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裡養蜂?有沒有搞錯!
印象中,養蜂的地點不都在山上?至少也要是靠近山的地方吧!譬如有很多龍眼樹、荔枝樹,或者花朵滿山遍野盛開之處。
不過,在城市裡養蜂的人已經愈來愈多了。即便是水泥叢林,只要附近有大公園,或者蜜粉源植物豐富,就有機會把蜂養得好。為什麼養?城市的蜂農跟鄉間的蜂農一樣,都希望產出好蜜,有好的產量,賣出好價錢。但也有人養蜂是為了其他目的,譬如為了生態教育,透過養蜂,鼓勵栽種更多蜜粉源植物,減少毒害土地的化學用藥,眾人一起把我們的生活環境照顧得更好。
人蜂之間可以不必這麼矛盾
在台北市中崙高中的教室裡,一群學生圍著一個壓克力製的透明觀察箱,聚精會神地聆聽蔡明憲老師講解蜜蜂生態。沒錯!裝在透明觀察箱裡的,是貨真價實的蜜蜂,以及牠們的蜂巢。這是同學和蜜蜂的第一類接觸,隔著透明壓克力,近距離觀察蜜蜂,「其實,蜜蜂滿可愛的耶!」在這之前,同學們跟多數民眾一樣,都是聞「蜂」喪膽的人,蜜蜂有螫針,「怕被叮呀!」民眾對於蜜蜂「又愛又恨」,喜歡吃牠的蜂蜜,一旦看到牠卻是能躲則躲。
人蜂之間,其實可以不必這麼矛盾。台北市松山社區大學養蜂教育專家蔡明憲老師說,蜜蜂不會隨便攻擊人,只要你了解牠的習性,甚至可以和牠當起好朋友。「我們要學習面對蜜蜂的正確方式。」
2014年起,松山社大首創社區大學「城市養蜂」課程,希望把「蜂潮」推廣到各個角落,號召更多人一起關心環境生態、食品安全,在中崙高中辦理的「小田園教育體驗」便是具體的實踐。引發學生興趣後,基地設在中崙高中的松山社大,正式與中崙高中合作開課,2017年底,在松山社大蔡素貞校長和中崙高中孫明□校長共同支持下,養蜂教育團隊成員包括蔡明憲、周俊男、游淑君等一齊動起來,忙活了無數個日子之後,終於,中崙高中的頂樓化身養蜂場,「松崙蜜蜂工坊」於焉誕生,中崙高中成為全台灣第一所擁有蜜蜂巢箱的高中校園。
在這個跨班選修課程,同學們從一開始怕怕,戴著面罩上課,到後來神色自若穿梭於蜂群之間,盼著每周一次上頂樓觀察記錄蜂箱狀況,看看這些蜜蜂寶貝活得好不好。學生們實際參與養蜂過程,學習採集花粉和蜂蜜,最後和蜜蜂培養出感情。每個上課的同學都很清楚,蜜蜂已經不只是蜜蜂,如果沒有蜜蜂採蜜與授粉,農作物的生長就會受到影響。
每座城市都需要健康的蜜蜂
蜜蜂是環境生態的重要指標,當全世界的蜜蜂數量大幅減少,那不只是蜜蜂的生存危機,也會是人類的生存危機。於是,我們必須種植更多蜜源植物,給蜜蜂更好的成長環境,同時還要減少使用農藥,避免蜜蜂中毒死亡或行為異常。
蔡明憲說:「蜜蜂是一把鑰匙,透過認識蜜蜂生態,了解蜜蜂跟植物、農藥的關係,人類將慢慢學會更友善地對待不同的物種。」城市養蜂,是環境教育,也是食農教育,更是生命教育。
蔡素貞校長表示:「全世界有三分之一植物經由蜜蜂授粉,然而近年全球各地蜜蜂大量消失和死亡,將造成生態和糧食的危機。為了搶救蜜蜂,世界各城市開始了養蜂潮,東京銀座、美國紐約、法國巴黎、英國倫敦、丹麥哥本哈根等,紛紛掀起市民養蜂運動。在台灣,前幾年W-Hotel也有推廣城市養蜂計畫,更有不少社大開課教授養蜂基本知識。目前光是台北市,就有超過百人加入都市養蜂行列。」
對蔡素貞而言,在校園推城市養蜂,教學重點不只在養蜂,更在引導學生了解蜜蜂生態、了解人類和蜜蜂的共生關係,建立友善環境概念,讓同學理解城市必須建立一個安全無毒的環境,才能讓蜜蜂永續生存。
社大城市養蜂的課程規畫與活動設計十分靈活:結合木工課程,推廣蜂箱製作;結合手工皂課程,利用蜂蜜、蜂膠和蜂蠟,開發相關天然保養品;結合烹飪課程,發展各種蜂產品料理食譜。透過課程連結,專業社群跨界整合,校園成了一個多元共創的生態場域。
【蜂知識】推動城市養蜂的好處
1.減少化學農藥的危害
2.強化蜂產品食物安全
3.多元化蜂蜜的風味種類
4.提供多樣化蜜粉源植物
5.透過養蜂進行環境監測
6.營造生態體驗學習的機會
7.促進鄰里社群人際關係
8.激發蜂產業的人文創意
【蜂理念】城市養蜂「倡」起來
氣候變遷帶來「巨災常態化」,加上城市樣貌與土地使用方式改變,釀成蜂群大崩潰。了解人類和蜜蜂的關係,方能建立友善的共生環境,讓蜂群永續。
──邱慧珠(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執行長)
蜜蜂不但透過感情和味道,還會用舞蹈來表達自己。這個星球不是獨屬於人類,而是屬於所有生物。蜜蜂豐富人類生活,美化了這個世界,我們必須極力保護,一起「以蜜蜂為師,與蜜蜂為友」。
──葉傑生(前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
全世界除了想辦法找出原因來減少蜜蜂的傷亡,為了增加蜜蜂的族群數量,也開始採取許多行動。除了支持蜂農,鼓勵更多人加入絕對是好點子。城市養蜂除了當作事業,也可以當作一種興趣及行動,在專業課程引導下,對環境保護的助益值得期待。
──陳瑞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
(松山社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