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錢電子報】貼近生活,全方位的實用理財指南;公正客觀,深入淺出,提供您正確的理財資訊!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11/16 第6518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今日文選 【書評□小說】沈默/發射自身成為宇宙
人文薈萃 【閱讀□世界】林妏霜/逾時作廢的希望
【書評□散文】祁立峰/人情至處, 即紅樓也

  今日文選

【書評□小說】沈默/發射自身成為宇宙
沈默/聯合報
《明朝》書影。(圖/鏡文學提供)

藝術家陳擎耀以扮裝攝影風格,還有將自己與國家領袖的臉置換的畫作為人所知。如此這般換頭術,自然是帶著諷喻、有所指。但總覺得哪裡不足夠,似乎是這樣的表現形式除了逗趣詼諧地輕觸議題表面以外,看不出藝術家如何動情地凝望、認識自身所處的時代。而駱以軍《明朝》則不然,他同樣將己身變換為仇英、徐渭、李贄以及各個變態病虐明代皇帝,卻能夠完整地體現人如何面對時代、如何思維感覺,又是如何的悲憐深邃。

以私小說聞名的駱以軍,其實早從《西夏旅館》開始就脫離所謂的私小說範疇。或者說他的私小說其實變得公共化,也就是說任何人的體驗都可以變化為他的體驗,反之亦然。然後是以結合量子力學、哲學與AI機器人的《女兒》,以及變轉《西遊記》、《儒林外史》等經典的《匡超人》,將個人史、家族史推進為文明史,乃有著全新的恐怖高度。而調動形化《牡丹亭》、《金瓶梅》、《本草綱目》等名著的《明朝》則更大野心地趨往宇宙史(也是私的極限化、最大可能)的方向,勇猛邁步。

明朝也是明朝(ㄓㄠ),亦即明天,未來的未來。而《明朝》是駱以軍一人造出的《明天過後》、《銀翼殺手》、《魔鬼終結者》、《星際效應》、《2001太空漫遊》,不但寫盡明朝史的暴亂與纖巧、當代史的填充與反思,尤其是微物造藝的絕對至境,還探勘人類末日後未來史的可能樣貌。如果說《西夏旅館》、《女兒》、《匡超人》是駱以軍的文明史三部曲,則《明朝》不妨視為他宇宙(星際/銀河)史系列的開端。美國科幻小說家Issac Asimov窮其一生寫下銀河未來史(《基地》、《機器人》、《銀河帝國》三大系列十數本),還有田中芳樹洋洋灑灑幾百萬字的《銀河英雄傳說》系列,駱以軍卻用一本《明朝》就完成了。

《明朝》的偉大,也讓我想起Salman Rushdie處理退休教授如何發展出玩偶王(電子人)星球故事的《憤怒》(「人造生命只不過是反映了現實世界;人類生來就帶著枷鎖,因此到處都在追求自己。我也一度為絲繩所困。我愛這些玩偶,但是我知道他們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樣,總有一天會離我遠去;但是他們不能拋棄我,因為我是用愛來塑造他們,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我的愛——也許在電路、也許在塑膠板或是木材上。」)或將家族史與現代國家建立合體的《羞恥》(「……我們不斷失去房間……今天我們弄丟了你外祖父的書房。……突然有一天,噗,它走掉了,樓梯消失了……這地方正在收縮,……很快整個大宅會變得比火柴盒還小,……」),還有J. M. Coetzee《屈辱》寫陷入師生戀近乎性侵犯、失去教職而後工作是將狗安樂死、女兒遭受強暴的教授(「……抓住這理論,抓住這理論給人的寬慰。不在人性的邪惡,而在龐大的流通系統;就這個系統而言,悲憐與恐怖都是不相干的。對這個國家的大眾生活,必須由這個角度來看,就是它的結構面。不然,你就會發瘋。……」),以及Michel Houellebecq寫轉投伊斯蘭教的法國白人學者的《屈服》(「……但是能讓人感受到和另一個人精神交集的只有文學,它能讓人感受到其精神的全部,它的弱點與宏偉、它的極限、卑鄙、既定觀念、信仰,所有令它感動、感興趣、興奮、厭惡的事物。只有文學能讓我們和死去的人溝通……」)、透過複製人緬懷人類重新看待西方文明衰落的《無愛繁殖》(「一旦切斷和人性種種的牽連,我們才能算活著。依人類的標準,我們很幸福快樂;沒錯,我們能夠超越他們所超越不了的權利、自私、殘酷、憤怒,我們的生命和他們不同。……在歷史的框架之外,這本書最大的期望是向創造我們的那個不幸的、卻又勇敢的人種致敬。那個痛苦又卑劣的物種,和猴子差不了多少,卻又懷抱那麼多的高貴憧憬;那個受苦受難、自相矛盾、個人主義、自私無比、有時候運用無可描述的暴力的物種,卻又從不放棄相信善和愛。他們也是歷史中第一個能夠想像創造一個超越自己的物種的人……」)乃至於Stanislaw Lem《完美的真空》、Ray Bradbury《圖案人》、Philip K. Dick《關鍵下一秒》等等。

敘事者(團隊)將明代一切(歷史、文學、繪畫、瓷器、家具、醫藥植物等),灌輸進名之為「明朝」的機器人,為了逃離二維化(源自劉慈欣《三體》)的末日絕滅,將之發射投入太空,等待遇見一顆適宜的星球,重新啟動、延續文明。裡頭駱以軍仍舊移形換影他的人生經歷,譬如與罹癌逝世女作家的絕交始末,或台灣文學貴族世家的櫻桃園三姊妹等,但那都不止是文壇八卦,重點不在這裡,而是駱以軍的心智運作,怎麼面對創傷與悲痛的常在,仍舊有信念,對抗著世界正在急遽收縮為平面系統,守護著自身核心處那一點發亮且溫柔的意志。

Olga Tokarczuk的驚奇小說《收集夢的剪貼簿》彷如太初有寫:「宇宙的拯救機是一種旋轉運動;這種超乎尋常的強烈的旋轉運動既能推動遙遠的星辰、黃道帶以及整個宇宙沿著它們的軌道運行,又能激發起各種細小的運動,這些運動存在於人造的物品中,存在於磨輪、曲軸、鐘錶和大車的輪子裡,存在於磨碎罌粟籽和塑泥罐的過程中,還存在於類似構成世界的各種細微的粒子的顫動中。這種顫動乃是一種最小的旋轉運動。」

我想,《明朝》就是這樣最微細至無能思議的旋轉運動,是文明的拯救機。駱以軍竭盡所能地化為文明百科全書,意圖發射自身成為宇宙——《明朝》實是容納著、維繫著整個人類文明史的終極悲願啊。


  人文薈萃

【閱讀□世界】林妏霜/逾時作廢的希望
林妏霜/聯合報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書影。 (圖/一人提供)

推薦書:威爾斯□陶爾/著,劉霽/譯《一切破碎,一切成灰》(一人出版)

《一切破碎,一切成灰》為美國小說家威爾斯□陶爾(Wells Tower)的首部作品集。除卻最後的同名篇章,從「當代」而「文明」的世界轉向了海盜時代,其餘八篇小說,都在一種短篇的結構空間裡,安上了類似的技術模子、類似的情節串列:多透過男性敘事者(〈狂野美利堅〉則為女性),綰合了他們所犯下的錯誤,以及偶然對人生的干涉,順隨情狀,而後以一種自我取消的方式,付出了代價,度過接下來自我浪費的時間。描繪了各種人的衝突與壞掉時刻。成年失格,未成年任性而卑微,對俗世規約的撞擊,總之做出一些不是太過明智之舉,彷彿為了測試他人對自己的寬忍度,測試那些「愛所能做到的極限」。

小說家以極為冷調,間雜幽默的語言,靈活地調節情感控制閥,一下轉成尖銳,一下轉成輕盈,讓讀者從中掌握那些終指向「我」的暗示,將角色的心裡幽閉與故事結局的開敞呈現對比,宛若生命並無最佳解、最後解,或其實不容解答。而被放在小說最後一段,戲劇性的增強,像終於旋開了繃緊的開關,一發不可收拾,全都砸鍋。人在最後勉強撐起一點倔,都是為了抵達「在這個世上,沒有全身而退這回事」的問題核心。

透過將一個人類運命的混沌堆到極致,搭以社會輪廓,以為不是荊棘,很輕的躺上去,卻刺痛的連愛、希望、溫柔都讓人無能消受,連一絲善意也逾時不候。讓角色隨時可能被背叛,返回原來日常時生出暗暗的自傷;或者直接讓他們極盡所能的破壞舊有秩序之後,自動或被迫地,切進另一種危顫而完全相反的生活。從各種充足與富裕,「淪落」到身家、記憶、知識、自尊的近乎一無所有。

這些小說從而利用了不同的喻依:如借了因一個「穢物」的入侵讓周圍生物一夜死光的水族箱;或坐進一個充斥破爛廢物的舊車,恍惚前往「魔法之地」;或開一席腐敗鹿肉的三人盛宴;或一場霓虹燈光熄滅後的「園遊會」,只剩陳年、威權式的人間汙垢;也借了潛伏的豹。吃鳥的貓。如想有作為卻無力作為,八方湧至的青春期暴力與對立。

小說家先以文字刻意積蓋點什麼不算穩定,無法確定的東西。即將衰敗的味道在字間裡蔓延。隨心所致其實傷人。然後,在故事終了,觀察那些天真如何因自縛自受、牽連他人,而被胡亂攪到落地。對善惡的辨識或愛恨的辯證如摘取一顆或有威脅的蜂巢般。看來留有餘地,其實不留餘地。於是,那些已然破碎、成灰的,遂成了另一種安全理由:反正就將「漂近身邊的一切美好事物統統摧毀」。其文字帶來的畫面感,就像一顆鏡頭接著另一顆鏡頭的下一刻,將一切作廢,直指荒蕪,而人事物不再全然無損。


【書評□散文】祁立峰/人情至處, 即紅樓也
祁立峰/聯合報
《紅樓心機》書影。(圖/有鹿文化提供)

推薦書:蔡詩萍《紅樓心機》(有鹿文化出版)

雖然我自己偶爾在古文推廣普及的講座走跳,但有一部專書我還從來沒講也不敢講,即是《紅樓夢》,先不說學術界內裡「紅學」人才濟濟、名師輩出,就算是隱藏民間之高手,對紅學有考據、有索隱、有評點、有賞玩的也是有能者眾。

說來慚愧,我對《紅樓夢》原著理解甚淺,囫圇盲讀過幾篇,就步上陶□神曲「你說你討厭紅樓夢裡女生的柔弱」縈梁婉轉了。只能說《紅樓夢》就像哈密瓜,有一種哈味,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至於坊間相關書籍,更是浩瀚充棟,所謂紅學機器「棟」的非常厲害,學術專著且不消說,光是普及書鑑賞書搞不好就上百部。

不過我倒覺得蔡詩萍這本《紅樓心機》是別出心裁別子為宗。首先在序裡作者說了,讀書的快樂來自於一種知識的連結網絡。因此學門的藩籬,學科的自限,在在限制了閱讀的愉悅。古之學者為己為愛而讀,無所求無所為的閱讀,這才是閱讀真正的歡快。但確實,現代性學科與論文產出的學術限制,給出了完整量化的標準,俗稱KPI,卻同時框架一個研究者、或純粹讀書人的可能性。論文要計點,專書要審查,尤其是放在教師評鑑或升等規範裡,那就是所謂「出具兩位匿名審查之審查意見」方得以列進專書代表作的清單。

但事實上有些體貼,有些幽微的情境,細膩的閱讀心得,是無以審查也無以量化的。是不符合學術規範但卻真正讓讀者會心,渴望彼此理解的寓意。這難道正是蔡詩萍這本《紅樓心機》的副標「我的騷動,渴望你懂」之由來嗎?就像書裡他寫的王熙鳳初見劉姥姥,頭也不抬,茶也不接,傲踞撥著手爐裡的炭。作者說自己成長時期也遇過此等貴婦般的要人,裝逼作勢,一邊跟他講話一邊吊起眼角交代下人辦事。那就是人情,就是心機,就是一種陽明心學說的,要在世上磨練,拋光,淘洗才能真正讀懂的文學浩瀚星空。

所以《紅樓心機》寫的不是論文也不是尋常評賞解析,而是這樣的深度互文,書裡作者引了王國維用叔本華的悲劇說來解紅樓,但我總覺得讀紅樓更是一種境界,像王國維說的另一段著名的話:「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

我在想自己恐怕也到了魑魅搏人應見慣哀樂中年,那種前倨後恭,生張熟魏的事見多了。世間東抹西塗手,反正就是人情世故差不多就這麼一回事。我讀賀貽孫《詩筏》講到古詩〈豔歌行〉,如此評論道:「可見人情至處,即禮法也」,但我覺得放在紅學來理解,那就是說「人情至處,即《紅樓》也」。這幾年我們都在問「經典」的問題,何為經典?經典又為何而為經典?我覺得理解自身的世界,這就是經典的意義了。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