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難尋?【古典音樂報】深度專業地介紹古典音樂樂曲與歐洲樂壇現況,讓你不再孤芳自賞! 【NOVA情報誌】帶你進入多采多姿的3C世界,每週主題深入探討,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的電腦與數位產品資訊!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19/09/12 第4532期
 
精彩內容
 
今日繽紛 【閒話吃喝】陳曙萍/鍋巴
【愛情心靈國】方馜/錯過
【青春名人堂】印度尤/關於But
 
 
 
今日繽紛
 
【閒話吃喝】陳曙萍/鍋巴
陳曙萍/聯合報

煮好鍋巴並非簡單的事

小時候住鄉下,那個沒有瓦斯爐的歲月,家家戶戶的廚房裡都有一口灶,煙囪穿過屋頂,仰望天際。當夕陽西下,萬灶炊煙的鄉村風光如詩句般美麗,是現在的孩子不易見得的畫面。

用灶煮飯,鍋底都會結一層金黃色的鍋巴。食物匱乏的年代,鍋巴是孩子們最愛的零食,可是要煮好鍋巴並非簡單的事,要看燒灶者的功力,若火候控制不好,鍋巴就會燒得焦黑,連飯都會有一股焦味。媽媽是煮飯高手,總能把鍋巴燒得金黃酥脆。

媽媽每天都會去菜園裡工作,有時晚歸,我就會學著媽媽的樣子來做飯。點燃一根松油放進灶爐中央的鐵齒上,找幾根較細、容易點燃的柴火像疊疊樂一樣架在松油上,火勢旺盛時,再架上粗的柴火,柴火之間一定要有空隙,讓空氣流通,火才能燒得旺。待鍋裡的米煮至膨脹,打開鍋蓋,用鐵鏟在鍋底鏟一鏟,防止水還沒收乾,下層的米粒已結成鍋巴,這樣飯還沒熟底層就先焦了。等水慢慢收乾,飯也大半熟了,蓋上鍋蓋,將火勢大的木柴夾出,留小火把飯悶熟。火焰燃燒殆盡後,剩下紅通通的炭,這時蓋上灶門,炭火的餘溫能把底層的鍋巴烤至焦黃。

剛起鍋的鍋巴熱熱的,下層酥脆,上層軟香,掰下一塊,塗上辣椒醬,鋪一些蔬菜,再蓋一塊鍋巴,咬一口,酥辣和著蔬菜的甜香,是我記憶中難忘的滋味。

當天吃不完的鍋巴放進火桶(家鄉的取暖用具),上面蓋一塊布,到第二天早上,掀開布,裡面的鍋巴已徹底烘乾,嚼起來「卡茲、卡茲」,全家人都愛,唯獨牙口不好的奶奶無福消受。這時,貼心的媽媽會盛一碗湯,把鍋巴掰成小塊放進湯裡,浸泡兩分鐘,再端給奶奶,湯裡的鍋巴吸收到水分不會太硬,又不會立即失去酥脆的口感。喝著媳婦為自己做的鍋巴湯,奶奶一臉幸福的模樣。

以鍋巴作為一頓下午茶

媽媽的房間裡有一個小鐵箱,裡面裝滿了烘乾的鍋巴,村裡的孩子常常來家裡獻殷情,幫媽媽做一些小雜活,就是為了事後可以得到媽媽犒賞的一大塊鍋巴。當太陽慢慢往西山靠近,地上的影子漸漸拉長,午餐的食物早已化為汗水灑向農田,肚子餓的爸爸放下鋤頭跑回家,裝一碗熱開水,放一湯匙豬油和一湯匙醬油,攪一攪,再抓一些鍋巴泡進去,就是一碗美味的下午茶。我和爸爸的口味不同,我喜歡用綠茶泡鍋巴,吃起來清爽芳香,有醒腦的作用,既填飽了肚子,又趕走了疲勞。

隨著長大、外出,鍋巴的香味變成了記憶,藏在心底,偶然翻動,更添鄉愁。每次回鄉,媽媽都會為我準備好鍋巴和辣椒醬,不過,近幾年鄉村老屋更新,新屋不再建灶,加上柴火取之不易,村裡燒灶的人愈發少了,鍋巴成了懷舊之物。所幸,年輕人創意無限,他們看準了鍋巴的商機,在村裡開設了鍋巴手作坊,把煮熟的米飯倒進大大的平底黑鐵鍋裡,鋪平、壓薄,小火慢烤直至酥脆,更將不同的調味品拌進米飯,做出不同口味的鍋巴。

幾日前,我收到媽媽寄來的包裹,裡面裝著好幾包手作坊的鍋巴,黑胡椒、芥末、麻辣等不同口味,另外還有一小袋傳統鍋巴,旁邊放著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我去後村吳奶奶家討來的。」

沏一杯茶,泡一碗鍋巴,我重溫起兒時記憶裡的酥香。

【愛情心靈國】方馜/錯過
方馜/聯合報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夜深人靜時,總會想起陸游的〈釵頭鳳〉。學生時期,老師曾說過這詞背後的愛情故事,當時我無法想像,世上怎會有如此淒美的愛情。

與你聯絡多次,終於敲定星期六晚上在超商前跟你拿資料。要見面,我猶豫了許久,找藉口推辭再三,終究不忍於你說:「那我只好……」算了,你的「只好」只是我的舉手之勞。

三十幾年了,從以前的電話簡訊到email到現在的line,從轉傳些勵志文到問安貼圖;彼此有委屈或心情低落時,總以電話隔空倒垃圾,從未想到要見面。上次見面,是當年我剛到職,而你也在那裡打工等待入伍,民國70年的夏天。不想見面不敢見面,是因為自己心虛,怕被你識破當年青澀的暗戀。但,我想相信自己在服務業磨練多年後,一定可以穩住。

我們在超商很正式地分坐小桌子兩邊,從職業化地跟你收下資料到完成,不到兩分鐘。三十幾年來,第一次近距離四目相交,我的侷促不安映在你等候的眼眸中。

「要不要到車上聊?」

「好。」

這劇本像是早已為我們寫好。車上小小的空間,久未見面的朋友彼此問好,相視一笑。忽然,你臨時脫稿演出:「說真的,妳有喜歡過我嗎?」驚天一問,逼得我慌張失措,脫口而出:「其實我一直在等你。」至此,我們丟掉了劇本,自由發揮。

各有婚約的我們,探索對方過去消失的那些年,原來我們竟是在同一年結婚!你說,你幾次在我家外面徘徊,期待不期而遇。我說,我曾打電話去你家,但你不在。

你說,她當年跟同學到你山上的家度假,兩人秉燭夜談至東方漸白;清晨,阿婆在神明前擲了聖筊,給了她戒指,就此許了你們一世白頭(我竟因此討厭那早起的阿婆和多事的紅燭)。

我說,我曾看過小時候父母請算命師父為我排的命盤,我的婚配適何,跟你同姓。我曾經以為就是你,但那命盤在一次祝融中已付之一炬。

你說,你在婚後陪親戚去算命,好奇之下,順便也算了自己的。道士直指你目前的妻子不是你命中該娶,真正的妻子在你家鄉,夏天認識的,姓江,且會在三年後出現。你情急之下求助道士,於是,道士燒了一張符,化了這場危機,婚姻維持至今。但你一直想著我就是那個真正的在家鄉的妻子。

我說,我在婚後第三年,他外遇,我堅持離婚,終究沒離成。所以,命盤有準,道士說的也真。

「家中一把火,燒毀命盤;道士一張符,化盡姻緣。」

「火是天災,符卻是人禍。上天有給我們機會,終究錯過,命吧……」

只是,若我們一直不見面,不解開這三十年的因緣與姻緣之祕,也就不會交心至此,也就更不會悵然若有所失。

而今,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青春名人堂】印度尤/關於But
印度尤/聯合報
身為一個台灣人,為香港電視台工作,旅居印度超過七年,許多人會好奇,這樣的跨文化工作經驗,有什麼樣明顯的文化差異?我想了很久,或許在「但是」(But)這個詞上,印度、台灣和香港有著非常大的不同。簡單來說,可以分為「但是之前」、「但是之後」以及「沒有但是」。

香港人的個性直接,從電扶梯的移動速度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步調有多麼快。一位來自香港的好友就告訴我,在超商結帳的時候,沒有把錢包或信用卡準備好的人,在台灣大家頂多就是嘖嘖兩聲,偷偷表示不滿,在香港就會被罵:「不要阻擋地球轉動!」

與香港人工作的經驗也是如此,說話要直衝到底,不要拐彎抹角,以免一不小心被掛電話,因為對方以為你已經說完。回到剛剛的「但是」概念來說,就是「沒有但是」,請直說。

對台灣人而言,「但是」是一門極深的學問,我們總在推敲用什麼方法才能夠最不傷感情、最保全面子,並將成果最大化。當把所有場面話說盡,明示暗示後,實在沒有招了,才不得已地加個「但是」來談真心話,還得在心中不斷揣度是否足夠周延體貼。即使這樣的委婉曲折通常事倍功半,也多數時候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依舊是中華文化中最高深的待人接物之道。

這就是「但是之後」,重要的通常是在但是之後。身處職場的大家,多半通曉這個道理,可對於但是之後的批評指教仍耿耿於懷,有時候還會太過走心,自己糾結好一陣子,才在某次偶然中醒悟,原來事情沒有這麼大條,是自己太過鑽牛角尖。

在印度通常沒有這個問題,說得好聽,是大而化之、天真可愛;說得難聽,就是往自己臉上貼金,貼到臉皮變得很厚。根據我的經驗,印度人通常聽話都只聽得到「但是之前」,重點完全沒有聽到,就已經被前面那些為了不要讓場面太僵、硬擠出來的客套話給恭維得旋轉、撒花、樂不可支。

印度人不吝惜讚美別人,對於他人的讚美也往往欣然接受,要是依照台灣人的邏輯,期望對方可以聽見「但是之後」的弦外之音,恐怕會被他們氣個半死。然而,若是和香港人一樣直指錯誤,恐怕又會傷了他們的玻璃心,如何偶爾拍拍、讚美,顧及印度人倔得有些無理的尊嚴,又適時有效地把他們拉回正軌,不要只聽「但是之前」,可謂在印度工作的最大考驗。

旅居印度七年,「但是」不只是香港、印度與台灣接收到的不同,還有隱藏在「但是」背後的那些文化衝擊。了解「但是」不僅是了解語意,更是挑戰自己過去所建立起來的邏輯思維。所有事情的「但是」都是有趣的,或許就像「但是」這個用於語氣轉折的詞一樣,一切的轉折都是奇妙的,都值得認識。

 
 
 
訊息公告
 
 
 
 
學校不說的秘密/不正常的「教學正常化訪視」
依據國民中學教學正常化視導實施計畫,視導學校採隨機抽取,於抵達前一小時通知,每所學校視導時間,以一日為原則,提前1小時通知的理由,是要讓行政人員有時間整理相關的視導資料電子檔,同時也能看到教學現場最真實的那一面。

別怕關節炎 多動才會健康
《美國公衛期刊》一份報告指出,少動的關節炎患者兩年內就會喪失諸多身體功能。患者為了控制疼痛,刻意減少肢體活動,而不知多動反而可以延緩身體機能衰退。任何活動都勝過久坐不動。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