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華電子報】讓你深入了解台灣社會,兼具國際觀與本土思維深度報導,為你呈現另一種閱讀台灣的方式。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4/08 第5894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時光外的畫裡乾坤】汪漢澄/一幅甜蜜的畫
【青春名人堂】林比比鳥/知道太多的人
 
 
 
心情札記
 
【時光外的畫裡乾坤】汪漢澄/一幅甜蜜的畫
汪漢澄/聯合報
胡安·范·德·哈門〈靜物:甜點與陶器〉。

抽象畫的概念還沒出現以前,畫家作畫取材不外是眼前所見,主要是人物(自畫、肖像、人體、故事……)還有自然風景(包括種種動物)。到了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另外有描繪無生命物體的「靜物畫」。當然,其他各類畫作中也難免出現靜物,但那是點綴而不是主角。

為什麼畫家會想要畫些沒有生命、不會動、似乎沒什麼趣味的靜物?一來為了展現技法,二來可能寄寓深意。巴洛克時期靜物畫發展到了新高度,畫家技法驚人,能把物品畫得維妙維肖,勝過照片。許多彼此未必相關的東西被陳列在同個畫面,不是擺地攤,而是藉此展現畫家對景深、形狀、色澤與質感的技巧掌握。那些花卉、器具、樂器、書籍、食物、水果、陶瓷器、玻璃器皿,以及其上的反光倒影,在在炫耀著繪畫者的驚人功力。在靜物本身的靜謐之美外,有些畫家還會藉選用的物品來表達某些暗喻或深意。

十一世紀之前,一般歐洲人並不知道「糖」

西班牙靜物畫大師胡安·范·德·哈門(Juan van der Hamen y Le□n, 1596 -1631)的這幅〈靜物:甜點與陶器〉,堪稱靜物畫的翹楚,現存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

構圖左上角的最高石台上,一個籃子裝著各色糖漬水果,可以辨認出的包括糖漬李子、梨子、檸檬和胡蘿蔔。此外有個覆滿白糖的環形糕點,放置在另一個長方形甜點的紙包上。下方最低的石台,有三個陶土容器、一個圓形木盒,以及一個銀色金屬盤。盤中裝著各式餅乾、三個撒滿白糖的甜甜圈,還有幾個糖漬無花果。木盒和陶碗之間的台面有兩根長條狀物品,看來也是糖漬果類。

所謂的糖漬水果,是歐洲流傳已久的高級甜點,跟我們的蜜餞差不多,卻又不太一樣。它是用很濃的糖漿將整顆水果浸泡長時間後,讓糖分充分滲透,最後產生一種半透明的軟糖質感。高濃度的糖防止腐壞,利於成品的長久保存,讓人能隨時吃到不當季的水果。當然,風味也十分棒。

右側第三個石台上,左方是一個中心開孔的紅釉陶器,右方疊著兩個圓形木盒。此外有幾個逼真如照片、呈現出透明質感與反光的玻璃器皿,其中兩個封起來的玻璃罐,盛著的應該是糖漿醃漬的水果,或許是櫻桃。

說說畫中的主角:糖。這幅〈靜物:甜點與陶器〉的含糖量實在太高,多看兩眼都會得糖尿病。姑且不論畫家本人作這幅畫時有沒有什麼深層寓意,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當時若真有人家能擺出這樣的甜點陣仗,家境一定相當富裕。為什麼?因為在那個時代的歐洲,糖滿貴的,糖的相關製品都不是便宜貨。

事實上,在十一世紀之前,一般歐洲人並不知道世界上有「糖」這種東西。根據史料我們大概知道,將近三千年前的古印度文明最早掌握了甘蔗種植與製糖的要領。阿拉伯帝國於七世紀興起,透過與印度的貿易,學習並改良了製糖技術,並將甘蔗引入版圖之內的土地。嗜糖的古代阿拉伯人,正是全世界製作甜點的老祖宗。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徒於西元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以破竹之勢占領了西班牙南部,在此建立了持續數百年的伊斯蘭文明,成為歐洲黑暗時期裡的一座燈塔。他們為歐洲引進了包括天文、數學、醫學等等眾多學術,還有珍貴的灌溉與種植技術,大大提高了西班牙南部地區的農產質量,其中就包括了甘蔗與糖。因此,畫家胡安·范·德·哈門的祖國西班牙,正是最早就嘗到「甜頭」的歐洲地區。

甘蔗與製糖廠,助西班牙成為富庶強國

初在歐洲生根的甘蔗與糖產量極其有限,隨著地中海貿易的興盛,糖在中世紀後期成為一種非常珍貴的商品。十五世紀歐洲的製糖業逐漸形成,但由於氣候土壤的限制,甘蔗的種植成效有限,糖的價格居高不下。西班牙已經算得天獨厚,是歐洲糖產量最豐沛的地區了,但在胡安出生的十六世紀,糖仍然屬於高價的奢侈品,消費者主要是西班牙的貴族和教會。胡安的出身並不一般,是馬德里的世家,父親是宮廷官員,母親來自貴族家庭,而他本人成名甚早,在貴族與宮廷圈很受歡迎。因為這樣的背景,他有機會見識到很貴又多到過分的甜點,並不奇怪。

胡安畫出這幅〈靜物:甜點與陶器〉的十七世紀早期,歐洲糖的價格總算稍稍下降,讓中上階層的家庭可以吃得起。什麼原因呢?這又與西班牙有關。十五世紀末,探險家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出海探索世界,發現了美洲新大陸。西班牙人發現加勒比海地區諸島的氣候土壤特別適合種植甘蔗,於是在那兒建立大規模的甘蔗種植園,就地製糖,再用船運回歐洲本土販賣,大發其財。遠隔重洋的遙遠甘蔗種植園與製糖廠,就此成為西班牙殖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幫助西班牙一躍成為富庶強國。

糖的生產與貿易,讓西班牙成為糖的重大獲利者兼重要供應者,為此西班牙必須解決加勒比海地區的甘蔗田與糖廠工作人員不足的問題。歐洲白人不太有興趣跑那麼遠,做那麼辛苦的工作,賺取那麼微薄的酬勞。當時應運而生的「三角貿易」解決了這個問題:歐洲人開著滿載貨物的船隻駛往非洲,在那兒與奴隸販子交易,購買被奴役的非洲人,接著航行到美洲,在加勒比海諸島之類的殖民地出售奴隸以供苦工之用,最後再將船載滿當地的糖與棉花類的名貴商品駛回歐洲。我們可以說在這個時期,歐洲人點心桌上的每一分甜蜜,背後都滿是奴隸以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到了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改變了製糖業,同時歐洲本土也開始嘗試用甜菜製糖,減少了對甘蔗的依賴。十九世紀時糖終於從一種奢侈品轉為大眾消費品,也才與往昔那段不光彩的殖民與奴隸史脫離了關係。

胡安·范·德·哈門僅僅活了三十五歲,但留下了不少靜物畫傑作。他作畫的當時,想要傳達的是什麼呢?也許只是一顆敏感的心所映照的物體之美吧。畫家的感性透過他的完美技藝,成功地傳遞給幾百年後的我們,因而不朽。但除此之外,畫家自己或許沒有意識到,他還為我們留下了一段糖的歷史見證。

【青春名人堂】林比比鳥/知道太多的人
林比比鳥/聯合報
有人的地方就有祕密,所有祕密背後都有一個知道太多的人。已婚老闆有了情人,除了祕書,司機可能也知道;公司裡總有幾筆無法正常報帳的支出,財務很難不是老闆的心腹或家人。有些平凡人無意中握有他人的把柄,小能引發少數人的人生風雨,大則可能讓國家政商捲起風暴,當然偶爾也替自己招來禍殃。

有些職業則必然會知道大量祕密,像是律師、記者、情報員,以及神職人員。律師接受重大刑事案件委託後,知道太多當事人不堪的祕密,在利益與良知之間拉扯;記者擁有的內幕更多,從藝人祕密生子到潛入戰場揭露被掩蓋的真相;至於情報員,從預計策反的政要緋聞到冷戰時期核彈資訊,都可能是他們的守備範圍。神父看似與世無爭,影集中卻常見神父在告解室中,隔著小窗聽到驚人祕密,在世間律法與宗教倫理間猶豫,該不該揭發或設法阻止……

擔任編輯最大的好處,就是明明從事無害且安全的文書工作,卻能接觸到各種有趣奇特的人,跟他們共享祕密。知名鑑識人員細數台灣重大刑案中的疑點,有些至今不能對外公開;已上岸的酒店小姐將色情業當生意經營;退休的高級情報員平淡說著內幕;坐了十幾年牢的前黑社會大哥,摸著純白薩摩耶犬,比起過往「豐功偉業」,他更想分享畫作--那是他在牢中無意間培養出的興趣。

他們之所以願意侃侃而談,大多因為那些事情都過去了。他們已經脫離前公司、前組織。所有可能被傷害或波及的人俱已逝去或隱姓埋名。解密帶來解脫,或許也是整理自己人生的方法。編輯遇到這樣的內容時,除了書籍銷售的考量,還要思考法律與道德面的界線:這些內容會讓作者被告嗎?哪些資訊需要核實,哪些細節需要馬賽克。作者是否可能擅自「加料」凸顯自己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這些內容問世是為了一時的爆料,還是有更深沉的意義要傳達?

我想起去年讀了德國暢銷小說《罪行》。作者費迪南﹒馮﹒席拉赫是刑事案件律師,簡介說書中的十一個故事都是真實案例。我以為我會看到社會刑案實錄那樣聳動的作品,可第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跟你我一樣的正常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是如何變成了殺人犯。他將罪與惡寫得那麼好,就像曾經凝視過深淵。書籍簡介說作者因工作深受人性之苦,離開律師界,投身寫作。我不知道他是否是好律師,可是讀了作品覺得他真是被法律界耽誤的小說家。

這問題也曾困惑過我們這時代最傑出的諜報小說家勒卡雷。由於在情報局做過文書工作,勒卡雷在《冷戰諜魂》出版前,曾提請情報局審核書稿。經過漫長的考慮後,情報局認為此書與個人經驗無關,是全然的虛構作品。可是小說將冷戰後的國際局勢、情報員的行動與命運描寫得太生動了。媒體因此認為小說中的事件與人物都有所「本」。隨著時間經過,書籍益發暢銷,勒卡雷被視為刻意曝光的英國間諜,以小說揭示冷戰中各種被掩蓋的事件。

作者對於自己被定位成轉職為作家的前間諜,而不是擅長描寫諜報世界的作家,憤懣不平,極力澄清。我倒是覺得,如果他真的是間諜,那麼英國情報人員的寫作能力是世界一流的。

 
 
 
訊息公告
 
 
 
 
川普關稅威脅 加拿大備妥銀彈回擊
根據iThome 若川普對加拿大商品全面課徵25%關稅,加拿大正制訂一份應對措施清單,包括對美國出口加拿大商品課徵關稅,及對出口至美國的加拿大重要商品收稅和實施其他管制。但加拿大政府表明,會等著看川普怎麼做。

《被接住的思念》我們的生活都會互相影響
《被接住的思念》蠻需要觀眾自身的連結,且價值觀對頻也很重要,如果是它的目標觀眾群,應該蠻能夠被打動,很正面,但又不會過度美化讓一切幸福快樂,它要講的是人生會有很多傷痛和失去,可是即便如此,多為一些人著想,還是可以讓所有人的生活都從小地方變得更美好一點點,而凡事都是從一點點開始的。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