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時代,部落格是最佳發聲的平台。從【部落客名嘴】電子報非大眾媒體的角度,看個人媒體如何發揮影響力! 以英文角度感受臺北的魅力,【TAIPEI英文季刊電子報】給你流行話題、美食景點不同主題的精彩報導。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03/20 第4658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腦科先生說古今】汪漢澄/隔在瘟疫蔓延時
【青春名人堂】吳毅平/胖橘牽到東京
 
 
 
心情札記
 
【腦科先生說古今】汪漢澄/隔在瘟疫蔓延時
文/汪漢澄/聯合報

新疾病與古歷史

2019年底開始在湖北武漢出現,並於2020年初迅速蔓延到中國全境,繼而散播到世界各地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全新的人類傳染病,因此給世人帶來新的挑戰。平常開開心心過日子的人,可能作夢也沒想過,非常的時刻,有可能發生一些極端的事,比方說一個輕輕鬆鬆的海上豪華旅遊,會演變成下不了船的噩夢。

郵輪「鑽石公主號」於1月20日從日本啟航,2月1日得悉日前下船的乘客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就從2月3日起停靠在日本橫濱港,所有人員都被隔離不得上岸。由於船上物資不夠,也沒有適當的醫療以及防疫設備,爆發大規模的群聚感染。到了2月19日,日本當局終於容許部分檢驗陰性的人員離艦為止,「鑽石公主號」上的新型冠狀病毒患者人數已經攀升到六百多人。

人自詡為萬物之靈太久,以至於忘了自己並不是這個世界的主人。病毒與細菌這些微生物,數量比我們多,適應力比我們強,人類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微生物就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非常長的時間,人類出現之後,部分的微生物就想出了法子用我們的身體來居住生活。多數情況下,它們跟我們和平共處,有時甚至成為維繫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少數情形下,它們會傷害甚至殺死我們,我們稱之為「感染」。這感染偶爾會在人與人間傳播,我們稱之為「傳染」。

許多人對傳染這件事,有著超乎其實際傷害程度的心理恐慌。其中有些恐慌是非理性的,但也有些恐慌是來自於史上幾次特別嚴重的疾病大流行的記憶。在古代,因為對傳染病的了解非常有限,也幾乎沒有對抗疾病的武器,所以若是碰到了病因不明、沒有有效的治療、致死率高的疾病流行,人人自危的當下,自保本能會超過對患者的同理心與同情心,再也顧不上病人的治療與照顧,只求把他們與自己區隔開來就好,這叫作「隔離」(quarantine)。

早在兩千多年前《舊約聖經》的〈利未記〉中,就有過因為某種皮膚病(極可能是痲瘋病)的盛行而實施隔離的記載。但當時的人充滿宗教情懷,把「病」與「罪」視為一體,所謂的隔離,執行者是教士,出發點是除罪,活動內容只不過是把病(罪)人集中起來懺悔與祈禱而已,並沒有任何傳染的觀念,當然也就不會有防止疾病散播的效果。

西元六世紀時,發生了史上第一次鼠疫(bubonic plague)的大流行。病源由阿拉伯與中東地區出發,在542年蔓延到了拜占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殺死了首都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己也罹患了這病,但命大沒死。他體認到情勢的嚴峻程度非比尋常,就當機立斷實施了一連串的行政措施,包括迅速掩埋首都內的大量屍體,以及將屍體用船載到外海拋棄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他限制了部分人民的行動自由,實施了史上第一次正規的隔離行動。

問題在於,查士丁尼一世所隔離的對象,是他主觀認為引起了流行病的那些人,標準是信仰以及種族的「不正確」,包括猶太人、撒馬利亞人、異教徒、異端,以及同性戀者等等。可想而知,這樣的隔離徒然強化群體之間的歧視與衝突,卻不可能發揮遏止疾病傳播的作用。

從黑死病到新冠肺炎

十四世紀時,來自遠東的黑死病在歐洲大爆發。黑死病的病原目前仍然不是百分百確定,但極可能就是鼠疫,以跳蚤作為傳染媒介。它在歐洲肆虐的程度,非現代人所能想像,不同地區的死亡人數,占人口的八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從1347年到1351年的短短幾年間,光是在歐洲就死了約兩千萬人,造成歐洲人口數的大倒退,一直到一百五十年後,方才恢復疾病之前的人口數目。

當時黑死病所帶來的恐慌與絕望,布滿了全歐洲。由於對這個疾病的傳播方式並不清楚,當局對於食物、飲水、下水道的監控,以及對屍體及衣物的處理措施也沒能發揮效果,人們就假設空氣本身能夠傳播黑死病。這逼得官方採取了比較極端的隔離措施,比方義大利瑞吉歐城的長官,就下令所有染上黑死病的人,都要被趕到城外的荒野「自生自滅」。換句話說,當時的標準防疫措施,就是拋棄染病的人,以保障其他人的平安。

1374年,義大利的兩個港口城熱那亞與威尼斯宣布驅離所有來自疫區的船隻。到了1377年,威尼斯的貿易殖民地拉古薩頒布了史上第一個海事隔離命令:所有來到拉古薩的船隻,都要在港外的海面停泊三十天,其間接受港務官員的登船檢查,但此外不得有任何私下的人員接觸或物資的交換。拉古薩在哪兒?就是今天景色如畫的旅遊勝地--克羅埃西亞的杜布羅夫尼克。

這個三十天的海事隔離期限,後來被延長到四十天。為何他們選擇了四十天?不清楚。有人認為那來自古希臘的醫學教條,也有人說那來自《聖經》的典故,總之並非基於對疾病本身的了解,但事實證明是有效的。義大利文的「四十」叫作「quaranta」,這個四十天的期間,就被稱為「quarantino」。我們今天所用的「隔離」這個詞的英文「quarantine」,起源就在這裡了。

受到海事隔離政策的啟發,義大利的衛生官員就開始在陸地上也實施類似的隔離措施。所有染病的人,包括他們的家人以及所接觸過的人,都被關在家中,當局會派員看守,防止他們逃逸。在米蘭,一旦有病例出現,相鄰的三家人不論死活,不論有無染病,都要「連坐」,被築起圍牆關在裡面,各安天命。這個極端的措施似乎真的有效,因為在黑死病期間所有的義大利大城市當中,以米蘭的受災最輕。

黑死病在十四世紀後半的全盛期之後,並未銷聲匿跡,而是在整個歐洲纏綿了數百年。這個四十天的隔離期制度,就隨之繼續在歐洲被嚴格的遵守,長達三百年之久。我們今天已經知道,人從開始感染鼠疫到死亡,約需要三十七天左右,當時的歐洲人雖然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們選擇的四十天隔離期,卻正好可以有效抑制鼠疫的散播。

回來看「鑽石公主號」事件,這件事引起許多人對日本政府的批評,認為他們沒有提供「鑽石公主號」足夠的醫療與防疫支援,才導致船上的疫情不可收拾。但印證上述這個「隔離」(quarantine)的典故,就知道所謂「隔離」的精神,本來就在保護岸上的人,而不在於保護船上的人,二十一世紀的日本橫濱港對待「鑽石公主號」的作為,正是十四世紀的義大利拉古薩海事隔離的餘緒。

現代人在面臨不可預測的危機時,心理的衝擊與恐慌與古人並無二致,但是現代科學早已與古代大不相同。現代的瘟疫初起,我們就能夠很快地掌握到它們的疾病本質、傳播途徑、致病與致命的機率、治療方法,與預防的原則等等。所以現代人所擁有的武器,比古人要多得太多,理應有著更為理性與鎮定的態度。

比起古代來說,當代的隔離措施,固然已經能夠依個別疾病的特性,量身訂做所需的時間與強度,也能更有效地控制疾病的擴散,然而為達盡善盡美,我們也期望它兼顧到染病者的治療照顧,並旁及防止對患者的標籤化、歧視、異化,以及人權侵害等等的新議題。科學進步的好處,不外就是減少人的無知,以及無知所帶來的恐懼失措,用更多的理性來增進幸福吧。

【青春名人堂】吳毅平/胖橘牽到東京
今日登場/吳毅平/聯合報

這個年代,帶有偏見或誇大的發言是很嚴重的事情,就算是開玩笑也不可以。例如,不可以說女生柔弱、男生肥宅,不可以說客家人好節省、原住民講話都很好笑的啦,更不可以說如果怎樣怎樣,就要請大家吃雞排或是去跳海。尤其是在網路上,任何發言都可能被截圖,然後一輩子跟著你。

但所幸我們還有貓,特別是橘貓。

關於人們取笑橘貓的用語有:「十隻橘貓九隻胖,還有一隻特別胖。」「大橘為重。」「小橘貓很可愛,長大才知是一場騙橘。」「關於減肥,你不是橘外人。」「別穿橘衣,橘色顯胖。」「白貓都叫小白,黑貓都叫小黑,橘貓都叫卡門。」

橘貓天生大肚,也大度。牠們毫不在意被取笑,養橘貓的人也覺得被取笑反而很有面子,因為那代表經濟狀況不錯,老子有錢。

也許會有貓在意,但牠們也無可奈何,因為食物放那裡,你可以不要吃啊。

但,這是台灣橘貓的特色嗎?如果台灣的米克斯已經漸漸變成一個品種(就像暹羅貓、波斯貓、美國短毛貓等都是以國家為名),那說不定再進化一百年以後,「台灣橘貓」就可以跟「俄羅斯藍貓」一樣知名了,而且還是重量級大咖。世界上每個想養桔胖喵的人,都會慕名來尋找這台灣特有種。

後來,我在日本東京看到幾隻胖橘之後,就知道我想太多了。如果牛牽到北京還是牛,那胖橘牽到東京還是胖橘,「橘貓就是胖,全球都一樣」。

另一個觀察是,橘貓好像都愛待在牆上。尋找我的資料庫,發現這些年來在路上拍到的胖橘照片,窩在牆上的比例還真高,這又是為什麼呢?我想,這應該是倒果為因了。

一樣是趴在牆上的貓,如果體重與肥肉多到一個程度,就會滿出一般牆頭的寬度,被地心引力往下拉,遠遠就會吸引目光;用日文的說法,就是具有「壓倒性存在感」,不拿起相機拍下來實在受不了。然後這些幸運的橘貓就會得到許多很棒的美照。

吃比瘦更有福,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訊息公告
 
 
 
 
看伍迪艾倫《雨天•紐約》 玩轉虛偽土千金與古板偽公子
近來伍迪艾倫的作品就像CITY咖啡一樣,味道沒有特別突出,但因穩定的品質,讓你可以消除疲勞,沒特別好就是OK而已,如同本片,剛剛好的打光,剛剛好的濕潤,剛剛好的虛偽,剛剛好的古板,配上剛剛好的機智以及剛剛好的狗血。

「療癒系天王」水豚君
你也許不知道牠的名字,但你很可能在社群媒體上看過牠泡溫泉的照片。這隻「巨大倉鼠」,或者說水豚,是常去動物園的人和動物專家的最愛。這裡有一些關於這些可愛的動物有趣的事實。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