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9/02 第7511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經典專欄復刻:〈聯副電影院〉】王正方 /好萊塢黑白攝影祖師爺
【小詩房】靈歌/旅程
【小品文】鄭愁予/接受美的凌遲

  人文薈萃

【經典專欄復刻:〈聯副電影院〉】王正方 /好萊塢黑白攝影祖師爺
王正方/聯合報
好萊塢黑白攝影祖師爺黃宗霑。(圖/王正方提供)

第一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華裔影人

第一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華裔影人是誰?

答案:D.P. James Wong Howe,攝影指導黃宗霑。

這位好萊塢資深攝影指導,一九二三年開始拍默片,勤奮工作了五十多年,總共拍攝一百三十部電影,前後奧斯卡提名他最佳攝影獎十次。一九五五年James黃以《玫瑰紋身》(Rose Tattoo)一片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金像獎,一九六三年他拍攝的電影《原野鐵漢》(Hud),再度贏得奧斯卡最佳攝影獎。

那年我在美國讀書,當天晚上有奧斯卡頒獎典禮,與同學們擠著看學生活動中心的電視實況轉播。頒獎人是身高一米九的名演員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緩緩撕開信封,宣布最佳黑白攝影獎得主,他大聲說:James Wong Howe。上台領獎的是一位矮小中國老頭,六十三歲的黃宗霑,接過小金人來,神色平靜,他的得獎感言:

「Thank you very much indeed。」(實在非常感謝你們。)

然後黃先生便轉身離開了。

簡直太屌啦!你看那些其他的獲獎者,個個興奮到氣急敗壞,涕泗橫流都是從感謝他媽媽開始,胡言亂語沒完沒了的說個不停。咱們的攝影大師,臨場鎮靜雍容自若,看來這是位有修為的君子。

黃宗霑發跡史的兩種說法

一九七三年,某電影雜誌特約訪問黃宗霑大師,我跟著去打雜,負責操作錄音機。駕車到了洛杉磯黃府,老先生站在門口等候,當時他未滿七十四歲,鬚髮花白,胖墩墩的更顯得身材矮小,笑容可掬。訪問者準備得相當充分,有關黃大師的資料多已了然於胸,就請大師隨興聊聊自己的故事。

Wong Howe(黃豪)是來自廣東台山的美國鐵路工人,1904年接他年方四歲的兒子James來美國團聚。幼年在華盛頓州生活成長,黃宗霑曾經專心練拳,但職業拳擊選手之路不順;之後赴舊金山學飛機駕駛,費用太高,中輟;繼續南下,來到大都市洛杉磯。從小就對攝影有興趣,他在好萊塢片場當攝影組小弟,負責攝影機開拍打板的工作(the clapper boy)。

當時紅極一時的大導演西席地密爾(Ceil B. DeMille)看見一位身材矮小的亞洲人,嘴上叼著根大雪茄打板子,工作幹練,覺得此人有趣,就提升他做攝影助理。黃攝影助理真正的生涯轉捩點,起自他拍攝的明星照。北歐來的美女演員瑪莉敏特(Mary Miles Minter)很苦惱,她一雙美麗的眼睛在黑白照片中顯得黯淡無神,James黃為瑪莉精心拍攝了幾張肖像照,凸顯出她的雙目深邃,神采炯炯,看來美極了。

怎麼做到的?黃先生用深色絨幕做背景,攝影時請敏特女士望著面前預備好的深色平面或物件。敏特女士非常滿意,要求黃宗霑當她下一部電影的攝影師,自此黃宗霑開啟了他忙碌的電影攝影師生涯,掌鏡拍出多部著名好萊塢黑白默片;有《最後的人》(The Last Man)、《潘彼得》(Peter Pan)、《大道之王》(The King on Main Street)、《小丑之笑》(Laugh, Crown, Laugh)……自1923至1928年,James黃拍攝了十八部好萊塢主流電影,炙手可熱到這種程度。

黃宗霑發跡史也有另一種說法。一九九○年代好萊塢著名攝影師James Glennon詹姆斯葛蘭農,曾與我共事,某日兩人聊起黃宗霑來。詹姆斯告訴我,實際上是他父親Bert Glennon波特格蘭農(註1)在關鍵時刻,提拔黃宗霑成為攝影指導。波特葛蘭農是位資深攝影指導,愛講話的James黃在他手下擔任攝影師(camera man),總是不可遏止的指指點點,說這場戲該怎麼拍,燈光如何安排,攝影機的位置放在哪裡、移動軌道的運用等。攝影指導到達現場較晚,格蘭農先生經常聽見小黃發表高論,開始時心中不太高興,但發覺黃宗霑的主意不錯,而且經常比自己的想法高明,真教人受不了。於是波特格蘭農向製片高層反映,James Wong Howe已經完全具備攝影指導的資格與能力,從此黃宗霑開始獨挑大梁,成為好萊塢的攝影指導了。

足踏四輪溜冰鞋,手捧攝影機

一九二八年黃宗霑去了上海,拍下不少紀錄影片,但是未能完成製作。返回好萊塢,發現電影世界正處在巨大轉變之中:有聲電影(The Talkies)的發展勢不可擋,電影製作方式變化很大。黃適應得很快,拍攝了多部有聲電影,其中以1931年的《橫越大西洋》(Transatlantic)最受矚目。於是這位才華洋溢的華裔電影從業者,在以後的二十多年中,再度成為好萊塢最受歡迎最搶手的攝影指導。

曾與我合作過的Ernie Dickerson(厄尼狄克森),出色的年輕攝影指導,在紐約大學與李安同學,此人崇拜黃宗霑到癡迷的地步,閒下來就不停的同我聊他的終身偶像James Wong Howe,厄尼認為黃宗霑是拍攝黑白電影的祖師爺。厄尼老兄工作時嚴格奉行黃宗霑祖師爺傳下來的電影攝影師守則。

首先,攝影師必須與導演作仔細透徹的研討,確立:

a.每個鏡頭的結構;有的場次著重動作,有的要達到最佳戲劇效果,並且要注重流暢性、追求的風格等。

b.氛圍的營造。

c.掌握住這部電影的戲劇主軸。

d.明確的了解每個片段的情節是什麼。

黃大師的突破性創意很多;喜歡運用深色的影子襯托出戲劇效果來;他在某一場戲的燈光設計中,完全使用蠟燭光。在沒有正式採用移動攝影機之前,黃攝影指導,將四隻輪子釘在攝影機架子上,靈活的變動攝影角度。拍攝拳擊打鬥場景,James黃足踏四輪溜冰鞋,手捧著攝影機,在拳擊手之間穿梭捕捉鏡頭,是另一項創舉。他是世界上第一位乘坐直升機,俯視拍下全場的攝影師。

「深層聚焦」拍攝手法,觀眾有如身歷其境

當然眾所周知,黃大師在黑白攝影領域最重要的貢獻是「深層聚焦」(Deep Focus)。簡單來說,以深層聚焦手法拍攝出來的畫面,層次分明,光影對比強烈,極具立體感,觀眾有如身入其境。怎麼想出來的?厄尼兄認為,黃大師本是天才,經過長年實際工作的啟發,他把攝影機鏡頭口徑(aperture)儘量縮小,於是大幅度增加了影像的縱深層次,再細心的設計每個層次的燈光投射,方能得到令人屏息的效果。然而拍攝這麼一個鏡頭,必須耗費頗長的準備時間。

黑白光影產生的對比反差大,運用「深層聚焦」拍攝方法,光影交錯,觀後深植人心。後來彩色電影盛行,攝影師多不採用這個方法了,到了今天,能夠拍出夠水準黑白電影的攝影師,有如鳳毛麟角。好友厄尼狄克森向我保證,有生之年,他一定用心拍一部精緻的黑白劇情片,把黃大師所有的竅門兒都使出來,略表對偶像的敬意!我還在靜候狄克森老兄的作品呢!

黃大師拍攝的彩色名片,也有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傳世之作,如:《湯姆歷險記》(彩色版)、《Fantasia》(彩色卡通片,費城交響樂團演奏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野宴》(Picnic)、《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等。

無法逃避種族歧視困擾

二十世紀初期到中期,在好萊塢那個圈子裡,幾乎見不到從事電影工作的少數族裔,華裔黃宗霑卻在那兒吃香喝辣,每位導演搶他搶破了頭,非要用這個中國佬攝影指導不可,James黃可曾遭受過遍及美國的種族歧視?

狄克森告訴我一個故事:有一次攝影組的某工作人員,看不慣這個矮小的中國佬神氣活現的發號施令,冷言冷語講了不少侮辱華人的話,James黃低聲對他說:「收工之後,我要單獨和你在停車場比劃兩下。」

那個大塊頭白人,根本沒把身高僅五呎四吋的黃攝影指導放在眼裡。傍晚時分的停車場,眾人圍觀,黃宗霑厲聲斥責種族歧視言論,對方變本加厲的高聲咒罵,然後互相揮拳。少年曾受過嚴格拳擊訓練的James黃,身手依然矯捷,兩個照面之後,大老美平躺在地上動彈不得。黃宗霑彎下腰對那人說:「還有一件事,你被開除了!」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黃先生無法逃避大環境中的種族歧視困擾。自幼在美國生活成長,因為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的《排華法案》(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嚴格排斥華人,他始終無法取得美國公民身分,James黃一直被稱作帶有貶意的「中國佬攝影師」。女作家貝博(Sanora Babb)與黃宗霑相戀,但法令明文規定,不准白種人與華人通婚。1937年他們赴巴黎結成連理,回美國後分住在兩間緊鄰的公寓中。1943年《排華法案》廢除,但是直到1948年他們才被美國政府承認為合法夫妻。

1973年我們去黃大師的家,無緣拜見黃夫人貝博女士,她在樓上的另一間公寓忙著寫作。這對夫妻飽受《排華法案》的迫害,結鄰分屋而居已是常態?

《駱駝祥子》願未了

訪問者的最後一個問題:「您在事業上的輝煌成就,對年輕後輩來說,實在是可望而不可及;您還有什麼未了的心願嗎?」

黃老先生告訴我們:「數十年前去了中國,那裡的街頭巷尾,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體會到故國的貧窮和困苦。我讀過老舍的作品:《駱駝祥子》,真是一本好書,很希望有一天能把它拍成電影,我必須要導這部戲。」

1975年黃老為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妙女郎》(Funny Girl)掌鏡,中途心臟病發作;次年七月十二日去世。他沒有完成執導《駱駝祥子》的長年宿願。(註2)

●註:

1.波特格蘭農(Bert Glennon),早期好萊塢知名攝影指導,與大導演約翰福特多次合作;拍攝的名片有《驛馬車》(Stagecoach)等,一生曾獲得奧斯卡最佳攝影金像獎三次提名。

2.1982年北京製片廠拍攝了老舍的小說《駱駝祥子》,凌子風導演,主要演員有張豐毅、斯琴高娃;1983年金雞獎,評選《駱駝祥子》為最佳故事影片。


【小詩房】靈歌/旅程
靈歌/聯合報
被困在

圓方玻璃下的

長短腳

旅程總是若重

而舉輕,而傾聽

秒針的心跳

讓你看見

自己一息尚存的節奏

圓方

是一座座

迴環往復的迷宮


【小品文】鄭愁予/接受美的凌遲
鄭愁予/聯合報
這三十年來何止三十次了,每當進入飄颻紅葉正盛的大楓林,便不知是身在現場還是身在回憶的夢中……自從三十年前搬家到紐英崙,每逢這個節令,總是重陽前後寒露左右吧,庭院中的樹木尚未動聲色,耳中卻隱隱傳來一種聲音的召喚,就像兩片極薄的刀刃相擦生出金屬破風的輕音,神祕而有攝魄的魔力,這就是傳自北方的……連山漫谷的……楓葉轉紅的訊息了。趁著晴日,驅車向北,每到轉彎處都迎面撞來一座彩妝的山,又轉彎便換著撞來另一座山……可山可谷的彩樹瞬間變得像萬花筒,只見綠裡間雜著黃……栗黃與鵝黃,中間又雜著紅:杏紅、棗紅,和介於兩者之間的洋桃紅……車行百里,紅色逐漸濃了,那召喚的聲音開始清晰起來,將我引到一片湖水的岸邊,略斜的秋陽,自一個美術設計的角度射下,映亮湖中的萬花筒又將之襯上水底的藍天,巧飾出懸掛的趣味。轉眼間,山壁上陰的影兒與陽的光暈,本已繽紛眩目,竟又被微風拂成一片一片的迷離;我是為這夢一般的迷離而來的,便循著谷間刀刃聲音的來處,舉步行去……

大楓林紅豔滿谷,在四圍迷離的屏障中,五角銳利的楓葉被陽光磨亮,輕風拂來,葉子擦著葉子生出金屬劈風的聲音,亦如刀刃擦過刀刃,千萬株大楓樹的葉子隨風傳來紅光的鋒冽,這時,我聽覺中只有一片魔力的語言:「當我紅甚的時候,我的鋒刃將以凌遲的方式分割你的凡體,任你流淌像我一樣豔紅的血,當紅的血流盡,就像我一樣完成此生的美……」我乃緩緩褪去衣衫,兀自佇立在鋒刃目影之下,一枚楓葉直劃開我的胸膛,另一枚楓葉橫劃一刃成為十字,這是2003年凌遲開始的記號。之後,我平臥,閉上眼睛,迷離本是顏彩的幻境終於成了夢的本身,接受美的千刀萬剮,細細地割裂每條神經的末梢……多美的觸覺;血花汩汩淑淑是為了平面的飄落,也像紅葉的飄落,最後,以紅豔標誌或覆蓋一方的土地。我漸漸無知無覺;而當我知覺復還已是年盡了,我的殘骸覆著一層枯葉和乾了的血塊,尚有一些紅的意味。

鐵準兒的是每年寒露初降的季節(十一月的第一、二個星期),無論天氣如何,我總不放過紐英崙北部的賞葉之旅,有時會行動兩次以上。多以佛芒特綠山脈偏北的地帶為目的,但有時也走得沒那麼遠,只是想去看看一些農莊村墟認識的老樹,就像探望故舊一樣,所以實在沒有什麼哲學的意味。然而每次看見體態顏色姣好的葉子,總會攀枝摘下兩三枚回來收藏,當摘下老葉的時候,便會順手摸摸在原位等著茁長露頭的新葉芽兒。原來老葉的脫落是被幼葉拱下來的;老葉子除非是自願撒手完成美的離去,若是被新葉子拱了下來便也是自然的定律,不可說遺憾的話。我案上正有一枚2003的紅葉,我們相看兩不厭的,不哲學卻有一點詩意呢。


  訊息公告
別讓同事討厭你!職場新鮮人6大常見NG行為要小心
相信有不少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已經陸續找到正職工作,準備邁向人生新階段!相較於求學階段,職場生活更加需要謹言慎行,尤其是在辦公場合中,有些「NG行為」一旦做了,就有可能立即被同事主管貼上負面標籤,影響日後職涯,因此千萬要小心!

肥胖、久坐、愛穿高跟鞋…「1部位」容易受損
過胖的人、久坐的上班族、愛穿高跟鞋的女性、腳踝因運動受傷沒有完全治癒的人,甚至是腰椎部位不好的人,都是膝蓋容易受損的膝傷一族。保養關節首先是要減少關節的破壞,並強化關節的功能,也就是對膝蓋不好的動作要少做,避免同姿勢的蹲、跪、坐太久,更要強化膝蓋的肌力。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