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一個隱士的理想
王思迅:
一個能夠「卷而懷之」的人,心中一定要有一個真實的東西。他要卷的,可能是書卷,也可能是鋪蓋。但是,他要「懷」的,卻是一個讓他處於孤獨卻能不感到寂寞的東西,是一個在平淡生活中仍感到充實的東西,是一個讓生命得到滋潤,也得到意義的東西。
一個能夠「卷而懷之」的人,心裡必須住著三分之一個莊子。否則他一定無法瀟灑地「卷而懷之」。例如孔子,周遊列國,處處留下「卷而懷之」的身影,我就覺得他的靈魂,有三分之一的成分是莊子。
有一次,孔子跟幾個學生聊天,他突然跟大家說,今天不講輩分,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孔子開了一個話題,問大家,假如官方高層想要重用你們,你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呢?
子路搶先發言,他說若有個中型國家,夾在大國中間,時有兵災,又收成不佳,讓他來領導,三年後必然改觀,且能找到國家長期的發展道路。其他幾位,也是講政治方面的抱負。唯獨一人,曾皙,他先說自己想做的事情跟大家都不一樣。孔子要他不必顧忌,盡可說出自己的志向。接著,曾皙就說了一段令人嚮往的場景。
他說,晚春的時候,與好友五六人,侍者六七人,在沂水岸邊玩水野餐,然後到舞雩神壇納涼吹風,再一起詠唱散步而歸。孔子聽後,感嘆一聲說:我也希望自己是五六人當中的一位啊!
別人都想在政界求發展,唯獨曾皙不想。他只想當個閒人,幹一份只求溫飽的閒差,不求表現,邊玩邊工作,彈唱自娛,豈不快哉!這不也是莊子想做的事情嗎?這不也是大隱隱於市的形象嗎?這不也是忘懷得失的道家理想人生嗎?然而,孔子想要加入其中。
還有一次,孔子一行人遇到兩位種田的隱士,經過一番意味深長的談話後,孔子憮然,然後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我對《論語》使用「憮然」二字特別感興趣。原來,「憮然」是悵然若失的意思。但是,「悵然若失」的「失」,到底是失去什麼東西呢?這就很讓人玩味了。當然,「失」是「失意」。但是,「失意」是指什麼呢?「意」是什麼呢?其實,「意」有「主」的意思。「失意」就是心中失去主導,彷彿失去方向,陷入茫然。當然,這個茫然是一時的,並沒有維持很久。
從這個一時茫然,我們可以知道,孔子並不完全反對隱士的避世態度,甚至也有某種程度的認同嚮往,所以才會陷入沉默。
茫然過後,孔子當然還是回到他的人生使命與道路。於是他說,鳥與鳥同居,獸與獸同居,人則與人同群,物以類聚,這是自然的法則。人若離開其他人,跑去隱居,與鳥獸同群,這樣反而是刻意,既不自然,也不符合人的本性啊!
孔子最後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句話,頗有深意。他的潛台詞似乎是說:如果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安定,禮樂文明昌盛,我孔丘也願意當隱士啊!那也是我的人生理想啊!我現在付出的努力,就是希望將來能過上隱士田園生活啊!
這讓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神鬼戰士》這部電影。男主角每次出征,腦中浮現的畫面,是夕陽西下,麥子豐收,家人團聚,一片歡樂的情景。這位戰士並不追求升官發財,獲得權位,他只想回到家鄉,享受田園之樂。可是,眼前這一仗若不努力,他心中的田園生活也將無法實現。
我感覺,孔子心中也有一個隱士的理想,有三分之一個莊子,一不小心就會流露出來。只不過,不經現實人生努力,就自顧自的過上隱士生活,孔子會有罪惡感。楊明,你會有這樣的罪惡感嗎?
▋時光靜而不止
楊明:
重大的責任與強大的能力密不可分。孔子有罪惡感既是因為對蒼生懷抱責任,也是因為他有能力,而我知道自己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記不記得那年我遊武夷山,經過止止庵時曾發訊息問過你,怎麼解釋止止?你當時說,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上天自有安排。你又反問我,怎麼解釋莊子的唯止能止眾止,我依據莊子的前一句是:「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所以回答:「只有不動搖的安靜才能止住眾人的不安,讓大家的心靜下來。」
心中安靜,日常安靜,時光靜而不止,汨汨流動,其實並不停滯。
大學時,我一心想當記者,畢業後願望也實現了,不想網路突起,媒體生態瞬息萬變,那時已覺慨然,卻不知還有更大的變化在後面。人工智慧伺機而動,從掃地到炒菜,從繪圖到剪輯短片,從授課到處理文獻綜述,周遭年輕學生惶惶憂慮競爭日益複雜激烈,面對新知,我們能比AI掌握得更快更好嗎?在他們眼中,我彷彿看見我們的年輕歲月,美好的懷舊。對AI而言,忘我與無待都是理所當然吧!人類用盡力氣,費盡心思學不成做不到忘我無待,但珍貴處不就是歷程中活過想過愛過等過,AI永遠不懂,即使能模擬人類情感,模擬終究不是真實,也缺乏個性。
三十幾年前手機剛出現時,我心裡挺抗拒的,家用電話不想接還可以誆稱不在家,手機雖也能說忘了帶,但事實是已經陷入難以擺脫的聯繫網絡,而從原本的撥打與接聽又發展至上網,手機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簡直是一發不可收拾。《紅樓夢》第二十六回,林黛玉聽說賈政叫了寶玉去,至晚飯時方回,正擔心,想問問是什麼事,沒想到行至怡紅院時卻見寶釵先自己進到了院內,她便先在沁芳橋看了看各色水禽。再往怡紅院來時,院門已關,黛玉扣門無人開門,晴雯推說:都睡了,不來應門。黛玉以為院內的丫頭沒聽出是她,又提高音量道:「是我,還不開嗎?」正鬧脾氣的晴雯硬是沒聽出來,還使性子回嘴:「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人進來呢!」林黛玉又氣又詫異,偏在此時還聽見院內寶玉和寶釵二人的笑語,林黛玉益發傷心。
初讀《紅樓夢》時覺得這段寫得真好,完全掌握了少女的易感心緒,其實並沒發生什麼實質傷害的事,卻已然是肝腸寸斷,萬念俱灰。但這樣一段情節,擺在今日萬萬不會發生,寶玉發現其實不是賈政叫他,立刻LINE黛玉:「薛蟠過生日擺酒呢!有暹羅國進貢的靈柏香薰暹羅豬和鱘魚喔。」順便拍下桌上菜肴傳給黛玉看,黛玉不用懸著一顆心,晴雯不需要開門,誤會也不會發生。蒼苔露冷,花徑風寒,獨立牆角花陰之下的嗚咽都沒了,小說曲折的心事經快速便捷的手機通信破解,委婉纏綿的情思卻也隨之消失啊。
雖然只要有人,便總有新的情節、新的故事、新的戀愛過程,我卻還是眷戀年輕時沒有手機的時光,多了等待、多了守候、多了擔心,才益顯真心。
《莊子.天地》中說:「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如今沒人這樣想了吧!
▋埋在心裡的一顆種子
王思迅:
我大四土木系即將畢業時,有一次跟顏聰老師聊天,他問我將來有何計畫,我本來想開個玩笑,把這問題混過去。但是,不知為何,我又很想把心中真實的想法,也是從來沒有告訴過他人的想法,告訴這位表情慈祥,又思想開明的老師。於是我說,我想到偏遠的山上,當個小學老師,閒暇時間教當地小孩讀四書,念唐詩。老師聽完,一臉不可置信,問我為何會想這樣做,這個問題難住我了,我無法回答,只能沉默。最後還是老師幫我解圍,他說,到偏鄉當小學老師當然很好,但也不要放棄其他更好的發展機會。我回答好。
回想起來,我很喜歡當時的自己,心裡住著二分之一個孔子,又住著二分之一個莊子。
後來,我沒有去偏鄉小學教書,而是到出版社工作。幾年後,又去南華大學念哲研所。念書時,曾想一路念到博士,然後留在學校當講師。但是,觀察許多老師的生活方式後,我發覺那並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於是,畢業後,我又回到出版社工作。
出版工作很奇妙,我常常前兩個月做一本哲學的書,下兩個月做一本經濟學的書,接著又做一本心理學的書,然後是身心靈的書。對我來說,出版工作就是在周遊列國。我就這樣一直在書海裡遊歷到了五十歲。然後,有一天,我大學畢業時的情懷,我內心裡那個想當老師的孔子,和想隱居的莊子,一起甦醒了。於是,我不計後果地開了一個私塾,教人讀《易經》、《老子》、《莊子》,還有佛經。最後,甚至連《論語》課也開成了。
年輕時埋在心裡的一顆種子,被我「卷而懷之」藏了三十年,還好這顆種子依然頑強,充滿生命力,仍能伸展枝葉,開出小小的花朵。
每次我在私塾上課,看著同學專注聽講的表情,我就會想起幾十年前那個想去山上教書的年輕人,也會想起顏聰老師的那句話:到偏鄉當小學老師當然很好,但也不要放棄其他更好的發展機會。
▋藝術作品應該獨立存在
楊明:
你提到莊子喜歡說故事,想起《莊子.至樂》中的一則故事:「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讀到這段故事時,心想這隻鳥或許不是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而是不願食一臠,不願飲一杯,牠失去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再也不能挑選自己喜歡棲止的樹枝,那樹枝也許有幾朵鮮豔的花或幾枚甜蜜的果,哪怕其實只是光禿禿的枝枒,也是牠一時興起放任自己的心意所作出的選擇。我以為這一時興起的放任心意是重要的,突然興起的一杯冰淇淋,突然興起的一次波浪燙髮,突然興起的往遠方出發,聽過這麼一句話:「所有能夠到達的地方都不叫遠方。」那麼,這隻遭魯侯捕獲的海鳥心所嚮往的遠方是不是才是讓牠不願食一臠,不願飲一杯的原由呢?莊子為這故事寫了句總結:「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但凡是人,多少有過類似的經驗吧,用自己以為好的方式對待別人,結果卻是妄加自己的價值硬生生綑綁住對方,父母之對子女,情人之待彼此,最後雙雙陷滯,誰都去不了遠方。
從遠方又聯想起一句成語:無遠弗屆,出自《書經.大禹謨》:「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又是另一則故事,舜想讓禹繼成帝位,禹覺得自己做得不如舜,因此推辭,然後舜說:「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惟汝賢。」後來禹繼位,天下基本都歸順,只有苗民不從,舜讓禹去征伐苗民,戰事進行了三十天,苗民依然不肯歸順,於是有了前面這段話:「惟德動天,無遠弗屆。」後來禹停止攻伐,大布文德,偃武修文,七十天後,有苗自動前來歸附。
《書經》也就是《尚書》,曾經被視為現存最早的史書,但是2018年北京清華大學戰國竹簡研究成果發布,《尚書》係後人偽作。這項研究的過程也有故事,2008年該校校友趙偉國捐贈給母校一批竹簡,竹簡長度從十到四十六公分不等,推測是盜墓者竊賣而流散海外,可能出自楚國貴族陵墓,但原始墓葬一直沒找到。北京大學受委託對竹簡的無字殘片樣品進行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年分與古文字學家推測的戰國中晚期一致。竹簡中有周武王時期的樂詩,還記載了戰國時期的勸酒樂詩,可能與已失傳的《樂經》有關。
有時我會想:如果李白的詩被證明不是由李白所寫,那麼〈將進酒〉是不是還一樣動人?我們讀這些詩時曾因為作者的生平而有不一樣的聯想嗎?或落拓或豪邁,或沉鬱或瀟灑,就如年輕人喜歡談論的人設,如若只看作品,就無所謂崩不崩塌。現代營商喜歡將說故事用於行銷,而這故事便包含了人設,蘋果的創始人賈伯斯就是一個例子,難怪他說:「世上最強大的人,是說故事的人。」但我以為藝術作品應該是獨立存在的,好比我們對張若虛所知有限,他的作品又曾長期遭淹沒不被關注,但是讀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心裡依然充滿悸動,並且憶起曾經在無論是河潭湖海之水湄所望之月,皎皎月光中還徜徉著柔婉樂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