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4月10日上午,在台北南港的中央研究院「家有喜事」,被蔣介石總統從美國請回來的胡適博士,就職新任院長,並召開第三次院士會議,蔣總統親來道賀並致詞,他出人意外地提到,共產黨在大陸坐大,與「五四運動」提倡自由主義、打倒孔家店等等不無關係。胡適是「五四」主要倡導人之一,聽了蔣總統的話,立即站起來說「總統你錯了」。「我所謂的打倒是打倒孔家店的權威性、神祕性,……凡是不允許人家懷疑的、批評的,都要打倒。」蔣臉色大變,想起身離去,被旁邊的副總統陳誠按捺住,雖然蔣回去後在日記上發了一大堆牢騷,但與胡適仍維持了適當、合理的關係。遙望大陸,北京政府的組織裡有一個「社會科學院」,雖然不直屬於中南海,而隸屬於國務院,但其組織、地位和功能,與台灣的中央研究院沒有多少區別。不同的是,他們的院長不僅不會批評國家領導人,反而歌功頌德,有些肉麻。
這院長是:郭沫若。
郭沫若是頗有成就的歷史學家,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對甲骨文特有研究,被學界目為「甲骨文四堂」之一。
羅振玉,號雪堂。
董作賓,字彥堂。
王國維,號觀堂。
郭沫若,字鼎堂。
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文字學家唐蘭評價「四堂」對殷墟卜辭研究的貢獻曾說:「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可見當時一般人對郭沫若學術研究成就的認可,所以能當選中研院第一屆院士,但他人生的路愈走愈不一樣。不僅身在國民黨而心在共產黨,大陸易幟後,他多次寫詩諂媚毛澤東和江青,而且很過分,很肉麻,被指為「文丑」,學界頗認其不值。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在國內讀完中學,1914年赴日本留學,1923年畢業九州帝國大學。回國後,193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後因周恩來等人的關係,祕密參加共產黨,但仍在國民黨內部工作,見過蔣介石、汪精衛、陳誠等人。
郭沫若雖在政治立場上有反覆,但基本上他有自己的學術地位,他在現代文學史上和中國歷史學、考古學領域,都有相當名望。在文學方面,被大陸官方現代文學史教科書列為「魯郭茅巴老曹」的第二位;即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但旅美的文學評論家夏志清對他的評價卻不高,他說:
郭沫若是個孜孜不倦的多產作家。他的譯作是否可靠,譯文是否可讀,大有研究的餘地。他對古代中國的研究有無價值,也有問題。至於文名所繫的創作,實在說來,也不過爾爾。民國以來所有公認為頭號作家之間,郭沫若作品傳世的希望最微。到後來,大家只會記得,他不過是在他那個時代一個多彩多姿的人物,領導過許多文學與政治的活動而已。
胡適對郭沫若也有評價:「郭沫若這個人反覆善變,我是一向不佩服的。大概在(民國)十八、十九年之間,我從北平回到上海,徐志摩請我吃飯,還請郭沫若作陪。吃飯的中間,徐說:沫若,你那篇文章,胡先生很賞識。郭聽到我賞識他的一篇文章,跑到上座來,抱住我,在我臉上吻了一下。我恭維了他一句,他就跳起來了。」(《胡適日記》)
郭沫若可以說是「變動不居」的文人,胡適的評語「反覆無常」,並非無因。此公先投國民黨,蔣介石瞧他不起。見無投機處,翻身加入中共陣營,豈不知毛澤東向來輕賤讀書人。郭後來靦顏生存,其心中是否有壓抑憤懣,外人不得而知。但觀其後來的詩作,無不盡吹捧拍馬之所極!而且故意藏拙,生怕超過了毛的詩作。但憑個人觀點喜好或逢迎上意,對中國古典文化大肆篡改乃至銷毀。現將郭沫若幾首逢迎詩抄錄如下:
〈獻給在座的江青同志〉親愛的江青同志,
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你善於活學活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
你奮不顧身地在文化戰線上陷陣衝鋒,
使中國舞台充滿了工農兵的英雄形象。
〈題毛主席在飛機中工作的攝影〉在一萬公尺的高空,
在圖-104的飛機之上,
難怪陽光是加倍地明亮,
機內和機外有著兩個太陽!
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
凝成了交響曲的樂章,
像靜穆的叢山峻嶺,
也像浩渺無際的重洋!
〈宇宙充盈歌頌聲〉國慶年年益光輝,今年又有新景象。
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天安門廣場。
廣場浩蕩人如海,豐碑巍峨天變矮。
人間出現雙太陽,天上地下增光彩。
〈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政治流氓文痞,狗頭軍師張。
還有精生白骨,自比則天武后,鐵帚掃而光。
篡黨奪權者,一枕夢黃粱。
野心大,陰謀毒,詭計狂,
真是罪該萬死,迫害紅太陽。
接班人是俊傑,遺志繼承果斷,功績何輝煌。
擁護華主席,擁護黨中央。
「他,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致力於世界和平運動,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學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會活動家,蜚聲海內外;他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人,是繼魯迅之後革命文化界公認的領袖。他,是郭沫若。」──這是官方版本對郭沫若的描述。
「他,年少時經歷包辦婚姻,享受五天性愛後,他便離家,此後六十八年,那可憐女子一直守在其老家。隨後,他在日本結婚,對方為此與父母斷絕關係,幾年後,他不辭而別,離開日本。他還有很多情人,均被他拋棄。晚年陪伴他的妻子叫于立群,其姊于立忱,早年竟也曾是這男人的情人,被拋棄後自殺。他有仨老婆,十幾個孩子,情人數不清,嫖妓得過花柳,始亂終棄害女孩子自殺。一邊罵政府腐敗,一邊跑去做官,曾在共產黨最困難時脫黨,罵過蔣介石,後專程向蔣求饒,文革時說毛主席比親爺爺還親,寫詩吹捧江青,沒多久又跳出來歡呼粉碎四人幫。他,是郭沫若。」──這是大陸民間版本對郭沫若的描述。
郭沫若的家庭、男女關係很複雜。
張瓊華
1912年,郭沫若與張瓊華(1890-1980)在父母的主持下結婚,五天後郭沫若離家,兩人沒有離異,以後六十八年張瓊華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1939年郭還鄉時向還在「獨居」的張瓊華鞠躬表示歉意。1980年張病逝於樂山,沒有子女。
佐藤富子
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與佐藤富子(1893-1994)同居。佐藤富子是名門望族之後,她父母極力反對她與郭沫若來往,佐藤富子為此斷絕了與父母的關係,郭沫若為其取名「安娜」。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郭沫若不辭而別離開日本,與安娜斷絕了聯繫。1948年抗日戰爭結束後,佐藤富子帶著孩子來到香港見到郭沫若,當她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後選擇離開。1949年後,佐藤富子幾次去北京找郭沫若協議離婚後權責問題,郭都是避而不見或藉故推脫。後來周恩來親自出面,表示歡迎她和五個孩子都到中國來居住。此後佐藤富子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大連,改名郭安娜,跟兒子郭和夫住在一起。
于立群
1934年,在東京的郭沫若結識岑春□的外孫女《大公報》記者于立忱,關係親密。1937年于立忱回到中國不久自縊身亡。同年因中日戰爭郭沫若回中國,結識于立忱的妹妹于立群(1916-1979)。1938年,與于立群同居,並於1939年夏補辦婚禮。1979年,于立群也自縊身亡。
兩人共生四男二女:
長子郭漢英(1939-2010)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物系,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
長女郭庶英(1940-)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系,現任北京中沛經濟發展中心總經理
次子郭世英(1942-1968)文革中被北京農業大學的紅衛兵抓去刑訊逼供,不久從四樓墜下而死。
三子郭民英(1943-1967)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專業是小提琴。196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文革中自殺。
次女郭平英(1946-)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所長、郭沫若紀念館館長。
四子郭建英(1953-)清華大學畢業,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碩士,現居美國。
郭的次子郭世英,聰明過人,博聞強識,對父親1949年後的文字和行為不以為然。他曾說毛澤東思想也應一分為二。1968年四月,他因為與女友講電話時用了英語,被「農大」造反派誣為通敵賣國,強行扣押,被打得遍體鱗傷,幾天後墜樓而死,年僅二十六歲,落地時雙臂反綁,自殺或他殺成謎。
郭世英被造反派綁架處境危險的那天晚上,郭沫若要參加周恩來宴會,于立群懇求他請周恩來救助,郭沫若坐在周恩來身旁,最終卻沒開口,兒子被迫害致死後,面對妻子痛不欲生的指責,他沉默,最後說:「我也是為了祖國好啊!」
郭沫若於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八十七歲,遵照他的遺囑,將骨灰灑在山西昔陽大寨梯田中。
郭沫若不會「身後是否誰管得」,作為一位有代表性的學者,他的學養與人品,以及參加政治活動的目的與內容,都必須接受後人的檢驗與評斷。
(本文參考了網上資訊及林珍妍、張東園、王俊義和顏昌海諸先生的文字。)
毛澤東駁郭沫若,勸君少罵秦始皇張作錦
1945年,郭沫若出版了一本新著《十批判書》,收錄十篇論文,兩篇後記。《批判》認為:「秦始皇把六國兼併了以後,是把六國的奴隸主和已經解放了的人民,又整個化為了奴隸。」毛澤東反對《十批判書》,乃有一詩〈讀「封建論」呈郭老〉:
勸君少罵秦始皇
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龍魂死業猶在
孔學名高實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讀唐人封建論
莫從子厚返文王
文革期間,基於毛澤東與文革派提倡「儒法鬥爭」,針對《十批判書》崇儒反法,四人幫成員之一的張春橋,曾到郭沫若家,企圖批鬥他,但郭說「這篇文章是針對蔣介石的」,才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