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迭香在魏文帝筆下彷彿英雄上身
《本草綱目》是我一讀再讀的經典,站在李時珍這位巨人的肩膀上,總是能夠額外獲得許多知識。〈草之三 芳草類五十六種 迷迭香〉當中,藉由李時珍的描述:「魏文帝時,自西域移植庭中,同曹植等各有賦。……」原來曹丕與曹植兄弟除了七步成詩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兩人都曾為迷迭香作賦。這引起了我的興趣,特地找了兩篇〈迷迭香賦〉來讀。
曹丕〈迷迭香賦〉:「序曰:余種迷迭於中庭,嘉其揚條吐香,馥有令芳,乃為此賦。
生中堂以遊觀兮,覽芳草之樹庭。重妙葉于纖枝兮,揚修幹而結莖。
承靈露以潤根兮,嘉日月而敷榮。隨回風以搖動兮,吐芬氣之穆清。
薄西夷之穢俗兮,越萬里而來征。豈眾卉之足方兮,信希世而特生。」
曹丕對植物形貌的描述不多,僅有「重妙葉於纖枝兮,揚修幹而結莖」兩句。反倒如「吐芬氣之穆清」、「越萬里而來征」、「信希世而特生」,又或是「嘉日月」、「薄西夷」等用字遣詞,隱隱約約有一種類似曹操〈短歌行〉的氣概。迷迭香在魏文帝筆下彷彿英雄上身,明明是纖細的枝條,卻自帶一股霸氣。
曹植對植物觀察細膩
曹植〈迷迭香賦〉:「序曰:迷迭香出西蜀,其生處土如渥丹。過嚴冬,花始盛開;開即謝,入土結成珠,顆顆如火齊,佩之香浸入肌體,聞者迷戀不能去,故曰迷迭香。
播西都之麗草兮,應青春而凝暉。流翠葉于纖柯兮,結微根于丹墀。
信繁華之速實兮,弗見凋于嚴霜。芳暮秋之幽蘭兮,麗昆侖之英芝。
既經時而收採兮,遂幽殺以增芳。去枝葉而特御兮,入綃縠之霧裳。
附玉體以行止兮,順微風而舒光。」
相對於曹丕,曹植的文字婉約,對植物觀察也十分細膩。從新芽「凝暉」,而後「翠葉」、「纖柯」、「微根」、「繁華」、「速實」,將根莖葉花果鉅細靡遺寫過一輪,還有相應的物候:「應青春」、「弗見凋于嚴霜」。妙的是,兩句讚美迷迭香香氣更勝「幽蘭」,美貌超越「昆侖之英芝」後,曹植分享迷迭香的使用方式,從採收,曬乾增加香氣,然後將枝葉放在絲織衣裳中,身體就會乘著微風發出淡淡香氣。說有多浪漫就有多浪漫。
此外,序文也透露曹氏兄弟個性的差異。曹丕描述簡單,就是在花園種了一株芳草,寫一篇賦來嘉獎它的芬芳。大剌剌,不拖泥帶水。曹植不僅交代了迷迭香的由來,適合土壤、開花結果時期,使用方式,甚至還點出迷迭香名稱典故。一簡一繁,各有巧妙不同。
二世紀時東亞已栽培迷迭香為觀賞植物
姑且不論曹氏兄弟的作品優劣,從他們的作品判斷,二世紀時東亞已經栽培迷迭香作為觀賞植物。這讓我微微驚訝,畢竟迷迭香是地中海沿岸原生植物,非東土所有。這才發覺,張騫通西域後引進東亞的植物除了冠了「胡」字的胡麻、胡豆、胡瓜、胡桃、胡蘿蔔等糧食與蔬果,還有迷迭香這種從名稱就十分出眾的觀賞植物。
進一步爬梳古文,漢代有一首佚名樂府詩:「行胡從何方?列國持何來?氍毹□五木香,迷迭艾納及都梁。」這很可能是迷迭香最早的華文紀錄,能夠判斷迷迭香當初應該是外使攜來的禮物。往後各朝代也都有迷迭香作為藥用植物的相關紀錄,不過卻一直沒有看到拿來做料理。不知道是引進時沒有連同使用方式一起交代,還是東亞不習慣將它的滋味與食物做搭配?
海洋之霧,神聖的象徵
迷迭香的英文是Rosemary,國內早期也有廠商直接音譯為蘿絲瑪莉。不過,rosemary跟玫瑰(Rose)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也與瑪莉(Mary)毫無關聯,而是來自拉丁文rosmarinus,結合了r□s(霧、濕氣)與mar□nus(海),描述它如海洋之霧。一七五三年《植物種志》書中,林奈便以Rosmarinus為屬名,officinalis(醫藥用的)作為種小名,正式將迷迭香命名為Rosmarinus officinalis。近代分子生物學發展後,才將它併入鼠尾草屬,更名為Salvia Rosmarinus,保留Rosmarinus作為它的種小名。
在陽光下,全株被白色毛茸的迷迭香,搭配細小的葉片,遠遠看起來灰綠灰綠,與一般綠色植物明顯不同。遙想在地中海沿岸,一整片迷迭香隨微風擺盪,應該如霧氣一般吧!無怪乎它有海洋之霧rosemary這樣的名稱。這些枝葉上的毛茸,可以攔截空氣中的濕氣,加上細且堅硬的葉片能夠減少蒸散,皆有助於適應地中海乾燥的環境。此外,毛茸與全株含精油,也能夠減少被植食動物啃咬。不禁佩服迷迭香適應環境的生存智慧。
歐洲地中海地區與古埃及使用及栽培迷迭香大約有五千年的歷史。除了大家熟悉,作為搭配肉類的香料,也可供製香水或是藥用,甚至是神聖的象徵,紀念戰士或哀悼亡者。許多歐洲知名的文學作品,如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中,含迷迭香配方的香膏是英雄的用品;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與《羅密歐與茱麗葉》,迷迭香則是用來紀念、祈禱,或貼在屍體之上。
九二一大地震後,歐洲香草植物栽培開始流行
不過,台灣民眾認識迷迭香的歷史並不長,一九九○年代迷迭香才被引進,千禧年後才日漸普遍。台灣許多流行文化都受日本影響,歐洲香草栽培也不例外。一九九○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進入了平成經濟大蕭條時期,民間興起了一股回歸自然的風氣。特別是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後,具療癒力的歐洲芳香療法與香草植物栽培在日本逐漸流行。此一年代,台南農業改良場、屏東科技大學與□公農業產銷基金會亦開始投入歐洲香草飲種與栽培工作。不過,當時歐洲香草在台灣仍停留在研究階段。
九二一大地震後,台灣也循著日本的腳步開始重視自然。歐洲香草植物栽培開始逐漸流行。迷迭香便在這樣的氛圍下,逐漸被國人認識,甚至到二○○六年還搖身一變,成為一首膾炙人口流行樂曲的歌名。
我個人在二○○二年秋天首次栽培迷迭香。意外從一位長輩處獲得小苗,珍而重之的栽培在花盆裡。每天上學前替它們澆澆水,順便觀察它們的成長。當時香草圖鑑少,花市裡販售香草的攤子與種類也不如現在那麼豐富。不過,迷迭香倒已經不是罕見的植物。甚至沒多久後,在學校附近西式餐廳吃飯,烤雞旁總會洋氣的放幾片迷迭香葉,讓我可以跟不熟悉植物的朋友賣弄一番。
我在頂樓遮雨棚下栽培,種呀種,迷迭香越來越茂密。開始嘗試扦插繁殖,分送給同學、好友。不過總記得每年夏天,迷迭香上會爬滿了白色的介殼蟲,讓我十分苦惱。後來對植物越來越熟悉後才明白,台灣的氣候,特別是台北,夏天潮濕多雨又悶熱,對於這些地中海植物而言簡直是地獄,加上當時我多半使用培養土種植,這樣的天氣容易造成培養土酸化。種種因素,使得迷迭香植株在夏天生長情況不佳,抵抗力自然下降,容易有蟲害。有了這樣的經驗後,我便鮮少栽培地中海植物或溫帶植物。畢竟,無法提供適當的環境對植物也是一種傷害。
許多年後,偶然的機會在山區碰到一大叢灰濛濛的植物,遠遠便吸引了我的目光。好奇心驅使我向前,近看才曉得是迷迭香,也才真正體會它被稱為rosemary真諦。正巧迷迭香綻放,淡藍紫色的小花朵,十分別致。細細觀察,觀察這從未見過的花序:一朵一朵唇形花交互排列在短枝上,左右對稱;下唇三裂,側裂細而左右開展,中裂片寬大,緣波浪狀,一束淺白鑲藍邊從中央直直畫下,模樣倒像是個穿禮服小小的人,張開雙臂。
陽光下,細細的葉片透著光,葉脈格柵,正巧一顆顆細小如珠,也許就是曹植在〈迷迭香賦〉中所謂的「應青春而凝暉」吧!夢幻的藍紫色,異國的淡淡香氣襲來,耳邊彷彿響起熟悉的旋律:「隨風飄揚的笑,有迷迭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