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部落格是最佳發聲的平台。從【部落格名嘴】電子報非大眾媒體的角度,看個人媒體如何發揮影響力! 【嬰兒與母親電子報】提供完整婦幼保健觀念,兼具實用性、權威性、知識性的婦幼專業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4/11 第8444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夏夏/一間小房子(下)
【慢慢讀,詩】陳義芝/辛棄疾,他不知道
【小品文】馮傑/「蟲摳了」

  人文薈萃

【當代散文】夏夏/一間小房子(下)
夏夏/聯合報
圖/阿力金吉兒
有一次我忍不住向老師坦白其實我沒花多少時間練琴,而原因是不知道練習的重點為何。老師驚訝地看著我,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應,以後的鋼琴課幾乎都在沉默中進行。

從那時起,我對鋼琴的印象越來越稀薄,甚至不記得大學入學考試彈的是哪首曲子,不記得自己什麼時候練過琴,所有的記憶都沒入大霧中,連聲音都一同隱沒。

入學考前,我和媽媽攤牌,不想再選填音樂系所,企圖藉著這次人生方向的抉擇,就此和音樂劃清界線。而從開始學琴以來,母親經常掛在嘴邊的話語之一便是,這諸多栽培已耗盡家裡的積蓄,未來沒辦法再給我們更多,這一手的琴藝便是我們的嫁妝。

嫁妝,那到底是什麼?我從來沒搞懂過。它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也從未去探究過。

而母親在我攤牌的下一刻,從廚房流理台前緩緩轉過身來,想了很久才吐出砂礫般的話語:「除了音樂,妳還會什麼?」這下子,換我無話可說了。

是啊,有記憶以來,天天過著練琴的日子,沒有接觸過其他才藝,沒有花太多心思在其他學科,我們被要求把跟音樂有關的一切學好就好。因為練琴這件事實在太重要了,一日不練,就會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退步了,手指關節是不是變硬無法再靈活活動了?那些懷疑的聲響之大,致使即便是假日,也早早就練琴,非得要了卻這樁事才敢放鬆地休息。只要那天的日課未做,無論如何都沒辦法享受當前的娛樂。

那麼到了大考前的節骨眼,我還有什麼科系可以選擇呢?

即便到了現在,每當生活中的壓力來源增加,夜裡就夢見自己一次次操練著永遠彈不完的音階,背不完的譜。這些固定劇碼的夢境幾乎成為檢視自我壓力的指標。

大學後,碰琴的時間屈指可數,我轉而投入於練習主修提琴,另外加修聲樂、直笛,一件件一首首,等練完一輪,已經幾個小時過去。每天晚上,當室友在宿舍聊天、掛網、聯誼或逛街,我則是晚餐後就關在琴房裡,直到閉館時間。那時候到底是怎麼通過每學期的鋼琴術科考試,練了哪些曲子,一點印象也沒有。甚至直到鋼琴老師請產假去生孩子時,聽了學姊說才知道老師是臨盆孕婦,而我居然完全沒注意到。

沿著時間之流回溯,逐一揭去的追索路徑中,又憶起剛入國小音樂班時,跟母親娘家的親戚學過一陣子琴。

這位親戚年紀長我近兩輪,她憑藉著家裡的財力與苦心栽培,自音樂系畢業,以授琴為業。除了一頭又黑又長的頭髮,她驚人的美貌在整形還沒席捲坊間之前,讓許多人對她留下深刻印象。因為與母親相熟,上課時,我經常夾在其間趁著她倆聊天時打混。

後來她嫁入豪門,一時備受欣羨,夫家也是音樂世族。我第一次在她的新家看到傳說中的自動鋼琴,心裡很是膽怯,母親則在一旁嘖嘖稱奇。不過這段婚姻後來以不幸告終,家庭暴力終究沒辦法用美好的樂聲來掩蓋。二十多年過去,她後來又經歷多次人生的跌宕,母親提起時總是感慨,命運怎能如此捉弄這樣良善的美人兒。不過這些當然都是零星聽來的,對正值青春的我而言,那只是眾多親族間的無趣八卦。

然而時隔數年再見到時,她已絲毫與鋼琴無有干係,成為一位帶團領隊,外出工作一趟就是好幾天才返家。我花了好些時間消化,才把記憶中的她與眼前的她拼湊在一起,卻無論如何都無法完整理解其中的轉折,更不敢細想期間的艱苦。只是,擺脫優雅的鋼琴美女身分後,她看來身心自在,少了我以為該有的愁容。

如若再沿著水勢漸漸稀微的時間之流往上走,會見到更模糊的影像,是幼小時母親帶我上親戚家玩,那兒除了有罩著琴布的鋼琴,另有一台天使才能擁有的豎琴,是屬於長我們許多歲的大姊姊。我們總忍不住伸出手指撥弄由粗到細整齊排列的弦線,一次次感到驚奇。特別由於那房裡總是昏暗,教人看不明白擺置在角落的物品,一切不由得神祕起來。

後來親族間因錢財之事有了嫌隙,分成女兒與兒子兩方陣營,彼此少有往來,期間又有生老病死、嫁娶與離異攙和,人員變動之複雜,每一段故事都是彼此的蟲洞,已經不再是飯桌上隨意聽母親說說能辨得分明的。

最後再見到這位大姊姊,我們都已步入當年父母的年紀,長幼之分業已模糊。她再婚後生活美滿,鋼琴猶如前塵往事,如今專職花藝,經營得有聲有色。

「除了音樂,妳還會什麼?」這句話經常迴盪在我心裡,也曾是我定義自己的方式。因為只會這件事,卻又做得不夠出色,所以便是無用之人。我只能以直線的邏輯思考出這樣的結果。

好險,人生的路絕非筆直的坦途,必得蜿蜒再三,停頓與衝刺皆不由己,遭逢一次次迷途中才能絕處逢生,就連眼下的柳暗花明都不能保證永久。

意外接觸寫作後,憑著本能,每日胡亂地寫,這樣持續好多年。彷彿一日不寫,就會忘記怎麼寫,和彈琴一樣,需得日日操練,得來不易的成果才不會從指縫間流逝。直到後來再也寫不動,完全停擺,花了長長的時間摸索與調適,才重新尋回寫作的步調。雖然仍舊渴望天天寫作,但已不是出於害怕忘記而寫,是為了渴望寫而寫。

我不知道父母親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受這樣的我?畢業後,將近十年,租屋處未曾有鋼琴的蹤跡。偶爾返鄉,也對從小練到大的鋼琴視而不見。像是發現了被隱瞞多年的祕密:「不彈琴後,其實還有很多事能做。」而賭氣似地碰都不肯碰琴。

後來我在家裡又翻找出更多祕密,諸如父親年輕時筆耕不輟所發表的文章剪報就有厚厚好幾本,全擱置在抽屜的底層,泛黃得幾乎無法辨認。叔叔們和姑姑家裡都有一整面的書牆,只是念的都是「閒書」,並未在求學生涯中獲取更好的報賞,單純為了興趣而讀。叔叔年輕時寫詩,參加詩社,這段記憶隨著後來家族間的風波,一同被塵封在大人們緊閉的口中。

一直到童年的家已無人居住,我獨自整理著龐雜難分的物事,在書架間找到一面獎牌,上頭標誌的日期距離我出生那年還要更久遠之前,中央刻著叔叔的名字,授獎單位是創世紀詩社,一面被刻意掀過頁的記憶被我重新翻回來。把獎牌交還給叔叔時,儘管兩鬢斑白,絲毫無損於他眉飛色舞的神情,講起年輕時的棋友□弦,替家族的長孫取名,並且成為我們這一輩名字中共有的印記,我越聽越迷糊,始終半信半疑。

而唯一能確定的是,我以為自己獨有的興趣實則早在這個長年沉默的家族中傳過一代又一代,並且隨機在我身上按下戳記。只是要選擇隱藏或是彰顯這個戳記,中斷或是持續這份興趣,到了我輩,又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

或許,這便是父母親何以後來自然接受我的選擇,沒有任何大驚小怪。雖然母親為了打造夢想,耗費近二十年的光陰,到頭來並未換到什麼耀眼的成果,而是一句句的怨言。其實心底知道,不夠耀眼是我所以為的,在父母親看來,他們對我和姊姊最後的學習成果都引以為傲。

因此我又更加好奇:那些和我一樣曾學過琴的人,後來過著什麼樣的人生?曾經投入的心血、灌注的熱情,那些夢是否成真了?或是幻化成其他什麼樣的形貌在人間飛舞著呢?

而那些老鋼琴如今在何方,是否仍唱著歌?或是被當成家中最難以清理掉的老家具,硬生生被留在原處?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鋼琴不只能彈奏,還能被閱讀。裡面,寫著許多故事,許多家庭的記憶封存在裡面,等待著被再次響起與想起。


【慢慢讀,詩】陳義芝/辛棄疾,他不知道
陳義芝/聯合報
他決定不回頭了 有風聲在耳,飛沙在後 辛棄疾感到 一生的命運都繫在 一根馬鞭一隊奔馳的馬背 也繫在網罟般的卦象裡
隱隱望見空中那張面向南方的臉 彷彿聽見祖父的叮囑 越過分疆的大河,告別 他的幼年與青年 他,去尋找未卜的吉凶 不同身分的另一個我
● 看見群山如獸 向西奔走又向東回流 有的含著遠憂,有的夾帶新愁 當金國以火決勝 宋廷以霧圍堵 兵士向前 ......

【小品文】馮傑/「蟲摳了」
馮傑/聯合報
杏果裡面生了蟲,我們村裡的專用詞叫「蟲摳了」。 這近似「一室一廳」,蟲子在裡面安家修灶,埋鍋造飯派對,吃喝拉雜排糞,且還不打掃衛生。 有時掰開一枚「蟲摳了」的杏果,杏裡的蟲子忽然見到外面的陽光,馬上驚恐萬狀,受驚後抽身欲逃。一方杏室也就那麼大,它逃不出國境也就是「果境」。 半世紀後我還驚嘆留香寨果鄉這一用語,「蟲摳了」。 一枚 ......

  訊息公告
點銅成金 搶銅大戰開打 紐約銅價創新高
川普總統二月下旬下令商務部調查,以決定是否應以國家安全為由,對進口銅徵收關稅。此舉帶動最近一個月以來紐約銅價飆升並創新高,並超過全球其他銅礦的報價。全球銅礦供應商因應川普的關稅政策,大量庫存全往美國港口集中,也讓其他需要銅的市場(或國家)出現供應量短缺,有可能集體推升全球銅報價走高。

來賞田裡的水雉 綠色保育.友善耕作
2009年一場水雉暴斃的悲劇,帶來一系列綠色行動。為了保護水雉鳥,林業署委託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想出「中間路線」的解決辦法,即推動「綠色保育標章」,「姑情」(台語請託之意)農友,耕作過程不用農藥、化學肥料,營造完全「無毒」的菱角田。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