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小雨燕的初次相遇
正值下班時間,準備返家時,划著手機看著「台灣野生鳥類緊急救助平台」社團裡的文章,有一則發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民眾撿到一隻小雨燕,卻被誤認為老鷹,因而差點私養起來;所幸,經過一番勸說,對方願意讓我接手。
到了約定的地點,對方交給我一個小盒子。一打開,是一對圓滾滾帶著疑惑的眼睛,這是我與小雨燕的初次相遇。
先為牠檢傷,發現右翅無法順利張開,是需要醫療的個體。再經由醫生檢查後,確認右翅骨折,得要固定十四天再回診確認癒合狀況。
「這孩子是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帶著許多疑問回到家,忙碌地安置小雨燕,等一切妥當,抬起頭,已經晚上十點了,這才想起我還沒吃晚餐啊!
在台灣,小雨燕雖然常見,民眾卻不熟悉牠。牠們長時間在天空中飛行,一邊飛也一邊張嘴捕食昆蟲--這點與一般鳥類不同,也是為何成年個體被拾獲後通常不會主動開口進食。此外,牠的鳥喙短而軟,若沒有相關經驗就冒然使牠開口,容易導致下顎受傷或錯位。
鳥種餵食與照顧的特殊性,讓我與這隻小雨燕磨合了很久。每日除了要準備多樣化的食物外,秤體重、曬太陽、整理環境、避免繃帶掉落……種種繁瑣也成為日常。這隻小雨燕有潔癖,會在接出盒子後排便,避免弄髒環境。吃飯前後,會用很厭世的眼神盯著我看,像是不愛吃飯的小孩。不過,小雨燕很努力,體重一天天增加,胸前肌肉逐漸飽滿、結實。牠的每一個進步,都成了照顧時的小確幸。
若問我,照顧傷鳥會累嗎?我會說,肉體上的累我都可以忍受,真正的壓力來源,是害怕牠們無法痊癒。過程裡,時常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周全,導致最後無法野放;但也因為這些想法,我更加明白,必須認真、慎重對待這些生命,同時與前輩、夥伴們討論,隨時修正作法。
就這樣,抱持著戰戰兢兢的心情,我們順利地度過了十天。
剩下的就是盡力幫牠復健
第十一天,我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由於精神、活動力恢復,小雨燕開始躁動亂爬,右翅的固定便鬆脫了。我緊張地帶著牠回到醫院,醫生看診後確認骨折處已經癒合,但翅膀角度沒有達到正常的弧度,暫時無法飛行,請我帶回去再試著復健看看。
回家的路上,我一邊自責,一邊掉淚。我知道,這樣的情緒不能持續太久,骨折處已經恢復了,剩下的就是盡力幫牠復健。於是,我改善布置,在家裡掛起毛巾, 一有空就讓牠在毛巾或紗窗上攀爬、短飛,藉此鍛鍊牠的肌肉,矯正翅膀角度。同時也思考著,若真的無法順利回歸野外,我還能做些什麼?
有一天上午,正在復健的牠,突然從毛巾上一躍而下。我衝過去,想伸手將牠撈起,小雨燕卻一個轉彎,精準而漂亮地閃過了我的手--那一刻,我驚喜不已!心裡有個聲音告訴我:「是時候了,離回到野外天空翱翔的日子不遠了。」
最後,終於到了野放的日子。
出發前,我雙手合十,虔誠地向上天祈禱一切順利。挑選了一個濕地公園,有山坡、綠地,想著倘若野放失敗,至少我有把握將牠安全領回。
我一步步往山坡的最高處走,希望高處的氣流能助牠一臂之力。到達最高點,看看四周,天氣、風速都很完美。是時候了,我將盒子放置在地上,輕聲地說:「小朋友,回家囉。」
打開盒子的瞬間,小雨燕一鼓作氣爬出盒外,順著坡度往下,再乘著氣流往上飛起。僅僅是一眨眼,牠已變成空中的一個黑點。每一次的拍翅,位置都更高了一些。那一刻,我將這十八天的喜悅與壓力都化成淚水,盡情地釋放出來。
「再見,再也不見。」我將永遠記得奇蹟發生的這一天。
經過那次救傷經驗,我更了解身軀小小的鳥兒,內心其實是多麼堅強,只為了能再度翱翔於屬於牠們的天空。與其殘忍地以私心剝奪牠們的天性,以愛之名禁錮牠們,不如思考我們能不能在水泥化、開發過度的現在,為動物們保留一塊適合的棲地?讓牠們能夠安心地繁衍、在天空中自在飛翔。畢竟,野生動物與我們的距離,一點都不遠。
遇到野生鳥類:停、看、送
停:停下腳步,與鳥類保持安全距離,觀察並確認環境是否需要協助。
確認需要協助的個體,就可以靠近看看。若是受傷、能輕易捕捉的個體,或找不到巢、無法歸還的雛幼鳥,就需要準備適合的打洞箱子(盒子),鋪上毛巾或揉皺報紙安置。
看:落巢、學飛或無傷的鳥兒,我們可以協助送回巢中或安全的高處,並躲起來觀察。若是有受傷或無法放回的個體,則儘快後送救傷單位。
送:拾獲野生鳥類不知如何幫助牠們時,歡迎加入臉書「台灣野生鳥類緊急救助平台」發文詢問,讓我們一起關注環境及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