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幾米繪本,經歷心靈的旅行,再到生活的各種新嘗試,【幾米Spa電子報】將成為你最溫柔貼心的陪伴。 網路時代,部落格是最佳發聲的平台。從【部落客名嘴】電子報非大眾媒體的角度,看個人媒體如何發揮影響力!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9/06/11 第4467期
 
精彩內容
 
今日繽紛 【古生物大小事】李世緯/葫蘆只能用來裝水而已嗎?
【青春名人堂】上田莉棋/口味的學習
【話題徵文:相遇的那一天】黃之瀅/最親愛的你
 
 
 
今日繽紛
 
【古生物大小事】李世緯/葫蘆只能用來裝水而已嗎?
李世緯/聯合報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一種大葫蘆的種子,種出來的果實足足有五石這麼大。用它來裝水不夠堅固,做成水瓢又太大,一點用都沒有。我把它打破丟了。」莊子回:「你現在有五石這麼大的葫蘆,為什麼不把它做成腰舟(浮板)呢?」

科學家對「器官用途」的研究,有時候受限於既有的想像,更多時候受限於觀察與實驗上無法突破的盲點。植物的花對你有什麼用途?花朵除了鮮豔與芬芳之外,還有什麼特殊之處嗎?先進的研究顯示,用昆蟲的眼睛看到的花朵,絕對跟你我看到的不一樣,花瓣上甚至會有類似機場引航的跑道線,或直升機起降方格(想像一下航空母艦的甲板),指引著昆蟲安全降落,有些還是夜間螢光的喔。

生物世界多彩多姿,每一個器官,甚至每一個細微的特徵,都是演化選擇下來的結果。一個根本的問題是,這些器官與特徵到底有什麼用途啊?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花了很多時間與精神在探究這方面的問題。亞里斯多德認為大腦只是一個散熱器官,靈魂存在於心臟;中世紀的西方科學家們,則認為靈魂存在於血液之中。人類最熟悉的生物絕對是我們自己,但是到了今天,我們對自己身體各個器官的精確用途,其實也都還不是完全清楚。

蜥蜴的心臟真的比較落伍嗎?

生物器官的功能取決於它的構造,而構造又必須符合它的功能。同樣是攝取食物,肉食性與植物食性動物的牙齒在構造上就是不一樣;同樣是氧氣交換,肺跟鰓的構造也是不一樣。不過功能與構造之所以這麼難以判斷,很大的原因在於,生物在真實環境中到底是怎樣使用這些器官的,很難被我們精確知道。因為光靠標本解剖依舊存在著極大的盲點,畢竟標本已經是死亡的狀態,而活體器官觀察仍然極為困難。

哺乳動物的心臟有兩心房兩心室,相較之下,兩棲與爬蟲類(但不包含鱷魚)的心臟,卻只有兩心房一心室。這個現象,大部分的教科書都只是含糊地解釋成中間過渡階段,但近來有一個頗具說服力的假設:兩棲爬蟲類動物因為四肢骨骼的關係,胸腔與呼吸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兩棲爬蟲類動物無法一邊行走,一邊呼吸;也就是說,體循環與肺循環不會同時運作。所以,牠們實際上只需要一個心室就夠了(要不體循環,要不肺循環),這樣的心臟對牠們而言反而是最有效率的。

古生物研究中,一來,活體不復存在;二來,化石紀錄缺少大部分的身體構造,功能的推論變得更為困難。可行的辦法是參考現今還存活著的同類型物種,比如面對魚龍,我們就參考海豚,因為牠們都生活在水中、一樣是用肺呼吸,並且都是胎生;面對翼手龍,我們就參考鳥類及蝙蝠--但,翼手龍畢竟是爬蟲類,對比鳥類與哺乳類(蝙蝠)時,當然要有所考量。

古生物研究中,最有趣的一個課題,就是「新的性狀」的出現。在綿長的地質年代中,生命由簡單變複雜,逐步前進:由單細胞生物演變成多細胞生物,由無脊椎動物演變成脊椎動物,由魚鰭演變成四足類,由有袋類變成真胎盤動物……

問題來了,功能如何能無中生有?新「工具」剛出現時,那種無法使用的狀態又該如何解釋?看不見的眼睛、不能保暖的毛髮、無法行走的四肢……到底有什麼用?一口咬不動食物的牙齒、一對不能飛行的迷你小翅膀,又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如果前面「無用」的階段沒有發生的話,如何進入後面「有用」的階段?

副作用都是不好的嗎?

寒武紀時剛出現的魚類是沒有上下頷的;無頷魚在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成功地適應了當時的海洋環境。而一直到稍晚的志留紀,地球才開始出現有頷魚類,今天所有可以咬合的脊椎動物也從此開始。證據顯示,原始有頷魚的上下頷其實是從無頷魚類的鰓骨演變而來,一開始與進食無關,初期的基本功能是氧氣交換,額外頂多用來把身體固定在石頭上。本來是類似吸盤的功能,後來才意外發現還可以拿來咬合,近一步發展成捕食功能。

昆蟲演化出延伸的背板,原本是用來調節體溫的,後來意外發現,這「太陽能板」還可以拿來滑翔,更進一步演變成飛行。今天的蛇類沒有四肢是退化的結果,但距今一億兩千萬年前的蛇,還有一對小小的後腳;古生物學家相信,這對不能行走的小腳是交配時用來抱抱用的。

功能的演化從來不會是一成不變,生物世界也不會有什麼器官只有單一功能,有時候,副作用會變成大作用!

【青春名人堂】上田莉棋/口味的學習
上田莉棋/聯合報
英文中有一個詞語:acquired taste,字面上是「習得的品味」,但更正確地說,可以用在飲食口味、視覺愛好、嗜好等等。像我小時候不吃蔥蒜香菜,長大忽然喜歡了;以前聽Queen皇后樂隊的歌,覺得還好,周遊列國後,才感受到〈波希米亞狂想曲〉的神奇。到底是後天學習、習慣了、長大了,或個性改變了,也分不大清楚,可能是種種因素的結合吧。

我的旅遊喜好也隨時間改變。在青少年時期到旅遊雜誌工作初期,我是個專注吃喝購物的人;後來有幸去了很多地方,開始學習欣賞自然;慢慢地,我開始愛看奇怪的地貌、歷經百萬年的石頭、見盡人間千帆的古木——我覺得自己漸漸從高樓大廈圍出來的井底,跳出來看到遼闊的世界。原來大自然那麼美好。

但我的個人喜好,總編或讀者群不一定喜歡。所以在爭分奪秒的採訪過程中,我對當地導遊向我介紹奇石、古樹,都是又喜又怕。即使我大開眼界,心裡還是暗忖:慘了,又要被編輯罵,拍一堆無聊的石頭/樹/鳥,誰看!記得在南非的奧茨胡恩(Oudtshoorn),當地導遊帶我們去史瓦茲堡山脈(Swartberg),那裡的石英岩令人驚豔,形成相當壯觀的懸崖。然而,場面雄偉,拍出來的照片卻不怎麼樣,結果一如所料,成不了稿。

近兩年,我又有了一項「新口味」:賞鳥。愛鳥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冒犯,不過以前我對此興趣不大,直到兩年前在非洲做志工,碰上了愛鳥的夥伴。

在納米比亞的農場內,我每天跟著保育員馬可去調查大象、非洲野犬等野生動物;馬可本身是鳥類學碩士,組內的志工中有位瑞典女生也愛鳥,兩人常興奮地記下途中看到的鳥。我對此無所謂,看看漂亮的鳥也好,但其他志工會在背後翻白眼或生悶氣,覺得觀鳥是浪費時間的老人活動。畢竟,獅子、大象等大型動物比較吸引人注意。鳥呢,全球粗略估計有近萬種,名字、特性、外觀等根本難以記下。而且鳥常在樹上或空中,距離遠,要用望遠鏡才看得清楚。整體門檻較高,自然較難愛上。

當時我記不住鳥的名字,覺得又長又複雜。後來,我去了博茨瓦納(Botswana)的奧卡萬戈三角洲 (Okavango Delta),某一天,坐在當地人的小艇在河道中穿梭,頭腦放空時,腦內無意響起:哦,眼前那隻是翠鳥/蜂虎鳥/織鳥吧。回過神才意識到:天呀!我怎麼會知道?因著馬可的影響,我像打通了任督二脈般,開通了小腦袋的賞鳥區。

學習觀鳥後,眼前的世界變大,但寂寞感也增加了。在Safari看動物時,大家都在找獅子,我很想跟旁邊的人說,那邊枝頭上有白鷺呢,只是很多人不感興趣,我還是閉嘴好了。回到香港,我開始注意到,原來這繁忙的都市中心,除了麻雀和鴿子,還有很多鳥類。我的辦公室在市區一幢高樓頂層,從落地玻璃窗看出去,不時能見到麻鷹在天空翱翔,在會客室甚至能聽到牠們的叫聲。

有天開會,我在沉悶的討論中雙眼飄向窗外。忽然,我看到了三隻白色鸚鵡坐在對面大樓的天線上。什麼?市區怎麼會有鸚鵡?內心雀躍的我,很想叫停會議,叫大家一起馬上看窗外。但為免被老闆當神經病,只好默默地注視著牠們,並祈禱會議快點結束。鳥很快飛走了,而我一查,原來那是小葵花鳳頭鸚鵡,原生於印尼,屬極度瀕危物種,估計在十九世紀因動物貿易而誤在香港落地生根,現在數量已達兩百隻,占全球數量一成呢。對於這項發現,我覺得很興奮、很有趣,但身邊找不到能分享的人,這就是觀鳥的寂寞呀。

【話題徵文:相遇的那一天】黃之瀅/最親愛的你
黃之瀅/聯合報
「姊,你回來囉。」

一回到家,看到你走到家門口迎接我,雖然臉上沒有什麼表情,語氣甚至有些平淡,但你略微匆忙的腳步和眼中閃爍著的光芒,卻無一不顯示著你有多麼期待我回家。

剛上大學時,媽媽偷偷打電話告訴我:「妳不在家的這段期間,弟弟每天都在問妳什麼時候要回家。」聽到這裡,我頓時紅了眼眶。還住在家裡的時候,你每天找我吵架,甚至連最後一口零食都要跟我搶,我曾不只一次想著要趕快上大學好擺脫你。

原本以為我上大學對你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是我卻忘了,從你出生開始,我們已經相處十六年了。這十六年來,我們一起吃飯、一起上學、一起成長……我們一起做過好多事情,回憶裡充斥著你的身影。

我想起十六年前,我站在家門口迎接你的到來,我仍能記得當時的雀躍和期待。此時,我大概能理解你等我回家時的心情了。

 
 
 
訊息公告
 
 
 
 
《阿拉丁》威爾史密斯的精靈魔力
阿拉丁的故事已有許多版本,這次的電影版,加上歌舞成分,把神燈精靈改得很搞笑。威爾史密斯自得其樂又白目的風格,讓神燈精靈有種可愛的魅力,只要有他在的場合都很有趣,是《阿拉丁》的亮點。

預防便祕和大腸癌 吃「玉米」有解?
你家小孩也很挑食嗎?專家建議,除了可將小朋友最愛的玉米混入主食外,也能將玉米入菜,讓天敵變天菜,營養更均衡。此外,由於玉米不僅可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還能預防便祕、糖尿病和大腸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