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8/04 第319期
 
 

台灣的夏天,太陽實在是毒,出門可要記得戴帽子或者撐傘,以免中暑。


 
   

學測不ㄎ作文,北鼻!(中)

 

--
文學評論 學測不ㄎ作文,北鼻!(中)
陳徵蔚



學生藉由網際網路建構出虛擬世界,並在其中獨霸一方,果然看似實現了後現代精神中「去中心」、「反權威」的精神;然而事實上將這種精神過度詮釋的後果,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呼應著巴赫汀思想所傳達的「嘉年華」理念,然而由於「中學生教改聯盟」的訴求中,「逃避教育」的自我姑息心態遠大於實際上對「我手寫我口」的文化堅持,因而使得整個事件看來彷彿變成了假借胡適之名言來為自己不願受教提出合理化藉口的狐假虎威。
 

二、破碎資訊帶來破碎思考

撇開作文不談,e 世代青少年語文能力低落的病因究竟在哪裡?過去師長經常禁止學生閱讀漫畫,一方面當然是擔心內容無法掌握,然而另一方面的考量則是因為漫畫的分格屬於斷裂、跳躍式敘述,與學校教育所重視的連貫、邏輯式思考頗有衝突。事實上漫畫本身並不應該被打壓,它也是一種值得重視的藝術形式;然而漫畫獨特的分格敘述,的確與普通文字書籍所使用的階層、線性邏輯不同,如果過早習慣於圖像所呈現的碎裂、跳躍式敘述,很容易對正在學習語言表達的小朋友造成「對話沒有問題,但是要寫文章卻難上加難」的困擾。先接觸文字書籍的孩子也可以喜愛看漫畫;但是先接觸漫畫的孩子卻往往不喜歡看書,這一方面是由於圖像刺激大於文字,另一方面更是因為習慣斷裂、跳躍思考的孩子,較難融入正統語言表達模式的原因。

過去學生能夠接觸漫畫的機會畢竟有限,然而對 e 世代青少年而言,網路遊戲、聊天室、手機簡訊,乃至於電視傳媒與電影,卻幾乎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新世代的網路、無線通訊以及傳播媒體與過去的卡漫文化有一個共通點:敘述內容簡短、斷裂,而且存在著大量的跳躍思考。手機簡訊至多不到百字,連線遊戲中的對話也盡量以簡短為主,再加上平時電視傳媒的影響,長期接觸這些資訊,不但容易對長篇大論的文章興趣缺缺,導致「文字冷感」,更容易被這些溝通習慣所影響,進而走向破碎、跳躍思考的路子。

使用網路線上聊天或手機簡訊傳送還有著另一項重大影響,就是口語文化強勢襲奪了傳統文字表達,形成大量新興詞彙。過去IRC (Internet Real-time Chat) 盛極一時,大家對話時便經常出現「How r u?」、「becuz」、「Nice 2 meet u」等等方便打字並且模擬「發音」的省略拼字法。台灣青少年的網路對話中同樣也瀰漫著類似的語音模擬,而且主要出現於模擬連音或諧音。這一方面是為了方便打字,另一方面則是表達了新新人類的幽默。例如再見叫「掰掰」,甚至「881」或「886」(念快時音似「掰掰囉」),「這樣子」寫成「降子」,「baby」稱為「北鼻」等等,至於用「甘乃迪」代表「好像豬」、「凍蒜」表示「當選」,「好野人」是有錢人、「啦咧」當作閒聊,「碎碎念」指嘀嘀咕咕(以上皆台語發音),則是屬於文字諧音。除此之外,網路聊天與手機傳訊造成了大量語助詞出現,例如「咩」、「ㄘㄟ\」、「ㄌㄩㄝ」、「耶」,以及新詞彙如「ㄅ一ㄤ\」(勁爆)、「ㄍ一ㄥ」(矜持、假仙)、「ㄏㄤ」(熱門)、「ㄏㄚ\」(奢望,亦做「笑想」) 等等語彙的竄紅,都與傳統文字敘述大相逕庭。這讓人不禁聯想起 call 機盛行時代的「數字語言」,例如「5201314」代表「我愛你一生一世」。事實上這些數字語言的確仍然存在於網路語言中,而且逐漸與上述的新世代詞彙合流,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風潮。更有甚者,許多人懶於打字,造成網路上「注音文字」大流行,例如「我的照相機掉了」就可以寫成「偶ㄉ照相ㄐ掉ㄌ」。這種所謂「e 世代次文化」現象,已經對正統語言產生了許多影響,並且引起網友的注意,甚至有人大加撻伐,而這自然也對台灣新生代的中文表達能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衝擊。

每一個年輕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詞彙,例如在民國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就使用著「性子」(男朋友)、「馬子」(女朋友)、「條子」(警察)、「噴子」(手槍)、「花生米」(子彈)、「擋瑯」(借錢)、「屌」(神氣)、「凱」(闊氣)等等當時所謂的「黑話」。這些詞彙有些歷經時間考驗被保存了下來,有些則隨著歲月流逝,逐漸遭人淡忘,成為一些老師不教的,專屬於那個世代的語言。過去的青少年「次文化」對於正統語言並沒有造成太大衝擊,原因可能是由於社會保守,大眾的接受度也不是那麼高,再加上當時媒體並不興盛,因此年輕人之間口耳相傳的語言並不容易散播蔓延。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e 世代語言卻經常藉由電視傳媒、網路大肆散佈,例如某電信業者廣告便大量使用青少年詞彙,諸如 Jolin (很冷,意指笑話無趣)、「陳水」(意指「欠扁」)等,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詳。更重要的是,由於在台灣使用網路的年齡層普遍偏低,而擅長網路活動的族群又大多集中於青少年階層,網路遊戲盛行後,年齡層更是大幅下滑。網路使用者年齡分佈不均的現象,造成了青少年文化隨著網際網路興盛,儼然與現實世界裡中生代的「主流文化」分庭抗禮,甚至足以對「正統語言族群」施加壓力。教官、訓導主任進入虛擬遊戲世界抓學生,卻因為不熟悉網路環境,反而被學生砍得滿頭包,已經鬧出了不少趣聞,而日前中學生組成「教改聯盟」,和導航基金會聯合舉行記者會,強調他們擁有屬於自己的新世代語言,並且有「我手寫我口」的權利。他們認為,雖然師長們過於「GY」、「古板」,不懂得新新人類的語彙,卻也不代表他們表達能力不足。他們據此抨擊那些給他們作文分數奇低的師長,並且要求未來基本學測全面廢考作文。

「安安ㄚ,下禮拜一起出企玩,好唄?」是學生聯盟表達新世代精神的口語情書,從這個表達模式中,可以明顯看出網路聊天與手機傳訊的影子。學生藉由網際網路與手機通訊建構出虛擬世界,並在其中獨霸一方,果然看似實現了後現代精神中「去中心」(decenter)、「反權威」的精神;然而事實上將這種精神過度詮釋的後果,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似乎呼應著巴赫汀 (Mikhail Bakhtin) 思想中所傳達的「嘉年華」 (carnival) 理念,上下錯置,倫常悖離,然而由於學生聯盟的訴求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單純,這其中「逃避教育」的自我姑息心態可能遠大於實際上對於「我手寫我口」的文化堅持,因而使得整個事件看來彷彿變成了假借胡適之名言來為自己的不願受教提出合理化藉口的狐假虎威。這種顛覆,與其說是一種對民主與文化的渴求,或是對於自我建構與存在意識的覺醒,不如說是類似「文化大革命」的,紅衛兵式的破壞。在這樣的青少年次文化以及集體思維當中,我們一方面雖然依舊肯定網路的諸多優點,卻也看見了網路所隱藏的更多問題,如果文化「解構」所帶來的不是多元、自由的人文氣度,而是回歸摩登原始人般無文化的「黑暗時代」(The Dark Age),這將不是我們所樂見的現象。

參考資料

請詳見徵蔚小築文學討論區

http://www.wei1105.idv.tw

1. 訓導主任上網抓學生的趣味圖片

2. 學生在網路遊戲中開分身殺主任而被記過的趣味公告

TOP

 
 
 
 


udnpaper.com 聯合電子報
本報著作權均屬「聯合電子報」或授權「聯合電子報」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或節錄。若對電子報的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貼授權,請寄至: service@udnpaper.com
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 557 號 5 F
TEL:(02)2768-1234 FAX:(02)2746-3547

訂閱/取消訂閱 | 刊登廣告 | 與我們聯絡 | 聯合新聞網 | 聯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