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文學院仿法蘭西學術院而成立
巴西土地面積居世界第五大,是美洲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體中排名第十二,人口逾兩億一千萬,以葡萄牙文為官方語言。這麼一個「大國」,十六世紀曾淪為葡萄牙殖民地,1822年宣布獨立後,實施帝制六十七年(1822-1889),直到1889年11月15日才建立民主國家。隨著民主國家的建立,巴西文學創作漸漸脫離浪漫主義風格,走向現實主義,著墨於社會現象,並揭露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故事,耕耘出自己的風格。
1896年歲末,在此氛圍之下,四十位作家及知識分子為了建立巴西官方語言(葡萄牙語)的權威性,同時推廣文學,於是模仿法蘭西學術院(Acad□mie fran□aise),而籌備成立巴西文學院(Academia Brasileira de Letras),並於翌年7月20日正式運作,首任院長由馬查多.德.阿西斯(Joaquim Maria Machado de Assis,1839-1908)擔任。馬查多.德.阿西斯一生充滿傳奇,他出生於里約熱內盧的一個貧窮家庭,有口吃,並患上癲癇症,僅上過小學,憑著天賦及自身的努力,締造巴西文壇奇蹟,精通詩歌、小說、戲劇、隨筆與報導文學等文體,一生著作甚豐,在巴西文學界被公認為最偉大的文學家,在民眾心中亦是努力不懈的典範。
巴西文學院係非營利組織,為該國官方語言(葡萄牙語)與人文社會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設置四十位被稱為「不朽者」(Inmortales)的院士。每位院士均為巴西公民,必須出版過具人文價值的傑出作品,且經過選舉程序而產生。院士為終生職,一旦有空缺時,則由其他院士投票選出新成員。設立宗旨除了保護並規範巴西葡萄牙文的正確用法之外,亦推廣文學、藝術、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
巴西文學院於1909年開始頒發文學獎,彼時乃應里約熱內盧市長之邀,為有意在市立劇院演出的巴西戲劇進行比賽評審。自此,巴西文學院陸續設立許多文學獎。1941年,巴西文學院以首任院長之名,開始頒發「馬查多.德.阿西斯獎」(Pr□mio Machado de Assis)。此外,尚有一些特殊獎項,例如,於2003年所設立的「弗朗西斯科.阿爾維斯獎」(Pr□mio Francisco Alves),每五年頒發一次,獎勵巴西基礎教育和葡萄牙語專著;或者,由院士會議決議的紀念獎,例如2001年的「喬塞.林斯.杜.賀格獎」(Pr□mio Jos□ Lins do Rego)與2005年的「亞豐索.亞利諾斯獎」(Pr□mio Afonso Arinos)。再加上政治人物或企業鉅子所捐贈獎項,由巴西文學院經手的文學獎項相當多。
「馬查多.德.阿西斯獎」為終身成就獎
眾多文學獎中,以「馬查多.德.阿西斯獎」最為重要,屬於終身成就獎。這個獎項的成立追溯自熱圖利奧.瓦爾加斯(Get□lio Dornelles Vargas,1882-1954)執政時期。熱圖利奧.瓦爾加斯曾擔任巴西第十七任(1930-1945)與第二十任(1951-1954)總統,共計執政十八年。熱圖利奧.瓦爾加斯雖是獨裁者,卻對文藝頗感興趣,並以文化推廣者之姿插手巴西文學院,意圖藉文學創作頌揚國家精神,他甚至在1943年獲選巴西文學院第三十七席院士。因此,巴西文學院曾一度被批評過於保守,成為國家宣傳機器。
1939年正逢馬查多.德.阿西斯誕生兩百周年,巴西文學院藉此設立了兩個具意義的文學獎。一是「國家文學獎」(Pr□mio Nacional de Literatura),正如其名,「國家文學獎」被賦予表彰文學中的巴西國家精神,預計每季頒發一次,而每季的頒獎典禮將是國家盛事。然而,政治力介入的結果,這個「國家文學獎」從未落實。第二個文學獎則為「馬查多.德.阿西斯獎」,每年頒發一次,由院士從數位傑出作家中,就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進行評審,最後選出一名優勝作家,頒給獎金一千萬舊「黑奧」(r□is)與獲獎證書。巴西通貨膨脹嚴重,以當時的匯率(22500r□is=1USD)換算,一千萬舊黑奧約450美元。
第一屆「馬查多.德.阿西斯獎」於1941年正式頒發,由出身上流社會的女作家特得拉.德.特菲(Tetr□ de Teff□,1897-1995),以小說《敲響生命之門》(Bati □ Porta da Vida)奪冠。這部小說被評為當時的女性小說,也被視為四○年代最引人入勝的作品之一。主角為三名人生境遇迥然不同的姊妹:小妹是一個率性的年輕女子,二姊為嚴肅的寡婦,而大姊則是對人生幻滅的失婚女人。小說藉個人色彩鮮明的三姊妹,勾勒出里約熱內盧的社會輪廓與時代氛圍,三人代表現代社會的三個面向,文本中充滿人物的心理剖析,擴及婚姻、背叛、分居、墮胎和婦女解放等議題。
「馬查多.德.阿西斯獎」第二屆得主為小說家阿豐索.史密特(Afonso Schimidt,1890-1964),因小說《前進》(A marcha)而獲獎。阿豐索.史密特為有共產思想的無政府主義者,在一場共產主義的流產政變中,他被捕入獄。出獄後,阿豐索.史密特在左派報社擔任記者,也以巴西非裔反叛領袖「祖比」(Zumbi dos Palmares,1655-1695)之名,成立「祖比」文學社團。祖比在年輕時遭人強虜為奴,後來逃脫並率領一群叛逃奴隸,反抗奴隸制度和殖民統治,為後世奠下解放思潮的基礎。「Zumbi」在安哥拉的金邦杜(Kimbundu)語係「神鬼」之意,引申為擁有博古通今的能力。在熱圖利奧.瓦爾加斯的軍事獨特統治下,阿豐索.史密特的政治傾向並未影響他贏得這項文學獎,他藉得獎作品《前進》,描寫帝國時期的莊園制度漸漸沒落,社會響起一片解奴運動的呼聲,在「蓋法運動」(Movimento dos Caifazes)的推波助瀾下,解奴運動的勝利指日可待。
「蓋法」(Caifazes)這個詞的靈感來自《聖經.若望福音》第十一章第50節,當公議會決議釘死耶穌時,一個名為蓋法的大祭司對此表示,一人的犧牲可解救全民族。無論「祖比」、抑或「蓋法」,均象徵黑奴的犧牲奉獻,阿豐索.史密特藉小說重塑被遺忘的解奴運動史,為非裔國人重建集體記憶。
1943年,巴西文學院並未將第三屆「馬查多.德.阿西斯獎」頒給文學家,而是頒予語言學家索薩.達.西爾維拉(□lvaro Ferdinando de Sousa da Silveira,1883-1967),係根據他的整體表現與作品的貢獻程度。索薩.達.西爾維拉是大學教授,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也是語音學家和詞典編纂者,他的著作有《葡萄牙語課程》(Li□□es de portugu□s)、《語音句法》(Fon□tica sint□tica)、《費德羅的一些寓言》(Algumas F□bulas de Fedro)等,作品中凸顯巴西葡萄牙語的特色,並強調巴西應在語言上建立自己的文化認同與國家主義。
獲獎者身分多元
「馬查多.德.阿西斯獎」的發展十分戲劇化,自1941至2017年間,不知何故在1944、1949與1960這三屆暫停頒發。其間,巴西多次爆發經濟危機,獎金也隨貨幣波動而有所不同。舊「黑奧」於1942年作廢,「克魯塞羅」(cruzeiro)取而代之,「克魯塞羅」在九○年代不斷貶值,彼時政局動盪、治安惡化、貧富懸殊、通貨膨脹等問題接踵而至,巴西政府於是在1993年發行「克魯塞羅黑奧」(Cruzeiro Real),這才發行的貨幣依然無法阻止經濟衰退,只好作廢,新「黑奧」於1994年7月1日正式發行,巴西終於抑制通貨膨脹,穩定經濟。目前,「馬查多.德.阿西斯獎」的獎金為三十萬「黑奧」,約五萬九千美元,是巴西文學界最大的獎項。
自1998年起,獲獎者除了獎金及獲獎證書之外,再獲贈刻有馬查多.德.阿西斯的半身像的獎章,而那獎章是由歸化巴西籍的祕魯雕刻家馬利歐.亞哥斯迪內利(Mario Morel Agostinelli,1915-2000)所設計。另外,巴西文學院也不斷更改評審規則,不再僅從小說、詩歌、散文等文體中遴選得主,改以入圍者的整體文學成就為得獎標準,以獎勵出版對人類有貢獻的作品為目的。
自1941至2017年間,共誕生了七十三位「馬查多.德.阿西斯獎」得主,其中不少得主也獲得巴西另一項文學大獎「雅布提獎」(Pr□mio Jabuti)。多數得主為職業作家或語言學家,也有不少得主身兼多職。例如,1946年得主托比亞斯.賀格.蒙泰羅(Tobias do Rego Monteiro,1866-1952),是記者,也是銀行家、政治家,甚至是巴西著名的史學家。1951年的得主是耶穌會傳教士奧古斯托格.馬內(Augusto Magne,1887-1966),他本身是拉丁語教育家,也專研古葡萄牙語,作品所涵蓋的主題十分廣泛。
1953年的得主埃里科.維利希莫(□rico Ver□ssimo,1905-1975),因作品發行量達百萬冊,而有百萬書翁之美譽。埃里科.維利希莫原本出身富裕,在十八歲時,家裡破產與父親去世,他被迫輟學並以打零工謀生。由於本身熱愛文藝,漸漸在文學創作上嶄露頭角,而成為職業作家。他的著作甚豐,在小說方面可分為區域、歷史與政治三類。區域小說以《看那田野裡的百合花》(Olhai os l□rios do campo)為代表,充滿詩情畫意。在歷史小說中,《大陸》(O continente)、《肖像》(O retrato)與《群島》(O arquip□lago)組成《時間與風》(O tempo e o vento)三部曲,被評為西巴最具時代意義的文學作品。至於政治小說,《大使先生》(O senhor embaixador)堪稱代表之作,是一部極有深度的反獨裁小說。
1961年的得主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Jo□o Guimar□es Rosa,1908-1967),除了是作家,也是一位醫生和外交官,並於1963年當選巴西文學院院士。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十分博學,他大膽革新語言,創造出許多新詞彙和語法,並在文本中交織流行語和方言,其代表作為《廣闊腹地:條條小徑》(Gran Sert□n: Veredas)。從這七十三位得獎者中可看出,巴西文學院極重視獲獎者的作品是否對國家社會有正面影響,尤其以提倡巴西國家精神為重要指標。誠如2016年的得主伊納西奧.德.洛耀拉.布蘭當(Ign□cio de Loyola Brand□o,1936-),他是作家,也是記者,他以記者的敏銳觀察力,書寫城市困境與生態問題,分析巴西如何陷入政變、動盪與貧窮的迷宮中,意圖以「巴西啟示錄」,喚醒人民重視環境永續發展;因此,他的作品被視為一束光芒,照在一片被毀壞的陰暗土地上,蘊藏未來希望和色彩。
2016年,巴西文學院更改「馬查多.德.阿西斯獎」的獎勵對象,決定從翌年起,由文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傑出作家輪流獲獎。2017年,由史學家若昂.喬塞.賀斯(Jo□o Jos□ Reis,1952-)奪冠,若昂.喬塞.賀斯是巴西著名的歷史學家之一,專研十九世紀歷史和奴隸制;其實,他亦從事文學創作,並以《死亡是一場派對》(A morte □ uma festa)一書贏得「雅布提獎」。
一度發生財務危機而停辦
然而,巴西文學院卻在2018年發生財務危機,導致暫停頒發「馬查多.德.阿西斯獎」。幸好,巴西「光明電力公司」(Light S.A.)願意贊助獎金,而且贊助時間將長達十年。「光明」是一家私人電力公司,其集團總部設在里約熱內盧,分公司遍及里約州的三十一個城市,服務範圍覆蓋人口超過一千萬人。在新冠病毒(Covid-19)肆虐巴西之際,「馬查多.德.阿西斯獎」能夠恢復頒獎無疑是巴西文化界的大事,鼓舞了更多優秀作家。
暫停三年後,巴西文學院的四十名院士於2021年6月19日提名候選人,每位院士最多提名三人,並必須迴避提名本人或其親屬;接著,由委員會開會審議被提名人,先選出三名票數最多的入圍者;最後,再由全體院士進行投票,選出優勝者。頒獎典禮於7月20日舉行,以慶祝巴西文學院成立119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