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安醫週刊】提供健康新知、飲食營養等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和大家輕鬆聊健康,落實生活中的健康美學。 【考公職e周刊】提供你公職、職場、證照……等各類考試的情報,還有應考人現身說法,上榜秘訣分享給你!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3/21 第5884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這個職業有祕密:瑜伽老師篇】張瑜/瑜伽練習者,從學到教
洪惠風/不是偏鄉的義診
繽紛編輯室/話題徵文:我喜歡住在這裡
 
 
 
心情札記
 
【這個職業有祕密:瑜伽老師篇】張瑜/瑜伽練習者,從學到教
張瑜/聯合報
圖/abwu

一切緣起於國小的多功能教室。大學時,媽媽找我去湊人數,我的瑜伽課便如此隨意地展開。老師的口令清晰簡易,我很快就適應了。當時還不知道自己開始了什麼,但從小身為藥罐子,沒運動習慣,這樣一周規律一小時、沒有競爭與效率壓力的練習,是我生命中非常幸福美好的段落。儘管後來報名人數未滿,課就散了,我仍對瑜伽生出興趣。

一周一堂,避世綠洲

沒過多久,姊姊推坑運動中心的瑜伽課。經驗豐富的老師,在一堂八十分鐘團練裡,除了基礎呼吸,循序漸進引導並逐次堆疊進入高峰體位。雖是團練,但她敏銳地根據個體差異個別化指導,讓我體會遵從身心的聲音練習。因緣俱足下,我也挑戰嘗試倒立,打破自我的設限。步入職場後,一周一堂瑜伽,有時忙碌蹺課、有時壓力爆棚加碼兩三堂,它成為避世綠洲。在課堂上,我可以暫時放下現實中的狗屁倒灶,好好呼吸,觀照、專注在自己,配合指令讓身體帶我前往我以為到不了的空間。

一次職涯迷惘,與老師閒聊。她娓娓道來瑜伽帶給她的種種,身心健康、學與教的得失、持續進修的時間金錢。這份兼職在收入上不及付出去的,可她收獲到內外在安定,不是金錢所能衡量。懵懂的我收下這份分享,後來每當困頓,便想起教室樓下的街邊,來往人車嘈雜,老師沉穩的聲音與發出熊熊火光的眼神。或許數年前家人無心插柳的邀請,以及啟蒙老師不藏私分享,為我種下「瑜伽可以作為一條與自己、他者深刻連結」的種子。

台灣疫情爆發那年,許多原本只開實體課程的大師隨機應變,開起了免費線上課程。封城居家工作期間,我因而獲得大補帖,一天上個兩三堂,哈達、阿斯坦加、流動、靜坐冥想、陰瑜伽、睡眠冥想,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與悉達系統,瑜伽經典哲學與神話故事都躬逢其盛。感謝這場搞得世界翻天覆地的疫情,加速推動我的旅程,讓肉身與內在有了更緊密連結。解封後,打定主意報名為期四個月的周末師資培訓。

不過,師資課程的深化,反而令我在期間認知到自己在該領域有太多尚未接觸到的面向。除了現今常見視瑜伽為運動,在運動中心做身體練習,其實還有哈達瑜伽強調陰陽平衡,將呼吸、潔淨、身印、鎖印視為與體位同等重要的部分;陰陽生出五元素,如同中醫五行學說,印度醫學阿育吠陀重視五元素平衡。兩百小時的師資培訓,就像打開一扇大門,大門後還有海量無盡、尚未接觸與理解的各門派知識。要從所學汲取濃縮設計一堂八十分鐘的課程分享,比原先單純身體練習更難了。

跌跌撞撞,邊做邊學

井底之蛙第一次獻醜,是在啟蒙老師詢問有沒有意願去代課。那堂課教得戰戰兢兢,看到自己有好多不知道。喪氣後重新振作,在工作與代課間,報名工作坊和找書來讀,也持續找啟蒙老師討論調整,希望蹩腳的自己不要被看穿。

這樣搖搖顛顛幾年,來上課的同學各取所需,平常有運動習慣的、上班族肌肉緊繃無力的、年老肌肉消減關節退化等。雖然備課有一連串編排的動作序列,隨著每堂到課同學不同,個體間差異大,除了臨機應變,練習以我所學到的替代體位給予差異化指令外,我更發現在所謂動作達到與未達到兩端,中間還有許多不需要去到哪裡的空白。

《瑜伽經》說:「穩定且舒適,即是體位法。」隨著教學機會增加,我漸漸找到目標,希望讓同學能從中感受與自己更深刻的連結。在動作停留時,那些空白可以是呼吸,可以是身體動作細緻化,可以是觀內在猴心,看那個想要移動到更遠更高的慾念,試著共存,最後念頭消弭殆盡。

透過教學,我也看見自己看見同學快要可以去到高峰體位時,總選擇下達安全體式指令。慢慢地,我從教學者的位置認知到自己更多限制,那個不願意接受未知的一部分,未知可能代表危險,危險帶來恐懼,恐懼進一步加深迴圈。心中有一個警鐘尖叫,內在的限制性信念在搖晃。有時六根不淨,開啟教學模式的同時,腦中瀏覽器還額外開啟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個視窗,雜念紛飛。看見一堆視窗劈里啪啦作響,通常代表等一下就會消失。我看見我還在嘗試與那些既存已久的習性逆著做。

這份斜槓跌跌撞撞邊做邊學,從最初當學生獲得的幸福與喜悅,轉換成希望將所獲得的教給他人,再轉作看見他人需求的同時,能將所學分享,也算是一路看見自己心念轉變。《瑜伽經》提到持續練習、不執著,是瑜伽修持的兩大原則。我持續練習體位、練習冥想、練習呼吸是盼望獲得健康、內在平靜與活在當下,這些盼望背後代表執著。持續練習與不執著看似衝突,但當我持續練習看見執著時,我便再回到練習,觀看到緊抓不放的執著之大,透過時間推前,在看見的同時捨下。

作者簡介:張瑜,瑜伽學習者、練習者、分享者。願從中體會智慧與慈悲。

這個職業有祕密:瑜伽老師篇

陳廷宇/醒過來才能真正練習的瑜伽睡眠

曾韻樺/瑜伽老師這個工作,和我本來想的不一樣

洪惠風/不是偏鄉的義診
洪惠風/聯合報
2019年跟扶輪社去義診的地點,是需要轉兩程飛機,再擠著三四排的小車,吃著暈車藥,顛簸著山路,頭撞著車頂,花好幾個小時才能到達的尼泊爾喜馬拉雅山麓。但就因交通極度不便,路程苦不堪言,看見來自四面八方的看診人群,感覺能在這醫療缺乏的窮鄉僻壤服務,是無上的福分。當得知有人背著老人家走了一天的山路前來,更是感動莫名,雖然攜帶的設備有限,還是覺得有幫上忙,醫療這塊是他們迫切需要的資源。

2024年就完全不一樣了,由台灣直飛清邁,再搭一個多小時遊覽車就能到達義診地點,儘管同是鄉下地方,但總覺得太過輕鬆。如果從這裡花不到兩小時就能到大城市,不是比台灣許多偏鄉更貼近醫療資源嗎?那還義診什麼?直到透過團友黃斌洋醫師的臉書,了解病患的背景後,才有些慚愧自己的想法,明白地點不是問題,求診者的身分才是重點。

義診附近的泰緬邊區多年戰亂不斷,這次來看診的人也是形形色色,有的是國共戰爭逃到此處卻無法取得身分者的後代,有的是戰爭產生的孤兒,還有的是父母為了讓下一代得到更好的生活,透過慈善管道把子女交託避禍,輾轉到了泰北地區成為孤兒……每個人的背後,都有個心酸的故事。

大時代造成的悲劇,就是這邊沒有身分的兒童特別多,他們無論生活、教育與醫療資源,皆嚴重匱乏;所以縱使泰國在2025全球醫療照護指數排名第九(台灣排第一),甚至於泰國還有2001年開始全民健康保障的「30銖計畫」(參加計畫的公民到特約機構看病,無論門診還是住院,每次只需繳納30銖,即可獲得規定的基本醫療服務),這些人的醫療仍需要協助。

義診的地點就在孤兒院旁邊,對他們來說,交通遠近根本不是問題,是否得到資源才是核心。

沒有健保時代的台灣,也有過城市內的義診。

我曾在婦產科醫師的母親過世後留下的手稿,讀到這段文字:「昨晨乘上班之便,帶一盒水蜜桃探望老鄰居樊長松大夫、文忠傑主任,雙雙年近九十,白髮蒼蒼,仍關懷後進。坐談二十餘分鐘,尚以女醫師協會賣出診所,未將款項用於幫助貧病忿忿不平。當年她各方求助捐款,辛苦經營,各理監事奉獻時間、金錢,買得南機場國宅一樓作為義診診所,並設婦科、眼科、內兒科、皮膚科等,由我、楊靈芝、王桃蓀等輪值婦科,樊大夫自己診眼科,各科除診斷外,尚需免費給藥,每月負擔沉重,皆由各醫師自己或各方人士捐贈開支。如今雖因健保開始而結束診所,眼見當年苦心成績消失,怎不心疼。」

幼時,偶爾母親會帶著我去門診,她看診時我就在診室外寫作業或在旁邊玩,讀了她的文章,才知道那時母親的行醫,有時是有酬勞的服務,有時屬於長期的奉獻;大我四歲整形外科醫師的哥哥,以前每到過年總不在家,說是趁著年假去中南美義診開刀□裂兔唇,那時我不能體諒,現在卻有些感觸。

義診的意義,也許不在於偏鄉,而在能提供醫療資源,給真正需要它的人。

繽紛編輯室/話題徵文:我喜歡住在這裡
貓編報報/聯合報
假如不受到金錢、空間甚至時間等法則限制,你認為全宇宙最宜居的地方是哪裡?是超越常人想像的遙遠星球,或近在咫尺的溫暖角落?歡迎來稿分享你心中獨一無二的所在,稿寄:benfenmonth@udngroup.com.tw,刊登順序前五名者,可獲得蔚藍文化出版的《不是只有玉里麵——神山腳下的菜市場》。

 
 
 
訊息公告
 
 
 
 
宜蘭寓教於樂親子景點 體驗農村廚房、自己採花草餵水豚、笑笑羊
香魚、素馨茶、七葉蘭香米、文旦柚,純淨湧泉滋養的蘭陽平原孕育著豐饒的農業,水稻、落羽松秘境間的開心農場,全家大小與水豚君、笑笑羊同樂。寓教於樂的食農、林業體驗,轉角邂逅鄉野古厝咖啡,悠然見宜蘭!

AI導入不簡單,這些關鍵挑戰你都準備好了嗎?
AI工具的導入已成為現代企業提升效率與競爭力的重要策略。在數位化轉型的浪潮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將AI應用到日常業務中,從自動化流程到智慧決策,AI無疑帶來了巨大的潛力與變革。然而,導入AI工具也伴隨著諸多挑戰,這些挑戰不僅僅來自技術層面,也涉及到組織文化、成本管理等多方面的考量。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