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專題  理財  追星  社群  Blog  哇新聞  電子書  
2013/03/05 第4215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看見亂好的街道生活與城市魅力
人文薈萃 味之道/脂粉
梨花

  今日文選

看見亂好的街道生活與城市魅力
吳鄭重/聯合報
《偉大的城市誕生與衰亡》書影。

在台灣翻譯世界•在今天想像未來──101年度國科會經典譯注講座「人文藝術與社會環境」

──珍.雅各與《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當士林文林苑的都市更新鬧得轟轟烈烈,師大夜市的住商巷弄保衛戰打得不可開交時,《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書中所說的以街道生活建構偉大城市的基本主張,適時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生活城市才是能夠讓所有人都安居樂業的好所在……

去年台北發生兩件不大不小,但鬧得沸沸揚揚的都市議題,一件是師大夜市周邊居民抗議商業活動入侵住宅區,上演「巷弄保衛戰」的住商混合爭議;另一件則是士林文林苑市府強拆民宅,引發「王家就是你家」的都市更新抗爭案。到底是住商分離的土地使用分區管制(zoning)法規有理,還是台灣傳統住商混合的生活文化有趣?究竟是都市整體的更新進步重要,或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優先?官員、學者和專家們都說得頭頭是道,市井小民卻聽得滿頭霧水。難道是都市計畫的學問太過高深,抑或是我們市民的素質太差?為什麼這些振振有詞的「大道理」總是與庶民的生活經驗背道而馳,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當代城市論述的經典傳奇

半個世紀前,一位沒有大學文憑和專業背景的女性──珍.雅各(Jane Jacobs, 1916-2006),出版了她生平的第一本書──《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1961),結果一鳴驚人。不僅讓許多當代主流建築與規畫學者灰頭土臉,也喚醒世人徹底反思都市生活的人性內涵。

1996年紐約市立圖書館從620萬冊館藏中精心挑選出12類共計167本的經典好書,出版了《世紀好書》(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s Books of the Century)的經典選粹。本書亦名列榜上,與魏伯倫(Thorstein Veblen)的《有閒階級論》(1899)、韋伯(Max Weber)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1904)、凱因斯(John M. 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1936)等學術巨著,並列為「經濟與技術」類11本世紀經典之一。

這本「小而美」的好書在1961年剛出版時,就用和坊間英美小說相同的迷你開本、粗糙紙張、只有文字沒有圖片的簡單編排,以及低廉的售價問世。相較於售價高昂、穿插精美圖片、銅版印刷、大開本的建築與規畫圖書,其看似平凡的庶民觀點和訴諸普羅的平易風格,深深震撼了當時整個歐美社會的規畫思想與建築學說。《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的影響力,至今依然持續不墜;卻也因為太過淺白,一直難以成為景觀建築與都市計畫的核心思想。

守護街道生活的城市之母

本名珍.巴茨納(Jane Butzner)的珍.雅各是都市計畫界的傳奇人物。1916年出生於美國賓州一個產煤的小鎮──斯克蘭頓(Scranton)。父親是位家庭醫生,母親是幼稚園老師兼護士。高中畢業之後因為厭倦學校生活而放棄升學,在當地報社當實習編輯。一年後,追隨姊姊的腳步到紐約碰運氣。當時美國尚未脫離經濟大蕭條的陰霾,就業不易,她只能靠擔任速記員和自由撰稿人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也由於這段期間撰寫都市題材的四處探查和細心觀察,培養出珍.雅各獨到的都市觀點。後來雖然曾經到哥倫比亞大學修習通識課程,但始終沒有完成正規的大學教育。

她於1944年和工作上認識的建築師羅伯特.海德.雅各(Roberts Hyde Jacobs)結婚,改從夫姓,成為後來世人所熟知的傳奇人物──珍.雅各。她在《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的序中寫道,她自己也分不清書中的許多想法究竟是羅伯特的,她自己的,還是兩人思想的交融與結晶。婚後夫妻住進紐約的格林威治村,生養了三個小孩。這時候,她將寫作的觸角延伸到都市更新的議題,同時也替美國的《建築論壇》(Architecture Forum)撰稿,1952年成為該雜誌的副主編。1956年應邀在哈佛大學演講都市更新的議題,並為《財星》(Fortune)雜誌撰寫專題報導,獲得廣大回響。這也促使她將這些日常生活的城市觀察和理論反思,寫成這本深刻批判當時美國都市更新政策與主流規畫思維的偉大作品。

在真實生活裡,珍.雅各充分實踐她在書中的理念,反對興建將社區開腸破肚的快速道路,致力維護都市鄰里的多樣性。1969年,因為反對美國參加越戰,加上兒子的兵役問題和先生的工作因素,舉家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在那裡,她依然積極地帶領民眾對抗市府和規畫專業主導的夷平式都市更新政策。即便兩次被逮捕入獄,也不減其對都市鄰里的熱情關懷,堪稱守護街道生活的城市之母。珍.雅各於1974年正式成為加拿大公民。2006年以著書傳道獲頒美國建築博物館的史卡力傑出獎(Scully Prize)。2006年5月4日於多倫多辭世,享年91歲。2007年多倫多市將5月4日訂為「珍.雅各紀念日」,同年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為表彰其傑出成就,特別設立珍.雅各獎章(Jane Jacobs Medal),以表揚對都市設計有重大貢獻的人士。

生活城市的「婦人之見」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的精采之處,在於全書從頭到尾都是用淺白易懂的生活語言和實際案例,來批判美國當時盛行的藍圖式都市計畫程序、預測開發和分區管制的規畫原則,以及夷平式的都市更新手段等主流的規畫模式與設計思維,並試圖從生活便利與經濟活力的淺顯道理來釐清偉大城市的興衰之道。我把它稱為街道生活與生活城市的「婦人之見」。在此,「日常生活」和「婦人之見」絕非貶抑之詞,而是刻意凸顯身體空間、使用參與、街道生活、有機秩序和人性尺度等「平凡事物的非凡之處」(the extraordinary of the extra-ordinary),並藉此反映出許多規畫理論看似高深莫測,實則膚淺幼稚的荒謬。

究竟是什麼樣的都市觀點讓《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書中從日常生活經驗出發的「婦人之見」,成為建築與規畫專業的最大反諷?又是什麼樣的城市見解,讓它成為流傳不墜的世紀經典?最重要的是,這些半世紀前關於美國城市的批判反思,對於21世紀台灣城市方興未艾的土地利用與都市更新議題,又有哪些啟發呢?

其實,珍.雅各所揭舉的規畫思維與更新原則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從都市生理學的觀點來理解真實生活中的城市是如何運作的。現代城市需要一種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都能夠相互支持,複雜、細緻和多樣化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就是結合混合使用、短小街廓、新舊建物和高密集所構成的街道生活。唯有如此,都市計畫才能夠提升城市的活力和促進生活的便利。否則,只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畫,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將會徒勞無功,甚至治絲益棼。

明日台灣城市的辯證圖像

美國城市在20世紀裡陸續喪失的寶貴資產,其實就是所有台灣城市的基本形態──混合使用,以及因之而來的經濟活力與便利生活。這對凡事都得跟著歐美的發展途徑照錯一次才稱得上進步的台灣,有非常重大的啟發:我們不應該再妄自菲薄,盲目追求西方式的現代化與全球化,卻把許多美好的文化傳統和珍貴的城市資產一併捨棄,實在得不償失。相反地,我們應該積極汲取在地智慧,發展出我們自己的都市理論,讓生活城市的活力帶領台灣邁向全球在地化的新時代。

珍.雅各所推崇的安全、友善、文明、活力、有趣等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其實就是台灣城市街道生活的最佳寫照。它的好,就在於它的亂,亂得有活力,亂得好生活;也因此能包容,也夠多元。它是台灣所有城市的共同性格,也是許多華人城市的文化基因。當士林文林苑的都市更新鬧得轟轟烈烈,師大夜市的住商巷弄保衛戰打得不可開交時,《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書中所說的以街道生活建構偉大城市的基本主張,適時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樣的生活城市才是能夠讓所有人都安居樂業的好所在?這樣的簡單提問與深入探究,才是都市計畫的王道,也才是台灣城市逐步邁向偉大城市的正途。


  人文薈萃

味之道/脂粉
吳岱穎/聯合報
脂欲其濃,粉欲其香,本是人間俗念。淫慾靡盪的時刻,溫飽豐盈方能滿足,若顯枯澀便覺索然,興致全消。所謂紅塵煙火氣,不過是日常生活。天理人慾,說到底還是同一件事。

前人云食色性也,道理或許相去不遠。口舌所好,同樣是脂濃粉香──澱粉與脂肪,構成了我們對於溫飽最基本的想望。一碗白飯,澆淋油光透亮的滷肉,深褐汁液均勻裹住米粒,晶瑩潤澤,勾引食慾蠕蠕而動。送入口中,以齒牙輕輕齧破,鹹而香,甘而滑,誘人放肆咀嚼。繼而肥腴如融雪,飯糜如春泥,津液如初泉,滋養味蕾祕密的生機。此時醬油裡豆麥發酵之醇厚漸次湧現,而紅蔥頭炸煮過的甜辛縈繞鼻端。嚥下肚腹,唇間猶有膠質繾綣,舔之吮之,又是另一種樂趣。

同理可證,馬鈴薯泥上緩慢融化的奶油,賊一般藏身在八寶芋泥裡的豬油,看似無物的米粉湯裡那濁白的、從大骨裡熬出的髓脂,甚至是純植物性如外酥內軟的法國麵包蘸了初榨橄欖油,因烤過而轉為濃烈的麵粉香氣裡,幽微的橄欖葉與蘋果鮮香略帶清苦又不失豐潤,全是脂粉妝點的人間富麗。

這就是世俗生活的美好,而我安於、甘於這樣活著,在著,吃著。


梨花
周芬娜/聯合報
我喜歡梨的美味,也喜歡觀賞梨花的美態。在美國結婚成家後,家裡不但擁有前院,也擁有後院。我總會在後院種一株梨樹,春天時觀賞稠密而潔白如雪的梨花,秋天時享用那甜脆多汁的梨果,心中感到無比的幸福。

在我心目中,梨花另有一種浪漫的意象。它總令我想起作家鍾曉陽的長篇小說《停車暫借問──趙寧靜的傳奇》來。小說女主角是中國東北撫順的富家千金趙寧靜,男主角是從小跟別人訂了親的布商子弟林爽然。兩人不顧社會壓力,無法抑遏的深深相戀。有一年初春,「梨花未開盡的時候,她(趙寧靜)成天鬧著要砍一枝。爽然應允替她物色一株無主梨樹,要開得最璀璨、最招搖的」。

後來趙寧靜跟林爽然在郊外踏青,乍然看到一株野生的梨樹盛開,雪白的梨花開得密密稠稠的,把樹枝壓得低低下垂,嫩薄的花瓣春陽下晶瑩發亮。兩人看得陶陶然,不禁砍了一枝梨花,一起拖著癡笑著走回家。那是他們的愛情最甜美的一刻,就像佛家所追求的「花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境界,也是人生最圓滿幸福的狀態。

深陷情網的兩人雖然最後陰錯陽差的勞燕分飛,各自婚嫁,遺憾的度過不快樂的一生,但他們青春年少時在陽春三月共賞梨花的那一剎那,在彼此的心中都已定格為永恆的意象。趙寧靜也因而寫下:

片片梨花輕著露,舞盡春陽姿勢。無情總被多情繫,好花誰為主,常作簪花計。

人間多少閨門閉,門前落花堆砌。隔窗花影空搖曳,近來傷心事,摧得纖腰細。

其實,純潔浪漫的情愛,在人生往往可遇不可求,即使曾經幸運的邂逅,也不一定能修成正果。但我認為愛情「不必天長地久,只要曾經擁有」,有時不結成連理,也是另一種幸福。愛情轉化成婚姻後,就等於納入了社會倫理的規範之中,有時反而變調變味,就再不那麼唯美了。

雪白的梨花在色澤上,乍看雖不如粉紅的桃花、海棠花的嬌豔,卻別有一種純潔優雅的美態,並飄散著淡淡的清香。怪不得宋代詩人陸游曾用「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爭年華」來歌詠梨花,金代詩人雷淵也曾發出「雪做肌膚玉做容,不將妖豔嫁東風」的讚美之詞。

宋朝詩人蘇東坡則寫下「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的詩句,這兩句詩的原意雖是調侃另一位宋朝詩人張先的「老夫少妻」,但蘇東坡要不是真心的感覺梨花比海棠花還美,也不會寫出這兩句傳誦古今的詩句來!

大家都知道梨花的美麗,卻很少人知道梨花也是可食的。梨花與紅蘿蔔、豆腐乾、洋菜、麻油等涼拌,可拌成一道「涼拌梨花」的可口冷菜;梨花也可與排骨、白蘆笋等共烹,煮成一道叫「梨花排骨湯」的美味湯饌。梨花還可製成梨花果凍、油炸梨花、梨花茶、梨花蜜餞或鹽漬梨花食品,滋味都很可口。有興趣的人不妨一試。


  訊息公告
多睡一點 止痛效果優於止痛藥
根據刊登在Sleep(睡眠期刊)上、由美國所做的研究表示,每天晚上多睡一點,除了可以改善白天的警覺性、比較有元氣之外,多睡覺還可以提升忍受疼痛的能力。

王宣一:吃醬料 學問可大了!
台灣小吃很多都要沾醬料,像是蚵仔煎、甜不辣甚至炒米粉和油飯,醬料雖是重點之一,但應該是要配搭得恰到好處,而不是塗一大堆變成主要的調味,醬料遮蔽了所有食物的原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paper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city | blog |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