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7/17 第7820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季季/吹著黑管的社運健行者(下)——綴拾阿肥與我的60年代碎片
【慢慢讀,詩】廖偉棠/台北聖誕夜致詩人陳滅
【小品文】陳育律/牙一般的小事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季季/吹著黑管的社運健行者(下)——綴拾阿肥與我的60年代碎片
季季/聯合報
1983年聖誕節,王志明(左戴墨鏡者)與副刊同事在南投蕙蓀林場;上為黃驗,中為劉克襄,右為曾金源。(圖/季季提供)

從《野鴿子的黃昏》引出感人的故事

後來楊蔚為王尚義寫的追念文,則是他告別阿肥家的客廳並為「這一代的旋律」譜寫的最後篇章。

1967年11月12日,楊蔚在《經濟日報》「綜合」版發表〈從野鴿子的黃昏引出感人的故事〉。

──「文壇上有一個早殞的天才,最近在人們心上捲起一陣懷念的浪潮——他是四年前逝世的王尚義,也就是《野鴿子的黃昏》的作者。……捲起這一陣浪潮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他的遺集的發掘與印行,其二則與最近的一大新聞有關。……他生前是一個醫科學生,死後卻因為文學方面的成就獲得重視和適當的評價。……他的朋友們說,王尚義給人的印象,蒼白,尖銳,激動,並且不時會爆發一種帶著嘲諷意味的大笑。那種逼人的氣勢,有時頗難讓人忍耐。不過,據說他有好幾個知己的朋友,也都是在辯論問題吵架吵出深厚的友情來的。……」──

這最後篇章發表之後半年,1968年5月至6月,陳映真等人與阿肥陸續被捕;楊蔚則已陷入「用狂賭麻醉腦袋,以沉淪贖罪自己」的深淵。

「這一代的旋律」催生者竟是羅家倫

楊蔚一生善於掩藏,2000年領了白色恐怖賠償金準備遠赴峇里島定居之前,竟把他自稱「遺書」的一堆書與文稿交我保管。拿出《這一代的旋律》(1965年7月學生書局出版)那本書時,已逾七十之齡的楊蔚,又說了一個我不曾聽聞的,與「這一代的旋律」相關的祕密。

「如果沒有寫那個專欄,警總也許不會盯上我和阿肥那夥人……。」

──啊,阿肥那夥人?那夥人的「民主台灣聯盟」案已經三十二年啦!

他摸著那本薄薄的書,沉默了一兩分鐘才緩緩說道,他是受不了〈台灣好〉那首流行歌曲的虛假歌詞,才決心介紹阿肥他們那些腳踏實地真實創作的台灣音樂人……。

「〈台灣好〉那首歌,妳知道吧?」他說。

我知道,我也會唱。

1964年之後,美黛首唱的〈台灣好〉轟動全島(那時沒人知道那昂揚悠遠的曲調來自卑南族的盧靜子)。

──「台灣好,台灣真是個復興島,愛國英雄英勇志士,都投到她的懷抱。……我們忘不了大陸上的同胞,在死亡線上掙扎,在集中營裡苦惱……。他們在求救,他們在哀號……我們快要打回大陸來了,快要回來了。……」

楊蔚的語氣轉而憤怒了,他說〈台灣好〉讚美當時的台灣「是個復興島」不算太離譜;說大陸同胞在求救,「我們快要打回大陸來了」則太誇張也太虛偽了。尤其讓他生氣的是,〈台灣好〉的作詞者竟然是羅家倫(1897-1969);他是「五四運動」命名者,曾任中央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校長,駐印度大使,考試院副院長,國史館館長……。

「他媽的,歷史學者,大學校長,竟然昧著良心寫出那種虛假歌詞!他媽的,老蔣窮途末路都快死了,你還在替他吹捧反攻大陸回大陸,還在欺騙台灣人民!而且他寫那些騙人的歌詞時,還是國史館館長!……」

我望著那本橘紅封面的《這一代的旋律》,想起1964年11月讀「這一代的旋律」專欄時,怎知它的催生者是鼎鼎大名的羅家倫!

《新人生觀》竟是張以淮被捕的罪證

然而羅家倫的故事未完。

楊蔚去峇里島之後不久,「羅家倫」的名字出現在2001年1月12日的《聯合報》;而且與1965年曾參加鷺鷥潭婚禮的「張以淮」有關。

那天的《聯合報》,以半版刊登「四六事件」五十周年政府公開向受難者道歉的大幅報導。教育部長曾志朗握著張以淮的手代表政府道歉的合照非常醒目,記者張錦弘的報導「張以淮、孫志煜患難結親家」也很感人;其中兩句卻讓我愣住了:

──「七十二歲的張以淮說,他被抓是因讀過前教育部長羅家倫寫的《新人生觀》,竟被視為『思想有問題』,著實荒謬……。且抓人的是保安司令部,不是警總;警備總部是一個多月後實施戒嚴才成立。──」

《新人生觀》1942年3月於重慶出版。羅家倫那年剛卸下中央大學校長之職;元旦那日於「陪都重慶」所寫自序有此說明:

──「這部書裡的十六章,本是我於中央大學西遷以後,對全校的一套系統演講。……章章都是講完和寫完在敵機威脅的期間,有時還在四周圍火光熊熊之中。……我斷不敢說這部書是表現一種有力的思想,我只敢說這是我個人用過氣力去思想的一點結果。……敬以獻給有肩膊,有脊骨,有心胸,有眼光而有熱忱的中華兒女,尤其是青年。──」

而青年張以淮,竟因讀了這本書,1951年在台北被捕!當時奉命抓人的保安司令部,是從何認定它的「思想有問題」?

羅家倫出版《新人生觀》時45歲;寫〈台灣好〉歌詞時65歲;被楊蔚痛罵以及被張以淮供出時,已經辭世三十餘年。他終生效忠國府,言行文字「政治正確」;《新人生觀》為何「思想有問題」?這個謎也只有當年的保安司令部能解。

多情說書人的情節轉換如舞台劇

阿肥這套「肥書」,記錄了我們同時穿越六十年代的文化符碼:在國際學舍聽音樂會,在耕莘文教院看《等待果陀》;閱讀《文星》《文學季刊》《草原》《劇場》,也面對它們慘遭停刊……。

最為特殊的是,我們共同經歷了「民主台灣聯盟」案的煎熬;他是受難的核心人物;我的前夫楊蔚緊貼著核心旋繞;我則立於核心邊緣痛苦的旁觀。

2004年,楊蔚在印尼病逝。2006年,我在印刻出版《行走的樹》初版,首次以文字見證我作為「民主台灣聯盟」案邊緣人的親身經歷;其中第四章〈阿肥家的客廳〉第五章〈音樂派與左派的變奏〉都在寫阿肥,在此無需贅述。

「肥書」二百多回,從少年阿肥到青年阿肥,參與的活動比我廣博數十倍,結交的學界、藝文界朋友更是難以計數。他是多情的說書人,敘述眾人諸事鉅細靡遺,聲腔既隨興又宏亮,情節轉換則如舞台劇,一場又一場;時或質疑,時或嘲諷,時或指控,喚起我淹埋已久的層層記憶。

最讓我震撼與深思的是第215回〈一個早產農村調查員的鎩羽生涯〉,提到他1967年考入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後結識了同學王志明,兩人十分投緣,不時去屏東林邊鄉竹林村王家長住,騎著王父的三陽機車在周邊村落走訪蕉農,調查他們的種植過程及被官商剝削的困境。他更直言受到志明父親王車備先生為人行事之啟發,也因而「走上較為基進的政治革命之路」……。

閱讀的當下,看到「王志明」這個名字,我的腦袋迴路霎時旋繞不停:曾在《人間》副刊與我共事兩年多;翻譯李維史陀《憂鬱的熱帶》;1987年夏在國泰醫院置換心臟瓣膜住加護病房;我幾度坐在病房門口焦灼等待默默祈福……;啊,是那個6月13日夜晚不得不送別的,我始終念念不忘的王志明!

在《台北之春》重逢解嚴前的王志明

1982年9月,余紀忠先生創辦美洲《中國時報》,在紐約建印刷廠設編輯總部;副刊編輯部則設在台北,與《人間》副刊辦公室門對門,我常看到陳文茜,周浩正,黃驗,劉克襄,秦宗慧等人;1983年也開始見到王志明和陳素芳。

1984年11月,美洲中時停刊,社方後來安排劉克襄、王志明轉到「人間」副刊。劉克襄與美術編輯何華仁雅好賞鳥,空閒時常蹲在「人間」門口談賞鳥,王志明則喜歡和我聊閱讀談作家,說他正在翻譯《憂鬱的熱帶》,我也才知道他台大畢業後,曾去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讀人類學研究所,但因先天心臟瓣膜不全,需定期手術置換,只好放棄博士學位回台北……。

那時志明住景美,到公館轉車到報社前,常去台大附近逛書攤,買盜版的三十年代作家小說和台灣出版的禁書。有時背著書包走進辦公室就默默掏一本偷偷塞給我。那時還沒解嚴,有一次塞給我的竟是林樹枝1986年的《出土政治冤案》。

是的,或因還沒解嚴,即使買了林樹枝的禁書給我,志明從沒說他有個好同學是阿肥丘延亮。我在「肥書」看到阿肥被捕後,志明曾去景美看守所探望,向他報告殷海光的近況;志明當時就已知道「民主台灣聯盟」案了啊……。

而我,那時不知志明與阿肥是同學,更怕別人知道我的前夫楊蔚那些事,當然沒跟志明說起我與阿肥丘延亮以及「民主台灣聯盟」案的牽扯。

腦袋迴路繞到最後,我與志明曾經那麼近,近到一起偷看一本又一本禁書;但是又那麼遠,遠到阿肥在我們之間而兩人都看不見。

如今,在《台北之春》裡,丘延亮讓我重逢解嚴前的王志明與阿肥,彌補了我們三人之間蒙蔽多年的缺憾。

謝謝阿肥寫了王志明。也謝謝他記錄了許多我們都知道以及更多我並不知道的歷史。(下)

●台北之春下午茶,7月28日(星期五)下午一點半至五點在華山文創園區中3館拱廳(台北市八德路1段1號)舉行,免費入場。


【慢慢讀,詩】廖偉棠/台北聖誕夜致詩人陳滅
廖偉棠/聯合報
當你讀到「如果沒有酒」的時候,

我接上「那就我們變成酒」。

忽略瓶子。


當你說到我們竟也經歷滄桑了,

我聽著你唱的關正傑卻想起了森田童子。

忽略鳴鳥。


而一代人的驚弓流離才剛剛開始。

而腰身也未因為異鄉的霧而捲曲。


分別後是聖誕節,我在一所教堂樓下的7-11

讀帕索里尼,樓上的小兒女唱聖詩。

忽略希律王。


「寂靜的空氣/傳遞著囚徒的聲音」

而一代人的哭牆尚未築起。


【小品文】陳育律/牙一般的小事
陳育律/聯合報
下排牙齒有些異樣。幾天了,說不上痛,就是細針輕戳那般隱隱地疼。一天之中隨機發生幾回,幾秒鐘就消失。深怕漏接身體釋出的蛀牙警訊,用力將半邊臉壓在牆面上才能勉強入睡的夜又將重演,工作中間排出空檔,前往附近診所檢查。

時間定格的老派齒科診所。木紋貼皮的狹長樓梯,水缸內若無其事的魚,停在日本台的電視機。如果不是曾在緊急時刻親身體驗過老醫師的絕佳技術,實在沒有勇氣推開那扇鑲著馬賽克窗的門。

「沒事啦,只是你太努力了而已。」老醫師笑著說。

才剛張開嘴巴而已,話都沒說,經驗豐富的老醫師一眼看透癥結。輕閉雙眼平躺在好睡的診療椅上,有那麼一個瞬間,我差一點以為自己其實是來心理諮商的。還以為會因為刷不乾淨被念,沒想到竟然收穫了意料之外的評語。蛀牙的痛苦記憶太強烈,好長一段時間格外用力刷洗摩挲,矯枉過正了。

「如果你再這樣努力下去的話,」老醫師省略了主語說:「會老得很快喔。」手中的小鏡子裡,幾顆牙齒底部被磨去光潔的表層,精神不濟卻仍工整地死守崗位。

友人曾說,牙醫的診療椅令他恐懼,無關醫事專屬的藥水味或吱吱作響金屬器械,而是看牙這件事情大大打破了人與人相處的日常安全距離,光是坐上診療椅,就意味著將自己的頭顱與身體交付給另一人,在那人手中,被各種難以理解的工具與手段肆意對待。略帶誇飾的說法或許沾染了倫敦瘋狂理髮師的色彩,我卻相信牙醫師的視角確實能把一個人由內而外看得仔仔細細。

牙齒看似無堅不摧,卻與整具肉體的安泰相互牽連。身體有恙,往往能從口腔狀態窺見一二。而一個人平時如何管理戍守邊疆的牙,反映出此人如何對待自己。放任不理是一種,極盡保護之能事是一種,不得其法弄傷自己則又是另一種典型。

幾個月前翻譯一部關於划船運動的電影《進擊的地才》,主角為求突破,不斷將自己逼至極限。每年總有無數勵志片被量產製造,隨意堆砌簡化的正向思考、高舉樂觀大旗,非得隔個好幾年才等來一個認真的故事,對過度努力族群展現同理,而不是粗暴地化約為殺人魔、恐怖情人或女巫之類的角色。「不要叫我放輕鬆!放輕鬆是一種特權。」譯筆走到最後面幾場戲,已經快要分不出來究竟是在翻譯台詞,抑或是假借他人之口寫下日記。

第一周牙齦上藥消炎,第二周將牙齒磨一磨、補一補。短短兩句話,已經講完了療程。忽地一陣電流伴隨著不適感穿過牙齦,打斷原先的思路。我愣了一下,稍微花費一點時間才跟自己確認剛剛那感覺是痛沒錯。老醫師暫時停下手上的動作,說:「你呀,就是太會忍了。」停頓片刻之後又說:「不要忍,會痛就說。」


  訊息公告
如何一口氣拿下8間企業錄取?企業人資揭密
畢業季是每年求職的高峰,有近20萬新鮮人準備投入職場,社群平台上有不少求職者分享面試心得,有求職者彷彿開了外掛,一口氣拿下8間企業錄取通知,也有求職者從面試開始就一路被刁難,雖然錄取卻不敢報到,究竟求職者要如何從競爭激烈的修羅場中脫穎而出呢?

不只甜進心,萌度也破表的網美系刨冰
引領日式刨冰風潮的花蓮超人氣網美日式刨冰店流浪到淡水,就開在淡水第一漁港「滬尾漁港」,坐落淡水老街尾端,盡享最美最悠閒的淡水情懷。三面童趣彩繪壁畫成為淡水超吸睛網美IG打卡牆,吃著刷爆IG、萌度爆表的四腳怪獸,眺賞眼前八里觀音山、淡水河景,夕陽時分最是浪漫!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