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29 第 113 期
  直接訂閱  Email: OK
   
內容導覽

頭條新聞:青木功 打進世界高球名人堂
熱門話題:長鐵桿會放大缺點
賽事報報:伍茲 連245周世界第一
高球快訊:高爾夫運動 停徵娛樂稅
球場資訊:北海球場二代接班 平均年齡31歲
會員招募:免費訂閱電子報和加入會員


 

     

 

         
球場資訊
Q&A區

◎北海球場二代接班 平均年齡31歲
◎163萬元 買五年暢打
◎揚昇開放夜間球場

◎高爾夫休閒世界
◎高爾夫學園
高球俱樂部
◎golfer
◎38高爾夫兄弟會
   
 
頭條新聞
青木功放眼全世界,是知名度最高的日本球員,在歐美選手佔優勢的高爾夫名人堂擁有一席之地。這是他去年在美麗華球場比賽的鏡頭。

記者鍾豐榮/攝影

青木功 打進世界高球名人堂

【編譯林滄陳/綜合外電報導】

與我國關係良好的日本高球名將青木功,22日入選世界高球名人堂,成為第一位獲得這項殊榮的亞洲男子球員。

今年61歲的青木功,1964年轉入職業,在日本國內獲得過63個冠軍。1973年日巡賽正式成立後,五度贏得年度獎金王,與「巨無霸」尾崎將司並列為日本兩大高球巨星。

除了日巡賽之外,青木功1978年奪得歐巡賽的世界比洞賽冠軍,1983年贏得美國夏威夷公開賽冠軍,成為第一位在美國PGA封王的日本球員,1989年,他又在澳巡賽的可口可樂精英賽中奪冠,征服了世界四大巡迴賽。

1980年的美國公開賽,他與金熊尼克勞斯纏鬥至最後一洞,才不幸落敗,被列為高球史上的經典賽事之一,也使他聲名大譟。

1992年秋天起,青木功轉戰美國長青巡迴賽,也曾拿下九個冠軍,目前仍為現役球員。到本月25日為止,他參加的職業高球賽累積至1071場,是世界上少數超過1000場比賽的長壽球員之一。

青木功的冠軍次數雖不如尾崎將司,但他的國際觀卻遠在尾崎之上,而且樂觀隨和,在國際上受到極高的評價,因此22日入選世界高球名人堂。與他同時入選的,還有曾在美國PGA獲得19勝的名將湯姆凱特、第一位參加美國PGA的黑人球員席福以及活躍在業餘高球界的加拿大女將史特蕾茲。

【2004/04/27 民生報】

進名人堂 不看戰績 看影響力


【記者王麗珠/綜合報導】

日本的高球明星有好幾位,如果以戰績而言,尾崎將司的冠軍最多,50歲前後五年拿過五次日本的賞金王,職業生涯冠軍已超過111個,徒子徒孫也最多,在日本高壇有尾崎軍團,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但是,青木功卻捷足先登進了世界名人堂。

名人堂的選拔不是只看戰績,而是看球員影響的層面。青木功在全球五大洲的職業巡迴賽中都打過,而且都贏過冠軍,對國際高壇而言,他是最有名的日本球員。他的職業生涯73個冠軍,有17個在國外贏得。

近五年來,他來台參賽兩次,都拿到第二名。許多球迷在看了他的比賽之後,對他有更多的肯定及推崇,因為他就是幽默、自信,而且,非常熱心參與國際活動,是典型的運動大使。相形之下,尾崎的足跡限於日本,在海外只贏過一次冠軍,而且,他也不喜歡出國比賽,所以在國際上的認同稍弱。

青木功入選名人堂,是日本球界引以為傲的大事,相信,許多曾經親睹青木功丰采的球迷,也會認為是眾望所歸。

【2004/04/27 民生報】

 

TOP


熱門話題
標題: 長鐵桿會放大缺點
網友:Tim

打中短鐵桿時某些累綴的動作不會明顯的被顯現出來,如過度曲腕、過度上桿,或是以手打球等,但是在換用長鐵桿時這些原本的小缺點會被放大。因此,練球時不能好高騖遠的將短桿練得差不多就想直接跳級打長鐵,一定要一步步的依序往上(長)練才行。

長鐵桿揮桿半徑大、桿頭卻很輕,身體的穩固(下盤支撐)很重要,揮桿的軌道必須順暢,否則容易失擊。最好的方法是以肩轉代替手打,才能夠讓揮桿軌道順暢;也必須壓抑過度上桿的問題,上桿的幅度只在轉肩完成時就已經完成,細心觀察職業選手打長鐵桿時會發覺上桿幅度都很小,就是在避免轉肩完成後又以手臂舉起球桿,那只會讓球質變得很糟糕。

做到下盤撐緊、完全以肩擺動,我們的上桿節奏一定會變得緩慢,球員碰到的下一個問題是頭部無法盯牢於球上,以致下盤開掉(提早往左迴轉),以及過早抬頭等問題,必須透過一次次的自我要求才能慢慢發揮出來;而長鐵桿的練習是很消耗鐵力的,必須等到身體熱身足夠後才能練習,而充其量也不過能夠練個二三十顆球體力就耗盡了,這也是長鐵桿進步緩慢的原因之一。

PING G2 HL長鐵桿打過的人都讚不絕口,大甜蜜點與超低重心讓人打起來輕鬆愉快。桿面重心的設計是考慮到一般人都有先打開下盤再擊球的毛病,下盤撐緊就會出現左曲球,這是球桿設計的問題不是打者的動作所引起。既然如此,在打這把G2 HL時可以將揮桿平面拉高一點往下打,還可以產生更大的力道。


標題:擊球瞬間手臂與桿身的夾角
網友:Tim 

設定動作時手臂與桿身的夾角應該是擊球瞬間時的狀態。

在擊球瞬間桿頭的離心力會將桿身往外拉、而我們的手臂會往內扯,以免失去控制讓桿子被拉直或是甩掉,這手臂與桿身互相拉扯的平衡狀態下,手臂與桿身形成的角度最好在預備動作時也是這個角度。

如果擊球瞬間手腕部鬆垮垮不施力,則桿身與手臂的夾角會成為一直線(近180度);如果手腕部緊緊的抓住桿子,則手臂與桿身的夾角會縮得很小,這些都不正常。因此在做預備動作時不可以太理想化,想取怎樣的夾角就取怎樣的夾角,將手腕的位置亂擺,或是將桿身壓得太低、舉得太高,都很容易在擊球時打厚打薄而失擊。

在設定動作之前,先試揮球桿以找出擊球瞬間手臂與桿身間的夾角,將這個夾角固定好,再將身體各部位配合這個夾角,擊球就會順暢得多。最好的方法是找一位同伴從另一頭抓住桿頭往外拉,在『拉』與『扯』的平衡間,手臂與桿身形成的夾角就是設定時最正確的角度了。

 


標題: 天啊~~ 一桿進洞!!
網友:wajoan

今天4/17/2004國華球場第11洞,,120碼中間隔個大溝,拿出我的五號小雞腿出來開球,不敢太使出全力,穩穩的揮出去。

球落在果嶺邊,然後向前跳一下,球第二次落下就不見了,伴隨著很大一聲清脆的金屬"框啷"聲~~大家愣了一秒鐘,我不禁大聲尖叫"啊~~~~~~"我的天啊~~一桿進洞!

怎麼可能發生在我這個大菜鳥身上,不斷的恭賀聲讓我有點招架不住,後來知道前兩組隊友也有人剛剛才同一洞一桿進洞,那個隊友是個打七十幾桿的PRO,我真是見笑了,同樣的是我們都是此生頭一個一桿進洞,不同的是隊友打了三十年球也是第一次,我才半年而已,大概註定我跟高爾夫脫不了干係了吧~~

整個球場都很轟動,居然一天之內同一個球隊同一洞兩人一桿進洞,太不可思議了,好多桿弟都虎視眈眈想分個紅包,,一萬元的獎金,兩個桿弟各給兩千,午餐兩個球隊都請客就花光光了,哈哈~~還好不是傳言中的20萬,我老公第一個念頭就是這20萬,又喜又驚的,害他那個洞打的亂七八糟。

不管怎樣,我還是比較在意自己有沒有進步啦~(那一洞之後真的打的比較好)雖然這個意外之喜真是太刺激了~~~


標題:俯與仰之間
網友:Tim

「脊椎」是人身體的大樑,在高爾夫的動作中,必須將大樑擺放於正確的角度上,否則將造成一連串錯誤的開始。要找出球友球技上的缺失時,第一個要檢視的是他的背部(脊椎)角度。良好的背部線條是平背,最糟糕是拱形背(背部成弓狀)。

而在教導球友時,最困難的地方就是無法將背部角度,統籌出精準的數據給球友依循;因為背部角度需配合個人身高、球桿長度來做調整,它好像有個樣卻又沒個準。

使用鐵桿時的背部角度

中、短鐵桿必須以切擊或斬擊來處理困難球位,並且要能夠精確的打在球體上以便打出「背旋」來ON上果嶺。所以鐵桿最好的打擊方式應為往下打擊,要配合由上而下的打擊,則背部角度必須比使用一般球桿來得低一點。

使用木桿時的背部角度

木桿的打擊方式為掃擊,要將球從「梯」上或從球道上打出彈道低伸的遠距球。打這種球必須要大幅度的轉動肩膀,此時就必須有比較高聳的站姿和直立的背部。而目前正逐漸取代球道木桿的鐵木桿,打擊的型態必較類似鐵桿的打法,因此背部角度也要低一點。

背部角度與「揮桿平面」的互動

直立的背部其做出的「揮桿平面」比較平(平行於地面),球路會有左曲的傾向;低下的背部角度「揮桿平面」比較高直,球路會偏右曲路線。也許球友一時很難去懂「揮桿平面」的理論,卻可以背部的角度來控制球的行進路線。

與手腕部的對應關係

握桿的手腕部位置是身體與球桿的「連結點」,這個「連結點」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和背部的角度會產生連鎖反應,手腕部的位置距離身體越遠則帶動背部角度高直,手腕部往身體拉近一點背部角度就會下沉。當我們使用短鐵桿時,手腕部和身體的距離應該為一個拳頭寬最適當。隨者球桿長度的增加其間距也應該慢慢拉開
,一直到「羅來把」的兩個拳頭寬為止。

拱(弓)形的背部

有許多的球友都有拱形背的問題,拱起的背部會造成頭部低垂,連帶著「揮桿平面」就比較高直,會有產生右曲球的顧慮。當在使用中、短鐵桿時還不至於發生問題,但在使用長桿(尤其是羅來把)時就會出現大角度的右曲球。如果你有右曲球的問題,背部角度可能是原兇之一。改善的方法很簡單,只要將背樑挺直再將手腕部的位置提高一點就可以了。

教練在教球時可能不會照本宣科的講述揮桿平面理論,只是用手將受指導者的背部扶正一些,或是將手腕部推離身體一點,就可以讓受指導者打出漂亮的直球。球友本身不懂得這些理論,當沒有教練在身邊「瞧」動作時,就打的荒腔走板,其實問題就在這“俯仰之間”而已。





TOP

 
賽事報報
伍茲 連245周世界第一


【編譯林滄陳/綜合外電報導】

「老虎」伍茲又一場四大賽沒打好,但他還是穩坐PGA世界第一寶座,世界排名積分(13.13)領先最近一年多來表現顯然比他好的世界第二斐濟名將維傑辛(10.14)的幅度還是相當大。南非的艾爾斯以9.53分名列第三。

事實上伍茲至4月19日止已破紀錄連續245周穩坐PGA球王寶座,且他個人總計名列世界第一已315周,也快追上「大白沙」諾曼保有的331周紀錄。

PGA巡迴賽當局在3月底球星錦標賽於佛州舉行時開會討論,建議修改積分辦法,改為取選手最近兩年來表現最佳50場比賽的成績來算平均分。其中選手在四大賽與世界錦標賽的成績,不論好壞都必須包括在內。

目前的計分辦法是把選手最近兩年所參加的每一場比賽成績都計算進去,取平均值。但一般認為這這對參賽場數較多的選手不公平。

這項建議已提交PGA技術委員會討論,世界排名委員會預定7月在英國公開賽期間再次開會,提出最後建議案,但該案最快也要等到今年9月世界高球賽美國運通錦標賽舉行時,由委員會表決通過。

部分巡迴賽官員已運用這一個建議方案,計算一下世界排名,結果伍茲還是略微領先,高居世界第一。

【2004/04/27 民生報】



休士頓高球賽》維傑辛奪冠 3年來第2次


【編譯林滄陳/綜合外電報導】

斐濟名將「黑珍珠」維傑辛(Vijay-singh)26日在德州PGA休士頓公開賽雨中歡唱(singing in the rain)。他在因雨延至周一的決賽中,打出低於標準4桿的68桿佳績,以4輪-11桿的277桿奪標,贏得他生涯第17場PGA比賽冠軍及90萬(約3000萬台幣)美元獎金。

這也是維傑辛三年來第二度在這裡贏得冠軍,且是自圓石灘高球賽奪標後,今年第二次在美巡賽封王。他本季累計獎金已達334萬9866美元(約1億1千萬台幣),名列PGA第二。

維傑辛說:「這一周來這裡的天氣不太好,對球迷或許多人而言,可能覺得掃興,但對我來說,這個雨似乎帶來生機。我在因雨暫停時,有時間去改進第一輪讓我有點失望的揮桿。我後三輪的表現很好。」

休士頓公開賽飽受風雨襲擊,使這項賽會成為今年PGA第一次延至周一才完成的比賽。老將郝克是最後一輪唯一真正威脅維傑辛的人,但他承認打出67桿幾乎已是他的能力極限。他以279桿獲得亞軍及54萬美元獎金。

【2004/04/28 民生報】


TOP


高球快訊

高爾夫運動 停徵娛樂稅


【記者高泉錫/報導】

國內高爾夫運動人口逾百萬人,166所大專院校中有112所列為必修、選修項目,但財政部「本位主義」作崇,將高爾夫運動視為「貴族運動」課徵高額「娛樂稅」,根據監察院調查,近5年來課徵近18億元,監院昨天通過糾正案,要求財政部尊重經濟部、體委會專業意見,配合經濟環境變遷,修正法令停徵「娛樂稅」。

根據監察院通過的糾正案,財政部勢必儘速修法停徵高爾夫「娛樂稅」,高爾夫業者及運動人口一年至少可減少3億元稅負,監委表示,停徵不合理稅收後將可減輕球友負擔,有助於高爾夫運動更大眾化及普及化。

監院指出,世界先進國家爭相視體育發展程度為人民生活品質及國家富強程度指標,我國也將高爾夫列為亞運及台灣區運比賽項目,近年來在亞運也有金牌佳績,行政院體委會特別訂定各種補助、獎勵辦法,全力推動高爾夫運動,希望達成全民運動及競技運動雙軸體育政策目標。

監院指出,娛樂稅本質是「特種銷售稅」,對高價消費產品或行為的課稅,主要是提高該產品或消費行為的價格,以價制量,達到改善奢侈消費目的,根據調查,台灣目前高爾夫人口約70萬人,加上練習場及學生共約100萬人,且高爾夫是適合中老年人的緩性運動,兼具休閒、運動功能,早就不是「貴族運動」,財政部採本位主義遲不修法取消娛樂稅,將不利高爾夫運動發展,監院除通過糾正案外,並要求財政部尊重專業儘速改善。

【2004/04/21 民生報】



宋滿 躋身亞洲3大設計師




【台北訊】

上海旭寶球場董事長宋金廣滿最近多了一個「亞洲三大高爾夫球場設計師」頭銜亞洲三大高爾夫球場設計師。另外兩位是日本的加藤輔俊、南韓的金明吉。宋金廣滿覺得受寵若驚,因為另二位是專業設計師,設計了七十多個球場,而他只設計了一個海洋旭寶。

宋金廣滿與光寶集團董事長宋恭源是兄弟,他的事業重心都在大陸,除了上海的旭寶球場之外,他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在青島的仿蘇格蘭Links風格的海洋旭寶,球場完全由他自己設計,沒有設計藍圖,完全憑視覺及感覺,一步一步修整出來的。由於距南韓很近,常有南韓球友前往揮桿。

南韓一家專業高爾夫媒體不久前做了一篇專題,選出三位最佳設計師,令他大感意外。目前,他正忙著上海旭寶迎接今年10月的富豪中國公開賽,這場比賽今年列為歐巡賽賽程。

上海湯臣球場5月即將舉辦BMW高球賽,是今年第一場歐洲、亞洲的聯合賽事。總經理莊烋真來自台灣,因此特別希望台灣選手能有較佳表現,他已公開表示,非常歡迎台灣選手提前前往湯臣練球,吃住全部招待。

【2004/04/20 民生報】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有料充電報 | 隨身行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emoney | stars | job | data |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