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怕白花錢?電影痴必看的熱門影評及趣聞迭事,【火行者電影精選週報】週週推薦精彩好片不踩雷!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5/09/16 第6009期
 
精彩內容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劉彥辰/一個人的可能
【青春名人堂】李奕萱/我家門前沒小河,但巷子口有
 
 
 
心情札記
 
【生活進行式】劉彥辰/一個人的可能
文/劉彥辰/聯合報
一個人的可能。圖/Noveala

接到伊蓮的訊息,說要搬回韓國了,明年一月結婚。這五、六年來她經常說要回去,每次碰面每次說,這麼多年也還是沒有。我疑惑──那楊要一起搬回去嗎?我記得他的韓文好像不太好。她男友楊是韓裔美籍,除了長相外就是個妥妥的美國人。對話框飄起點點點,停了一陣,又飄,反覆幾次。最後她才坦承:其實早就分手了,兩人沒有未來。又補充,這次這位是純韓國人。

我說,那你要趕快通知大家,狄拉吉一月要來找我,那我們要改飛韓國了。她按了個愛心。狄拉吉前年回印度了,我和芊還飛去參加他的婚禮,本來幾個人約好團聚,可惜伊蓮家裡出事,錯過了。先是狄拉吉,現在是伊蓮,加上芊跟丈夫健太正計畫搬回東京,未來四人四國,要再見不容易了。

旅居海外的日子裡人們來來去去,誰都可能是下一個,經常需要道別。但就算習慣了,整個過程也不會比較容易,就像健身一樣,是更能負重了,但無論如何鍛鍊,再怎麼舉重若輕,扛著還是會累。

移民社會自帶動能,各色各國人四面而來

我來美國讀書的第一年就碰上疫情,學校改成網路上課,許多同學搬回家遠端,後來連畢業典禮也在線上,某些人再也沒見過。在台灣時也經歷過幾次別離,但畢竟是個小而多人情的島,基隆三寸到屏東,很難想像後會無期的可能。記得曾有人要從北部搬回台南,一眾好友都很感傷,餞別再餞別,送了又送,如今回頭看也不過是高鐵一小時。當時我還未體會到有些再見是美國到印度、到韓國,到世界邊緣的尺幅。移民社會自帶動能,各色各國人四面而來,趕著完成什麼,隨即各奔東西──從西岸的舊金山到東岸的紐約,那至少也是六小時的航程。

地方太大,離散相對輕易,心理距離好像也跟著一起變遠了。那不只是地理間的遠,也是語言和語言、文化和文化,甚至是期待的差距,那是所有過去經驗與未來軌跡總和的遠。六度分隔理論說世上任兩人間的人際距離大約是六個中轉(社群媒體時代下降到3.57個),好像建立關係是件容易的事,但我經常覺得連一個都快搆不上了,何況六個。那個網絡放到現實中是非常透風的。

在這樣多重的遠之中有幸成為彼此的中間人,除了有緣實在無法解釋,因此我格外珍惜每一分交情,也因此,失去任何一點都更為有感。我完全能理解《浩劫重生》中主角在荒島上痛失一顆排球有多值得哭。

那是不是緊抓著人群,長年躲在關係裡就沒事了?顯然不,疫情向我們展示了再怎麼縝密的社會也有「啪嘰」一聲就斷網的可能──其中一種可能。封城期間,原先讓我困擾的強迫社交,什麼酒吧、派對、面對百人用英文報告,忽然都免了,鏡頭一關,世界就剩下自己。

照理說人生該更寬綽,卻反而覺得施展不開

舊金山四季都涼,租屋處有一扇向陽的窗戶,我常駐守在窗前那一小片光裡,非常溫暖。其實我大可出去散步,夏日的北加州可以很鬆弛,住處離海不遠,也大可去沙灘上走走,享受無限的社交距離,但我都很少。真的出門都是為了辦事,例如洗衣服。常去的投幣洗衣店是典型的移民生意,不大,就像《媽的多重宇宙》裡那樣,暗暗的,側掀式洗衣機的側蓋像眼睛,數百隻將你團團圍住。一趟洗程四十五分鐘,接著把衣服移到烘衣機裡,再烘半小時,因為不想來回跑,我就坐在那,看中年人們在機器巨大噪音裡默劇般折著衣服。如果天氣冷,烘暖的水氣也很安慰人心。

想起我曾非常著迷公路電影,嚮往打工度假、背包獨旅、數位游牧,那些意味著自由、冒險,多豐滿的生活方式。現在定居海外,異國成為生活,也經歷過更多長時間、長距離的移動,照理說人生該更寬綽了,卻反而覺得施展不開。為什麼一個人的意義變了呢?或許是見過了更多種孤獨的方式,所以有了更多花式想像空間:例如獨居的老華僑,時間與空間上被雙重放逐,又例如放下一切嫁來美國後被劈腿,青春與感情都血本無歸。例如例如例如。一個人的可能,重點在可能,恐怖片恐怖在看不見的,始終懸著。

某次回台跟結婚有孩子的姊姊聊到此事,她大翻白眼。說什麼幹話,一個人多好,你不知道我每天都想拋家棄子。家姊開始細數種種日常責任,從早到晚,日日年年,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時間。很累很累的時候,她常想像等孩子大了離家,她要自己一個人去旅行,要為自己而活。十八歲就給我全部搬出去,然後我要分房住,誰都不要來煩我。姊就這麼許願了一整晚。

看來可能也不盡然是壞的。

【青春名人堂】李奕萱/我家門前沒小河,但巷子口有
李奕萱/聯合報
前段時間「防災包」成了熱門話題,在多災多難的島國,多一份準備總是多一份安心。然而說實話,準備防災包真的很麻煩——有些東西平常不會用到,例如太陽能收音機;巨大的背包也很占空間。有次和朋友聊起這件事,我不禁抱怨:「可以放很久的就算了,水跟食物還要定期替換……」朋友想了想,問:「你家附近有水源嗎?有的話,濾水器就夠了。」

好問題,我知道每天回家路上都會經過一個小溝渠,不太確定算水溝還是溪流,水邊常見夜鷺(水鳥)呆萌可愛地站立或覓食。基於好奇,我查了一下(倒不是要直接去拿水喝),原來那便是「水磨坑溪」。

北投有幾條知名溪流,最為人所知的是磺港溪,源於大屯山,經過北投精華地帶,最後注入基隆河;它有支流叫北投溪,源頭在地熱谷,流經北投公園,最大特色是北投石,一種因溫泉環境而生成的稀有礦物。溪流之外,北投水文景觀中很具象徵性的,還有北投公園的兩座噴水池:日治時期政府為改善衛生,興建下水道,把草山(陽明山)的乾淨水源送往山下,途經北投公園時,利用水道洩壓的力量,設置噴水池,作為時髦與文明的標誌,也有消防及緊急供水的功能。

水磨坑溪不如以上有名,卻是北投相當重要的灌溉水渠。上游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清代雍正年間,農民闢築多條圳路,其中就包含「水磨坑圳」。水磨坑溪也曾是原住民與漢人的分界,以東居住漢人,以西則是北投社的族人,見證漢人屯墾與原住民遷徙的歷史。

儘管意義非凡,如同多數溪流,水磨坑溪難逃開發的磨難,先是日本人建設跑馬場,將水磨坑溪改道;日治到國民政府時期,附近的貴子坑又大量開採陶土,導致地表嚴重破壞,水土流失,最糟的時候,連水磨坑溪和隔壁貴子坑溪的分水嶺山脊都被挖掉,洪水、土石流不斷。貴子坑當年也因為環境汙染,得到了「鬼子坑」的惡名。

1977年薇拉颱風引發土石流,採礦工程終於停止,開始漫長的整治工程,多年坡面重建、植被和生態復育,營造起如今的親水空間,可以順流而上步行至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平地亦有步道能供慢跑和散步,是生活與遊憩的好地點。

在美國新墨西哥駐村時,曾聽演講談「水渠」,提到水源在高原沙漠是危及存亡的關鍵,涉及飲用、生活、灌溉作物,得水源者得天下。即便在承平的現代,居民仍小心翼翼保護這些水渠,成立組織協調水源的使用、分配、照護,宣導水的重要性與政治性。

在台灣,多數民眾不需要這麼辛苦尋找水源,很容易把水視作理所當然。可是水的存在從來不是理所當然,之前短居高雄,恰逢乾旱分區停水,我沒注意到通知,早上轉水龍頭才發現沒水。回想那個上午的焦慮,我意識到,在基礎設施完備的今天,人們不用「逐水草而居」,但水依然就是生命的源頭,必須更謹慎地看待與守護。

回到求生,知道這些大概都沒什麼幫助(除非要順流而上找水源),不過看著這些關於水的故事,彷彿也看著文明與自然的互文,如此複雜,如此浩瀚。或許在災難來臨時,在腦中帶些無用的知識,也是一種生存的姿態吧——不過,該做的防災準備,還是得勤勞點啦!

 
 
 
訊息公告
 
 
 
 
路易莎烘豆、漁業海下監測 一窺台灣最神AI特工隊
千行百業瘋AI,當你還在躊躇如何起步時,你的競爭對手或許已實現應用。愈來愈聰慧的AI,正在偷偷地蠶食鯨吞既有模式,重新改寫人類生產樣態。台灣產業的應用現場,不僅有手搖飲UG樂己導入AI製茶機;連鎖咖啡店路易莎也在兩座烘豆廠加入AI系統;台灣第五大茶廠的立宇茶葉,也導入AI品茗師;漁業養殖的海下監測也「AI」起來。

轉換職務,不要再說Change to a new role
有讀者問,學過很多年英文,在台灣office溝通也通,但每次出差美國,就覺得挫折感很重,因為海外office同事們講的話,好像都和自己學的不一樣,自己怎麼講,都少了那種「圈內人」的感覺。如:我職務上有了轉換。I transition to a new role. 從一個職位換到另一個職位,可以用change,但用法是change roles。Transition這個動詞深一些,隱含了轉換過渡的歷程。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