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八親子閱讀報】提供適合台灣兒童閱讀的繪本故事與手腦遊戲。邀請您一同加入「星期八」的世界! 百年大業的根基是教育!【台灣立報】專業教育報,給你活到老、學到老的社會教育、進修、教改、校園等資訊。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2/27 第385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履仁端禮,丕振寰球──敬悼黃振球校長
人文薈萃 底家河春秋(下)
點燃今日的意義──談電影《昨日的記憶》
慢慢讀,詩/你和我蒐集的鎖
閒情我濟/得之於足下

  今日文選

履仁端禮,丕振寰球──敬悼黃振球校長
林安梧/聯合報

──敬悼教育家黃校長振球先生

頂尖何可立足,唯其大地方能生長。有了寬懷,有了慈悲,有了鼓勵,才能有大地,才能有生長。我認為這就是黃校長的治校理念,就是黃校長的教育哲學,這就是附中精神……

手機有一留言,語氣有些凝重,我似有預感,回了過去,兆豐兄告訴我,黃振球校長在1月11日仙逝了!黃校長,諱振球,字履端(1926-2012),一代教育家就此長眠,我一時間百感交集,悲悼莫名。

想起了三十年前,1982年,初到附中,一邊在台大哲學所進修的情景,要不是老人家的承擔與佑護,我豈能順利教讀兼行。那時與我一樣一邊在附中任教,一邊修讀博、碩士學位的同仁約莫有十位之多。記得有一次校長特別選在教師節前夕與我們聚餐,勉勵我們兩方兼顧,黃校長說:「進修是好事,教師要不斷進修,學問才能永保進步,教育的熱力才能源泉滾滾,沛然莫之能禦。」還說:「我知道你們得了學位後,不一定會留在附中,這沒關係,因為人才是流動的,都是為國家、為民族、為人類服務,豈能一定要待在哪裡。」黃校長這番話常常在我腦際響起,這是教育家的風範。較諸其他學校,有些校長牢籠教師,不讓進修,不讓轉校,那真是天壤之別。

黃校長不止治校用心,他尤其重視學生與老師們的志業發展,這從附中學子特別重視的校刊《附中青年》,就可以一探究竟。1980年代,黨國威權的後期,聲聞漸開,學生們,其為有志者,多半有著超前的智光引領著他們的前進。年少狷狂,憂國憂民,情思滿懷,自不免與當時的體制有一股莫名的張力。尤其,在素來開放自由的附中,這張力愈來愈大,但關鍵時刻,校長總站在學生的立場,化解危難。我曾多年參與《附中青年》,作為指導老師,自然能知道此中關鍵何在。

由於校長開明、理智、寬懷、慈悲,連「人二室」那些管理安全的,也變得「道法自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為天下先」。我想這群管理學校思想安全的人二室,成績並不好,但人間恩義、情義、道義,卻長成了,世間的正義也就保住了,學生過了狂飆時期,自也成長了。為了《附中青年》,居然延畢,附中學生有如此者,這份堅持,令人肅然,後來這些學生,志業有成,其動能肇於此也。

教育是生長,不是製造;教育是生命的育成,不是成品的控制。教育是要給出天地,有了共生共長,自能共存共榮。教育豈能隨著資本主義化、商品化、消費化,落入商場競爭,一往而不復。教育豈能一直喊著要達到世俗量計的「頂尖」,有我無你,競爭鬥爭,相循不已。須知:頂尖何可立足,唯其大地方能生長。有了寬懷,有了慈悲,有了鼓勵,才能有大地,才能有生長。我認為這就是黃校長的治校理念,就是黃校長的教育哲學,這就是附中精神。

「寬懷、慈悲」不是來自於私下的小恩小義,而是來自於人間的大是大非,這不是脾氣的軟硬問題,也不是個人修養如何的問題,而更多是學養與見識的問題。黃校長絕不止是作為學校行政一校之長的官僚而已,他是教育家、是學者、是老師,是敬業的知識分子。

還記得,約莫是1987年間,一日清晨,行於附中校園,見著校長,打了招呼,他親切的告訴我,剛聽了教育廣播電台播講的「中國哲學與哲學家專題」,今早講得特別好。我想了一下,「嗯」了一聲,他說你知道今早誰講的嗎,我說不知。他說就是你講的啊!你把明清之際到民國以來的思想脈絡梗概說得清清楚楚,真切啊!原來,當時我們一夥年輕學者在王邦雄教授的領軍下,參與了空中大學講座的課程,輪番宣講,我負責的是最後一章「近現代哲學之思想義涵及其啟蒙曙光」。之後,我就此繼續鋪衍,寫成了《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真乃黃師一語,勉勵怙佑之功也。真的,我在黃校長身上看到了教育家的風範,看到了長輩對晚輩的慈心關愛。感此恩義,唯黽勉奮力而已。

1987年夏秋之交,我轉任銘傳商專(今為銘傳大學)講師,拜別校長,老人家說:「你作這選擇,是為更長遠的學術發展,為國家、為民族,為你要走的學問之路,我能同意。但世事如何,各有因緣,適應看看。我為你保留著附中的教職到明年再補缺,若覺不適,儘早歸來,或者縱上一躍,當亦有可能。」當下一聽,心胸豁然,而有著一股說不出的能量,穿透我的身心,直徹靈境。果真第二年,我轉到了清華大學專任講師。黃師一語,真乃醍醐灌頂也。

再三年後,我完成了博士學位,晉升為副教授,開啟了我漫長的學問生涯。之後,我去美國訪學,歸來二年,晉升為教授,轉南華大學創哲學研究所,後又回清華擔任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再返母校台灣師大國文系專任教授。回來師大,看到種種,應興應革之事,我憂心如焚,2003年我鼓起勇氣參選師大校長,志在宣揚理念。黃校長與諸多同仁連名推薦,鼓勵有加。一路行來,不離初心,至於今日,仍不忘那一日的校長與我講話情景。師長一言,可以啟人心扉,增長志氣,其大且巨者,有如是者哉!校長教誨,不敢或忘也。

1982到1987年,服務附中五年,我只任教師及導師,並無行政職務,與黃校長的關係,看似有些疏,但他的為人治事,卻成了我終生受用的教養。尤其他總在我人生的關鍵時刻,給了我繼續奮進的動能。他對學術教育的真誠,對我志業之鼓勵與怙持,真銘感五內,難以言喻也。我常與我的學生們提起黃校長,提起風範、人格,提起寬懷、慈悲,提起他說的教育就是要培養人才,人才是流動的,正因流動才能生生不息。

教育是生長,不是製造;教育是生命的育成,不是成品的控制。教育不是老要去擠「頂尖」,教育是要給出天地,有了共生共長,自能共存共榮。黃校長雖已遠行,但「死而不亡者壽」,他的道心願力早已注入附中精神之中,永續發展,壽比南山,德如東海矣!謹以黃校長之「字」與「名」作一嵌名輓聯,虔敬致祭,聯曰:

履仁義,啟道心,興附中,文風丕振;
端禮樂,存天理,保太和,教澤寰球。

辛卯盡矣,壬辰已至,學生將繼續秉持著黃校長之勉勵,祈願龍興雨潤,鳳至風來,道業精進,斯為不負!


  人文薈萃

底家河春秋(下)
李銳/聯合報
說起來,瑩瑩的故事,也是這天翻地覆的一部分。六年前的夏天,我回到底家河還是住在閏月子家,正好遇上初中畢業回到家裡來的瑩瑩。瑩瑩高中沒有考上,很想繼續求學,又苦於沒有更好的辦法。回到太原和妻子蔣韻商量,正好她的同學在太原財會學校執教,這所學校正在擴招,只要有應屆初中畢業證書,就可以來報名面試。事情就是這麼湊巧,瑩瑩從此上了中專,畢業以後留在太原工作。瑩瑩是個很知道珍惜和努力的孩子,一面工作一面又繼續自學深造,很快就拿到初級會計師證書,中級會計師也應當是不遠的事。一轉眼,十六歲的瑩瑩,已經在太原站定腳跟就要結婚成家了。女婿家是清徐的,離太原很近。瑩瑩和她的未婚夫都在太原工作,都在同一個公司上班,正在計畫結婚後是不是買一輛汽車,這樣上班、回家都方便。如今在底家河,瑩瑩是個很讓人羨慕的姑娘,瑩瑩簡直就是一個現代版的「灰姑娘」。

我不禁問自己:是讓瑩瑩留在底家河的田園裡,讓她永遠作為田園風光裡的一部分更好呢?還是這樣讓她離開故鄉來到城裡脫胎換骨更好呢?誰有這個權力能為瑩瑩指定什麼樣的生活算是幸福的嗎?那些一心一意想為別人指定生活方式的人,自己又生活在什麼樣的幸福當中呢?在先後不等的歷史起跑線上,想做這樣指定的道德底線又在哪兒呢?世界就是這樣,把許多連想也想不出的渴望和絕望同時給予我們,並不問我們想要還是不想要,也並不問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行文至此,忽然想到用這樣一篇區區短文來寫一個小山村,怎麼就一定要用「春秋」兩個字呢。在方塊字的歷史上,「春秋」這兩個大寫的字,是兩千五百年前,從孔夫子開始確立了居高臨下的地位。所謂千秋偉業、萬世文章才可形諸筆墨,納入春秋。「處萬山之中」,渺如粉齏的底家河哪裡就配得上春秋二字。可是,我現在卻把鹽店和瑩瑩的故事牽扯到春秋裡來。把邸家墳的殘碑,和老君坪上如夢如幻的蕎麥花牽扯到春秋裡來……想來想去沒有什麼堂皇的理由,真情所至,唯此而已。

在這篇文章本該結束的時候,驀然想起來,就在四十三年前,1969年1月12日,正是我坐火車離開北京到山西插隊的日子。隨著汽笛一聲長鳴,北京火車站的站台上頓時哭聲、喊聲一片,我手裡拿了一只蘋果,強忍眼淚裝出滿臉的笑容,對著車窗外的同學和親人使勁搖晃著那只被我咬了一口的蘋果。

那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被自己咬破了的,其實是一個年輕人十八歲的青春年華。

(下)

※延伸閱讀》

•底家河春秋(上)


點燃今日的意義──談電影《昨日的記憶》
韋瑋/聯合報
玩拼圖最懊惱的莫過於遺失了一角──不論這一小片在正中間還是邊緣,因為只要少了它,圖就不再完整。如果,人的記憶是拼圖,而你我卻逐漸地失去一片又一片,人生碎成零散的段落,該如何?

我愛你,我想你……戀人,總是用我記憶你來證明我愛你,記住你的眼神、記住那些重要的日子、記住和你每一個交會。可是,當那個「你」卻不認得自己、不認得這個「我」了,該如何?

電影《昨日的記憶》分別由姜秀瓊、陳芯宜、何蔚庭、沈可尚四位新銳導演,用四段影像描述四種關於失智/憶的撞擊,以及記憶的感動。影像不見得帶來了解答,但它們可能是一扇窗、一面鏡子、一條路徑,可以讓觀眾看到另一處風景、另一種自己、另一款未曾想像的世界。

地上有一攤水、一條扔下的抹布,剛醒來的震生(張震飾)一腳踩過,抄起爐上牛奶已經燒乾的鍋子。〈迷路〉描述震生獨自照顧撫養他長大的失智爺爺,他這一天從亂糟糟的情景開啟,而這天爺爺走失了,他在街頭尋找時巧遇前女友小艾(隋棠飾)。過去共同經歷的種種,如今是負擔還是責任?小艾說:「還好爺爺有你。」震生卻說:「是還好我有爺爺!」

〈阿霞的掛鐘〉裡,老社區都更,住戶都搬走了,阿霞(譚艾珍飾)被女兒接去同住,只剩從前默默照顧她們的老鄰居老莊(顧寶明飾)不肯搬,連新家的門都打不開的阿霞,這天「逃家」去找老莊。即使阿霞逐漸掏空的記憶,像住戶撤走了的老舊建築,但喜歡聽掛鐘聲音的阿霞,帶回了舊家牆上的掛鐘,老莊交代著:「不要讓時間停了。」而在瓦礫堆裡,他也找到了最珍惜的過去。

患有失智症的老先生(丁強飾)和外傭到公園散步,遇見了她(馬之秦飾),她問:「你記不記得第一次約會的女朋友是誰?」他回:「張玉芳。」「妳是我第一任女朋友?好久不見,我很想妳。」「你好嗎?」「我很好,記憶不好。」〈我愛恰恰〉從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視角出發,對話令人既莞爾又感動。兩人的「約會」,帶領我們咀嚼埋藏在記憶裡的甜美滋味。

〈通電〉呈現出照護者的沉重生活,一家三代三個女人:失智症的婆婆(郭尚潔飾)、心力交瘁的媽媽(李烈飾)、夾在兩人之間的女兒小潔(郭采潔飾),面對責任與記憶、疾病與生命的拔河,是不是只會責任愈來愈重,記憶愈來愈輕?也許端看面對生命時的姿態。

研究記憶喪失的神經科學博士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寫下小說《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書中主人翁心理系教授愛麗絲是早發性失智患者,她對丈夫說道:「我想念我自己。」他回應:「我也想念妳,非常。」在生命和遺忘競速之際,人與人之間的愛與了解所帶來的光亮,才被點燃。

疾病並不等同於毀滅與黑暗,昨日的記憶消失了,該如何?關注生命,繼續創造故事、創造今日的意義吧!


慢慢讀,詩/你和我蒐集的鎖
嚴忠政/聯合報

我們參與各式各樣的鎖
有些等來蟲蛀
其中有即興的草圖,很累的製作
放大內部
構造恰如生活:有彈簧
情緒彈回一片鏽蝕的月光
鑰匙遺失
我輸入一組你的紀念日

我們有更大型的鎖
例如,重新排列博愛座
搬動紙箱,政治,和凌亂的愛
限制手腳以外有大腦通過

我們也設計微型的鎖
像要在機械錶的擒縱之間
倒數一次永恆


閒情我濟/得之於足下
阿盛/聯合報
數十年來,我經常長途徒步或騎腳踏車,首為健身,次為省錢。

我不買汽車,因為,同儕朋友買了汽車後,幾乎都大了肚子,我喜歡讓自己瘦。

騎車,一趟來回二、三十公里,等閒。隨意便服,隨意車型。若穿戴專用運動服頭盔加上專用運動車,實在是太正式,很像要奔赴戰場。偏見,請足下見諒。

徒步,衣鞋也不講究。平時穿拖鞋,途中若逛入百貨公司,我不會認為不妥,興起還會進大飯店在大廳踅一輪。出外辦事穿皮鞋,往往事畢後走回家,遠近勿論。我散步習慣維持半行軍速度,年輕時,總被同行女友嫌到流涎,多次遭「放捨」,應該多少與此有關,後來想想,非常慶幸。

沿路看街景路樹,中山北路、仁愛路、和平東路、敦化北路等,都有可觀。但整個雙北地區的建築沒幾幢好看,大部分跟砌煙囪一樣。市招則醜到不可開交,萬言難盡。

數千日騎車徒步省下的錢,也許比不上人家玩股票一日所贏或所輸的,但,行過恁多暑寒,感覺皆「秋清」,心清身輕,此皆得之於足下也。這足下是指我雙腳,不是指你。


  訊息公告
GPS勁敵 北斗衛星來了
去年年底,中國大陸北斗(Beidou)衛星導航系統開始提供試運行服務,並預期今年底前再發射6顆衛星並正式運行,服務區域涵蓋大部分的亞太地區,提供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能力。

豪小子不是「中國佬」
美國體育頻道報導到爆紅的哈佛小子林書豪時,用到了「中國佬」這樣的字眼,標題牽涉到種族歧視,引發軒然大波。提到種族歧視,在美洲這塊廣大的土地上,這個議題並不陌生。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