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位素】以人文價值與口吻,介紹同志相關文化、資訊。期從注視別人的生命過程,累積自己生命的厚度。 【or旅讀中國電子報】提供獨特多元的中國旅遊提案、文化觀察參照,讓你藉旅遊、深入生活之際,掌握其脈動。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書籤  電子書  
2012/05/15 第393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血色佛緣(下)
人文薈萃 第一次擺爛就上手/如何精通隱形的藝術
小詩房/寂寞
回音壁/來做登樓望月人

  今日文選

血色佛緣(下)
徐學/聯合報

小樓即將陷落之際,林金銘拿起喇叭喊話,卻被小口徑運動步槍擊中心臟,成為文革期間廈門市血腥「武鬥」的首位祭品。坊間齊齊指 稱他是聚眾毀廟遭報應,我卻從不這樣推斷……

此時晌午已過,「革命小將」覺得大功告成,高呼「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寺廟四周橫七豎八地大書革命標語後呼嘯而去,圍觀者也都散了,只有林金銘意猶未盡,帶著三五親信,直撲後山藏經閣。

藏經閣,一樓懸有「法堂」匾額,卻未見有法師講經,是寺裡一座最簡樸最冷清的二層小樓,但它一直是我們心中的謎。一些同學因為與寺中小和尚交好,時常誇耀自己能在各大殿與僧房中自由出入,卻從無人敢說自己在藏經閣小樓上張望過。大家知道,那是南普陀的寶庫,有許多神奇怪異的,如同龍宮裡定海神針般的鎮寺之寶。啊,童年時代,誰都有過這樣的夢想,覓得寶貝,上天入地,就像石猴變大聖……

見他們走上藏經閣,我趕快小跑尾隨。老法師匆忙趕來,在喝斥聲中打開閣門。步入閣中,只見井然有序,一塵不染。一尊釋迦牟尼玉佛,一尊白瓷滴水觀音,端坐正牆,神態安詳。兩邊有上鎖木櫥,不知放著何種寶物。

進入肅穆莊嚴的藏經閣,面對歷史的滄桑和定力,林金銘也不免收斂,或許為了克服隱隱襲來的自餒,便大聲喝道打開櫥門。法師開啟櫥門,抖抖索索地捧出一卷經書,土黃色毛邊紙,雙面摺頁的手抄卷。林金銘接來打開,我也湊前端詳,只見渾厚顏體,排排工整,字字端莊,筆筆畫畫,一絲不苟,昭示著抄經者的虔誠與恭敬,與寺外鋪天蓋地而來狂亂墨跡截然不同。當時最時髦的導師語錄道: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繪畫繡花,不能文質彬彬,不能溫良恭儉讓。當時一切都是革命,寫字也不例外,最革命當推澤東狂體,我不能免此蠱惑,驚為天下第一書法。如今見到竟有如此文質彬彬,如此溫良恭儉讓的字跡,也一時迷亂。

這字怎麼淡淡泛紅,林金銘問道。仔細察看,果然不是黑墨寫就,有點淡紅又略顯金黃色澤。這是刺血抄經,法師道,抄經人自刺舌血或者臂血,盛在清潔器皿中,用長針盡力攪動,這樣血不會黏筆。見小將並不截斷,法師又輕聲說,刺血前,必須戒鹽。否則,寫的血經會有腥味濁氣甚至變黑發烏。刺血寫經,一日十字或數十字,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或幾十年才能抄完一卷。說到此,話語越發鄭重起來。

捧著這嘔心瀝血捨身禮佛的經書,邪氣附體的林金銘也心存敬畏,狂暴的血液彷彿受到神祕的撫摸和感召,他抬了抬眼鏡,壓低了他那慣於高呼造反的嗓子,竟然讀出聲來:「忍辱心決定,端正有威德,從無量劫來,而行菩薩道。」阿彌陀佛!法師聞聲合十輕語。

那天,他們在那裡逗留了多久,最後是怎樣退出藏經閣的,我完全記不得了。只記得,那天藏經閣毫髮未損;也記得,林金銘乍見血經的惶恐,還有他那略帶福州腔的誦經聲。

南普陀神像被毀,很快就成了轟動一時的新聞,有人為此自認名人,有人為此自認罪人,可事情沒有就此平息。

半月後,是觀音菩薩成道日,閩南各縣的信眾依舊來此朝拜,對著毀後殘破的南普陀祈禱,對毀寺風潮進行無言的抗爭,其中老年人居多,學生也不敢阻攔他們。

一年後的夏天,廈大校園成了紅衛兵武鬥的戰場。距離南普陀約五百米的造反樓,廈大「革聯」總部(現今廈門大學檔案館),林金銘及其數百名追隨者被對立組織的數千「武士」包圍在樓內兩天三夜。小樓即將陷落之際,林金銘拿起喇叭喊話,卻被小口徑運動步槍擊中心臟,成為文革期間廈門市血腥「武鬥」的首位祭品。坊間齊齊指稱他是聚眾毀廟遭報應,我卻從不這樣推斷。我總是想起他曾有過的純潔,曾有過的惶恐,想起他那廉價眼鏡之後帶著幾分稚氣的目光;我每每推想他的臨終時刻,我想,生命即將離去的一刻,望著汩汩冒血的傷口,他腦中會閃過怎樣的鏡頭,其中會有他親手捧讀過的那帶著血色的經文嗎?

四十多年後,還是一個夏日,也在距離南普陀五百米左右的辦公室裡,我在網上查到了《廈門佛教志•大事記》。其中令我震撼的是:「1966年7月15日,紅衛兵砸毀四大天王和十八羅漢。寺僧清華勸阻無效,悲憤難忍,跳入般若池中自溺身亡。」我在網上花了一晚竭力搜尋「寺僧清華」,卻一無所得。鬱悶無眠的我,清晨寺前彷徨,突然,筆直高大的木棉,把花朵變為巨大的驚嘆號擲下!這寧肯墜落不願凋零的生命,孤獨而熱烈的生與死,令我仰望。

禪境追覓

見過血經之後,我沉靜了不少,在那個喧囂年代,紅色總是使人激憤甚至狂亂,但是血經卻讓人沉靜、澄澈,因為它的內裡,有一顆超越世俗的澄淨慧心,我隱隱體悟到,它不是純然空靈,也並非冷漠無情,而是徹悟後留存的精神結晶,直抵拔俗超凡的境界。

但是抄經者是怎樣的人呢,我請教於父親。是弘一法師寫的吧,父親說,法師本名李叔同,你看過的電影《早春二月》,插曲〈送別〉就是他填的詞。

哦,〈送別〉,我會唱,但歌詞費解,拗不過我,父親關上門窗,壓低聲調,為我講解惆悵悲憫的〈送別〉歌詞。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亭的設立,本來就暗示著行旅。古道無人,唯有草葉寂寞中靜靜地綠著,散發出土味的芬芳,一直伸展到天邊。夕陽西下,路前是路,山外有山……遊子目視蒼茫,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所有快樂富貴終究過眼雲煙,存留的只是自然和時間的浩浩長流。沉思在永恆之中,感慨個人的短暫和渺小,無可追攀亦無可停留。興盡悲來,盈虛有數;天高地遠,宇宙無窮。

美是心之所繫,也是心之所失。感情的天地總有無盡的情,說不出的嚮往,說不完的遺憾。藝術在其深處是憂鬱的,宗教也是。它們隱匿著的憂鬱,沒有緣起,也沒有終結,與人類的苦難等長,如同蒼穹永恆淡藍。

把流轉無常視為必然,用誠與美化解了孤獨和憂鬱,謙恭而執著地生活。這種姿態,是李叔同一生追尋的生命境界,也是他一世堅執的人格操守,為此,他棄擲了二十年修煉得來的藝術名聲,斬斷了愛情和親情,削髮為僧,遁入空門,風流倜儻的藝術家李息霜一變為持戒謹嚴的高僧弘一。寺院之內的生命,對於以紛擾和奢求為常態的人們,是一種不可理喻的生命形式,寒涼孤淒得就要窒息,一顆廣大的心靈卻能聽憑紅塵遠去,獨自留守於內心的天地。閉關,為的是獲取另類的自由。弘公,皎潔敏感的魂靈在粗礪的長途精進不已,悲欣交集,終結在那芳草碧連天的路上。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這旋律,與那血經和弘公,彷彿一顆種子,落入貧瘠時代單薄的生命,在那幾乎龜裂的板結土層中根鬚張合,延伸舒展,從此,我的情感吮吸和成長方式發生了悄悄的變異。

十五歲我到了閩西山村,開始了長達七年的務農生涯,謀生不易,勞作艱辛。「長亭外,古道邊……」憂鬱且精緻的旋律被沉重粗野的歲月碾成碎片,弘公與血經,我以為已經將它遺忘。直到三十歲,我讀完了研究生,還是影院裡,隨著《城南舊事》的片頭,〈送別〉又突然降臨——抱笙和豎琴彈奏出久別的憂鬱,我顫抖不已……父親的病榻前,小英子含淚凝視,爸爸的花兒謝了,她也忽然長大了……我的感覺也長大了,經過了專橫和無知的擠壓,長長的風雨滄桑,〈送別〉顯得更加豐滿蘊藉,我聽到了更多的憂傷,更多的淒美,更多的溫柔和更多的寂寞。

時空本無痕,只有當它們承載了情感的重量,緩緩地駛過人們的內心,留下轍印,我們才有了記憶和歷練。

現今知道,藏經閣內血經並非出自弘公之手,而是崇禎年間僧人所抄。但弘公亦曾多次發願刺血抄經,並為此求教於印光大師。印祖回信道:「座下勇猛精進,為人所難能。又欲刺血寫經,可謂重法輕身,必得大遂所願矣。雖然,光願座下先專志修念佛三昧。待其有得,然後行此法事。」弘公遵從印祖,此事暫緩……

少年往事,總隱含著如竹節般層層推進之生命種種初始的驚詫、喜悅、挫敗、困惑……但多是不成形的畫面,點滴片段,互不相干,唯有血經畫面,日漸清晰,它的一個個字,就像一道道清澈的目光,一聲聲執著的叩問,一個個引導的手勢,時時神祕招引,每每讓我從惰性的成人軌道逸出,重回少年青澀現場,追問自我。

血經禪境,我與它偶然相撞,邂逅相交,它卻能長驅直入,永不磨滅,終成底色,讓我得於在那麼一個荒唐年代,那無數青春瞬間凋敗的恐怖得奇怪的年代裡搖擺成型,長大成材。靜心想來,也不能不感嘆佛緣廣大。

(下)


  人文薈萃

第一次擺爛就上手/如何精通隱形的藝術
盧郁佳/聯合報
台灣節目,難見到白髮女人。

未五十歲的鈴木保奈美,演《戰國三公主》猝老,笑紋畢露,讓人彷彿窺破別人窘態般不自在了起來。但她復出老得舉世皆知,光芒四射,怎會勞駕我替她難堪。問題在我沒看慣美人臨老就老,這是文化震驚。

看慣鄭弘儀白髮示人,但周玉蔻得整容為少女模樣。光「老女人」就是句髒話。

如果沒人敢老,表示老人被社會排除,老是一份地位、價值低到沒人肯做的爛工作。流行女人整容減肥、男人單車環島,都是更年期的聯考,周遭恐嚇你若考不過,就只好淪落去撿那份爛工作。

可是,和老劃清界線,就是和自己劃清界線。難道說,我們在青春期的聯考已學會了扼殺自己、迎合假象,就為等更年期再演練一遍?

金美齡常上日本電視,不用染髮拉皮美化畫面,為什麼就要逼得台灣女人非得追著年輕跑?老女人彼此假忠告真恐嚇、遭受驅逐、自我否認,自非普世常態,而是本地病態。但凡有自尊心的人,得到了一切,褫奪了老的人權。活在理想自我中,也就是活在謊言裡。台灣社會不肯了解老、喜愛老,便無法接納老化的自己。

大陸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大筆篇幅寫活了執拗受傷的婆婆。演員柏寒年初過世,活這輩子也真不冤了,多少台灣女演員巴望演上這麼有血有肉的老人角色啊。


小詩房/寂寞
向明/聯合報
不能狂草的寂寞,不能在

玉版宣上書翰的寂寞

方塊字的寂寞

龍困側壁的寂寞

一支大狼毫難掌大局的寂寞

硯台失去墨條交媾的寂寞

究竟由繁化簡或由簡回繁

正體能否重整江山的寂寞

子孫已不識,學者已不屑

中國人的大寂寞


回音壁/來做登樓望月人
陳健邦/聯合報
抗戰勝利後,在重慶,有一則燈謎流傳:「是文人又是武人,是今人又是古人,是一人又是二人,是二人仍是一人。」射古人名一,謎底是「李白」。李宗仁、白崇禧是民國時期桂系軍閥的代表人物,人們以「李白」合稱之,再加入黃紹竑,也被稱為廣西三傑。

桂系與蔣介石一直分分合合。國共內戰最緊急的時刻,主和派幻想能和中共談判隔江分治,守住半壁江山,造成蔣介石第三次下野,李宗仁成了代理總統。和談的努力失敗,共軍渡過長江,國民黨兵敗如山倒,李宗仁以就醫之名,經香港流亡至美國,於1965年返回大陸,1969年去世。1947年二二八事變,當時的國防部長白崇禧受命來到台灣善後。未料到後來,台灣竟成為他的終老之鄉。蔣介石在台灣穩住局勢之後,白崇禧成了被監視的對象,只能擔任名高權輕的虛職,於1966年去世。

白先勇的〈父親與民國〉(101年5月1日《聯副》),使白崇禧和桂系人物在近代中國所發揮的作用,再引人注目。與白崇禧同時代的人到底如何評價之?中研院院士勞思光《思光詩選》,有〈聞白崇禧病逝台灣〉:

南渡棋殘事久非,頻憐霍衛鎖征衣;

飛書又報將軍死,落葉輕霜感夕暉。

……

山川八桂清奇甚,卻欠雄峰上插天。

嘆息有霍去病、衛青之將才,臨老卻只能投閒置散。勞思光在詩後註曰:「案亮齋生前常謂桂林山水清妙,獨無高峰,正如桂人不能擔當大事也。」勞思光於1946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52年從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勞思光居香港時,參加芳洲詩社,和昔日桂系人物有來往,聽徐梗生(徐亮之,當過李宗仁的祕書,著有《亮齋隨筆》)如是說過,故有「山川八桂清奇甚,卻欠雄峰上插天。」之嘆。

勞思光在《思光詩選》自序說:「每傷時感事,輒寄意於篇章。且平生多在亂離憂患之中,苦志孤懷,無可告語,則又不免拈韻自娛……予少不自量,頗留心於天下治亂,嗣治思辯義理之學,復以明道立言自勵,故書懷之作,殊多狂語。然以言志,貴乎存真,今亦不加削改……」以台灣「戒嚴」之故,勞思光曾有三十三年未入台。1966年,殷海光被迫離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職,勞思光聞訊寫了〈聞殷海光解職,慨然有作〉有句:

名緣曲學非阿世,筆挾真情自吐光,

屈指妙才零落盡,西風南海夜蒼茫。

勞思光曾講學於新竹清華大學,1990年中秋,作有〈與清華諸生登人社院高台觀月〉,末句曰:「詎知入海屠龍手,來做登樓望月人。」

屠龍一詞首見於莊子〈列禦寇〉篇:「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殫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說傾家蕩產耗千金之財,學技功成,卻找不到可應用的對象。後世文人多愛讀莊子,而引申其意。宋朝蘇軾有〈次韻張安道讀杜詩〉,以「巨筆屠龍手,微官似馬曹」嘆惜杜甫才高而未被世所重用,這也可說是東坡居士的夫子自道了。宋陸游有〈登千峰榭〉詩句:「一生未售屠龍技,萬里猶思汗馬功。」古今名士,頗多懷才自傲者。勞思光致力於中國哲學史,或常思入風雲變幻中,思接古人,而有「詎知入海屠龍手,來做登樓望月人」之嘆。


  訊息公告
喜好春夏季節出沒的青蛙
台灣春天的氣候型態不穩定,氣溫忽冷忽熱且容易下雨,春夏蛙季中,有幾種蛙就偏好這種氣候,所以通常會先出來亮個相,例如中國樹蟾。

世界黃金最大買家——印度
世界各國中,黃金需求量最高的是印度。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數據顯示,2011年,印度購買的黃金首飾、金幣、金條的總重量為933噸,其中的6成被用於首飾加工。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