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3/09/28 第7893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文學紀念冊】王德威/柯慶明再出發——為《柯慶明教授文學特展》而寫
聯副/崔炳鎮油彩作品〈Yongpari 2006〉
幾米/空氣朋友
【極短篇】鍾玲/比丘尼大愛道之圓寂

  人文薈萃

【文學紀念冊】王德威/柯慶明再出發——為《柯慶明教授文學特展》而寫
王德威/聯合報
柯慶明教授是台灣中文學界及國際漢學界重量級人物之一。自1964年進入台大中文系至2019年春天倏然遠去,他與台灣大學的因緣超過半個世紀。他研究、推動古典和現代文學的熱情,永遠樂觀開朗的態度,還有誨人不倦的精神,早已成為傳奇。一所大學的聲名不僅來自學術成果,更來自校園裡值得懷念的人與事。台大能有如柯慶明般傾一生之力奉獻母校的教授,怎能不引以為榮?

柯慶明就讀建國中學時已經決定以文學為志業,之後以第一志願進入台大中文系。當時的中文系可謂濟濟多士,柯慶明有幸親炙臺靜農,屈萬里,廖蔚卿等名師,練就扎實功底,又有機會從外文系教師如王文興等學習西方文學及理論,期間更躬逢海外學者如高友工等回台講學,得以一窺西方漢學的門徑。種種因緣使他在治學之始就能保持兼容並蓄的胸懷,對日後研究及教學帶來巨大影響。

與此同時,柯慶明也參與並見證台灣現代文學的發展。他曾是《現代文學》的編輯骨幹,與白先勇等策畫各項專題或計畫,自己也以「黑野」筆名創作詩歌、散文。他的詩作清新誠摯,少了現代主義詩人的前衛或狂放色彩,卻更顯現真性情。詩集和散文集如《出發》、《清唱》、《萌芽的觸鬚》等無不顯示一位青年作者琢磨文字的情致與自我期許。至於《昔往的輝光》以有情之筆記錄他與師長前輩的互動點滴,憶往懷人,甚至有了文學史意義。

但柯慶明最大的貢獻還是在文論上自成一家之言。他認為文學不同於其他藝術形式,因為文字本身已是承載意義的符號。文字發為文章,形成綿密複雜、虛實互動的表義體系。這一體系一方面指向特定時空生命經驗,一方面引領我們跨越時空,形成對「生命的沉思」,「生命意義的高度自覺」。這樣的文學體系與西方柏拉圖所建構的模擬/真實的二分範式極為不同。文學的美感意識必須在倫理關係的開闔中完成。傳統謂「體物」與「緣情」為文學之兩端,柯慶明則在其中看到兩者相與為用的關係,以生命意識的證成為依歸。

準此,柯慶明認為「文學,就一個完整的經驗論,它的歷程應該是連續不斷」。而所謂經驗不僅是具體實證的,也是心有靈犀的;不僅是文本互涉的,也是知人論世的。這樣的觀點落實在他的後期著作《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從尺牘札記到奏章檄文,他發覺「文」的元素無所不在,興觀群怨其實就呈現在生命百態中。

而柯慶明本人不正體現這樣「一個完整的經驗論,它的歷程應該是連續不斷」?他對文學如此一往情深,使他出入不同世代、境界的文學作品都能有同情共感的心得。他因此明白教學與研究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已,更是透過文字鏈接,形成龐大的生命共同體。如此抱負也許一般人覺得渺遠不可及,但只要聆聽或閱讀柯慶明談文論藝,或與他相交請益,就自然而然感受他的力量,舉重若輕,無比親切。

「沉思」之外,還有「行動」:這大概是柯慶明文學思想最值得矚目的一面了。從青年時期起他不斷叩問、思考「何為文學」的真諦,也從畢生具體實踐中辯證「文學何為」的意義。在〈藝術生命是生命的醒覺〉(1975)一文中,他引用昭明太子蕭統名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作為文學根本詮釋。歷來對此句的解釋眾說紛紜。有謂「事」指稱寫作的活動及完成,「義」則關涉文章思想內容。柯慶明據此更加擴充,強調文章之為大業的事件性與實踐性。如此,「事」有了紀別異同的審美、倫理寓意,「義」 則平添褒貶是非的判斷性。兩者都指向他念茲在茲的「行動」。

對古典的重新詮釋帶給柯慶明的文論無比活力。如上所述,他將這樣的信念帶入實際生活中。早在青年時期,他就「以為當一個人,有權決定自己的行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時,他將會作更好的發展……我以為自我命運決定者,仍應該是他自己。也因此我們在行動時,將更有責任心——這就是個人尊嚴的價值」。多年後的筆記裡,他仍然相信「人生的目標,需熱情發動,才會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宏圖;生活的充實,需深情投入,才能持久不懈,而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努力」。他的自勉既呼應現代浪漫精神,更不乏傳統擇善固執、為所當為的期許。

我們的文學界充滿獨善其身的謙謙君子,柯慶明勇於任事而且每每義無反顧。他的行事甚至充滿一股傻勁,這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時代,何其可貴!他為《現代文學》編務奔走,尤其刊物後期所耗費的心力,不是作家讀者所能體會;他參與七○年代台大哲學系事件的調查與平反過程,顯現對校園民主無比的關心。他也是籌備《殷海光全集》出版的重要推手,推動台大台灣文學研究所的建立更是不遺餘力。也在這一過程中,他努力從中國文明傳統與台灣在地意識間找尋平衡點。他的努力雖未必全然如其所願,但挫折之餘,他總能摒擋一切,準備再出發。

《出發》是青年柯慶明散文集書名。然而遲至2017年在一則題記中,他還寫到「人生從來不是枯守一地一區,而能自致遠大的,因而寧靜不礙:出發!」但他的生命境界何止在於一次出發?那是不斷地出發,再出發。文學無他,就是從不斷出發中勘驗生命情境的良窳,淬煉審美意義的可能。「形式能具現這種體驗就是『美』,不能『具現』就是不美。」

台大主辦《柯慶明教授文學特展》不僅向柯慶明教授致敬,也同時提醒我們,在世事如此混淆的當下此刻,堅守所思所信的必要。這一特展大量運用台大圖書館館藏組資料以及家屬捐贈的手稿,鋪陳柯慶明的畢生行止。從少年有志文學的心路歷程到半世紀台大人的各種歷練,從師友通信到筆下文章,俱見其人其文的性情。柯慶明集學者、教師、作家身分於一身,在在示範「沉思」與「行動」的積極意義。

柯慶明博學而豁達,與歐美及日本漢學界互動頻繁。美國的宇文所安、日本的川合康三等教授都與他交好。1982年我學成回台任教台大外文系,一次演講之後與他結識,從此來往不斷。多年後才偶然得知,原來他是我得以赴哈佛任教的幕後功臣。他慷慨大方的氣度,知無不言,開口即滔滔不絕的風格,甚至他不拘小節的生活方式,點點滴滴,回想起來,備覺溫暖。從1982至今,四十年一晃而過,斯人已經遠去。「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但那個充滿問學熱情,講到興起處就開始結結巴巴的慶明兄,那個心懷熱衷腸,總是急公好義的柯老師,彷彿仍然蹬著他那輛破腳踏車,隨時準備出現——再出發——在台大校園中。

●《沉思與行動:勇敢的理想主義者──柯慶明文學特展》,即日起至11月2日止,在台大總圖書館1樓日然廳展出。開幕式暨座談會:9月28日(星期四)14:00-17:00,於台大總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舉行,詳情請見活動網址:https://www.lib.ntu.edu.tw/events/2023_KoChingMing/ 。


聯副/崔炳鎮油彩作品〈Yongpari 2006〉
聯副/聯合報
崔炳鎮油彩作品〈Yongpari 2006〉。(圖/ )
●「虛實幻境」於形而上畫廊(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19號7樓)展至10月30日。


幾米/空氣朋友
幾米/聯合報
空氣朋友。(圖/幾米)
空氣朋友


【極短篇】鍾玲/比丘尼大愛道之圓寂
鍾玲/聯合報
佛教第一位比丘尼大愛道出家之前,是尼泊爾一小國的王后,太子釋迦牟尼,未來的佛陀,是他的姨甥,大愛道代替早亡的姊姊,行母職養育他。佛陀四十歲那年,大愛道帶著五百位女居士來求佛陀替她們剃度。你可以想像,近六十歲的年長王后,向自己養大的親姨甥下跪,請收為徒,這對或多或少受儒家教育的我們來說,是違反孝道的。佛陀不僅任由等同母親的姨母向自己下跪,且三次拒絕她出家的請求!

然而古印度並無儒家孝道的傳統,佛教講求因果,大愛道是位慈愛盡責的母親,對佛陀養育之恩深厚,所以他必須報恩,這也是他讓步為大愛道及五百女子剃度的原因。佛陀在《大愛道比丘尼經》中說,女人修到阿羅漢,因為身體不淨,又有驕傲心,有壓過男子的心念,所以修行不能更上一層:「女人坐貢高、以陰不淨、以倰男子,用是故不得道也。」女人是不能直接成佛的。《四十二章經》中佛陀講修行的條件,第一,你必須脫離下三道成為人;第二、如果生為女人,你必須轉世生為男人,才能成道。

《大愛道比丘尼經》中佛陀說,如果比丘尼「精進持戒,具足無缺減,不犯如毛髮,現世得化成男子身,便得無量,決得作佛。」如果比丘尼持戒無缺減者,這輩子會自動變性成男子,可修行成佛。佛經中許多高深修行者會變各種神通,改變性別只是其中一變。佛陀列舉以前修行女子自動變性為男的例子,包括恆竭優婆夷,和迦葉佛時期的七位皇族女子。《妙法蓮華經》中龍女變身為男成佛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

大愛道破例不需要變性為男,直接以女身進入涅槃。那麼她如何修行呢?基本上是內心化除八十四種女人情態,對男眾比丘行畢恭畢敬的八敬法,對她的師父佛陀遵行十事法,並堅守比丘尼的具足戒。我們可以想像年長的比丘尼,一洗尊貴、典雅的王后形象,變得謙卑、謹慎、無我,一位苦行者散發聖者光輝。

《增一阿含經》卷五十詳細記錄了大愛道涅槃的經過。事情發生在佛陀八十歲時,大愛道近百歲了。她出家修行四十年,已經達阿羅漢的境界,五百位追隨她的比丘尼也都修到同一境界。佛陀和弟子們,包括大愛道等,都住在印度北部的毘舍離城。大愛道聽說佛陀將在三個月後滅度,她傷心至極,於是趕忙帶著五百比丘尼到講堂見佛陀,說:「聽說師父三個月後在會拘屍那伽城滅度,我承受不了你的滅度,也承受不了阿難的滅度,請師父准許我先一步滅度。」佛陀點了頭。

大愛道誓言:「從今以後我不再見師父的面,也不見以後諸佛的面,我將不再轉世投生。」她先繞行佛陀七次,再繞行阿難七次,接著在男眾比丘外圍繞行後離去。

大愛道回到尼庵關上門,用木槌敲鐘,然後在中庭鋪好自己的坐席,坐下打坐,開始演出十八變:她騰飛到空氣中,在空中打坐、躺臥、經行,之後蹈著空氣,身上冒出火焰,之後身體出煙,之後身體出清水……然後飛回座位打坐,進入四禪八定,再以女身進入不生不滅的涅槃。此時天地震動,四面涼風吹起,天人們一面奏樂,一面感動地哭泣。接著在尼庵中的五百比丘尼也騰空演出十八變,打坐入禪定,進入涅槃。

毘舍離城有一位佛陀的大護法耶輸提,住在大愛道的尼庵附近,耶輸提正跟幾百位少年說法,他們親眼看見大愛道和五百比丘尼在空中演的十八變,非常興奮,全都向尼庵方向叉手行禮。佛陀感知大愛道已入涅槃,對阿難說:「你去居士耶輸提的住處跟他說,請他籌辦五百套床具,五百瓶奶酥,五百瓶油,五百車的花,五百包香,五百車的柴薪。」

阿難問:「是為何人操辦呢?」

佛陀告訴他,大愛道和五百比丘尼已經滅度了,要為她們舉辦荼毗儀式。聽到他敬愛的伯娘滅度了,阿難掩面痛哭。此時三十三天的天王、諸天龍、諸鬼神感應到佛陀要行葬儀,全部來到佛陀前爭相為他服務,佛陀說:「不要這樣,過去諸佛的生母滅度時,諸佛都親自供養。大愛道等於是我的母親,我當然要報恩,為她行荼毗儀式,供養她的舍利子。」

於是佛陀親自抬床送葬,抬床的另外三位比丘是阿難、佛陀同父異母弟弟難陀、佛陀的兒子羅□羅。他們四位抬著大愛道的床,飛身到曠野火葬地,五百比丘尼的床則由出家眾抬來。他們把床放在先準備好的木柴上,奶酥、油、花、香,灑床上。毘沙門天王令五百鬼王去檀木林取香檀木柴,用來覆蓋在大愛道等身上,佛陀親手為大愛道覆蓋香檀木。荼毗燒出來大愛道的舍利子,由佛陀帶回;五百比丘尼的舍利子由耶輸提等帶回供養。

受到《大愛道比丘尼經》及其中的八敬法之影響,由佛陀時代到今天兩千五百年來,比丘尼在社會上、教派之中的地位遠不如比丘。然而過去半個世紀台灣比丘尼僧伽的發展,在世界佛教史上是重要的篇章。比丘尼之地位受到從未有之尊重。台灣比丘尼之成就也步追比丘。這是因為受到佛教大師的扶持,如白雲老禪師和星雲大師等。不少佛寺由比丘尼主持和發展,比丘尼佛寺不再像古代的尼庵,附屬某男眾寺院,以求庇護和指導。電視的弘法節目出現不少講經說法的比丘尼,展現精湛的修養,如寬謙法師、依空法師。文化教育方面,證嚴法師辦了慈濟科技大學,曉雲法師辦了華梵大學。二十世紀後期和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是比丘尼的盛世。在永恆妙覺中的大愛道佛,默知台灣比丘尼地位之提升,當拈花微笑。


  訊息公告
科技新貴逆轉肝纖維化 護肝方法報你知
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檢查肝臟狀況是保肝的不二之道,一旦發現有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的情況,也不要放棄,反而要更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找出最適當治療方式,才能讓肝臟長長久久,不讓人生由彩色變黑白。

in good time不是良辰吉時
上周剛剛交出一個企劃案,很緊張,一直在等英國老闆批准。過不久,老闆回答:”I 'll tell you in good time.”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老外做事情,也要挑一個好時間嗎?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