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電話改變了命運
年輕時曾讀過一篇〈來去看屋記〉,作者述說長輩給了一筆錢,提供他與論及婚嫁的女友購屋,於是開始了每到放假日就去看屋的心路歷程。他本以為有錢購屋應該是易如反掌,沒想到開始看屋才發現眉眉角角很多,包括地段、格局、採光到風水,皆是一門學問,加上人多意見多,所以始終沒有找到合意的房屋。
讀到那篇文章時,我還在享受「賴在家」的愜意生活,因此很慶幸不用經歷如此的折騰,但步入中年、決心追求獨立後,亦不能免俗地展開〈來去看屋記〉歷程。我的口袋不深,並不要求在台北精華地段,坪數小小的就好。
我的仲介首先介紹的是一間位在文山區傳統市場旁、老公寓的三樓,二十坪出頭。房仲說,除了緊鄰市場,也靠近醫院及捷運站,交通及生活機能佳,儘管屋子有些老舊,但未來可都更,具有增值空間,自住投資兩相宜。
老實說,我第一眼並不喜歡那房子,因為考慮老之將至、爬樓梯會有困難,再者屋內狀況需另花一大筆錢重新裝潢。不過,再考量到空間足夠多隔一房,母親能偶爾來做客同住,我便決定買了。
當晚我在母親、姊姊及姊夫陪同下,展開人生第一次的買屋斡旋,並在殺價數十萬後拍板,緊接著就要進入簽約程序。然而,就在屋主打了一通電話後,回來竟宣布房子不賣了。原因應該是這房子兄弟姊妹都有份,因此當男屋主在確定售價,打電話向他大姊報告後,被認為賣得太便宜,要求不准簽約,因此告吹。
其實,這結果反而令我大大鬆了一口氣。一來,那房價有點超出我的預算,房貸比較有壓力;二來,我真的沒那麼喜歡那間房子。
就在我還沒從差點買下人生第一間房子的驚魂中恢復過來,積極的房仲又來電,說找到兩間適合我的套房。
原來買屋也需要緣分
第一間位在一個大社區裡,落地窗望出去有一排竹林,是我喜歡的綠意,無奈室內空間太小、屋中有梁柱、格局不佳;房仲也明白說,雖然這間房價算便宜,但他並不建議。於是我們緊接著轉到他介紹的另一個標的物。
當我們從大馬路轉入巷弄時,人行道左側緊鄰小學圍牆、穿出一排高聳參天的大樹,與右側同樣高大的行道樹,形成綠色隧道。午後陽光穿過樹縫間隙灑在紅磚道上,形成斑斑駁駁的樹影,超級療癒。
而綠色隧道的盡頭,出現一整排華廈,十幾年的屋齡外觀保持得還不錯,我要看的套房就位在其中一棟的六樓。該房格局方正,大大的陽台可見到一片充滿綠意的小山坡,屋內也透著一股安靜舒適的氛圍,深得我心。
我想像每天穿過綠色隧道返家,然後到家再看見那一片綠意,這回沒什麼猶豫,當晚就跟屋主斡旋。這次沒有殺出程咬金,順利完成簽約,只是當晚躺在床上,隨著斡旋簽約而上升的腎上腺素恢復正常值後,我腦海中逐漸浮現「啊,我買了一間房子」的驚嘆,感覺超不真實,直到交屋、裝潢後遷入,才開始適應「屋主」的身分。
我從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買屋經驗,領悟到買屋也需要緣分,不然,明明市場旁的那間公寓我都要糊里糊塗地簽約下去了,卻彷彿有神之手出來阻止,然後才有機會遇到這間讓我一見鍾情的愛屋。
然而,我與我的愛屋並未從此步入幸福快樂的日子──首先,我發現這棟大樓的樓地板很薄,每當夜深人靜,鄰居晚歸的關門聲、移動家具或是盥洗水聲,都會讓淺眠的我輾轉反側、難以成眠,或是一大早被吵醒。
還有,學校旁的綠色隧道,因為曾經發生颱風吹倒大樹,壓到路旁停放的轎車,遭到車主們的抗議,在一夕之間全被移除,改種紫薇;雖然開花期很美,但是弱不禁風,幾乎每颱必倒,尤其經過去年颱風的摧殘,如今泰半陣亡,每次走過已不成林的人行道都有種寂寥感。
轉眼間,我與我愛的小屋也共度了十幾個寒暑,期間不乏失望,但也努力包容,無論如何,都要感謝它提供我遮風避雨以及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而每當我在陽台佇立,凝視小山坡時,都彷彿回到第一次看屋那最初的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