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7/02 第8517期  訂閱/退訂看歷史報份直接訂閱

人文薈萃 【舊金山書簡】施清真/誰有權閱讀我們說給自己聽的故事?──瓊□蒂蒂安與《寫給約翰的札記》
幾米/空氣朋友
【聯合報文學大獎特刊】楊照/在人群中存在並站立著
【慢慢讀,詩】王兆基/公園──寫於烏克蘭戰爭一周年之際

  人文薈萃

【舊金山書簡】施清真/誰有權閱讀我們說給自己聽的故事?──瓊□蒂蒂安與《寫給約翰的札記》
施清真/聯合報
瓊□蒂蒂安個頭嬌小,身材纖瘦,但她的文字卻蘊藏微妙的衝擊力。(圖/取自維基)

▋以八十高齡幫精品時裝C□line拍廣告

在世人眼中,瓊□蒂蒂安(1934-2021)始終是個謎樣的女子。你看她倚著跑車、叼著香菸、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但她卻事事看在眼裡,了悟於心,犀利冷然地解析。你看她個頭嬌小,身材纖瘦,但她的文字卻蘊藏微妙的衝擊力,字字句句打中你的心。她晚年驟失結褵四十年的先生,兩年之後又失去心愛的女兒,但她卻未陷入無助與哀傷,而是提筆書寫,攀上另一個創作的高峰。但瓊□蒂蒂安的真實面貌如何?我們又該如何解讀?

瓊□蒂蒂安出生於加州沙加緬度,歿於紐約市,八十七年的歲月中,幾乎都在寫作的路程上。蒂蒂安就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之時就為Vogue撰稿,同時提筆寫小說,而後為《國家評論》、《紐約書評》等雜誌撰文,以新新聞學(New Journalism)的寫作風格,報導社會萬象與政治動態。除此之外,蒂蒂安和先生約翰□鄧恩聯手撰寫劇本,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星夢淚痕》(A Star is Born)、勞勃□瑞福主演的《因為你愛過我》(Up Close and Personal)、 勞勃□杜瓦和勞勃□狄尼洛主演的《真實告白》(True Confession),這三部經典名片的劇本都是出自他們之手。

整體而言,蒂蒂安的寫作生涯立基於小說、報導、劇本,三者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平衡。蒂蒂安在接受《巴黎評論》專訪時曾說,寫報導促使她深入人們的生活,給予她蒐集故事的機會,為她的小說提供素材,寫劇本則是消遣,就像是玩填字遊戲。更重要的是,寫劇本是個穩定的財源,讓她得以專心寫作。

蒂蒂安的寫作深受海明威和約瑟夫□康拉德的影響,文句精簡,字字雕琢,卻是不見痕跡。將近六十年的寫作生涯中,蒂蒂安寫了五本小說和十三本非文學論述,還有無數的書評與札記,她曾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亦曾獲頒「國家藝術獎章」,從成名作《向伯利恆跋涉》和《白色專輯》,直至晚年的《奇想之年》和《藍夜》,幾乎本本叫好叫座。她以八十高齡幫精品時裝C□line拍廣告,Netflix也以她的生平拍了紀錄片,今年五月,「紐約公共圖書館」籌辦瓊□蒂蒂安特展,展出她和鄧恩的手稿、書信等遺物,觀展民眾絡繹不絕,足見蒂蒂安的魅力。

▋我們跟自己說故事,好讓自己活下來

因此,當今年年初傳出蒂蒂安的日記《寫給約翰的札記》(Notes to John)即將問世,出版界與讀者當然翹首以待。《寫給約翰的札記》詳載1999年十二月至2002年一月之間、蒂蒂安與精神科醫生羅傑□麥金農(Roger MacKinnon)的對談,當時蒂蒂安的女兒琴塔娜因為酗酒接受心理治療,琴塔娜的醫生認為她的問題部分源自蒂蒂安,建議蒂蒂安也跟精神科醫生談談,蒂蒂安應允,於是開始接受麥金農的診療。

琴坦娜一出生就被蒂蒂安和鄧恩收養,一家三口關係親密,但琴坦娜帶給爸媽許多困擾,她自小精神狀態欠佳,屢經診斷才被判定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服藥加上酗酒,不但戕害琴坦娜的身心,也讓蒂蒂安和鄧恩傷透腦筋。在《寫給約翰的札記》中,蒂蒂安屢屢表達心中的挫折,她想盡辦法別讓琴坦娜「一天一天殘殺她自己」,但琴坦娜依然時好時壞,蒂蒂安束手無策,焦慮感油然而生。

面對琴坦娜的掙扎,蒂蒂安應該如何是好?她若關心,會不會被視為干預?但她若不關心,會不會被視為遺棄?關心與干預的界線何在?關心到什麼程度才該放手?她放得了手嗎?面對孩兒的掙扎,每個父母都會如此自問,蒂蒂安也不例外。琴坦娜的種種問題,更讓蒂蒂安感到愧疚。她自問:是不是因為我收養了她,所以在她心中留下創傷?是不是因為我忙於工作,所以她開始酗酒?是不是因為她的狀況,所以我的寫作碰到瓶頸?而最後一個問題,更讓蒂蒂安的心中充滿自責。

《寫給約翰的札記》亦坦露蒂蒂安的私事。她提及她父親一度意圖自殺,她剖析自己的不安全感,她坦述一段過去的感情,在那段感情中,對方毆打她,而她僅將拳腳相向視為「愛情消退的例子」。更重要的是,她坦承心中的矛盾:她愛琴坦娜,卻也怨恨琴坦娜,但她寫道:「我這輩子始終逃開那些困擾我的人,把他們從我的生命裡剔除。我不能讓這種情況發生在琴坦娜身上。」

這一則則札記,雖說是寫給約翰□鄧恩,其實或許是蒂蒂安寫給自己,畢竟誠如蒂蒂安在《白色專輯》裡所言:「我們跟自己說故事,好讓自己活下來。」但誰有權閱讀我們說給自己聽的故事?《寫給約翰的札記》裡的私密情事,蒂蒂安可願與世人分享?蒂蒂安的經紀人和兩位長年合作的編輯認為 ,答案或許是肯定的,因為這份手稿整整齊齊地擱在檔案櫃裡,而且詳細標註日期,根本不必修潤,足見蒂蒂安有意出版。除此之外,手稿是「紐約公共圖書館」特展的一部分,人人皆可翻閱,出版社只是將之編列成書,方便讀者閱讀,稱不上侵犯隱私權。更何況蒂蒂安生前屢屢書寫私密情事,《白色專輯》詳述她的心理宿疾,《奇想之年》弔念她的亡夫,《藍夜》細述她的年老心境與喪女之痛,蒂蒂安已將心事攤開來說,《寫給約翰的札記》只是讓大家更了解她的心境。

▋《寫給約翰的札記》究竟應不應該出版?

但果真如此嗎?蒂蒂安確實在作品中坦述私密,但這些敘事經過她的篩選,而不是全數攤開來說。更甚者,蒂蒂安對文字極為講究,她以怎樣的文字表現怎樣的心情,絕對不是輕易的決定。若說她一再改寫、一再修飾,絕非臆斷。《奇想之年》和《藍夜》書寫人生至悲,文字卻毫不濫情,這樣的自制與克制,正是蒂蒂安的獨到之處,亦是《奇想之年》和《藍夜》動人之處。但《寫給約翰的札記》敘事相形零散,札記中忽而「你」、忽而「他」,前者意指約翰,後者意指麥金農,讀著讀著不免混淆。除此之外,《寫給約翰的札記》文字相對直率,讓人感覺好像坐在一旁聆聽蒂蒂安接受麥金農診療。但這樣的文字卻有違蒂蒂安的風格,誠如《紐約時報》書評所言,相較於蒂蒂安一貫的雕琢,《寫給約翰的札記》顯然不是一顆精心切割的藍寶石,而比較像是一團鑽石的粉塵。

這麼說來,《寫給約翰的札記》究竟應不應該出版?或許我們應該這麼問:作家生前的作品,不管完成與否,究竟應不應該付梓?卡夫卡的《城堡》、《審判》、《美國》(一譯《失蹤者》)、費茲傑羅的《最後的大亨》、馬奎斯的《八月》,全都面臨同樣質問。對此,蒂蒂安認為不應該,1999年,出版社決定發行海明威的小說True at the First Light,蒂蒂安針對此事在《紐約客》撰文,她說,作品是否完成,只有作者知道,文字是否完美,也只有作者知道,或許作者永遠寫不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若是如此,誰有權發表一部不完美的作品?人們認為,即使不完美,作品也該發表,以供認真的文學後進探究鑽研,但蒂蒂安在文中說,海明威自己都說:誰喜歡被盯梢、被探究、被查問?不管在世與否,作家為什麼甘任自己的作品受到審視?

閱讀《寫給約翰的札記》時,我不禁心想:蒂蒂安當年書寫這些札記,是不是想要記錄自我?但她在《向伯利恆跋涉》裡寫道:「不管我們是否把往昔的自我視為迷人的友伴,我想我們最好持續將他們視為泛泛之交。不然的話,在一個心力交瘁的深夜,他們會在清晨四點不請自來,出其不意地敲擊我們的心門,質問我們誰拋棄了他們、誰背叛了他們、誰會跟他們重修舊好。」蒂蒂安晚年閱讀這些札記,是不是想要回憶過往?但她在《藍夜》裡寫道:「但回憶不是慰藉。既成回憶,時光就已逝去,事物就已消失。回憶是衣櫃裡的高中制服、褪色起皺的照片,回憶是那一張張已經仳離的人們的喜帖,回憶是那一份份你已經忘記他們長相的人們的訃聞。回憶是那些你再也不想記得的一切。」

蒂蒂安的心情,我們永遠無法猜透,我們眼中的她,始終是個謎樣的女子。但這也無妨。身為讀者,我們在文字中追尋謎樣的她,或許這就夠了。


幾米/空氣朋友
幾米/聯合報
圖/幾米提供

【聯合報文學大獎特刊】楊照/在人群中存在並站立著
楊照/聯合報
在《銀波之舟》書中,阮慶岳寫了這樣一段話:

更早以前,我就一直有著不知要如何與人正常結交來往的困惑,也就是我並不覺得我需要去和人說話,或者需要試著很推心置腹地與人去交換什麼訊息和祕密。我就是單純地想在人群中存在並站立著,沒有覺得自己因此孤立無依,也沒有意識到有需要特別與任何人牽手連結,這是我生下來一直使用的呼吸方式,從來覺得自然而然也理所當然,完全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更理想的呼吸方法得以存在。

這幾乎也就是對阮慶岳文學風格與文學成就最準確的描述。多年以來,他固定持續產出散文與小說作品,固定持續獲得了種種獎項的肯定,然而不論是其人或其作,始終保持和文壇、出版、閱讀主流相當疏離的情況。大量作品說明了他沒有要遺世獨居,而相對低調內斂的聲音卻又顯示了他並不追求特別吸引誰的注意,換得怎樣的掌聲或歡呼。

正因此他的文學作品避開了這些年台灣社會與文化環境的種種喧譁,傳承了一份可能被視為過時的現代主義與存在主義精神,得以「凝視生命幽微寂寞的面向,思考理性範疇以外的人間景象」(王德威教授語)。

在他的作品中,仍然有著對於自我的執著,仍然將自我視為哲學性、精神性的謎題,而非社會性、群體性的建構。他的探索、敘事起點,是如實地接受「在人群中存在並站立著」的情況,不刻意凸顯自我與群體的疏離對抗,也不站到另一端點興高采烈炫耀對於社會的投入。這樣的特性使得阮慶岳的作品,其實最適合提供當代人們疲累於外向喧鬧時的一條既平實又迷人的內返之道。

阮慶岳新作《銀波之舟》自覺地傳承七等生對於「銀波翅膀」的隱喻,展開了和童年、回憶、夢幻的斷章對話,每一段都指向一個讓自我迷疑困惑的經驗,「我」穿梭於經驗與回憶間,無法克抑地分裂出部分的意識,投射向某個經驗中的對方,在對方缺席的情況下,一方面堅持與對方溝通,另一方面又明知那溝通事實上只存在於自我心中。然則,這樣的獨白表達沒有意義嗎?當然不是,藉由獨白,寫作的自我變得厚實光亮,又將那份難以定義的厚實光亮有效感染了認真閱讀的每一位讀者。


【慢慢讀,詩】王兆基/公園──寫於烏克蘭戰爭一周年之際
王兆基/聯合報
一開始,你在電視機前守備

像自己的兒子半身淹入墓地

咒□火焰,或祈禱結束


在你乾淨的房子床骨

的黑土為每次肉與肉的撞擊

發自內心地顫抖著

防線崩潰,終於導彈

命中防空洞的潮濕

新聞預報下次雲雨的時間

葡萄的血液在餐桌埋伏


周末,母親們在公園談論

升學計畫,孩童模仿死亡的遊戲

躲避速度──而不是恐懼本身

追逐者結束遊戲,被追者復活,然後回家


砲彈的玫瑰

在我們的公園絕種

嚴肅的是,工作上的敵人

如何升職加薪,去羅馬旅行

那處的廢墟依然被風擊穿

石柱的陰影

□ □ □ □ □ 棕櫚樹的根據地

□ □ □ □ □ □ □ □ □ □ □ □教堂的鐘聲

──辯論各自的距離


有的國境出口棕櫚的血

有的進口燈具集體沉默的公寓群

於夜裡公園進口無人餵飼的家貓進口死亡的根莖

麥田在風中離開鋒利它們曾經畏懼的

棕櫚樹堅持自己腳底的根據

是的,根據在土裡。死者也是

比電視機與鐘聲沉默的聲音

在國境之下


雨水又空襲了你的屋瓦


  訊息公告
咖啡竟能抗老防虛弱!55歲以上每天喝4杯以上可增強肌力
咖啡不只能提神,還可能是健康老化的祕密武器!這項刊登於《歐洲營養學期刊》的研究,是由咖啡科學資訊研究所資助,分析荷蘭「阿姆斯特丹縱向老化研究」資料,追蹤超過1,100名55歲以上的長者長達7年。結果顯示,每日飲用4至6杯以上咖啡者,罹患虛弱症的風險顯著降低。

人工智慧治療師 話療助客戶感覺變好
打造人工智慧治療師的探索歷程並非一帆風順,正如達特茅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經深思熟慮後所說的,過程中曾歷經「戲劇性的失敗」。最終,研究人員研發出名為Therabot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他們相信該系統可望解決一項難題:目前有過多人迫切需要接受焦慮、憂鬱及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治療,但可提供專業服務的心理醫療人員卻嚴重不足。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