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自主的擔心
小威是個有能力又細心的客服工程師,他總是能把同事應付不來的客戶問題處理得細緻、妥帖,無奈一直得不到主管的青睞。
小威的上司也覺得苦惱,他很難拔擢一個說話時不敢正眼看自己的人。上司就不懂,「這年輕人哪都好,怎麼只要在我面前,就一副縮頭縮腳的樣子呢?」
小威來找我晤談。
我問小威:「當你面對客戶與主管,你覺得兩者有什麼不一樣呢?」
小威覺得客戶就算態度不好、語氣不佳,但因為自己了解對方的難處,知道客戶是因為不懂技術,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所以抱怨。接著他說:「我懂技術,我可以幫忙他們。只要好好講,甚至不用說話。我快速把事情解決了,一切就會變好!」
小威面對那些態度惡劣、彷彿來找碴的客戶,是抱著幫助弱者的心態。小威能看穿對方在壞情緒下面的挫折,而且深知自己幫得上忙,所以處理起來游刃有餘。
他繼續反思自己面對上司時的想法:「我覺得主管比我懂得多,只要在他面前,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擔心自己是不是哪裡沒做好,開始自己找自己的缺點,然後嚇得自己的腦袋一片空白。
「那種感覺,就像開車載我媽的時候。坐我的車,我媽都會心情不好。她說她是擔心,但我覺得她是在生氣。
「我媽在副駕上,一直提醒我下一步要做什麼。我要是動作慢一點,或是做了跟她建議不一樣的事,她就會很不爽。」
小威講到這裡,表情變得苦澀起來。
「後來,我就一直逃避開車。找工作時,優先考慮交通方便、不用開車上下班的工作。我也堅持不買車,偶爾我媽叫我開家裡的車載她出門,我也是能閃則閃。久了,我媽就不再找我了。」
與權威者的互動
我試著幫小威把過去的經驗與現在的困擾串連起來。
「看來,你以前用『避開』這招來對付媽媽對你在開車上的控制。現在,你覺得主管給你的感覺很像你媽,所以你又用了同一招!」
小威聽了之後,露出恍然大悟的苦笑。
我們常覺得需要跟影響自己的對象保持距離,才能減低被影響的程度。但實際上,提升「覺察」程度,同樣可以做到這一點。當我們與權威者互動時,不再依附於對方的態度與觀點,就有機會發展出自己的觀點,並且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同理對方為什麼會有跟我們不同的想法。將「依附式覺察」提升為「同理式覺察」,讓我們在心裡真正意識到人我的不同,自然地在關係中達到進一步的心理獨立。
就像小威,原先的他認同母親對他的觀點,讓母親的批評影響了他自己的情緒與信心。但在晤談過程中,經由回溯與反思,他開始對自己的信念與喜好有更多的認識。
小威發現自己是一個喜歡想清楚再行動的人,所以做事的步調一開始會比較慢,但等到思慮清晰之後就會變快。他逐漸理解,也接納自己的特色。而當他愈來愈能支持自己對自己的觀點,也就愈能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母親。
小威發現,母親將他的慢步調視為沒有男子氣概與才能的表現,或許源自她在婚姻裡對父親的不滿,而小威並不需要接受這些觀點。當小威有了同理式覺察,就能更輕易地把自己與母親的想法區分開來,練習對自己說:「我可以用我的方法,展現屬於我的能力。」
對話式的發聲
至於「發聲」如何幫助我們完成獨立呢?
面對衝突時,離開是一種保持獨立,不受影響的方式,但為自己發聲,是另一種選擇。很多時候,我們會用「對抗式發聲」來和權威者作對,以保護自己不受影響,但實際上,這是另一種深受影響的表現。不過,如果我們將層次提升為「對話式發聲」,那就不一樣了。與權威者意見不同的時候,能持續對話,劃出自我界限,但願意互相調整,共同建構出新的處理方式,是一種能在關係中保持獨立的表現。
過去的小威選擇了不開車的工作,過著不開車的生活。小威用避開跟母親衝突的方式,做個沉默的兒子,維持母子關係的表面和諧。但因為覺察提升,小威明白了自己心裡的聲音,不再處處避開母親,而是嘗試跟母親有更多的對話式發聲。
小威會鍥而不捨,不斷堅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管是略帶憤怒地說:「媽,請你尊重我的想法/做法。」或是透著無奈地說:「媽,這是我的方法。別擔心,我可以的。」
儘管母親一開始暴跳如雷,但也逐漸從懷疑轉變為信任。真誠的對話,對關係的促進是非常有益的事。小威沉穩的態度,也會降低母親的焦慮,讓她最終樂見自己的兒子長大成器。
覺察與發聲的能力,自然地展現在小威的職場生活中。他不再被「比我懂得多=有可能批判自己」的人所困擾,不再一味地假設沒有面帶笑容的上司,一定是對自己有敵意。面對真正的衝突與批判時,除了消化挫折,小威還能撥出時間,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因為小威的心理獨立有長足的進步,社交能力也大大地增進了。提升心理獨立能力,真正解決了小威與權威者間的社交困難。
●摘自寶瓶出版《冒牌獨立:只有「心理獨立」,才是真的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