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議+ 電子報】傳遞人物故事,鎖定泛教育、社企…等領域,透過他們為社會付出故事,期待引起更多共鳴。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8/10/17 第4312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許皓宜/看見自我中心效應
【10月話題:提款有故事】伍華英/卡在提款機
【10月話題:提款有故事】庭院深深/帳面上的數字不再重要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許皓宜/看見自我中心效應
許皓宜/聯合報
圖/遠流出版提供

現在的年代,常常有人喊著要記得劃出界線,但與此同時,我們是否也檢視過,自己有沒有記得在「內在想像」和「外在現實」之間也劃上一條界線?

曾經風靡台灣六年級生的動漫《灌籃高手》,主角是一名頂著紅色亂髮的高大男孩櫻木花道。櫻木花道極具打籃球的潛能,卻在上高中後才被挖掘才華,加入「湘北高中」籃球隊,成為隊裡的大前鋒。一場重要比賽中,比數僅落後對方球隊一分,櫻木花道在結束前最後一刻搶得投籃機會,拉直雙手將球往籃框擲去!

沒進。鈴聲響起,比賽結束,湘北高中籃球隊輸了。男孩們在球場上灑下懊悔的眼淚。

隔天上學,櫻木花道打開教室大門,原本的紅色亂髮全數落去,僅留下一顆紅色的大平頭。同學們驚呆了,問櫻木幹嘛如此?櫻木說:「因為我害球隊輸了。」他認為湘北隊沒能贏球,自己是罪魁禍首。

「臭美!」此話一出,旁邊一位人氣也旺的籃球明星流川楓緩緩飄過,「是我昨天沒打好!」

嘖,櫻木和流川雖然平日就不對盤,但幹嘛連輸了比賽這種黑鍋都要競爭啊?

這就是一種自我中心的情緒反應:高估了自己的重要性,把「我」放到災難核心的位置。

我們所以為的狀況,其實都只是我們的想像?

年輕的大學生也發生類似的狀況,她告訴我,每次假期結束要離開家前,母親總會拖著她,抱怨弟弟交的女朋友。身為姊姊的她,其實一點都不想聽母親說這些與她無關的瑣事,尤其弟弟的女友又還沒進自家門,母親就常常擔憂地彷彿已經產生多麼嚴重的婆媳問題。她好想讓母親閉嘴,卻又心疼母親的眼淚無處可訴,弟弟根本不管母親這些擔憂,父親更是只會在旁邊看報,像根木頭一樣。

聽久了,她對母親過多的情緒實在感到厭煩,卻又彷彿對母親的心情感同身受,浮現了想要勸弟弟離開女友的想法。

「我該怎麼辦才好?」她問我。

我反問她,如果撇除「該怎麼辦」,她心裡「想怎麼辦」?

「當然是不要聽太多,趕快按照時間去坐車呀!」她說。母親時常叨念到她幾乎趕不上火車。

「既然已經『想這麼做』,沒辦法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呢?」

「嗯……這麼做好像十分無情,好像把媽媽丟下不管,好像……」

「所以如果妳真的去坐車了,她會怎麼樣呢?」

「她會一直哭啊,沒有人聽她說話她很可憐啊,她眼睛已經很不好了,還這樣哭怎麼行呢?」

「爸爸不會聽她說話嗎?」

「當然不會啊!」她回得斬釘截鐵:「我爸都做他自己的事,哪有可能管我媽?」

「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妳占了那個關心媽媽的位置,所以妳爸就不需要去做這件事了?」

她用狐疑的眼神看我,「有可能嗎?」

是呀,有可能嗎?有沒有可能,我們所以為的狀況,其實都只是我們的想像而已?有沒有可能,是她「想像」自己是世上唯一關心媽媽的人?有沒有可能,是她「想像」爸爸沒有能力關心媽媽,所以才自以為正義地占據那個需要保護母親的位置?

有沒有可能是她讓自己「內在的想像」等同了「外在的現實」,導致她在許多擔憂害怕中,無法執行自己真心想做的行動?

記得在「內在想像」和「外在現實」之間也劃上界線

這是一種因為「自我中心」的情感特質所引發的「現實等同」狀況:我們太焦慮於周圍可能發生災難,又太看重災難與自己之間的關連性,便覺得倘若自己沒有做點什麼,災難就有可能真正發生。我們的情感困在內心的「自以為」,便把其實存在於心頭的幻想,等同成為現實。

現在的年代,常常有人喊著要記得劃出界線,但與此同時,我們是否也檢視過,自己有沒有記得在「內在想像」和「外在現實」之間也劃上一條界線?是否清楚地明白,某些東西或許只是我們自己的想像,而不見得是對方的意圖?

這是在思考「我和你」之間的界線之前,更重要的一件事。


自我中心效應:

過度想像自己與災難發生的關連性,所形成的情緒反應,目的是藉此維護內在自我的重要性。

「自我中心」的概念,在心理學中最廣為人知的,是認知發展學者皮亞傑(Jean Piaget)所提出的「自我中心主義」。皮亞傑透過「三山實驗」發現,兒童有以「自己眼睛所見」來推論「他人所見」的傾向,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世界的現象。後代學者則認為,除了兒童時期以外,青少年及成年親密關係中也能觀察到類似的狀況。

在這裡,我們則特別聚焦在情緒議題上,探討以自我為中心的災難化想像,如何蔓延到日常生活當中。

摘自遠流出版《情緒寄生:與自我和解的34則情感教育》


【10月話題:提款有故事】伍華英/卡在提款機
伍華英/聯合報
朋友用提款機領錢,操作完畢準備離開時卻發現卡片不見了,急得跟行員說他的提款卡被吃掉。行員過來查看,插入口、提領口均未見卡片蹤跡,正納悶時,朋友才驚呼:「啊!卡在這裡。」原來是他隨手把卡片夾進紙鈔內了。

朋友為自己的腦袋「卡卡」而臉紅,我告訴他,自己也曾為了補登存摺,轉身就忘記剛剛提領、還放在提款機出口的現金,所幸及時發現,衝去把錢抓出來。

我倆自嘲少根筋,在提款機面前糗態百出。不過,也幸好我倆只會做領錢等幾個簡單動作,什麼轉帳、匯款啦,還是習慣透過櫃台辦理,這樣或許比較不會因為操作提款機,而發生平白被騙走一生積蓄的遺憾吧。

【10月話題:提款有故事】庭院深深/帳面上的數字不再重要
庭院深深/聯合報
自幼罹患慢性腦疾,嚴重影響記憶力,只能靠勞力掙錢,打打零工;而每當工作做了一陣子,身體狀況不佳,又不得不回家當「米蟲」。後來好不容易動了腦部手術,身體稍有改善,工作也漸漸穩定,但彼時二十有餘的我,薪水卻少得可憐,一個月僅一萬多一點點,靠著省吃減用,數年後才終於存到半桶金。

雖然體弱多病,我在父母的心中依然是個寶。手術期間,隱約聽到他們的朋友閒聊,父母因為投資失利而有龐大債務壓力,銀行貸款金額更已達上限,可為了讓我的身體有所改善,仍硬著頭皮向親朋好友周轉,數十萬的手術費用就這樣拿來「投資」我的健康。

儘管一再被錢追著跑,每天趕銀行的三點半,雙親始終不想成為我與手足的負擔,只是某一天實在撐不下去了,他們忍不住開口,希望我們可以拿出一些積蓄,幫他們度過難關。這當然是我該做的,僅留下一點點零頭給自己,其餘全數上繳。

然而,親眼見到存摺內的數字頓時從六位數變成四位數,我難免「不忍」--不忍父母的辛苦,也不忍自己的勞苦。但是我很清楚,存摺上的數字只要肯勞動便會再增加,如果「提款」可以逐時、逐日乃至逐年遞減他們的生活壓力,那麼帳面上數字的多寡,便不再那麼重要。

 
 
 
訊息公告
 
 
 
 
碩博生人數遞減 冷門科系招生翻紅
每到了年底,所有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都在思考明年畢業後,我該何去何從?是直接進入職場?還是攻讀研究所,才能加值人生?

小心能救孩子一命!不說不知的公共遊戲場安全死角
開心帶孩子去公園、校園或共融兒童遊戲場玩耍,卻可能受到極大的傷害?!本文揪出公共遊戲場安全死角,提醒爸媽多帶一顆「小心」出門,能降低孩子意外發生的機率。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