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文化心靈養生報】提供健康、飲食、旅遊等各種人生體驗,讓你不只照顧自己的身體,也疼愛自己的心! 網路時代,部落格是最佳發聲的平台。從【部落客名嘴】電子報非大眾媒體的角度,看個人媒體如何發揮影響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08/18 第6089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評˙歷史】台灣歷史的分界點
【閱讀˙人文】哎呀!原來甲骨文是這麼美的!
【書評˙新詩】失效的鐘, 變成雲的我

  今日文選

【書評˙歷史】台灣歷史的分界點
陳芳明/聯合報
《八二三砲戰──兩岸人民的生命故事》書影。
在台灣島上成長的年輕世代,似乎已經沒有八二三砲戰的記憶。即使以我個人來說,一九五八年金門砲戰爆發時才只有十一歲。那時是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只聽到大人們在討論金門發生的事件,卻覺得非常遙遠。小小的心靈也跟大人一樣,每天早上起床就翻閱報紙。只要報導擊落米格機的消息刊登出來,心情竟然跟著雀躍起來。尤其聽到收音機傳來的捷報訊息,在班上同學之間也會熱烈討論。那時並不知道什麼叫做「共匪」,甚至也不知道金門位在何處。那是生命中對八二三砲戰最初的記憶。隨著年齡的成長,尤其在過了十八歲後進入大學,那次砲戰的時代意義才逐漸鮮明起來。尤其自己是就讀歷史系,再加上與生俱來的強烈時間感,才慢慢與童年時期所獲得的資訊銜接起來。在大學時期閱讀洛夫所出版的長詩《石室之死亡》,曾經苦惱我很長一段時間。後來才知道,那是描寫八二三砲戰的一首長詩。後來又讀了商禽的一首詩〈逢單日的夜歌〉,才知道那是砲擊最慘烈的日子。兩位詩人所描述的砲戰意象,在相當程度上挾帶著反戰的意味。這都是後來回顧早年歷史時,才慢慢理解當年的真實狀況。

這場戰爭決定了金馬台澎的歷史命運,對於台灣島上的住民,經由這場戰爭的洗禮才漸漸覺悟,大家都是屬於生命共同體。歷史並不遙遠,而生命也並不疏離,在戰雲的籠罩下,沒有誰可以享有更幸運的待遇。沒有經過那場砲戰,台灣與中國之間的界線就不可能那麼分明。從全球冷戰體制的觀點來看,二十世紀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對決,分別發生在一九五○年的韓戰、一九五八年的金門砲戰、一九六六年的越南戰爭。經過這三次戰爭的洗禮,亞洲的政治形勢才逐漸穩定下來。所謂冷戰體制,其實是以資本主義陣營為首的美國,與共產主義陣營為首的蘇俄,展開長期的軍事對決。從全球的觀點來看,冷戰指的是美蘇之間的相互對決,雙方同時進行武器競賽,卻從來沒有真正爆發戰爭,而都是局部的發生在朝鮮半島、台灣海峽與中南半島。金門一役使得台灣的政治逐漸穩定下來,那是相當關鍵的一場戰爭。

李福井所寫的《八二三砲戰》,使逐漸淡忘的歷史記憶又再次鮮明起來。他是金門人,從古寧頭戰役之後到八二三砲戰都生活在歷史現場。第一次與他認識,是二○一五年他們的金門書院邀請我去金門演講。那也是我第一次造訪台灣領土的最前端,而且也第一次發現原來金門距離廈門是那樣接近。走出金門機場時,竟然發現網路訊號都是從對岸發射過來。電話自動連線時,竟然出現「中國移動」的字樣。只有到達歷史現場,才能夠想像八二三砲戰時的險境。與李福井認識是我的幸運,從他那裡我聽到許多有關金門的掌故。他寫過《古寧頭戰紀》,讓我對一九四九年發生的戰爭有了全新認識。

他的遣詞用字頗有史筆的味道,在做任何價值判斷時,他一定是站在金門人的立場下筆。如果說這本書是八二三砲戰的一個總結,亦不為過。寫了將近十二年的這本書並非是閉門造車,而是經過長期的踏查與探訪,而且遍歷兩岸三地。同時也參考兩岸的官方史料,再加上金門人在地的親身經驗,才完成了這部詳細的戰爭史。這本書從第一章開始,就直接把讀者拉入了戰場。從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黃昏開始砲轟金門島,在短短四十四天裡砲彈落下四十七多萬發。作者說平均每一平方公里中彈約三千二百發,密度之高,創下世界戰爭史的紀錄。整本書就這樣開始,讓讀者直接感受了前線戰場的慘況。作者彷彿是一位歷史家,他不僅有在地的觀點,而且也涉獵了與金門砲戰相關的重要中外史料書籍。他重新建立的歷史現場,使讀者恍如置身其中。閱讀之際,不免也捏了一把冷汗。

砲戰發生之初,當年的國防部長俞大維也在戰場,而且中彈在腦部顱骨。他到九十三歲去世後火化,才從腦部取出一片彈殼。余光中還特地寫一首詩〈一片彈殼〉,李福井還特別在書中引述。這本書最令人動容之處,莫過於作者在金門島上訪談無數戰爭的親歷者。這本書不只是寫出來的,而且也是走出來的。作者走遍金門的每一個村落,去訪問所有戰爭的親歷者,這是書中最引人入勝之處。戰後餘生者所講出來的每一句話,顯然又使熄滅已久的戰火再次燃燒。作者不辭辛勞走過一個村落又一個村落,為的是讓戰爭實況浮現在書中。幾乎可以想像,作者在親自訪談時想必也掉了無數眼淚。他所描寫的每一個故事是那樣生動,讓讀者簡直是親歷其境。靜態的閱讀尚且使讀者滿眶含淚,何況是作者親自與戰爭受害者面對面談話。

朱西甯曾經寫過長篇小說《八二三注》,他的筆法不免有虛構之處,卻足以使讀者的血液沸騰。李福井的這部戰場紀錄,不僅字字有來歷,而且許多小故事都是在訪談中重建起來。那好像是歷史現場的實況轉播,閱讀之際也不免含著眼淚。尤其第十七章〈八二三墳場,多少辛酸多少淚?〉,記錄著一位台灣的充員兵曾德義也在金門戰場陣亡。他有三個孩子,家裡還有高堂父母與寡妻。砲戰結束後換取一罈骨灰返鄉,送到台灣家裡。其實那是許多遺體集中火化,才從混合的骨灰中取出一把置放。那些骨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再也分不清誰是誰。這是相當生動的一段紀錄,也是生命共同體的最真實寫照。

李福井甚至也到對岸的廈門訪談,去尋找八二三砲戰的八路軍受害者。這是閱讀本書的訪談中,最令人感動之處,這才是真正的史筆。在戰場中也許必須分清敵我,戰爭結束後死亡的死亡,倖存的倖存,再也不能以敵我關係來看待那場戰爭。李福井勇敢到廈門去訪問受害家屬時,他手持著的是一枝高貴的筆。那種筆法已經超越敵我,也超越了醜陋的人性。掩書之際,才感覺到李福井的用心良苦。這不僅僅是一本悼亡書,而是把人性拉高,讓讀者看見高尚的歷史同情。《八二三砲戰》這本書,值得我這世代的人仔細捧讀,也值得未及參與歷史的世代重新反省戰爭的意義是什麼。讀完這本書,我願意向李福井先生致敬。


【閱讀˙人文】哎呀!原來甲骨文是這麼美的!
張曉風/聯合報
《圖解甲骨文字典》書影。
算來,是二十七年前的事了。

那一年,1991,兩岸學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裡開會,討論繁簡字體,我忝附末座。

座中有位對方的甲骨文學者,名叫胡厚宣,他原是中央研究院的人,參加過民初河南安陽的殷墟挖掘。中央研究院是個了不起的構想,由學者蔡元培一手規畫。當年,吸收過許多有才情肯苦幹的學者。大陸易幟後,陸方也設置了類似的機構,胡厚宣先生仍在其中。

那天,胡厚宣先生上台說話:

「文革過後,我去庫房,把甲骨文片拿出幾片出來。正走著,對面來了一位年輕的研究員,他問我拿的是什麼?我說是甲骨片,他就接過去看。不料,一看之下,他忽然大叫一聲:

「『哎呀,我都不知道,原來甲骨文是這麼美的!』

「他目瞪口呆,完全失了神,就在那一剎那,他手中的那片甲骨掉到地下,跌碎了!」

當然,我猜想,後來──後來大概是用某種方法補起來了吧?畢竟,那是國寶耶!

後來,我仔細想想,學者胡厚宣所形容的那幅畫面,真是令人亦喜亦悲。喜的是經過三千五百年的歲月和沙土的沉埋,又加上文革中種種非人性的,對學者生命和生活的雙重摧殘,這年輕人仍然在一剎那之間給叫醒了,讓「美」給叫醒了!悲的是,那一失神,竟跌碎了一塊國寶。

相較之下,我的朋友沈愷的故事好多了。他因為父親是外交官,從小便足跡踏遍世界,見識當然很廣──但相對的,中文便不夠好。家裡努力給他請老師補習,完全沒用,他根本提不起勁來學。不意,忽然有一天,他發現有一種東西叫「甲骨文」,不禁大為驚豔!我猜是因為甲骨文很適合沒有國學根柢的外行人,一隻雄「鹿」,一個器「皿」,一個門「戶」,都是一目瞭然的介乎虛實之間的圖畫。這一下,本來彷彿是個白癡少年的沈愷,竟忽然靈光一閃開了竅,中國文化之美讓他在愕然駭然陶然之餘不能自拔。

我自己曾因讀詩偶然讀到「藥店中的龍骨」,這些從地層深處挖出來作為藥材的「龍骨」,不知跟當年清末學者王懿榮吃到的中藥店龍骨是否一樣有字刻在上面,我為此寫了一篇文章〈龍,在藥店裡〉,此處且引一小段如下:

宋代的郭茂倩編了一本《樂府詩集》,書中收了南朝的〈讀曲歌〉共八十九首,其中第三十五首便是講「藥店龍」的。可見那時的龍骨已經很普遍入藥了。那首詩十分纏綿,比喻也用得出奇,口吻卻是女子的,她說:

自從別郎後,臥宿頭不舉。

飛龍落藥店,骨出只為汝。

曾經,當你在我身邊的時候,我是多麼意氣風發啊!但你走了,我忽然像一隻死去的龍,淪落藥鋪。死去的龍變成龍骨在出售,而我因為思念你也消瘦嶙峋,眼看著就要一把骨頭都冒出來了,像那隻龍。

另外唐人李商隱也有〈垂柳〉詩(或作唐彥謙作),摹擬女子的幽怨如下:

……

怨目明秋水,愁眉淡遠峰。小闌花盡蝶,靜院醉醒蛩。

舊作琴台鳳,今為藥店龍。寶奩拋擲久,一任景陽鐘。

其中倒數第三句「今為藥店龍」(供人煎熬成藥),也是極感傷的句子。

既然南朝和唐朝的藥鋪裡都賣龍骨,龍骨入藥至少已有一千五百年了,卻直到1899年才發現「有字的龍骨」──這些因緣,說來也真是引人遐思。

沈愷後來的職業是建築師,從未走入中央研究院去做古文字學者,更不曾擁有「特權」去研究「特種資料」。但電腦時代來臨,他可以非常方便彙集整理許多資料。早期甲骨文學者不僅要「有學問」,還得十分「有錢」。想當年,收購甲骨文的價碼是一個字一兩銀子呢!收藏並研究甲骨文是非王懿榮那種貴族莫辦的事啊!王國維比較窮,他的甲骨文研究便只好跟著王懿榮做。而布衣平民沈愷居然編出一部完整的甲骨文字典,真是令人驚喜!回溯起來,甲骨文曾經是沈愷的救贖,讓他重新歸宗於文化的祖譜,但願我們人人都能從甲骨文漠漠無言的大美中找到自己血脈中的超美麗基因。


【書評˙新詩】失效的鐘, 變成雲的我
李蘋芬/聯合報
《保密到家》書影。
就像所有過早把孤獨嚼出滋味的人,段戎選擇了預先悲傷。這份禮物,可以視為眷顧,又帶有幾分詛咒的意味:承擔,以及被周遭種種給輕易浸染。滿十九歲以前,她飛往「陌生得可怕」的密西根,用最熟悉的體裁,說出關於告別和回返的謎語。

《保密到家》寫在她負笈異鄉後,共分三輯,以台灣和密西根的時區標名。時區劃定出地域的每日韻律,二十四個刻度漸次迎來晨光和夕照。在GMT-5的時區,她不得不抓緊自身,以免跌入時差的溝裡而自我分裂。例如〈不是現在不好,是過去太好了〉:「我很好/只是體內一半的時間暫停/一半高速進行/脆弱時候/容易從裡面分裂」。而〈必須出生兩次〉、〈重逢公式〉等作,則體現成長過程中,她切膚經歷的語言轉換和新的認識模式。她在陌生與熟悉中調節自己,像兩棲動物被環境溫度所感染時,留下了足跡。

身在異域的人,開始滋養著非常的身體感,諸如「太陽斜射進我的腸胃/在無人造訪的巷弄蒸發」(〈天下〉),或者「那裡的陽光還燒著呢/皮膚原來有好幾層/雲終會碎裂/天空養不起永遠」(〈鏡中〉)。這趟旅程是流浪,也在尋家,她細細地觸摸這些感官撞擊,把奇怪的日子說成一個平安夜的夢。

從不少詩作來看,她對韻腳頗有執念,這是出自形式與音響的要求,宜於念誦,並具有適合擷取局部的「四方形」特徵,能剪裁成Instagram上鑲嵌的形狀。詞語中的乾淨質地,也能將私我密語增幅為群體的震盪。無庸置疑,生於世紀末的段戎,已經對這種風格練習相當熟稔。

她透過幾個關鍵意象,在不連貫的空間裡,組成詩中互相回應的風景。例如雲、雪、夢、光影、皮膚,以及家(如果有的話),藉此抵禦將時間狠狠打散的時差。當時針無效,日曆顯然跟不上情緒,段戎對「時間」懷有矛盾的心,但所謂起點、終點,仍在理性思維中占據要義。《重慶森林》裡金城武扮演的警察223不是說了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什麼東西上面都有個日期。」如果秋刀魚、肉罐頭和保鮮紙都會過期,那麼異鄉的雪和捲不走的清晨,也必然會因期限而失色。藉著這些文字,詩人也在問:「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既然期限不能竄改,永遠必須預備啟程,對段戎來說,漂泊的意義,在於把自己從裡到外翻新一遍。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