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考公職e周刊】提供你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的情報,還有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分享給你!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2/21 第5865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時光外的畫裡乾坤】汪漢澄/維梅爾的果盤
【青春名人堂】騷夏/冷知識熱話題
 
 
 
心情札記
 
【時光外的畫裡乾坤】汪漢澄/維梅爾的果盤
汪漢澄/聯合報
維梅爾〈窗前讀信的女孩〉。

約翰尼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是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畢生生活在台夫特(Delft)。人們最耳熟能詳的維梅爾作品,可能就是他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爾被後世許多藝評家譽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其實他遺留下來的畫作並不多,總共才三十多幅,大多在描繪當代荷蘭的居家場景,但每一幅都非常迷人。他擅長以優美細膩的筆觸,描繪小小空間中的簡單景致與人物,像魔術一般捕捉住瞬間的光影,成為一個個凝結在畫框裡的時光膠囊。

青花陶瓷如何跑到荷蘭人家的桌上?

維梅爾的這幅〈窗前讀信的女孩〉大約作於他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展現出很典型的維梅爾風格。女孩藉著打開窗戶透進的光線,正閱讀一封信件。她的表情專注,看不出有欣喜或悲傷之類的強烈情緒。窗戶的玻璃反射出她的身影,身旁的桌上有個傾斜著的大果盤,裝了各種不同的水果,有幾個落在了桌面,其中包括一顆切半露出了果核的桃子。

女孩正讀著的,是一封什麼性質的信呢?原本並沒有人知道。我們看女孩的身後牆壁上方,掛著一幅很大的「畫中畫」。其實在二十一世紀之前,這幅畫中畫並不存在,原處只有一片空白的牆面。2017年時有人用X光檢測發現了一個祕密:〈窗前讀信的女孩〉在維梅爾死後(可能在十八世紀時)被人塗改過,蓋去了這幅畫中畫。經過幾年辛苦的修復工作後,它終於重見天日,可以看出畫的是小愛神邱比特。多了這個暗喻,我們就能合理地推斷,女孩收到的應該是一封情書。

說說重點:桌上的那個大果盤。那是個青花盤,可能是瓷也可能是陶。青花陶瓷是中國的專利,跑到荷蘭人家的桌上是怎麼回事?

瓷器的英文叫「china」,就是因為從古代歐洲人的視野來看,瓷器只能來自於中國「China」。中國明清兩代時,青花器皿的製作工藝已經很成熟,產量也非常的大。隨著同一時期歐洲進入了「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與中國的海路貿易成為常態,美麗搶眼的青花打出了國際知名度,飄洋過海,紅到了萬里之遙的歐洲。這個來自遙遠神祕中國的珍稀寶貝,馬上席捲了歐洲的上流社會,成為象徵持有者財富與地位的奢侈品。

為了占據這個新的暴利市場,當時的海權強國荷蘭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它是世界史上的第一家跨國股份有限公司,專為開發亞洲地區的貿易而成立,中國瓷器的交易就是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公司雖然名義上是私人商業團體,但由於所得暴利驚人,而又必須遠渡重洋與異國的政府百姓交涉,因此荷蘭政府也入了股,並賦予東印度公司包括對其他國家發動戰爭、和議或談判、建立殖民地及要塞等等巨大的國家權力。因此東印度公司雖名為公司,其實卻是個擁有強大軍隊與艦隊的海外國家機器。

台夫特自此成為歐洲的自製青花之都

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中國,毫不客氣地就用武力占領了澎湖作為貿易據點,顯然沒把大明朝看在眼裡。時為1604年,開啟了此後明朝軍隊與荷蘭軍隊長年的澎湖爭奪戰,一直到1624年,明朝大舉發兵圍攻,迫使荷蘭人投降為止。荷蘭人需要新的據點,於是轉而占據台灣大員(今天的台南市安平區)。當時黑頭髮的中國人與日本人都把紅頭髮的荷蘭人稱作「紅毛」,就把他們在台南的城池叫作了「紅毛城」,荷蘭人自己則稱它為「熱蘭遮城」,現今台南安平區的那些名勝就是這樣來的。除了台南這個重要據點之外,荷蘭人也曾短暫占領過台灣北部的基隆(當時叫雞籠)以及淡水的部分地區,是以今天在淡水也有紅毛城的古蹟。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艦隊從中國運回一船又一船的青花陶瓷器具轉售,賺得盆滿缽滿。而維梅爾居住了一輩子的台夫特,正是東印度公司指定的中國瓷器的卸貨港口。由於台夫特人見識過最多的中國青花,也比別處的人更早、更普遍地使用它們,所以維梅爾一定跟青花器皿很熟,才會在他所畫的居家場景中帶到。此外,維梅爾在畫中經常使用一種難以言說的帶光澤的迷人藍色,我們最熟悉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當中少女的頭巾就是,這用色習慣或許也受到了青花的影響。那麼〈窗邊讀信的少女〉桌上的那個大水果盤,會是遠從中國來的進口貨嗎?這就很難說。

時機不好,大明朝風雨飄搖,國之將亡,連帶就影響到瓷器供貨的數量與穩定性。大明亡於1644年,遺臣鄭成功抗清失利,不得不跨海到台灣尋找新據點。1661年鄭成功率軍橫渡台灣海峽,攻克包括熱蘭遮城在內的荷蘭據點,翌年再度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援軍,自此荷蘭人就失去了台灣這個重要的對中貿易據點,對中國瓷器的貨源造成很大的打擊。當初歐洲人之所以必須萬里迢迢遠赴中國,高價購買青花製品再運回,是因為一直沒能搞清楚,那些迷人的藍色花樣到底是怎麼弄上去的。遇到中國貨源緊縮的狀況,他們必須要自力救濟,自製青花製品來因應歐洲市場的需求。而解決了這個問題的,也正是維梅爾的故鄉台夫特。

台夫特人抓到了訣竅,自己做出了仿製的青花陶瓷,台夫特自此成為歐洲的自製青花之都。我們今天若是到台夫特或其他的荷蘭城市,以至於其他的歐洲國家去旅遊,在博物館裡經常可以看見陳列著許多青花器具,其中有些固然是正港的中國青花,卻也有不少台夫特製的「本地貨」,正是為此。畫中那位讀信女孩的衣著看來很精緻,家境應當不錯,買得起青花果盤,雖有可能是進口貨,卻也有可能是本地製品。

那麼,女孩讀著的會是什麼樣的一封情書呢?我們不妨放任自己的想像力馳騁一下:女孩的情人也許是位船員,說不定就是東印度公司艦隊中的大副或二副。信的內容像這樣:

「最親愛的○○小姐貴安:……應上帝、國王,以及公司的徵召,我即將啟程遠赴中國,為美麗的故鄉增添珍寶。人說海面好似陰晴不定的女人心,一旦開航,誰也不確定能否返鄉,聽說近來東方的局勢不穩,更增添幾許心中忐忑。好在我知道故鄉有我深愛的妳在為我禱告,上帝必然護持我倆平安。妳那比大海還藍的眼眸,像牢牢繫在故鄉的錨,讓我永遠不會迷失方向。還沒出發就已經開始想妳,一路上將會每天祝禱,早日回到妳的身旁……」

【青春名人堂】騷夏/冷知識熱話題
騷夏/聯合報
有很多冷知識是我在當編輯的時候無心插柳知道的,例如曾經編輯到一篇談算命的文章,提及但丁《神曲》的地獄插圖,繪有算命師死後的懲罰,他們永遠不能向前看,只能往後看。讀到這裡,我的想法是原來天機真的不可洩漏,對於能預測未來者,不管在東西方,都會被降罪呢!

回到工作,編輯企畫某些程度也是預測或製造未來的人,選題都「做」在一個月前,的確很多「成功」是人為的因素醞釀成真,那麼我會被降罪嗎?自己會心虛,是因為吸睛的冷知識多是片斷的、沒有系統的,點閱率時代來臨後,這種心虛又變成虛榮,因為片斷冷知識常會變熱門點閱,完整論述反而生意冷清。

要不要和點閱低頭,這真是兩難,不管冷或熱,完整或殘缺,打滾多年後我觀察到一個公約數,我會選「讀完有所得的」。

不管是得到一個新的說法,或是跟著內容重新活一段自己不可能活的人生,只要人們還願意閱讀,願意思考和討論,時代自然有時代進化的節奏。

而某日我被社群上一則討論吸引:「我想知道近視一千度的人,拿下眼鏡後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身為近視一千度的我心頭一陣熱,想為這則討論添些柴火:雖然我近視一千度,但幸好兩眼沒有什麼視差,散光也不重,大概是沒有戴眼鏡可以走路,但不能下樓梯;可以拿出櫃子裡的飼料倒到貓碗,但看不清楚是雞肉還是牛肉;可以煮開水磨豆手沖咖啡,但一樣看不清楚用的是哪款咖啡豆;洗頭洗澡我一律用肥皂,因為看不清楚瓶瓶罐罐上面寫的是什麼。在大眾池泡溫泉的時候不能戴眼鏡,會覺得很危險,但是戴上眼鏡,別人又覺得你很變態是不是想偷看?

挑選眼鏡也很麻煩,例如鏡框的選擇很少,因為度數深、鏡片很厚,為了要美觀就要訂製超超薄鏡片,價格通常都要破萬。若想進行雷射手術,需要評估的問題也會比較多。

去潛水時租不到面鏡--這個倒是沒有讓我很意外。某次在關島,台灣人開的潛水店老闆告訴我,你這樣的度數在美國可以領殘障救助金。後來我戴著八百度的面鏡潛下海,因為水會放大事物,我覺得看得還算清楚。

然後聽說度數深的人老花眼比較慢,所以我期待著……

我不知道自己近視一千度的經驗,最後會被誰讀到,但是我寫出近視一千多度的視角,會讓人讀完有所得吧?

只是要小心,讀完有所得,並不是代表完全沒有盲點,例如我沒有寫出來的,是為什麼自己的眼睛會變成一千度的成因。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訊息公告
 
 
 
 
deepseek改寫AI版圖
美國總統川普剛就任的隔天,馬上召集軟銀、甲骨文和OpenAI高層,將耗資五千萬美元在美國成立類似主權AI的相關投資計畫。不料,隔天原本沒有名氣的中國深度求索(DeepSeek)發表一款AI模型R1,之後引發華爾街市場大震撼,且被市場稱為「AI珍珠港事件」,襲擊美國AI相關股。

瓊瑤選擇翩然離去 長者情緒黑潮警訊多
知名作家瓊瑤日前於住家輕生,享壽86歲,在遺書中表示自己已翩然離去,不願意未來成為被病痛折磨的老人,先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醫師提醒,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自殺死亡率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長者輕生的原因多與身體疾病、長期病痛或憂鬱情緒相關,建議家人和親友平時透過電話、訊息與安排聚會或共餐,增進情感交流與心理支持。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