然有難度。

不論如何,建立台灣不動產市場的資訊透明跟完整性,其實才是要做的第一步。

四、為何很多專家認為台灣房價會跌,筆者認為不會。

今年確實台灣的房市明顯變冷,成交量「大幅降低」。「成交量」往往是很重要的參考數據,再加上平均地權條例跟限貸令都還未發酵,此外還有全球經濟放緩、高利率等全球因素,因此很多人預期台灣房價短期內會降。

不過現實卻是,成交量跌,但台灣平均房價卻整體小漲。雖然這跟部分地區(特別是重劃區)大賣大漲拉高了平均值有關,但若是大環境的房價下跌,應該是如同南韓連首爾都平均下跌20%,最高將近50%才對。大陸據英國金融時報5月份的報導三、四線城市下跌也是達20%∼50%。一、二線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等地,由中國官方數據來看,也是距幾年前的最高點呈現下滑。

筆者曾經提過,台灣的房價可能景氣越差,相對會越好(股市大跌,房市至少不跌甚至小漲),後來也被新聞引用。原因就是,現在台灣的房價即使經濟衰退也有資金支撐。

在說明這一點之前,先用一個筆者很有感覺的真實案例來引導最後結論。

筆者的母校靠近立法院,過去放學時,晚上常常看到附近的「民宅」燈是暗的(有些辦公大樓晚上燈暗是正常,這是指民宅公寓)。由於學校是在市中心,旁邊就是民宅跟辦公大樓,有很多戶直到我畢業從沒見到亮過燈。

某次機會認識該區的房仲業者的區主管,就很好奇問為什麼,難道真的都是空屋嗎?他說對,那附近的空屋,粗估有兩成以上,筆者非常震驚。離捷運站走路5分鐘路程的地段,空屋率這麼高,而且重點是那主管講的最後一句話:「屋主不賣」。

我當時想說,空屋這麼高,房價會下跌吧,結果十幾年的時間一恍而過,房價還漲了。

那空屋變少了嗎?更多了......。

筆者後來認識了附近幾里其中一位里長,問了同一個問題。台灣的空屋率有更科學的指標,筆者也不是用都市傳說就下結論。那就是:「全國與各縣市低度使用(電)住宅宅數持續增加。」資料在內政部營建署找得到,這是用該住宅低用電達到一定的度數來評估是否空屋,111年全國大概平均是9.5%,達到85萬戶。

由於台灣的情況複雜,空屋多跟房價會下跌可能是兩回事,就如筆者前文提到的,那些在你眼中是空屋,在有錢人眼裡是「金融商品」。

經濟學上有一句名言:「教會鸚鵡說『供給』和『需求』,也可以成為經濟學家。」這句雖是玩笑話,但核心是「供需分析」在經濟學中的重要性。

由於台灣沒有太多具有投資效益的金融商品,或者說台灣的政策讓房地產成了最好的金融商品。這其中也包含了台灣的保險公司,將保戶的的保險金,投資到房地產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大大增強了台灣房市的「需求面」。而平均地權條例打到的預售屋跟豪宅,這些投資客也是將資金轉往其他「房屋商品」,所以整體打房效果有限。

其他產業的有錢人,那些資本家做生意賺了錢,反正放在銀行領那1∼2%的利息,買股票或其他理財工具都有各自的問題,不如買房放著。

就如筆者前段文中計算的,六都的買房平均年報酬率是3%,事實上蛋黃區更高,但只取平均算,都有3%以上。而且在台灣的贈與稅、遺產稅等相關稅制下,房產還是一個很好用來移轉給子孫的資產贈與工具(利用一些法律邊緣的漏洞)。所以對那些有錢的資本家來說,房地產既是很好的理財工具,又是一個很好的資產贈與工具

一般來說,房價泡沫常常是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的「資金斷鏈」,如央行或銀行採取貨幣緊縮,利率提昇利息太高付不出來、經濟大幅衰退收入遞減等等。

但台灣有很多房地產是那些有錢人的「閒錢」吶!根本沒有「資金斷鏈」的問題,景氣好,這些資本家擴大本業投資;景氣不好,減少本業投資,另外還從股市把資金轉入房地產,替房價增加了資金面的支持。

「屋主不賣」,意思就是「不缺這錢」。這樣懂了嗎?

不過在台灣的空屋率高,且人口越來越少的情況下,還有很多危老建築需都更的問題等等,政府確實不該繼續坐視房價上漲。也就是台灣已經無需面臨所謂的「保房價」的問題,反而這些問題,最後依然可能會爆發,屆時的影響更大。筆者雖然認為短期5年內都不會跌,但不代表看好台灣房市的未來。

最後,友善提醒,筆者非鼓勵從事房地產投資,或是進行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購屋選擇,只是客觀分析台灣的現況。謝謝!

作者:楚焱堯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原文:「平均地權條例」、「囤房稅」,及央行實施限貸令,三箭齊發,台灣房價終於要跌了?

 
1兒欠卡債媽要孩子拋棄繼承千萬遺產 律師喊「母湯」:這樣配偶拿不到全部房產
蘇家宏 律師/聯合新聞網
信用卡示意圖。路透

1兒欠卡債,媽媽要2個兒子拋棄繼承護千萬家產,毋湯!

1個兒子欠卡債,因為爸爸過世,媽媽擔心爸爸留下來的房產給銀行查封,要欠卡債的兒子拋棄繼承,又擔心這樣不公平,所以想要兩個兒子拋棄繼承,爸爸的遺產全部給媽媽繼承,但這樣的拋棄繼承是錯誤的,媽媽拿不到全部爸爸的房產。

一、誰是財產的「真正」繼承人?

1.爸爸過世後,是由媽媽以及第一順位的兩位兒子繼承遺產,如果第一順位的2位兒子都拋棄繼承後,在法律上等於沒有第一順位的繼承人,就要看爸爸的父母親(第二順位繼承人)還在不在,如果不在,就要看第三順位的繼承人兄弟姊妹…。

2.所以2個兒子拋棄繼承後,可能就由配偶以及第三順位的兄弟姊妹繼承遺產了!跟媽媽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二、怎麼護千萬家產?

1.積極跟債主和解

最重要的是把債務清償,可以運用債務人清償條例跟銀行協商,如果是民間債務,合理的跟全部債主做協商和解。

2.有欠債的繼承人,要拋棄繼承權利

繼承父親財產後,債主就可以扣押,所以只能真正拋棄繼承,不可能作假的拋棄繼承。

3.媽媽繼承2/3,並寫遺囑交代

媽媽與沒有欠債的兒子繼承,可以協議由媽媽繼承2/3,因為分割遺產是自由的,只要全體繼承人同意的方案,就可以協議完成。

如此一來,未來媽媽多拿的部分在「百年」後,再把媽媽自己遺產分多一點給欠債的兒子,希望那時候欠債的兒子已經把債務還清,否則,債權銀行仍舊可以查封拍賣媽媽的遺產。

只是讓欠債的兒子可以多一點時間還債,否則,父母親的遺產都繼承不到。

4.設計照顧他一輩子的法律機制

萬一真的無法清償債務,就必須設計讓欠債的兒子有活下去的法律機制,因為媽媽總是愛孩子,因為欠債的兒子無法繼承-總要給他每個月基本的食衣住行費用…。

PS:或許有人會說可以借用親人名義藏錢?但如果這樣做-借名登記等同於欠債人的財產,債主還是可以強制執行的。

◎本文內容已獲 蘇家宏律師 授權,原文出處於此;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房價谷底時籌錢買入隔間分租…疫情時解千萬定存投資金融股!70歲阿婆的錢滾錢模式
方格子/聯合新聞網
新台幣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撰文﹒芊芊】

有位70多歲的阿婆說:「什麼養兒防老,我不信這個。」追問之下,原來她年輕時養了幾個啞巴兒子,這些啞巴兒子,讓她現在退休日子,與同年齡者生活大不同。

這位阿婆年輕時都是跑工地,看著一間間房子蓋起來,她心□期許著夢想,希望可以蓋一間屬於自己的房,但是又礙於資金有限,且擔心未來房貸繳交來源,心底一直盤算著解決方法,邊工作邊存錢,忙碌之餘收集資訊,結交房地產業界的朋友,及認識了一些包租公,吸收別人的經驗,不忘實踐「年輕時的夢想」

日子來到1996年房地產谷底時期,她在房產業工作15年以上,知道房地產是個「景氣循環業」,利用谷底時期,規劃買地蓋房,為了執行這個計劃,她四處籌錢,尋找股東及借款人,對每個人說:「請信任我,我一定會蓋收租房,按月還本加分紅,並且你們只要當出資人,一切由我來執行,□□。」辛苦的免強籌出一筆錢。

取得資金後,在新北市蘆洲買了土地,並且蓋了一棟透天厝,為了將來有還貸款能力,透天厝隔成套房收租,共花了3年時間,從購入土地到蓋屋、隔套、裝潢,都是她一手監工完成

這棟透天厝開始收租後,依照當初的承諾,每月攤還本金加分紅,這些股東及投資人信任她的做法,成為阿婆的金主來源之一,阿婆管理收租房之外,仍在工地工作著,閒暇之餘繼續尋找下一個土地投資

因為她的「膽量及眼光」,造就20年後的成果,在新北新莊區擁有不少筆土地,這些年台商境外資金匯回,又遇到疫情暴發各國央行降息,房地產價值跟著水漲船高,她的資產翻了好幾倍,租金是她現在每月收入,日常就是健身運動,管理啞巴兒子,看看財經新聞,小玩股票及外匯。

上個月遇見阿婆,她分享著2020年疫情暴發時,美國股市3次壟斷大跌,當年第2季她把定存2000萬元解約,全部投入股市買了金融股,到了隔年第4季獲利了結,賺了80%以上

接下來看到美國要升息了,改買美元,持有一年匯差賺10%以上,繼續存入美元定存裡,現在定存利率3%以上,依政府利率政策,順勢而為,東方不敗的做法,聽到此我立刻對阿婆豎起大拇指

真的不是一般老年人,不是短線操作者,投資前「立定目標」,任憑股市上下震盪起伏,也有「停利停損」概念,雖然購買標的是保守,但非一般散戶,掌握全球金融變化,穩賺不賠的操作模式,超出同年齡的作風。

從她身上學習到,投資理財知識,不只要從年輕建立起,到了老年也要一直吸收財經知識,加上勇敢作為,如此才能繼續錢滾錢,創造源源不絕的財富。

作者:芊芊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原文:投資到老的錢滾錢模式

 
如何突破「曖昧溝通」的困境?
「曖昧溝通」是指,一種溝通裡面有「兩種意義」或是暗藏「雙重訊息」,最常見的就是「嘴巴說的話」與「心中的期待」不一樣。要如何破解「曖昧溝通」的迷局,並改善你的人際關係?

露營好去處!彩雲露螢谷蓊鬱綠意下的溪水潺潺
雖然不是第一次到有溪流經過的營區,但撈魚捕蝦的嘗試,對都市俗的我來說,也和女兒有了新鮮愉快的初次體驗。我倆沿著溪邊河床上下踩踏,頗有溯溪的樂趣,想起之前帶著寶貝泡在清涼的溪水裡,享受瀑布水流天然SPA的樂趣,攀爬大石頭的夏日消暑回憶。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