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考公職e周刊】提供你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的情報,還有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分享給你!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2/20 第5864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動物上好戲】艾莉貓/家住生態園
何韋毅/手軟心涼攀岩日
丁名慶/如果出版有個「現在才開始想」的新單位,會發生什麼?
 
 
 
心情札記
 
【動物上好戲】艾莉貓/家住生態園
艾莉貓/聯合報
圖/李采容

身為臨床獸醫師,家中卻沒有飼養犬貓,理由是孩子都有過敏體質,醫生說要盡可能減少過敏原。然而,喜歡動物的基因還是存在女兒體內--可惜她們喜歡的不是爬蟲就是魚類,全點在我的技能領域外,堂堂獸醫毫無用武之地。

她們雙眼冒愛心,留我一人無聲吶喊

幼稚園時期某日,老大跟我討罐子,我心想:「那有什麼問題!」沒想到放學見她手裡提著裝滿棉桿竹節蟲寶寶的罐子,頓時密集恐懼、頭皮發麻、全身癱軟。孩子興高采烈地說:「妳看,這隻叫竹竹,這位是節節,第三隻是……」我掩面崩潰:「我不要蟲蟲!」接著就是無盡地摘洗牠們要吃芭樂葉、清理蟲大便、製作網籠。要知道竹節蟲是孤雌繁殖,只要一隻雌蟲,就可以自體產下蟲山蟲海的卵,一顆顆黑黑小小黏附紗網,媽媽邊尖叫邊跑路,換來兩女兒白眼:「妳不是獸醫?連蟲都不敢抓?仔細看看牠們多可愛啊。」她們眼冒愛心,留我一人無聲吶喊、原地石化。

繁殖了好幾十代,孩子又入坑鐵甲武士,一頭熱栽進各種蟲卵、雞母蟲、成蟲的世界,從飼養土吃到果凍。一盒盒大兜蟲、獨角仙、花金龜、巴拉望扁鍬、金色鍬形蟲,上面明確標示破繭日、產地、代表國與學名,看著歪七扭八但寫得很像一回事的標籤,覺得可愛又感動。不過,當閃閃發亮的鐵甲武士,喀擦喀擦揮舞著大顎時,我還是覺得狗貓討喜多了。動不動把蟲抓來擂台PK的孩子,總沉浸在旁若無母的歡快中,令我無言以對。

女兒專注發光的神情,令我著迷不已

三年後甲蟲熱稍退,大女兒開始說服爸爸買觀賞型半月與馬尾鬥魚。這回父女們摩拳擦掌,網路爬文查到一間獲獎無數的專賣店,聽了冠軍老闆叨叨絮絮的規則:只能用方缸飼養、不能放水草、土或擺飾、一天只能餵十三到十五顆飼料、三天換一次的煮沸放涼的自來水、換水要保留三分之一舊水、換完加入每公升兩克粗鹽、滴少量欖仁葉液穩定魚隻情緒……聽到這兒我都快有了情緒!想想教主人養狗貓都沒那麼囉嗦,卻見他們三人點頭搗蒜,把老闆發下兩張滿版A4的照顧須知當聖旨,養起了兩尾漂亮到令人忌妒的鬥魚,每天用鏡子與牠們互動,按表操課忙得不亦樂乎,完全沒有我插足之處……

已經養滿竹節蟲、甲蟲與鬥魚,未來不知還會有多少洪水猛獸?但「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孩子從中學到責任感與尊重生命,接觸動物還幫助減壓:課業繁重、心情煩躁就觀察鬥魚展鰭開腮、逗弄昆蟲轉移注意力,更別說以蟲、魚作畫得到很多次獎。她們科學化的飼養、專注用心的發光神情令我著迷不已!身為一位在外對犬貓「呼風喚雨」,在家卻一無是處的獸醫,這六年終於稍微讓我減敏,比起各種大躍進的孩子,應該也算有點收穫與進步吧。

何韋毅/手軟心涼攀岩日
文/何韋毅/聯合報
我是聽了山友建議,才決定開始攀岩的。山友的理由是攀岩練習能在登山過地形時,幫助我們更快判斷出踩點與抓點,以及克服心裡的恐懼。對於喜歡爬山的我來說,如此既能鍛鍊身體,又能為登山帶來多一份保障,似乎沒有拒絕的理由。

那時,我以為的攀岩就是套上安全吊帶與繩子,帶著兒時爬牆爬樹的勁力與奮勇精神,見著什麼就抓下去踩下去,用盡全力把自己送上去就是了。不料,真正練習後才發現,平常的臂力和抓力頂多應付滑鼠或是偶爾的蔬菜水果,忽然間要撐起全身的重量並對抗地心引力,隨之而來的就是滿滿的挫敗感。但哪怕每次練習結束都會雙手無力兩三天,身上撞出瘀青,我依舊覺得它有種不同於其他運動的趣味,體能也在朋友的指導下有了緩慢進步。

然而,我其實是怕高的,所以頭一次走進內湖運動中心的室外岩場,望著那堵高達十五公尺的岩牆時,第一個念頭是「放棄」。礙於面子問題,我決定先撐住,且上了牆就不要往下看,想知道爬了多高,問確保員就好。這個方法果真在我有限的體能範圍內奏效。

一直到某一次,我覺得自己來到了新高度,體力也已耗盡,於是喊了聲「Take」,便放手懸在那兒休息。同一時刻,不知道哪來的膽子,我好奇地往下看一眼,就那麼一眼,身體瞬間涼颼颼的,氣力抽乾。我覺得自己再也上不去了。

我開始喊著「fall、fall、fall」,可確保員覺得終點離我不過咫尺,放棄未免可惜,不斷鼓勵我再努力看看。於是我們僵持在那裡,我也從「fall」喊到了「放我下去」。最後是隔壁路線的岩友注意到我生無可戀的眼神,笑著對確保員打手勢,我才緩緩回到人間。事後確認:十二公尺。

於是,在確保的繩結綁法還沒完整刻印進我的手部肌肉記憶裡以前,我的上攀便止步於十二公尺,也可能是此生最高了。

幸好,我同時發現攀岩還有一種類型叫「抱石」,路線的組合與挑戰更甚於上攀,還可以變化出有趣的比賽規則,挑戰有違常理和地心引力的姿勢,最重要的是,岩牆頂多三到四公尺,身心無負擔也無需確保,只要落地時知道如何做出安全動作即可。於是抱石立刻遞補上來,成為新歡。

如今偶爾想到自己掛在十二公尺的高度,要死不活喊著「放我下去」,依舊會忍不住笑出來。

還好後來再也沒發生過。

丁名慶/如果出版有個「現在才開始想」的新單位,會發生什麼?
丁名慶/聯合報
我好像是到入行很多年後,才深深意識到,出版這個領域幾乎沒有正職的「研發」職務或部門。並非沒有這樣的任務或角色,很長一段時間,主要由編輯們在各書編務空檔兼著做,約略含括選書,開發作者,或自製(書)策畫,多以個別內容生產為目標導向。編制和出版量都小的出版社,多由總編輯一肩挑了;編制大些,會配置「行銷企畫」,通常每個月同時負責幾本被分配到的、將在數月後出版的新作,進行宣傳規畫、活動安排,泰半依循固定SOP。而比較不是其他產業較普遍的,以長期、整體視野來思考,對事業體形象、定位、發展,或對受眾的精密研究。至少是不怎麼有餘裕這麼做──也可說是務實,或一貫謹慎地觀望瞬息萬變的市場,和讀者的興趣嬗變。

我也因而漸漸在心裡滋長一個相當不務實,從不知怎麼跟任何一任老闆或甲方提起的願望。

我期待,每個事業體不論大小,都能有個「尋找或創造更多可能性、想像與嘗試」的研發小組。且(起碼暫時)不必那麼優先在意產能、銷售利潤,儘量給予空間、信任與支持。

甚至一開始這個「團隊中的團隊」都未必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能做什麼。它要做的,更在於把可能性與想像充分激盪,付諸實現,看看能對讀者和事業體自身,帶來多大擾動。至少,能為作品們爭取更長久的存續、擴散方式。

我想像,也許這個小團隊裡會有個願意到處找人談天說地──且不必總正能量地邀人作夢入夢──激起大家玩心,而願無負擔地爽快答應「我們一塊來試試看」的聊咖或筆談者;有務實地擬定計畫,實現為某種具體事件、形式或結果(未必是「成果」)的行動家,將讀者、作者、作品與出版人都真正聯繫起來;有獨立的預算控制大師;思考和性情皆靈活的內外部資源聯繫窗口……領導者時時輪換。且謝絕有實權的高層太常和太早介入。

我希望,它能少一點出版業這領域多年來習以為常的被動運作模式──比如各種等待,各種觀望,各種評估或謀定而後動,或不動。

就算結果很可能對某些人來說一事無成(誰知道呢?)。只是,難道不該樂觀相信,沒有人生來就打算當好當滿薪水小偷?

有沒可能試行一小段時間?或者,由不同部門或職務的人輪流做做看,或變化組合?且先不必去問誰合適,誰有能力。願意就行。僅僅是設定一個這樣的「現在才開始想」的「多出來的單位」,不可能只有挫敗或不安的。也會有冀望。這個從未知啟程,朝向「發生點什麼都好」,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的過程──這也是更廣義的企畫、行銷──被看見,被討論,就算是很多批評指教──都已經留下饒富意義的什麼了。

 
 
 
訊息公告
 
 
 
 
老外說:"That's a No-Brainer.”不是在罵你沒腦!
在會議上,主管問大家應該採用哪個方案來解決最近的銷售瓶頸。Jason很快舉手說:"Option B is the best choice—it’s a no-brainer!"大家聽完紛紛點頭認同,但一旁的新同事悄悄問道:什麼是No brainer,沒腦子,這不是在罵人嗎?

建築的奇蹟、穹頂之極致 世界文化遺產聖母百花大教堂
講到佛羅倫斯的建築,這座「聖母百花大教堂」Duomo di Firenze絕對是最顯目的建築地標。尤其是它於1436年完工的大穹頂不但是義大利建築的代表作之一,數百年來更是為著佛羅倫斯定義了美麗的天際線。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