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抹黑」的中世紀
時間:十五世紀。
地點:法國某城。
事件:領主舉行晚宴。
場景: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六名騎士前來城堡赴宴。他們跟隨秉燭的僕役穿越廊道,進入燈光昏暗的用餐大廳。眾人拜見領主後,各自圍著長桌入座。侍從為每位賓客端上一盤滾燙的熱湯,斟上一杯好酒,大家全身都暖了起來。湯喝完之後,主菜一一登場。在座者高聲感謝領主,一同舉杯向主人敬酒。
眼看著晚餐即將結束,門外突然發生一陣騷動。一轉眼,羅賓漢本人竟出現在眾人面前,他吊兒郎當地宣布:「請諸君把身上的財物取下,我拿了就走人,絕不囉嗦。」眾騎士聞言一起向他撲去,矯捷的俠盜矮身閃躲,並順勢扯下桌布,把滿桌杯盤摔得粉碎。領主的貼身護衛拔劍相向,羅賓漢轉身拿住桌腳,舉起桌子當成盾牌。長劍「剁」一聲砍在桌面,逗得他哈哈大笑,露出滿口爛牙。護衛心有不甘,低身撿起掉落在地的刀叉,猛然向他擲去……
定格。
畫面停在空中的那把叉子。
NG!NG!
哦?怎麼,哪裡不對嗎?
不行不行,錯誤太多,全是扭曲史實的刻板印象。
先說灰暗的背景吧!長久以來,中世紀一直被視為民智未開的黑暗時代。這種刻板印象其實出現在十九世紀,當時的學界之所以「抹黑」中世紀,為的是強調後來的文藝復興有多麼燦爛輝煌。儘管史料早已推翻這種看法,但以中世紀為背景的電影至今仍習慣採用灰、褐的單一色調,所有的城堡、宮廷都顯得陰冷黯淡。但事實並非如此,史學家一再聲明中世紀(尤其晚期)是一個多彩的時代,領主舉行餐宴時,賓客不僅身穿明亮鮮豔的華服,且室內室外也裝飾得美輪美奐,牆上掛滿精緻的彩色帷幔,大廳地面上遍撒鮮花,連食物都常被染成鮮豔的五彩。整個環境繽紛絢麗,絕無刻板印象中低調昏暗的氣氛。
▋喝碗熱湯也好難!
城堡裡有餐廳?直到十七世紀為止,從貴族到平民,歐洲的住宅均無專供用餐的空間。領主宴客時任意選擇擺桌的地點,餐後立即撤桌。路易十四時代的凡爾賽宮亦不例外,國王想在哪裡用餐,侍從就在哪裡擺餐桌,可在宴客廳,也可選在臥房內。只有修道院內設有食堂。
眾人圍著長桌入座?不一定。直到十八世紀初,王公貴族舉行盛宴時,仍習慣坐在長桌的單側,就像在〈最後的晚餐〉畫中耶穌與門徒一樣。換句話說,與會者左右方可能有鄰座,但對面經常無人。這種安排不僅便於上菜,而且每頓飯常夾雜餘興活動,桌前的場地正好用來當表演舞台。如今,世界多國的國宴仍可見到單邊入座的方式,這正是沿襲自中世紀的傳統。
熱湯?想喝也難!為了防範火災,古代的炊事間多半位於城堡底層、外側或遠離主宅的地帶。廚房到主廳之間常隔了一層樓或一段路,熱乎乎的熟食到達現場時早就冷卻了。從貴族到僧侶,人們早就習慣吃半冷的熟食。不過民間的客棧較無這種現象,而且普通民宅的占地較小,有時客廳、廚房、寢室都在同一間,所以平民反而較易喝到滾燙的湯。
也許你會說:高級西餐廳不是都用蓋子保溫嗎?沒錯,十五世紀的歐洲貴族也常用餐盤蓋,但首要目的並非保溫,而是防止被人下毒。
▋餐盤用完,拿去餵狗
王室權貴用餐時,身旁常圍繞著好幾名重要人物:膳食總管、切肉官、侍酒官、麵包官……這些人都出身貴族,是領主跟前的親信,表面看似侍從,其實權力很大。食物從廚房捧進大廳後,他們立即掀開蓋子測毒,利用蛇舌、牛黃、獨角獸角等驗毒器,在每一道菜、每一杯酒裡測試,若驗毒器變色,就表示盤中有毒。驗毒器均以天價購得,所謂的蛇舌其實是鯊魚牙的化石,牛黃是反芻動物的膽結石,而獨角獸角則是獨角鯨牙或犀牛角。可想而知,所有的佳肴遠道而來,再經過繁複的驗毒程序(有時現場還有御醫重複進行確認),等到盛入盤裡再進入口中,食物早就變涼了,餐盤蓋的保溫效果畢竟有限。
諸賓客各喝各的湯?這個情景也不太實際。因為直到十五世紀末為止,餐桌上經常是兩人共用一盤。這麼做並非因為餐具不夠,而是基於天主教分享的原則,只有國王、領主、主教等重要人物有權單獨使用餐盤。餐盤原則上是一塊木板或一片乾硬的厚麵包(不供食用,用餐結束後拿來餵狗或賑濟窮人!)。如果與你共用餐盤的人食量較大,或吞食速度較快,那你可能會吃得很辛苦。
眾人舉杯向領主敬酒?別開玩笑了!在這類晚宴當中,酒杯是由侍酒官所管轄,數人共用一杯。若想喝酒,就得向侍酒官使個眼色,請他替你斟酒,並告訴他是否在酒中摻水。喝完之後應把杯子還給他,不宜久留桌上。此舉的目的也是為了避免飲料被人下毒。
羅賓漢拿桌子當盾牌?拜託,此時的歐洲還沒發明餐桌一物!直到十七世紀中期,用餐之前的第一步驟一直是擺桌:作法是先在地面放置桌腳架,再於上方平放桌板,最後鋪上白色桌布。用餐結束後,僕役只須取下桌布,拿起桌板,收拾桌腳架,就能重新騰出大廳的空間。所以羅賓漢絕不可能抓起桌腳,拿桌子當擋箭牌。
▋用叉子吃飯會遭天譴
在這部影片中,導演有意強調階級差異,刻意凸顯羅賓漢的平民身分,所以要他大笑時露出滿口黑牙。可惜這個決定大錯特錯……我們都知道糖吃太多容易蛀牙,蛋白質吃太多會造成牙結石,而這兩種情況都不太可能發生在中世紀的平民身上,因為蔗糖雖從十五世紀開始普見於西歐的上流社會,但仍屬奢侈品,一般百姓難得吃到甜食,更不像貴族一樣餐餐享受雞鴨魚肉。歷史學家相信,中世紀庶民的牙口應該比今天的我們還好,爛牙較可能出現在貴族的口中。
至於滿天亂飛的叉子,這,簡直是憑空捏造!十五世紀的上流社會用餐時,賓客常自備湯匙與餐刀,但還不見餐叉。其實叉子早在古羅馬時代便已出現,後來無故消失。雙齒的餐叉後來可能在十世紀時,從波斯傳入拜占庭帝國,不過使用者屈指可數,而且備受道德撻伐。十一世紀的義大利衛道人士Petri Damiani就曾這麼寫道:「幾年前,威尼斯總督娶了一位嬌貴的拜占庭公主,她每次用餐都不肯像正常人一樣用手取食,但令隨行宦官把盤中肉切塊,再用叉子送入口中。公主矯揉造作的行為激怒了神明,不久便遭到天譴,得病慘死。」
呃,用叉子吃飯也會被天打雷劈?儘管這位衛道人士可能改編事實,但我們能從中窺見當時教會對此物有多麼唾棄。十四世紀以後,義大利的上流階層開始用叉子吃水果,但餐叉要等到十七世紀以後才普見於西歐。唯獨法國宮廷例外,因為路易十四本人沿襲中世紀傳統,用餐時仍喜歡用手直接抓取。國王用手吃,群臣敢裝模作樣地用叉子嗎?無論如何,劇中的群架場面絕不該出現叉子滿天飛的情景。
導演耐著性子,聽完上述一連串的闢謠論點,最後平靜地回答道:「由於經費有限,NG的部分還是不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