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哈佛商業評論電子報】包含領導、創新、策略、管理等四大領域精彩內容。歡迎訂閱,與世界一流的管理接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11/15 第5314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自說自畫】abwu/月事
【話題徵文:口罩下的故事】默子/因為缺憾,感恩口罩
【青春名人堂】老編垚順/哪避得開螢幕呢?
 
 
 
心情札記
 
【自說自畫】abwu/月事
文□圖/abwu/聯合報
圖/abwu

將祕密袒露在陽光下

2021年,我受邀參與「花東原創生活節」,製作了名為「月事!」的展覽,請多位高齡女性長輩,講述過去台灣還沒有衛生棉的年代,她們的月經生活,以及如何自製月事帶。

除了訪談,我與長輩們還一起復刻三十條月事帶,將其掛在展區半空中。展覽時,看見許多長輩略帶遲疑地步入展間,看見許多年輕的父母帶著孩子們,走過、觸摸過一條條月事帶,那樣的畫面讓我有種把那個年代女性不敢說的祕密,袒露在陽光之下,像曬著太陽般、暖烘烘的感覺。

這些月事帶與背後的故事,多數來自花蓮,一處名為「豐田」的村莊。我在村中舉辦「阿嬤月經討論會」,先從月經的禁忌開始談起。敢發言的阿嬤說:「不能進廟、不能做發粿、不要過火,其他都隨便……」也有阿嬤分享:「不能進廚房、不能做給神明吃的食物,如果做發粿,都不會膨起……」

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一位阿嬤細細觀賞月事帶時,另一位阿嬤緊張地跑來,叫她不要再拿著:「這個東西拿著不好啦!放著、放著!」對已停經的阿嬤來說,月事帶離生活遙遠,但似乎仍是難以啟齒的東西。

月事帶的款式五花八門

在不斷溝通與鼓勵下,後來的工作坊課程裡,阿嬤們終於願意與我一起製作她們那個年代的月事帶。由於沒有公定的版型,當時的月事帶多是大家自己「研發」,款式五花八門。做完大家會交換,討論誰做的穿起來最舒服,還分享如何綁在身上才牢固……說著說著,教室不再吵雜,阿嬤們輪番回憶起過往,講起自身的月經故事。

生於昭和13年(1938年)的阿嬤F,說自己的初次來潮,是被鄰居姊姊發現的:「欸,妹妹,恁嘿月經來哪毋知?恁看恁的裙上紅紅一點!」「嘿毋係啦,嘿係阮放尿啦!」正要出門割稻的F,巧遇隔壁姊姊,對方叫她換下裙子,隨手拿了破褲子剪成大塊布給她墊著。不過,F直到後來去了台北工作,聽了別人解釋,才曉得什麼是「月事」。

F還想起一位阿姨,她常常會流鼻血,被人撞一下就會血流如注,曾經流了一碗公這麼多。有一次,F和爸爸走在街上,爸爸忽然討論起這件事,說阿姨很可憐,營養不良,只活了二十幾歲便走了。當時F心裡想著:「阿姨是鼻子流血,我是下面流血,為什麼尿尿的地方會流血呢?」她在心裡憋著這個疑問,卻怎麼也不敢說出口,和爸爸在街上吃碗冰就回家了。

最令我驚訝的,是某位阿嬤說,她曾經使用腳踏車輪胎內胎皮,製作月事帶,此事立刻引起阿嬤們的共鳴:「輪胎皮防水,不會漏,好用!」原來,她們會祕密地蒐集村莊裡報廢的腳踏車輪胎,拿回家中,悄悄製作月事帶。

事過境遷,一些阿嬤能夠侃侃而談,一些仍對此心存忌諱。我聽完她們的月經生活後才發現,月經和女性身體在過去充滿流言與歧視。然而,這些事情竟離我不遠,是我的媽媽、媽媽的媽媽都可能經歷過、近百年內都在發生的事。

月事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女性的祕密,見不得光,要在暗夜裡一針一線縫製,不存於歷史記載。曾有個阿嬤問我,明明是生孩子的地方,為什麼大家要說那裡髒?我沒有這個問題的答案。我也常在思考,「女性」在這個社會,應該是什麼樣的存在?

【話題徵文:口罩下的故事】默子/因為缺憾,感恩口罩
文/默子/聯合報
一向帥氣的男同事,這幾年受疫情影響,天天戴著口罩,無法露出俊美的臉蛋,似乎頗為遺憾,常常把握機會脫下口罩。愛化妝的女同事,則望化妝台輕嘆,那麼多知名品牌口紅,全只能靜靜地躺在抽屜裡,哪一日才能派上用場?唯獨小碧眉開眼笑,心底時時感恩,可以戴口罩的日子真好。

我認識小碧幾年了,她一向不苟言笑,而且除了吃飯喝水,口罩絕不離身。原來,她打從出娘胎就有兔唇困擾,七○年代的技術與現代天壤之別,於是她習慣用口罩遮掩缺陷,習慣保持沉默,避免他人聽出她的怪聲音。

小碧說鄉下地方把家有兔唇兒當作見不得人的事,成長過程說有多艱苦就有多艱苦,受盡同儕的冷嘲熱諷。小學畢業後她放棄念書,只管幫忙家事農事,外出就靠母親為她做的花布口罩抵擋異樣眼光。

後來,小碧到工廠當清潔工,薪水不錯,且戴著口罩既自然又合理,她不怕天生的缺陷成焦點,天天默默埋頭苦幹,一做就十幾年。到了論婚嫁的年紀,隔壁村有個輕微小兒麻痺的年輕人,託人來說媒,兩人一起組了家庭,生了一對身心健康子女。小碧夫妻一直深信天公疼憨人,日子就這麼恬淡簡單地過,只是兔唇的陰影多少還是存在她心中。

如今,疫情之下人人平等,放眼望去大家都戴著口罩,小碧反而變得常笑了。

【青春名人堂】老編垚順/哪避得開螢幕呢?
老編垚順/聯合報
周末午間,購物中心美食廣場,右前方那桌一家三口,約莫四、五歲大的孩子,慣熟點擊著韓國大廠推出的十吋平板,媽媽表情冷漠吃著炸蝦烏龍麵,爸爸背對著我們這桌,只見他進食極不專心,頻頻低頭滑動平放在桌面上的手機。

「你看看那家人。」

太太轉頭看了看,回過頭來:「怎麼,你認識啊?」

「那小孩才幾歲,一直盯著螢幕,一家人一點互動也沒有。」

「關你什麼事啊,吃你的牛丼啦。」

不久,聽到後面另一桌對話,小孩問媽媽能否用手機看《妙妙犬布麗》,媽媽不准,小孩不甘願,繼續央求,阿嬤搭腔說妳就讓他看一下有什麼關係,幾番言語不休,媽媽終於不耐,厲聲起來:「我說不准就是不准!」

我忍住沒回頭,和太太交換了個眼神。

後面那家人很快就離開了,右前方那一家三口還在螢幕配飯中。

「後面那媽媽也太兇,給小孩看一下有什麼關係。」

「你雙標欸,你不是才嫌前面那家小孩一直盯著螢幕嗎?」

「話不是這麼說的啊,現在我們哪避得開螢幕這種東西呢?」

曾經讀過一篇黃國珍老師的文章,內容是關於提升孩子的閱讀素養,文中提到,主張讓孩子「戒除3C產品」其實是一種迷思,3C產品是工具,工具的問題在於「使用規範」,即使工具本身存有一定程度風險,也不必因噎廢食。

黃老師舉例設問,假設今天我們還在使用竹簡,後來出現了紙,我們會不會認同「戒除紙張產品」這樣的訴求?我知道一定有人會說:「可是螢幕會發光、手機會發電啊,總之3C產品對眼睛和身體就是更不好。」但同樣道理,若你用眼過量、過近、過暗、過於姿勢不良,哪怕你看的是紙本,對健康一樣不好。

六○年代預示網際網路來臨、奠定現代傳播理論的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提出「後鏡主義」,說「我們總是透過後照鏡看現在,於是倒退著邁向未來」。講白了,一般人面對新事物時,總以舊思維看待,拘泥過去經驗,難以進步。然而,新事物來臨確實會令人不安,因為不安,所以一直盯著後照鏡。想弭平不安,談何容易?

「你現在願意給女兒看手機了是吧?」太太把我從浮想聯翩中拉回現實。

「看二十分鐘……休息一下吧。」我揉揉太陽穴,接著說:「等等進去賣場,去書區看有沒有什麼好玩的故事繪本,再買兩本好了。」

 
 
 
訊息公告
 
 
 
 
習近平20大這1.6萬字沒說 揭密「選擇遺漏」重要關鍵
中共二十大閉幕隔天,10月23日上午,新一屆中共中央委員舉行了二十大一中全會,選出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以及中共中央總書記。值得留意的是,10月16日當天習近平宣讀的「流傳版」二十大報告,其實僅約3.5萬字報告全文的一半,換句話說,約1.6萬字被「選擇性地遺漏」了。那消失的1.6萬字說了什麼?

熱門IG打卡秋季美景!「2022落羽松景點」中部必賞6大秘境推薦
秋天到囉,是準備看落羽松的季節了,落羽松由綠轉紅、漸層變色就是每年11月底至隔年2 月冬季最具代表性的當季美景之一,編輯特搜全台中部賞落羽松的好去處,別錯過絕美的落羽松景緻,一起到這些秘境景點享受最浪漫的異國情調吧!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