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5/05 第846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楊明×王思迅/從卷而懷之到忘我無待──儒道思想人生相伴(上)

  人文薈萃

楊明×王思迅/從卷而懷之到忘我無待──儒道思想人生相伴(上)
楊明×王思迅/聯合報
楊明。(圖/文訊雜誌提供)

▋當年同是旁聽生

楊明:

我們是在王淮老師中國思想史的課堂上認識的吧!

那時你在中興大學讀土木工程,跨院來旁聽,我在東海大學讀中文,跨校去旁聽。我並不是一個好學的學生,坦白說也不覺得自己當時學到什麼,回想起那時旁聽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有一回入秋氣溫初降,下了課出得校園,我和一起來旁聽的朋友走往停在學校圍牆外的摩托車,朋友發現摩托車椅墊上有露水,拿出布帕擦拭坐墊笑著說:「露從今夜白,是寒露時節了。」剛說完,就聽見旁邊沒發現坐墊濕了,已經一屁股坐上去的人罵了一句:「是誰潑的水?」我低聲和朋友說:「是老天啊!」

幾十年間,從學生成為老師,我始終關注生活細節多於書本和課堂。尼采、叔本華、康德等西方哲學家的書,年輕時也生吞活剝過,但是明顯感覺出文化隔閡,先秦以來的諸子思想,至少有文字相通的基礎,思想脈絡故事情境都親近些。老子我領略的有限,孔孟是中學必學必背,莊子初讀時,其實也有點想炫耀的心態,就像是作為文藝青年怎麼能沒讀過《追憶似水年華》,事實上對那意識流手法的敘述卻是邊讀邊忘。讀莊子一方面受其文字所吸引,另一方面不過是強記些「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向人賣弄之餘,彷彿也排遣慰藉了自己,但其實我從無遠大抱負志向。

直到工作多年後因傳統媒體式微,重新回到學校,再讀《莊子.人間世》,讀到:「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這一棵枝幹彎曲的大樹在匠人夢中所吐露的心聲,隱隱為當時即將失業的我帶來一點啟發。許多人認為儒家文化為入世之態,佛家文化為出世之態,道家文化為隱世之態。現今佛教亦崇尚入世,在教育醫療救災等多方面做出貢獻,而道家的隱世或多或少也藏著讀書人的矛盾,甚或逃避吧!一邊嚮往著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得,一邊擔心「草盛豆苗稀」的經濟窘境,實則不真的甘願承擔勞作的付出,當然也可能事實是四體不勤,雖能分辨五穀青蔬,但限於饕客享美食的心態,而非農務實踐操作。

所謂大隱於市,有二十四小時便利商店後已非難事,如今網購盛行,更是一不小心就非自主的宅成了隱士。《莊子□繕性》曰:「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如果社會價值荒謬,生存環境不利,甚或可能引來危機,隱匿自然是一種選擇,但對於自覺有社會責任的知識分子,其中暗含「不得已」的深沉悲愴。一般人如我者沒那麼高的自我期許,更多的是追求心靈安適,所謂「順物自然」的真心,東方哲學不論古今都更適合人性。

▋用自己的話來說

王思迅:

提起王淮老師,當年我不但重複聽了他兩年的中國思想史課,也重複聽了他兩年的論孟課。如今四本上課筆記,仍放在書架上,偶爾也會拿出來翻看回想。我很懷念王淮老師,對當年什麼都不懂的我們來說,他簡直就是奇人,是傳說,是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是一個令人著迷的「談客」。

「談客」這個字眼,也是我從王淮老師那邊學來的,其實就是清談之客的意思。王淮老師喜歡魏晉玄學,我從他口中所知道的清談,不僅是一種高雅的智力遊戲,也是一種深具洞察力的哲思,更是一場用即興語言來測試生命深度,以及生命是否真實的考試。

有一次,下課後,我陪王淮老師走回國光路的宿舍,當時我讀了一些書,想要討拍,所以一路都在講朱熹說了什麼什麼,陸象山說了什麼什麼,大約說了三、四分鐘,老師就不耐煩了。他說,你想問什麼就直接問,用自己的話說,不要拿別人的話來開場。別人的話是別人的問題,那些話沒有辦法解決你的問題。老師說完,我滿臉通紅,心臟撲通撲通跳,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顯然,我沒有通過考試,後來我就不敢陪他走路回宿舍了。不過,我必須承認,這句話對我是當頭棒喝,影響極大。

三十年後,當我重讀《易經》、《老子》、《莊子》,也就是魏晉時代的人稱為「三玄」的三本書,我發覺我竟然認真地實踐起當年老師教我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話,提出自己的問題,並用自己的話,解決問題。我提出來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德」?大概經過三個月,充滿魏晉清談風格的內心自我對話,我回答自己:「德是內在真實的東西。」當我清楚說出這個答案之後,忽然,我發覺,世界不一樣了,古人的思想對我不再是平面,而成為立體了。過去讀不懂的古書,現在我都能明白他們在說什麼了。這種快樂,有如頓悟,難以言喻。

不過,我畢竟是一個旁聽生。一個每周花十小時跑去文學院聽課,以致被同學嘲笑為土木系中文組的局外人。當時我跟系上的同學都不親,畢業後也很少來往。而系上的同學對我也不以為然,不知道我在幹什麼,感覺我獨來獨往,像一隻孤鳥。而我在文學院旁聽,也是名不正,言不順。我主要是去聽課,不是去交朋友,所以一樣是孤鳥。

還好當時認識妳,還有其他一些好朋友,能夠彼此理解,有講話的對象。如果連這個也沒有,那我的孤鳥生活就顯得很虛無,很寂寞了。

五十歲後,我很喜歡《論語》裡「卷而懷之」這四個字。尤其,重點在「懷」字。「懷」是我們內心裡有一個真實的東西,永遠與我們相伴,不會分開。

這個東西會引領我們前進,會教導我們智慧,會療癒我們的創傷,會鼓勵我們成長。這個東西會成就我們自身,也會成就身邊與我們有緣的人。他讓我們生命充滿意義,也感受到價值;他豐饒我們的人生,也讓我們懂得感激;他讓我們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也讓我們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他讓我們無論在哪裡生活,都有光彩,都有溫暖,也都有好友相伴。

如果我們內心裡,能夠養出這樣一個可「懷」的東西,那我們就是有「德」之人,也同時是有福之人,以及有修行的人。

▋記憶裡的戲院、老台中

楊明:

記得嗎?王淮老師是抽菸的,當時禁菸的觀念不似如今嚴苛。畢業後,從台中到台北工作,假日午後曾在羅斯福路遇到王淮老師,我剛從東南亞戲院看完電影出來,他手上夾著菸,我們聊了幾句,談話的內容早已不記得,只記得他哈哈大笑時旁若無人的神態。

如今東南亞戲院已經永遠在汀州路上消失了,老子認為變是常態,我亦明白這道理,但是面對生活裡的變,依然生出諸多感觸。好比直到東南亞戲院放映完屬於它的最後一場電影,我方從報導中得知1966年開幕的東南亞戲院是一群退休的榮民伯伯,希望增加年輕人更多接觸國外資訊的機會而合資開設的電影院,為了紀念他們年輕時在中緬邊境的征戰歲月,所以將電影院命名東南亞。股東人數一度多達兩百餘人,辦理商業登記時,相關局處的人不看好戲院經營前景,但這些征戰沙場的老兵經營戲院逾四十年。城市更新有其不得不的種種理由,《莊子.秋水》說:「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變」原是這世界的常態,追求「不變」其實是一種癡愚,但我希望至少能記得活過的世界曾有的模樣。

每次回台中,還是習慣,也喜歡到老市區走走,也因此高鐵總不在我的行程選擇裡,我願意搭乘台鐵染著時光滄桑,色澤顯現歷史感的車廂,在老台中車站下車,原有的遠東、龍心、永琦百貨公司早已停業,但我清楚記得昔時在百貨公司亮晃晃燈光下聽到費玉清唱〈晚安曲〉時的情景。從成功路穿過繼光街行至中山路,原有的熱鬧繽紛如今只剩陳舊冷清的疲態,騎樓下我卻彷彿看見年輕的自己背著書包擦肩而過,一閃神便忘了喊住問她:如今的我曾讓她失望嗎?前後用十七年完成《史記斠證》,退休後又繼續著寫《莊子校詮》的王叔岷曾說:「莊子之學為『忘我之學』,亦可謂『無待之學』。」「無待」與「忘我」對於我這類凡夫俗子已達宗教之境,不只是哲學了。因為「變」,所以不停滯、不執著、不固守。我現在這樣說著寫著,是不是也有點像當年的你,用別人話而沒用自己的話來說呢?

你說喜歡「卷而懷之」,這四個字單看既雋永又有溫度,你卻沒提《論語》中這四個字的前文是「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孔子曾稱讚蘧伯玉「力求寡過」,當他五十歲時,還能記得自己過去四十九年中曾經犯過的錯誤。整段讀下來,「卷而懷之」又變得不一樣了,依你所言,我自問內心有可「懷」的東西,也許就只是自己的人生追求,即使最終不一定能追求到,所懷情志依舊可以自顧自的巍然屹立。但「德」可就不敢奢想,我覺得「懷」可以很個人,無關旁人,「德」卻涉及周遭他人了,如何處世與人相交,以至別人眼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莊子式的生活,還需老子式的智慧

王思迅:

王淮老師那種旁若無人的大笑神態,是典型的魏晉名士風格。他抽菸時,皺著眉頭,在上騰的煙霧中,瞇著眼睛,時而看向右上方,時而看向左上方。然後拿起同學為他泡好的熱茶水,先吹開浮在上面的茶葉,啜了兩口,再吹開浮在上面的茶葉,又啜了兩口,接著悠緩地講了幾句鋪墊的話──就在大家習慣他悠緩的語氣後,他突然提高音量,彷彿一聲巨雷,只用一句話,就一語道破地為剛才的鋪墊下出精采的結論。此時,課堂上每個學生的心裡,都被他震了一下。而他卻故作震驚狀,彷彿自己也被驚嚇到一般。

講話不拖泥帶水,喜歡一語道破,這也是魏晉名士的說話風格。這樣迷人的風格,需要有銳利的智慧,以及深刻的生命體驗。王淮老師有,可惜我們沒有。不過,當時還是很多人喜歡畫虎類犬地模仿他講話的方式。

《莊子》有庖丁解牛的故事。那位庖丁,以無厚的刀鋒,在牛的肌理與骨縫之間穿梭,遇到筋骨糾結的地方,他細細動刀,抽絲剝繭,然後嘩的一聲,如土委地,整條牛被他分解得清清楚楚。整套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跟音樂一樣美妙。王淮老師的上課,也像庖丁解牛一樣迷人。

最後,這位庖丁,欣賞著自己的成果,心滿意足,從容自在,把刀收好,拿出新樂園的香菸,點上一支,在上騰的煙霧中,瞇著眼睛,時而看向右上方,時而看向左上方,用悠緩的語氣繼續上課。

魏晉時代的人,有一種現代人很難企及的灑脫。這種灑脫來自於三方面:一方面是他們擁有非常銳利的智慧,把整個世界看得條理分明,一毫不差。第二方面是,他們乘著智慧的翅膀,飛翔在世界之上,不落塵俗之中。第三方面是,如果要落入塵俗,他們的智慧就會化成遊戲,像江湖中的魚,來也自由,去也自由。

我忽然想起,有一次老師講《莊子》的「(魚)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時,還學魚在岸邊嘴巴一張一合的樣子,惹得全班哄堂大笑。

王淮老師是老菸槍,當時人稱有菸癮的人為「癮君子」。其實,這一名稱來自於司馬遷對老子的形容,稱他為「隱君子」。王淮老師的「癮君子」,和老子的「隱君子」,是同一種君子,並非兩種。老師的智慧是老子式的,而他的生活則是莊子式的。兼容老莊,才能真正的灑脫。若只有莊子的生活,沒有老子銳利的智慧,這樣的灑脫有點軟,不是魏晉的風格。

莊子喜歡講故事,老子卻不講故事。戰國時代中後期,每個人都在提升講故事的能力,想用故事的力量來打動人心,說服他人。例如《莊子》講了近四百個故事,《韓非子》大概講了五百個故事,《呂氏春秋》也不遑多讓,大約也是五百個故事。我最喜歡漢代的劉向,因為他是最會說故事的人,他整理過的故事,應該超過一千則。

不過,王淮老師上課不太講故事。我想是因為,他自己就是故事,讓人怎麼說也說不完。

楊明

曾於傳媒從事編採工作多年,現於香港珠海學院任教。著有《南方有嘉木》、《一個人在島上》、《情味香港》、《松鼠的記憶》、《酸甜江南》、《路過的味道》、《別人的愛情怎麼開始》等散文、小說作品四十餘種。


王思迅

如果出版總編輯,樂易講堂負責人,中廣孜孜線上聽講師,中廣易經入門班講師,《易經白話講座》作者,《劍橋哲學辭典》中文版主編,閒暇時開設《易經》、《老子》、《莊子》、《金剛經》、《論語》、《孫子兵法》等讀書會,與同好分享心得。

星期五的月光曲預告

楊明、王思迅

將於5月23日晚上7:30-9:00在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對談

免費入場,歡迎與會!


  訊息公告
川普強逼「美國製造」!紡織業告白:再加5%就崩盤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企圖為過去運行80年的世界經貿秩序大幅整形。業者第一反應都是抗拒美國製造,但也認為儘管談判未定,但至少「10+N%」。一紡織業總經理直言:「我們毛利僅個位數,進美國的成本我們受不了,10%關稅也撐不住,若再加個5%就崩盤了。」

回眸台灣日治時代建築 走入時空穿越的人文角落
大至總統府、監察院、台南市美術館,小至台北的青田七六、樂埔薈所、台中的道禾六藝文化館、嘉義的檜意森活村、花蓮的將軍府1936園區……這些興建於日治時代的建築,不少甚至歷經多年的棄置後修復,再以不同的身分重新轉生。可以發現,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漸漸成為不分國內外旅客在台灣旅遊的重要景點。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