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體業轉職做保險業務
我今年三十一歲,任職前三大保險公司的業務襄理。從政大畢業後,我在媒體業工作,看似順風順水、合情合理的人生路線,於二十七歲那年很跳tone地轉職南山人壽保險業務。
當時換跑道的原因,是工時過長,每天都深夜才下班,加上有家人因為保險受惠,因此決定接受現任主管的邀約而加入保險行業。
第一次對父親說我要從媒體業轉職做保險業務,本以為他會很反對,希望我走原本的路,爸爸卻出乎意料地支持:「當業務一年,勝過在外面三年。」工作半年後,我才明白這話的道理,業務看盡人生百態,要與各種人交朋友或談生意,不知不覺在極短時間學會應對進退。
保險業務員的工作,主要是和人對談、理解他的擔憂,透過專業規畫轉移他的風險。先「聽懂生命故事」,然後才是銷售保單,以及成交保單後的各種服務--小至變更地址及付款方式、大至資產配置、預留稅源,還可以更全面包含車險、住宅險、旅平險等方位需求,甚至拓展到整個家庭。
許多人以為業務員最重要的是「口才」,但我發現優秀的保險業務,反而是很會「聆聽」。因為我們要聆聽眼前這個人他的家庭狀況、工作、煩惱、在意的人、擔心的事等等,才會知道如何藉由保單帶走他的擔心、達成他的願望。
記得某次朋友說想幫媽媽了解長照險,如果是一般業務員,可能打了長照建議書就直接販售了。但我想先了解對方既有保單的狀況,所以請朋友去問看看。一問之下,我們才發現媽媽竟然一直只有意外險,而朋友之所以想規畫長照險,背後真正的擔心是萬一媽媽突然生病,自己與手足難以負擔高額醫藥費。經由一來一往的討論後,我先改以終身醫療當主約,並補強住院實支、重大疾病,待他隔年辦完婚禮有預算後,再來處理媽媽的長照。
不是你的保單也要做服務
對我來說,保險業務員最重要的售後服務,就是理賠。菜鳥時期,主管曾教我:「理賠一定要最快速度送件。」「理賠要用搶的,就算不是你做的保單,也要多做服務。」我記起這句話,等待各種服務機會,卻萬萬沒想到,人生第一件癌症理賠以及身故理賠,竟是自己的爸爸。
「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是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是事故。」這話說得真沒錯。當時父親因為癌症三期,須申請理賠,但爸爸在其他家保險公司舊有保單的業務員已離職,所以是由我協助申請,金額下來,我對照當時的簽約內容,發現他們漏賠一筆癌症手術金。再次溝通後,順利多賠一筆六萬元,那時我突然意識到這份工作的使命:要是我沒進來做保險,也不會懂保險,那爸爸今天可能就少領到那六萬元理賠金了;它可能是一般上班族兩個月的月薪,或是讓我們家可以多買二十八箱亞培安素。
隨著年資增加,我也陸續為更多客戶申請理賠,當看見款項撥轉下來,客戶放心的模樣,就再次感受到這份工作的美好。
當然,也不免碰上無法順利請款的時候,根據我的經驗,問題多半是早期投保的保單,因為年代久遠,客戶已經忘記原業務跟他說的規則,或是原業務沒有講明白,又或是投保前沒有細細研讀條款,也可能真的沒有保到該項目。那些幫不上忙的無力感,也會使我哀愁,但轉念一想,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我來多做一點」!多幫客戶整理保單、複習保單、補足缺口,或許就能減少這類事情發生。
「轉念」也是我在這份工作中學到的能力。看遍生老病死殘,聽聞許多故事,反而讓人變得更堅強,甚至可以說變得無可救藥的樂觀。當初鼓勵我進入保險業的父親,在罹癌後因為保險金而能安心治療,儘管父親最後仍前往西方極樂世界,於我來說依然是壽險事業歷程中最大的祝福。
保險業務員因為會第一時間接到客戶發生危難的消息,經常感到哀傷,卻也因為自己能派上用場、自己的工作能真正幫助到人,而體會這份工作的美好。
作者簡介:
春曉,以「溫暖專業」的業務為個人職志,希望透過保單規畫守護每位客戶的家庭。因為太熱愛這份工作,不當母親、太太、女兒的時候,就是瘋狂工作的業務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