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人生低潮的一年,記錄每日早餐,讓生活不致散逸。我習慣吃西式早餐,好麵包,讓一天有好的開始。
歐式麵包如硬底子演員
台灣人很幸福,麵包種類多而超群。光是台式麵包就琳瑯滿目,蔥花麵包鹹香夠味,唯一缺點是當日要開會千萬別吃,張口會臭;菠蘿麵包重點是酥皮,每次挑選都要火眼金睛,挑酥皮最厚最多的;至於肉鬆麵包,它什麼都不用做,光是在那裡就很完美了。
不過我最常吃的還是歐式麵包,樸素簡單耐儲存,買多些放凍庫,每天早上噴水回烤就成。歐式麵包也好搭配,做一份簡單的沙拉,煎一片火腿,不搶風頭,恰如其分地融入。趕時間抹上一塊好奶油,通常用法國的艾許,配上一杯手沖咖啡,就是奢侈早餐。
歐式麵包沒有華麗外表,像硬底子演員,不起眼,卻滿身是戲。好的歐式麵包重量要沉,才夠扎實;內裡有洞,才有彈性;表皮略硬,烤了才酥。
我到處買麵包,西華飯店風華正茂時,我參加完媒體記者會,必會買幾個麵包;微風廣場剛開幕,就迫不及待去「Maison Kayser」買法國麵包、橄欖巧巴達,以及朋友大推的邪惡沙拉可頌;日本生吐司「□SAKImoto Bakery」剛來台灣,朋友就送了我一條吐司,好柔軟呀。
原本在大安路巷弄裡的「Pure bread」,現在已經移居他處。厚片吐司要預訂,一份兩百元,又軟又香,貴卻值得,回家對切成半,一份一份包好放進凍庫,每天早上烤半片配咖啡。
「珠寶盒烘焙」的「面具」,路過必買。它有點像變形的佛卡夏,只是發得不那麼蓬鬆,上面鋪著橄欖、油漬番茄、蒜頭和粗鹽,可惜隨著物價上漲,買的次數也少了。
唯一讓我不離不棄,願意排隊的,是復興SOGO樓下的「Flavor Field」,那幾乎是最完美的歐式小麵包。拳頭大,一餐正好,皮酥內軟,吃得到濃濃的麥香,裸麥餐包跟貝貝麵包是冰箱常備食品。也有人熱愛它的明太子法國,我喜歡奢華的無花果酒釀麵包,加了果乾跟堅果,只有手頭很寬裕才捨得買半個。
我也會在家附近的小烘焙坊找尋好麵包,有家小店實在不錯,法國麵包與吐司都不差,可惜老闆後來談戀愛,心野了,吐司才剛帶回家就塌了。做麵包要專心一意啊,這樣糟蹋技藝,真讓人難過。
放手挑戰歐式免揉麵包
遷移到新居後,離原本的生活圈有點遠,暫時找不到喜歡的麵包店。心想,不如自己做,看馬世芳做歐式鑄鐵鍋麵包好像滿好玩的,他行,我或許也行?
找了歐式免揉麵包的食譜,步驟不難,放手一做,逼近及格。樣子五分像,口味六分香,讓人懊惱的是麵包外層太厚,少了酥脆感。光是如此,已經是大大驚喜,讓我勇敢朝第二爐、第三爐邁進,愈做愈好。
挑戰歐式免揉麵包後,我進階挑戰佛卡夏。差不多的材料,加更多酵母、橄欖油,更輕柔折疊,讓麵糰冒泡就成了。入烤箱前,淋上橄欖油,用手指輕輕地在柔軟的麵糰上戳洞,再擺上浸泡過橄欖油的橄欖、油漬番茄,撒些現磨黑胡椒、迷迭香、粗鹽,麵糰美得像一幅歐洲風情畫。如果用耐熱玻璃烤盤,還可以看見橄欖油在底盤冒泡,彷彿聽見「噗呲噗呲」的聲響,那是麵包與橄欖油在合唱。
歐式免揉麵包真的簡單。麵粉、鹽、酵母、水,全部拌勻,只需要幾次折疊、靜置,工法並不難。難的是「等待」。麵糰拌勻後,等;第一次折疊光滑後,等;二次折疊後,等;最漫長的是放進冰箱後,要等一整夜;隔天一早還不能急著烤,要等麵糰睡飽。
所有食物要好吃,都與時間有關,熱炒要大火要快,像瀑布直衝而下,鑊氣在口中引爆;做麵包要冷靜要慢,像緩緩流動的河流,每個孔洞都是沿岸沖刷的痕跡。
做麵包也像當媽媽,悉心呵護麵糰寶寶。每次送進冰箱後,我總是忍不住偷看偷摸。麵糰像小嬰兒的臉,柔軟飽滿,充滿生命力,一直長大。也許我瘋了,我覺得這是全世界最美麗的臉龐,我會跟麵糰寶寶說:「睡飽飽,快快長,明天見。」
終於把麵糰倒出來那一刻,會看到綿密不絕的氣孔在用力呼吸;切分麵糰時,感到這個小生命格外柔嫩,在掌中軟呼呼,像嬰兒小手;麵糰在烤箱膨脹長大時,又覺得孩子大得好快,長得堅強踏實。
麵包出爐的瞬間,我甚至想成為手藝人,一輩子做麵包,走上與寫作截然不同的道路。人生不只一條路,誰說只能讓大腦決定前路?讓舌頭決定,搞不好才是真理。
哪怕依舊是原來的人生,麵包還是決定了我的每一天。陽光耀眼的日子,坐在院子裡,燙手撕開麵包,麵香撲鼻,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完美的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